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選書】《關係黑洞》:讓你陷入低潮的三大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如果你也有這種時候
你有過低潮期嗎?
好像身體破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把所有的快樂都吸光。
有一股既深沈又壓抑的感覺全面籠罩著你,就像有人勒住你的喉嚨逼得你喘不過氣。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可曾希望自己就這樣一覺不醒?
望著進站的列車、高處的窗景是否想過就這樣一躍而下?
腦子裏千頭萬緒總想著:
「世界少了我,這一切好像會更好?」
「好像從來沒有人真正在乎我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
「人生真的好難好累,我就是沒有用的廢物,根本不值得活下去,也不會有人願意愛這樣的我。」
白天沒有精神、沒有動力,晚上很疲倦卻老是睡不著,有時候很想哭也不知道為什麼。覺得自己糟糕透頂,隔天起床又得一副沒有事的樣子生活,做任何事都無法用心投入,甚至就連自己的愛好也無法引起任何興致。
只能放任自己日復一日地過,像壞掉的播放器無限循環自己的負面想法。
我的心好像生病了,不知道該問誰,身邊的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小題大作?
也不想麻煩別人,自己的問題還是自己解決比較好吧?
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好起來?
想請正在低潮、痛苦的你先聽一首歌:中島美嘉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想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親愛的你現在該想的不是怎麼好起來而是問自己:「我怎麼了?」
然後再回答自己一個問題:「我還好嗎?」
此時你會發現你的情緒已經超過你所能負荷的,所以請不要再忽視與壓抑自己心裏的感受了,了解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或許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但你會從中知道這些感受的樣貌,還有這些情緒如何一點一滴地對你生活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如果理解地夠深刻或許你有機會能知道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你才能有辦法地去面對它、與它相處。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用這種方式好起來,但仍衷心希望被情緒淹沒的你能夠好一點點。

推薦緣起


  我想推薦正處於低潮的人閱讀這本《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因為它在我被自己的情緒黑洞吞噬時所抓住的一根浮木,是一根非常可靠的救命浮木。(燦笑)
  我很快地讀完這本書的理由非常務實,因為剛跟男友吵完架,覺得天崩地裂,想說自己怎麼會有一個這麼不在乎我的男朋友,寄望這本書能指引我一條明路,求它讓我遠離這種痛苦。(聽起來很像宗教式的呼喊XD)
圖片來源:博客來
  當時身為焦慮型依附的我,完全不能理解逃避型依附者的行為模式。沒想到相似的情節在書上如此清晰地描述(沒錯!就是P54-65頁的劇情,絲毫沒有想掩飾是哪一段),書裏一字一句刺入心底,眼淚急速狂飆仍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這本書。然後,登登登登登——該書直接榮登我心中的第一名。但是我得先強調它並不是特別處理戀愛關係的書,而是指出黑洞造成自己在各種關係中獨自承受的種種傷害與自我責備,這本書真正處理的是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療癒自己的黑洞
  這本書很多觀點都深得我心,雖然該書作者周慕姿的《情緒勒索》推薦的人比較多也比較有名,但是《關係黑洞》完全拯救我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從書中自行整理出超級命中自己的三個核心黑洞,認為這三大黑洞是造成我人生低潮的種種因素中最靈魂深處的原因,分別是:「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沒有價值感」
  接下來會開始介紹我的三大黑洞,其中會穿插書中的內容與核心概念,再綜合我的經驗與心得來論述,最後給予簡單的評價。那我們開始吧!

陷入低潮的三大原因

真正困擾你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人生會遇到很多很困難的事,有時候總覺得自己無法跨過去,常常被困在原地,為什麼是我遇到這種事呢?是不是因為我不好?為什麼我得要操心別人不需要煩惱的事呢?低潮時我總覺得自己好像是全世界最可憐可悲的人,身邊的人活得好似比我幸福好多好多。
  然而「真正困擾你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這是艾里斯(Albert Ellis)首創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的主要論點。從《關係黑洞》中我看到很多我對自己的看法,反思著那些看法如何深刻地影響我的自信與人格,像把利刃刺傷我的靈魂深處卻又不著痕跡。
  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挫折都成為傷害自己的例證與材料,即使遍體鱗傷我仍不曾間斷地緊抓著那些失敗,試圖用失敗來「佐證」那些自我看法的真確性,同時餵養著身上的黑洞。受傷了卻依然樂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複習這些傷害自己的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就是我從書中得到的三個黑洞,這三個黑洞讓我在關係之中不斷自我傷害,也是讓我陷入低潮的根本原因。

