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裡與他方相遇】:《回到自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
下午三點 到 五點;
我在這裡。
------------
《回到自身》

「你來到我跟前,你與我相對。
你與你相見,我與我會面, 你來,我在這裡,你來。
照照鏡,說說話, 在傾聽與交流間,
你我,回到自身。」

一對一,以對話為主的交流。
現場有牌卡。

費用:新台幣四百元。

------------

緣起:
1-1.
合作社創作者計畫之一 Mia 陳思潔,
她策展在四月,以「回到自身」為題。
在她的策展週裡,
我們會返回去她心的故鄉,台東,
2020年四月,會去有
大自然的台東;
潛意識的台東;
療癒的台東;
朋友的台東;
慢生活的台東。

1-2.
那是她的,不是我的。

1-3.
我在的台北並不總是接觸得到大自然,
我在的台北並不總是能與潛意識同在,
我在的台北並不總是時時備感療癒,
我在的台北並不總是見到朋友,
我在的台北,不慢生活。
我在的台北是一個觀光的城市的人群的台北,
我在的台北是意識清晰、選擇決定充斥的台北,
我在的台北是消耗的、輸出的大於涵養的台北,
我在的台北是工作與同事充滿的台北,
我在的台北,快點生活。

1-4.
是我的問題不是台北的問題。
有人在台北可以為何我不行。

1-5.
──在她策展到來前,
在他策展我的時段裡,
我先攬鏡自照,回到自身。

2.
這是對自身想法實驗的實踐。
說來羞怯。
完成自己之需總抵不過他者之需,
而這卻是也要是實踐己需之始。
我為什麼而做?
這是我的開始。
2020年來以前,我的暫停開始。

3.
在台北活著,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4.
心靈的精神的交流的有語言無語言的
凝視的感知的詰問的對言的揭露的
亮明的幽暗的看見的沒看見的看不見的

