
現在無論我們到甚麼網站去,去過哪些平台,都想盡辦法要留下我們的資料,最少最少都會要求留下EMAIL,來「提供更好的服務」,而這些更好的服務,都是廣告,哪裡好,你告訴我。
這些手法可以做甚麼?
可以做追蹤你在平台上的瀏覽行為、可以追蹤你的電子信箱找到你的社群帳號、可以操作EDM行銷導購、可以發送簡訊廣告導流、可以歸戶你的信箱不斷的再行銷、收集你在網路上的所有行為判斷你的喜好,發送適合你的廣告,讓你花錢,這些都是「更好的服務」。
行銷邏輯與架構有一定的行為模式,不斷的使用漏斗篩選更高階的消費者,讓一切看起來都這麼自然的發生,各取所需達到商業轉換的目的。新接觸的品牌,我想你也不會喜歡整天LINE的廣告發不停,就跟你剛認識的朋友一樣,不會馬上請到家裡作客,應該啦…,如果沒有其他企圖的話。
無論你喜不喜歡這些「更好的服務」,這些行為都存在任何一個平台與品牌上,我們都躲不過AI科技的銷售模式,挑你喜歡的、買你所愛的,讓這些「更好的服務」起碼看起來不這麼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