黑洞一:「我不夠好。」


  「為什麼是我呢?」遇到困難或失敗總是會想辦法找原因,畢竟人是會找理由的動物。一個萬用的理由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夠好才會無法克服困難呢?是不是我不好所以才會有這種遭遇?因為我夠不好,所以才會受到這種「懲罰」?當這些很可怕的論證成立後,我已經深陷在死胡同中,八輛馬車都拉不出來,因為我打從心底相信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應該得到這種遭遇。
  因此只要有任何挫折與錯誤發生,我都會下意識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是我這個人不好,不能客觀地發現自己只是沒做好某件事情而已。我把做事的能力等同我自身的價值,但奇怪的是:即使我把某件事做好了,也不會因此覺得自己「夠好」。
  完成某件事情或得到成就感也無法填滿「我不夠好」的黑洞,也沒辦法欣然接受別人的稱讚,覺得他們只是還沒發現我的不好的那一面,於是將那些稱讚當作自己做得還可以、沒有犯錯或剛好及格的指標,所以即使得到稱讚也沒有辦法真正感到喜悅或放鬆,只是覺得我又解決了一關。
即使我把某件事做好了,也不會因此覺得自己「夠好」。
  這個黑洞常常放大了自己的錯誤,將自己的錯誤等同於自身。所以在生活中經常感到焦慮與害怕,害怕自己又做錯什麼事情或沒有達到標準,對任何未知與無法掌控的事物感到焦慮。
擺脫焦慮的最大護身符,是面對未來挑戰的勇氣、相信就算做錯事你也不會變糟,而不論發生任何事情,其實你都有能力解決。這種「自我肯定」的力量,正是改變焦慮習慣的最大助力。
  在華人社會的教育中也少有「自我肯定」的習慣,「重視結果但不關心過程」反而是常見的,當你沒達到標準就會受到懲罰的思維習慣更是「少一分打一下」的翻版。真心的肯定自己對我來說很難,相信自己失敗了能再爬起來更難,所以我很難面對自己的任何失敗,無法接受失敗的我最後只能恐懼失敗並避免它發生。
  《關係黑洞》提醒我當我表現不好或失敗的時候,「最大的損失者」是自己,我不需要透過處罰或自我責備的方式來督促自己表現得更好
  透過這本書開始練習相信自己:「失敗不等於這輩子就此完蛋」、「做錯事不代表我是不好的人」、「我有能力學習,去解決、去承擔來改善自己的錯誤」。練習肯定自己的努力,告訴自己表現不如預期而沮喪是很正常的,練習把這些難過當作自己努力過的證明,因為我認認真真的努力過、投入心力挑戰過,所以失敗才會讓我這麼在意。
  即使這個練習成效很小很慢,也要持續告訴自己:「無論發生任何事我都會好好的,事情再糟糕一切都會變得好的。」就像《三個傻瓜》裡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心很脆弱要學會安撫它,要時常告訴它:「All is well」。

黑洞二:「我不值得被愛。」


  「我不夠好」跟「我不值得被愛」之間有一些因果關係,例如: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值得擁有好的東西、遇到好的人、得到好的境遇等等,因為我不夠好所以配不上。於是我在生活中找尋各種跡象去證明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將挫折、被拒絕、失誤那些不順的境遇去論證自己的悲慘跟不被愛,然後再將原因歸咎於「自己不夠好」,認為自己沒有值得被他人所愛的理由或特質。
如果我將真實的自己,展現在你面前,你是否會看不起我?
  這些負面想法會日夜侵蝕自己的自信心,並耗弱相信自己的能量。因為無法跳脫這些負面思維,所以無法「正常客觀地」看待自己,也無法坦率地嶄露自己真實的面貌,因為我會擔心別人會發現自己其實是「不夠好」的。
  《關係黑洞》嘗試用一個新的觀點讓我們學習如何看待那些生活中的不順遂,溫柔地提醒我們另一種可能性。要推翻一直以來的信念很難,然而建立一個新的論證則相對簡單,只需要練習與堅持。練習將「對方拒絕我」不等於「否定我這個的人」,練習相信「對方拒絕我」跟我自己「不一定跟有關係」,可能是因為「他有困難」,可能是因為他的環境脈絡或時機等等。
你不能做到我的需求,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你不愛我,而是因為你有困難。我只相信每一次你的拒絕,都是你不愛我的證明。
  我相信當「他人願意付出時間給我」是因為我對他們來說「佔有一定的份量」,但是有時候他人不再花時間給我,並不等於「我對他們不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堪負荷」「需要時間修復自己」的時候,我需要學著相信彼此。
「對方拒絕我」跟我自己「不一定跟有關係」,可能是因為「他有困難」。
當你開始練習相信對方、相信這段關係,你或許就不需要對方做很多證明來「展現他是在乎你的、愛你的」。
  我不需要「證據」去證明自己值得被愛,「被拒絕」就不會成為我不值得被愛的證據。我也不需要更多的「好的對待」來確認他人對我是「尊重」的,確認我是「被愛」著的。然而有些人需要這樣的「行為」來證明與確認自己的價值,因此才會有這麼多「奧客」需要「被視為上賓」的行為來獲得尊重,當他們因為「一般的對待」或「被拒絕」感到不舒服,並把這層不舒服視作為「不被尊重」而藉此反擊,捍衛自己的「權益」與「價值」。
  第二個黑洞提及自己可以如何正向看待「被拒絕」與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而第三個黑洞則與如何正向看待「自身價值」與「他人對待」有關。