5.
闢一條回自己的路。

6.
或平靜或枯燥或盈滿以上,
身心靈未滿。

------------

你來,
帶著你自己來,
有一個人在一處候你,
會從你先開始,
帶一個問題來,
或者什麼都不帶。
這裡沒有什麼,
也什麼都沒有。
備有樸素茶點如七月杭州靜謐,
一百二十分鐘,沒有別的,只是存在。
照見你我的一切,揭示的工具。
有的,只有你我。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iniceye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 下午一點 到 一點五十分; 下午兩點 到 兩點五十分; 我在這裡。 《讀書憩》 「你來。帶著一本喜歡的書來。 一則詩篇一封情書一頁劇本一段小說是你的愛, 可以告別離開,可再次擁入懷, 他不變質不變壞,文字他,一直在。」 讓我讀給你聽, 聽、讀、憩。
我在我之前 我不是我 是一雙眼睛耳朵 是左鍵盤右滑鼠的手 是竭盡所能 是滿面淚流 是一盞枯夜裡點亮的苟活 飄搖在青春如槁灰的孤絕裡 一點快樂
我是一九八四年生的。 從家族世代算起,是大陸撤退來台的第三代,在台灣生根的第二代。我們家族裡從不講這些事。兒時記憶裡只知道,父親的父親在民國三十八年,跟著他舅舅從福建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一待就是幾十年。改革開放後祖父他曾有回去過福建。我父親並不。我父親一生未曾踏上那塊所謂中國的土地。
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 下午一點 到 一點五十分; 下午兩點 到 兩點五十分; 我在這裡。 《讀書憩》 「你來。帶著一本喜歡的書來。 一則詩篇一封情書一頁劇本一段小說是你的愛, 可以告別離開,可再次擁入懷, 他不變質不變壞,文字他,一直在。」 讓我讀給你聽, 聽、讀、憩。
我在我之前 我不是我 是一雙眼睛耳朵 是左鍵盤右滑鼠的手 是竭盡所能 是滿面淚流 是一盞枯夜裡點亮的苟活 飄搖在青春如槁灰的孤絕裡 一點快樂
我是一九八四年生的。 從家族世代算起,是大陸撤退來台的第三代,在台灣生根的第二代。我們家族裡從不講這些事。兒時記憶裡只知道,父親的父親在民國三十八年,跟著他舅舅從福建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一待就是幾十年。改革開放後祖父他曾有回去過福建。我父親並不。我父親一生未曾踏上那塊所謂中國的土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那天妳問我,自己一個人旅行,都說想去"找自己”。 是找到了什麼?怎麼找? 我回答妳的是:因為離開熟悉的環境,因為沒有人在身邊,妳只能跟自己對話。從而會聽到自己內心的回答, 做出決定並去執行它。 剛好我看到這篇文章,作者一個人到日本獨行遍路,覺得很棒,想與你們分享。
今天是回來台灣後的第二個禮拜。 技術上來可能是第一個禮拜的結束,因為上個禮拜的此刻去了一趟東京。 離開了一年,要回來之前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回來看到變換的城市,而是不變的自己。 出去一年之後,人們喜歡問我的感受如何? 他們想知道我出去一年之後的視野有沒有變寬廣; 國外的生活是如何、月亮有
Thumbnail
3月底回了一趟台灣,這次依舊來去匆匆,但除了該赴的約,行程外還是多了些插曲,這種一攤接一攤的生活雖然很累,心境上卻讓我感到年輕了好幾歲。 前資深台北人的台北生活 「喂?你現在在哪?」 「我在善導寺附近,啊你勒?」 「我剛跟朋友吃完飯現在正在散步回台北車站的路上啊。」 「那從哪過來啊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蔡美娟《生命之旅: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書寫自我,其實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和欲望,那是個我們想要統合自己內在雜音,黏合散亂脫落的生命歷史之欲望行動。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欲望本身,終究會發現生命中有種孤單不是找人陪伴就能排解的,那是一種存在的孤單,那種孤單是因為我們離自己很遙遠。」
Thumbnail
我在今年抓住暑假將逝、開學即至的空隙,與女友從台北一路南下至高雄。這次旅程的起頭是一來自己已三年多沒復返這片土地,並很期盼能在這片海潮之地獲得新的感知,二來則是自己獲得了一張高美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的免費入場票券,因此也順便做一個藝文觀展之旅。 而在客運上搭了將近五小時的車程,
這幾天因為朋友的邀請, 我回到了恆春。 回到這個我曾經失戀,毅然決然跑來這邊一個月的地方, 我是真的很孬,因為失戀選擇離職、離開桃園、啥都不要。 是說要逃避也好,用另外一種方式面對也好, 總之老娘就是想要做自己,不想要管世俗的眼光。 身邊的朋友總說,你這樣不好吧、你要不要再多想一點, 哎。
Thumbnail
從前,每當回到台中,回到只屬於我的地方,回到那個無人干涉,無論壓力欣喜都只屬於我自己的天地裡,我就會開始覺得關於老家的記憶變得不真實,好像在這裡的生活,都不屬於我的現實。 但現在,當回到老家的一切日常,可能都會隨著媽媽有三、四個月不能走路的意外而產生改變時,我卻又好捨不得那些已經不由我作主的逝去……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那天妳問我,自己一個人旅行,都說想去"找自己”。 是找到了什麼?怎麼找? 我回答妳的是:因為離開熟悉的環境,因為沒有人在身邊,妳只能跟自己對話。從而會聽到自己內心的回答, 做出決定並去執行它。 剛好我看到這篇文章,作者一個人到日本獨行遍路,覺得很棒,想與你們分享。
今天是回來台灣後的第二個禮拜。 技術上來可能是第一個禮拜的結束,因為上個禮拜的此刻去了一趟東京。 離開了一年,要回來之前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回來看到變換的城市,而是不變的自己。 出去一年之後,人們喜歡問我的感受如何? 他們想知道我出去一年之後的視野有沒有變寬廣; 國外的生活是如何、月亮有
Thumbnail
3月底回了一趟台灣,這次依舊來去匆匆,但除了該赴的約,行程外還是多了些插曲,這種一攤接一攤的生活雖然很累,心境上卻讓我感到年輕了好幾歲。 前資深台北人的台北生活 「喂?你現在在哪?」 「我在善導寺附近,啊你勒?」 「我剛跟朋友吃完飯現在正在散步回台北車站的路上啊。」 「那從哪過來啊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蔡美娟《生命之旅: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書寫自我,其實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和欲望,那是個我們想要統合自己內在雜音,黏合散亂脫落的生命歷史之欲望行動。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欲望本身,終究會發現生命中有種孤單不是找人陪伴就能排解的,那是一種存在的孤單,那種孤單是因為我們離自己很遙遠。」
Thumbnail
我在今年抓住暑假將逝、開學即至的空隙,與女友從台北一路南下至高雄。這次旅程的起頭是一來自己已三年多沒復返這片土地,並很期盼能在這片海潮之地獲得新的感知,二來則是自己獲得了一張高美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的免費入場票券,因此也順便做一個藝文觀展之旅。 而在客運上搭了將近五小時的車程,
這幾天因為朋友的邀請, 我回到了恆春。 回到這個我曾經失戀,毅然決然跑來這邊一個月的地方, 我是真的很孬,因為失戀選擇離職、離開桃園、啥都不要。 是說要逃避也好,用另外一種方式面對也好, 總之老娘就是想要做自己,不想要管世俗的眼光。 身邊的朋友總說,你這樣不好吧、你要不要再多想一點, 哎。
Thumbnail
從前,每當回到台中,回到只屬於我的地方,回到那個無人干涉,無論壓力欣喜都只屬於我自己的天地裡,我就會開始覺得關於老家的記憶變得不真實,好像在這裡的生活,都不屬於我的現實。 但現在,當回到老家的一切日常,可能都會隨著媽媽有三、四個月不能走路的意外而產生改變時,我卻又好捨不得那些已經不由我作主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