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中餐如何融入美式文化?——讀《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不同族裔、文化的人群相處時,總會產生不同的激盪與火花。雜碎之所以誕生,源自於美國與清帝國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接觸,從商貿、傳教到華人移民海外,不同文化在兩國之間交錯融合,雙方的飲食文化也交互交流。
移入美國的華裔移民,促使了中餐在美國的傳播與轉變,而美國人則從排斥轉向接受,最終使中餐也變成了美國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雜碎」就是一道風靡美國各大族群、成為中國菜象徵的菜餚。在雜碎之後,美國人越來越喜歡中國菜,並且像饕客一樣,追求更多風味的中國美食。
美國作家安德魯.柯伊(Andrew Coe)這本《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不僅介紹中餐文化在美國逐漸被接受的歷史,中餐被美國所接納的過程,其實也是一部美國華人史。

兩個世界的撞擊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商人尋求更大的市場與貿易機會,渴望賺取錢財,而當時充滿傳教狂熱的美國傳教士則渴望拯救那些信仰異教的迷途羔羊,這些人遂東渡中國。起先雖不得其門而入,但隨著1848年清英鴉片戰爭的結束,美國人藉此盼望向中國大力擴展商業版圖與宗教福音。
在這段期間,商場上不免觥籌交錯,美國商人與傳教士以帶著東方主義筆法的筆觸,記下對於當時他們所見所聞的中國飲食文化、餐點的味道乃至販賣食材的市場風貌。其中以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中國總論》,以及他和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合編的《中國叢報》尤為詳細,成為後來美國人認識中國的案頭必備,但這些書刊卻進一步形塑、強化了美國人對中國的文化偏見。
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他們的紀載寫下,從豬牛羊雞到貓狗老鼠,中國人無所不吃,餐點、廚房與身上都充滿難聞的味道,特別是大蒜味,中國人的用餐禮儀也令他們無比反感,特別是用自己的筷子夾菜給美國人這一點,讓他們感到噁心。但在中國人眼中,這群「蠻夷」既不懂用餐禮儀,更不懂品嘗美味,而女士不懂得在餐宴上迴避賓客更是野蠻,所吃的東西也粗糙難吃。
雙方互不瞭解、誤會的情況,在美國特使顧盛(Caleb Cushing)和欽差大臣耆英簽署《望廈條約》的招待餐宴上顯露無遺。顧盛與耆英彼此招待,耆英更以滿漢全席招待顧盛,然而顧盛並不了解這頓餐宴的箇中「安撫蠻夷」的文化含意。因此雙方雖都尊重有禮,然而對彼此無甚好感、對不同的飲食習慣感到「驚嚇」。而在條約達成後,美國人就對「了解中國」喪失興趣,只對能賺錢有興趣,並以充滿偏見的老舊觀點看待中國移民和菜餚。

華人前進美國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西岸因為發現金礦,引發一股淘金熱,不論是美國人還是華人均受此浪潮吸引,前往西岸一圓發財夢。這批前往美國「金山」的華人,以廣東台山等地的窮苦男性為主,他們也將家鄉菜色帶往美國,這讓美國人長年誤以為華南菜等於中國菜。
許多華人來美國當淘金工人,但其中也有人發揮企業精神,針對日常需求,做起飲食、日用品等各種生意。他們引入了在家鄉的生活方式,發展農漁業以買賣農漁產品,也從中國進口食材與日用品,滿足當地華人乃至於美國人的飲食需求,而低廉價格吃到飽是中式餐館對美國人的最大賣點。美國人仍受過去《中國叢報》等流傳觀點的影響,對華人和中式餐點有著骯髒、噁心等種族與飲食歧視,視之為不衛生。
隨著美國興築太平洋鐵路,赴美華工大增,華人飲食文化大舉發展,在華人聚居的「華埠(日後的中國城)」,各種高級餐館也逐漸誕生。儘管美國人對於華人與中餐普遍反感,但特地來此的觀光客會特意到華埠觀光,品嘗他們眼中奇特的中國菜。
修建美國鐵路的美國華工。圖片來源:大紀元
與此同時,由於在美華人大增,也引發了嚴重的排華衝突。正如張純如(Iris Chang)所言:「任何多元族群社會都有潛藏的族群衝突持續醞釀著,但通常要等到經濟危機爆發了,大家才會將禮貌的面具摘掉,讓醞釀已久的仇恨就此衍生出各種暴力事件。」[1]一八七零年代的經濟蕭條,導致美國西岸爆發嚴重的排華暴動,加上資本家雇用低廉的華工,對罷工的白人勞工進行族群牽制,迫使各州政府相繼頒布針對華人、各行各業的排華法令,加上淘金潮已過、鐵路陸續完工,華工遭到解雇,迫使華人向美國各地遷徙。
正是因為嚴重的排華情緒,誕生了日後《排華法案》等嚴重歧視華人的法案誕生,迫使華人放棄洗衣等行業,轉作他行,加上華人的移動,這使中國菜向美國東岸傳播,進而使中國菜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份。