黑洞三:「沒有價值感。」


  如果表現的「不夠好」是原因,「不被愛」的遭遇是後果,那「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就是上述經歷後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沒有用」的評價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原本能力應有的表現,然後較差的表現再度應證自己「不夠好」,最後只能活在這個鬼打牆的悲劇裏,在生活中循環體驗這三大「黑洞」的劇情。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呢?或換個問法:「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呢?」一般狀況都是藉由「能做到的事情」去定義自己的價值,所以當《一公升的眼淚》女主角因疾病漸漸沒辦法走路、吃飯、說話,做不到一般人可以做的事情後,感到沮喪甚至思考活著是否還有意義?自己是否還「有用」?因為我們總是看重「成果」,想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才能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的社會風氣,因為那些無法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會覺得活著並沒有意義。《一公升的眼淚》的原型人物在生前漸漸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但她在死後卻仍感動無數的人。因為她存在的意義並不建築在她賺多少錢、做多少事或擁有多少頭銜,但她的影響力卻不亞於其他人。
無法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活著就沒有意義嗎?
  「能做到的事情」除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外,我們做的事情都在試著符合社會設下的「正常」標準,考到好成績、取得高學歷、得到一份好工作等等。於是我們考到「還可以」的成績、取得「還可以」的學歷,最後取得一份「還可以」的工作。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們如何評斷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有相當大的程度是取決於別人的「觀感」以及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自我評價如何形成的?有時候會用「跟別人比較」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表現與特質,用「比較他人與自己的表現」來塑造、定位自我的形象,例如優不優秀。
  另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人對自己的「評語」,無論是稱讚還是批評,都有其影響力。別人的評語就像另一個公正的標準,除了自己以外的標準,「曾經有人說我...」來說明自己特質是常見的說法,「這話不是我說的」則是常用來擺脫自吹自擂 的嫌疑。別人可能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朋友、老師,甚至只是人生中出現的過客,例如同學、網友、同事或老闆。這個評語的影響力會因說話者跟你的關係深淺而定,你們之間的關係越重要其影響力越大。
有時候我們會藉由別人對自己的評語來評價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回想小時候,是否想要成為父母、老師口中的「好孩子」?好孩子這個稱讚是否需要我們用成績、聽話來換取?那「好」的到底是孩子還是成績呢?如果我表現不好我還配得上「好孩子」嗎?你看到的「好孩子」是看到我這個人本來的樣子,還是看到用來炫耀自己的工具?
不需要做到什麼,不需要完全按照大人的標準與規則去聽話,不需要用自己來滿足大人的成就感與不安全感,不需要付出代價、用自己來讓大人幸福......
  
  我看見你的本質,接受你本來的樣貌,你不需要用任何行動去證明你自己的價值,那些外在於你的要求跟期待都只是他人慾望的投射,他認為你「應該」做什麼,或是社會認為你「應該」做什麼,不代表你必須將那些「應該」做到完美,才配得一句「你是一個很好的人」或「你是一個有用的人」,而是你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你本來就擁有屬於你自己的價值。
只要你是你自己,你自身擁有的價值,就值得這句你真是個好孩子,也是我接受全部的你的意思。
  用「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與「好表現」換取「稱讚」既是一種「等價交換」,也是一種將人視為工具的態度。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不是這些「事蹟」,而是你的存在本身。如同康德所說的:「人僅僅只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們並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也不是考試的機器,更不是某間私人企業下的小螺絲。我們作為人被生下來然後存在著,想辦法活著找尋自己的意義。
  然而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很難體會到的觀點。我們不想被當作使用的工具,因為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當我們沒有用的時候不應該就等於要被拋棄,同時也提醒自己不應該拿別人當作滿足自己的工具,特別是孩子。
能夠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生存在這世界上,不是為了滿足你我,而是為了成就他自己。我們願意幫助、祝福他們,讓孩子能夠過著,他自己選擇的人生。
  自我價值的形成除了「本身的能力」「他人的評語」之外,還取決於「自己被對待的方式」。在上述的文章中一直重複被使用的思維模式是:「將自身的表現被對待的方式連結在一起。」因此自己表現不好才會得到不好的回報,相反地說,當我們遭到不好的對待時也會升起一股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的懷疑,就像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邏輯一樣。
  然而這並不是真的。
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取決他們自己是怎樣的人,而並非因為你是怎樣的人。
  
  當我們一直用別人說的話去定義自己,藉由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認定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會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世界裏,因為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會隨著不同人的評價而高低起伏。將自我價值的決定權交給別人是不明智的,也很容易受傷,會因此活得辛苦且小心翼翼。
當你只在意別人怎麼看你的時候,你很難看到真實的自己。
  雖然我們無法擺脫自己仍然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將那些看法當作參考而不是唯一」是幫助我們拿回主動權的一種方法,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仍然是重要的羈絆,它將我們連繫在一起,它可以是一種關心,就像一張溫暖體貼的網將我們緊緊接住,但關係也可能是刺傷我們利刃,像是由善意鋪成的地獄。無論遇到哪一種關係你仍可以是你,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只要記得當別人用不好的方式對待我們時,不代表我們就是那個樣子。
當你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不會因為這段關係存在與否、或是別人喜愛你與否而影響你的價值。
  「如何被對待」其實是環繞在「想要被他人喜愛與認同」的議題上,前一段提到「被拒絕」不代表「否定你這個人」,這裏則想強調「與他人的關係」就算失敗了也不代表自己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我們不可讓所有人都滿意,也不可能成為所有人的好朋友。自己的價值並不只是建立在與他人的關係上,因為一段關係的失敗有很多原因,但不會因為一段關係的失敗而遺失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總結

  
  我自己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此決定第一篇書評就獻給它了。它帶我思考了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看待自己從失敗中看見「我不夠好」,所以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最後覺得自己是「沒有用」的人。我回頭去思考在負面情緒中包含很多不合理的想法,包含把失敗與挫折當作自己不夠好而且是不能被撼動的事實,沒思考過自己從中能學習、改進的可能。把「被拒絕」當作自己不被愛的證據,沒有體諒過那些重要他人也有困難、需要自己的空間。還有「遭到不好的對待方式」就以為自己只值得這樣,沒有想過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是取決於對方是這樣跟別人互動的人,而不是自己只配得這樣。
  作者在書中用非常多情境與例子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怎麼發生,然後再分析例子中的人有哪些感受、對自己有那些批判,並對情境給予客觀的建議,最後還補充許多暖心的練習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善待自己、如何停止黑洞的擴張。
  這本書開啟我一些視野,也給予我新的想法與方向。但真正能救贖我的還是自己,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幾,要慢慢練習相信自己、學習自我肯定,在陷入負面思考時懂得引導自己停下那些不合理的想法。
  黑洞對我說並不是病,而是身而為我這個人,擁有這樣的個性、這樣獨特的靈魂所內建的某種特質。因此焦慮與沒有安全感是我人生的課題,我開始懂我為什麼會這麼焦慮、為什麼會沒有安全感,我很敏感、很在意他人的看法,這些並不只是缺點,我因此懂得體貼他人的感受,雖然我也同時承受過多的壓力去負擔他人的感受。
我選擇學習與它相處、共存而不是忽視或丟棄它的存在,這是我的解方,希望我越來越好的解方。希望提供同樣在低潮的你一些意見與浮木,願我們永遠安康、永遠善良。

以上的論述與佳句是經過自己的整理與編排,再加上個人的心得綜合而成,並不是整本書的內容編排。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再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推薦程度:*****
易讀程度:****
適合讀者:陷入低潮沒有安全感的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0會員
13內容數
一杯咖啡的時間,推薦一本好書。專門為心中最負面的黑暗角落挑選書單,讓書中的微光照亮你的低潮憂傷,讓文字撫平你的脆弱傷痛,讓閱讀成為支持你的溫柔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情緒黑洞 在關係中被背叛時 被背叛的一方,會出現都是我的問題的感受 不斷的想,還能再多做些什麼,對方才能回頭 真正去做了之後,對方的沒反應或覺得你做太多時 又是再一次確信,自己是有問題的⋯ 不斷懷疑自己、批判自己、想破頭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掉進情緒的黑洞 爬都爬不出來 我們都不要再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Thumbnail
▓「廢墟自我」   「我們可以說,走進愛情,也是作為逃離自己的方式之一。人們從廢墟自我的荒土,逃向完善自我的樂土("Wreckego"→"Completego")。」   這系列中提到的「廢墟自我」真有意思,我要來好好想想。   ▓突然不愛了   「了解到愛與恨總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中交
Thumbnail
當伴侶在憂鬱狀態時,你是否手足無措?她因為課業上的不如意、工作上遭遇到挫折、生活上小小的失敗、天氣的影響,甚至沒有任何預兆地掉進憂鬱的洞裡面,這個洞裡面吞噬掉所有的希望,一次一次反覆著,想要用力的好起來,總是爬到一半,摔得遍體麟傷,身為伴侶也要小心翼翼的不要被黑洞吞噬,堅定的信念撫摸受傷的愛人。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你有沒有覺得人際關係很麻煩呢? 不管是人生、工作、學業、生活,似乎種種的困擾都與人有關,於是回家之後只想躲在房間裡,避開人群,窩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想著明天又要面對現實了,好煩喔。如果你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非常推薦你來看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截自某書之讀書筆記~想知道《書名》留言詢問呗🙂 試想,妳這麼痛,並不是因為失去了靈魂伴侶,而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本療癒自我、也是一本人際關係自救指南。如果你有被周遭複雜的關係:親子、伴侶、朋友、工作夥伴、社群連結搞到筋疲力盡過,曾沉浸在悲傷、憤怒,或是對說出真話、拒絕別人感到內疚過,讀這本會非常有共鳴。
情緒黑洞 在關係中被背叛時 被背叛的一方,會出現都是我的問題的感受 不斷的想,還能再多做些什麼,對方才能回頭 真正去做了之後,對方的沒反應或覺得你做太多時 又是再一次確信,自己是有問題的⋯ 不斷懷疑自己、批判自己、想破頭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掉進情緒的黑洞 爬都爬不出來 我們都不要再
Thumbnail
書名:關係黑洞 作者:周慕姿 出版: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3534 面對情勒,我們如何自救,為甚麼我們會感到焦慮,要怎麼面對自己不安的情緒,這邊提供了三大重點。 一、了解自己的依附人格 知道自己的依附人格屬於哪一個屬性,對於探索自我能更快地找到方向,依附人格分為三大面向
Thumbnail
▓「廢墟自我」   「我們可以說,走進愛情,也是作為逃離自己的方式之一。人們從廢墟自我的荒土,逃向完善自我的樂土("Wreckego"→"Completego")。」   這系列中提到的「廢墟自我」真有意思,我要來好好想想。   ▓突然不愛了   「了解到愛與恨總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中交
Thumbnail
當伴侶在憂鬱狀態時,你是否手足無措?她因為課業上的不如意、工作上遭遇到挫折、生活上小小的失敗、天氣的影響,甚至沒有任何預兆地掉進憂鬱的洞裡面,這個洞裡面吞噬掉所有的希望,一次一次反覆著,想要用力的好起來,總是爬到一半,摔得遍體麟傷,身為伴侶也要小心翼翼的不要被黑洞吞噬,堅定的信念撫摸受傷的愛人。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你有沒有覺得人際關係很麻煩呢? 不管是人生、工作、學業、生活,似乎種種的困擾都與人有關,於是回家之後只想躲在房間裡,避開人群,窩在自己的小圈圈裡,想著明天又要面對現實了,好煩喔。如果你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非常推薦你來看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Thumbnail
截自某書之讀書筆記~想知道《書名》留言詢問呗🙂 試想,妳這麼痛,並不是因為失去了靈魂伴侶,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