「雜碎」風靡美國

由於加州等西岸各州的激烈排華,華人朝美國內陸、東岸和南方擴散。在紐約定居的美國華人為數不多,但他們經營的餐飲業,卻因其異國風情,以及紐約第一家華人報社編輯王清福向美國人的中國菜刻板印象和汙衊、乃至製造排華風潮的白人宣戰,在文章中強調中國菜的美味、多元與優越,這引起了一群特別的紐約饕客注意。
這群饕客就是由藝術家、作家等人所組成的「波西米亞人」。1880年代是美國的「鍍金時代」,上流社會風行法國菜色,意圖定義社會風尚,但「波西米亞人」拒絕接受,他們熱衷於發掘紐約市的真實面貌,流連於各種餐廳酒吧。這一次他們把目光鎖定在華埠內的餐廳。
儘管1880年代美國簽署《排華法案》,開啟對華人最不友善的歲月。但藉著「波西米亞人」的品嘗與宣傳,中餐卻開始攻城掠地,非華裔美國人開始湧入中餐館,品嘗「美味、奇特又便宜」的中餐。其中來自廣東台山的特色菜「炒雜碎」成為人們最喜歡的餐點,這道混雜著多元食材、能夠因口味制宜(也就是迎合美國人口味)的餐點,成為美國人最喜愛的菜餚,而在王清福等人的吹捧下,更被過譽為「中國國菜」。
炒雜碎
而隨著1896年李鴻章拜訪美國,這股中餐風潮更達到高峰。他到紐約後下榻華爾道夫酒店,接受餐宴招待時,紐約的報社記者也多名受邀。這些記者詳盡地報導李鴻章吃了什麼。儘管李鴻章沒有吃雜碎,但是時下盛行的中餐熱,許多報紙新聞都告訴讀者李鴻章有吃。這更激化了美國人對於中餐,特別是雜碎的狂熱。
此後,中餐食譜開始出現,中餐館踏出華埠,掛上「雜碎」名號的餐館沿著東岸南北擴散,甚至反攻排華最烈、抵抗中餐最久的西岸。美國人喜愛這些「美味、奇特又便宜」,充滿異國風情、裝潢別致乾淨且營業甚晚的餐館。雖然美國對華人仍充滿種族歧視,惡意刁難與攻擊仍時有所見,被貼上的標籤仍然揮之不去,但對中國人餐飲習慣和飲食的偏見,則因餐飲文化的融合逐漸消退。
到了二十世紀,中餐館更因應時尚風潮,將娛樂帶入餐館,爵士樂、舞池等進入餐廳,加上禁酒令時期人們改喝茶,中餐館取代了許多娛樂場所,而大蕭條期間華人為了賺錢,更發展出異國風味的觀光行程,則使中餐滲透進美國的主流文化,雜碎是其中的代表。
1920到30年代,美國人不僅在家自己做雜碎,更出現「雜碎聖代」、「美式雜碎」各種產品,反映出源自中國的雜碎菜,已在美國本土化。而因為雜碎已經與咖啡、三明治等餐點共同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吃中餐和雜碎成為進入主流文化的一條途徑。
李鴻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大量流亡美國的猶太人,就藉此方式融入美國社會,加上華猶兩族同為異鄉人,猶太人更有歐洲反猶的恐懼存在,因此猶太人去中餐館用餐,比去歐洲人經營的餐館用餐更自在,為此,他們找出各種理由避開猶太教對食物的規定,以便品嘗中菜。此後,猶太人成為最喜愛中餐的族群之一。但隨著中餐成為美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國餐館也不再推陳出新,逐漸失去魅力,他們面臨必須改變的困局。

尼克森旋風

二戰後華人餐館為了突破困局,首先運用他們最大的優點「便宜」來薄利多銷,隨後推動餐館改造。然而這些努力仍然不足,時代帶來的衝擊拯救了華人餐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量華人流亡海外,許多優秀的華人散播美、台、港等地。這些人之中的企業家與廚師在美國開始重整旗鼓,他們不再是經營粵菜或平價的中國餐館,而是開設高檔、別省風味的中餐館(當然,口味跟過去的雜碎一樣,都是改造過、能迎合美國人的口味)。
在報章雜誌的宣傳、以及新的一批美食波西米亞饕客推波助瀾下,中餐在美國再度引起旋風,其中順利宮(後改名順利王朝)更是箇中翹楚,有大批優秀廚師因此風潮自港台前往美國。[2]
在這一波中餐熱興盛之時,尼克森訪華使這股風潮達到巔峰。這幕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帶給人們巨大衝擊,但美國政府並不想讓大家過度關注外交細節,特別是敏感的台灣問題。因此希望藉由電視轉播總統夫婦在北京大啖北京烤鴨等美味餐點,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而中方藉由宴席來化解談判時的劍拔弩張,讓自己能在談判中佔便宜。
尼克森與周恩來大吃北京烤鴨的報導。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這場外交史上的重要轉折替美國當時燒的正旺的中餐熱添柴加油,形成熊熊烈火,也成功轉移了焦點。尼克森訪華還沒有結束,美國人就再度掀起中國風潮,學習新的飲食技術和判斷餐點是不是「做給中國人而非美國人吃的中國菜」,只為吃尼克森吃過的國宴餐點和新奇的中式餐點。
這股中國熱也帶動川菜、湘菜等中國菜系蓬勃發展,而中餐廳不僅未如同其他高級餐廳,因1970年代的經濟蕭條倒下,反而更加繁榮興旺,嘗試各種新菜色,例如「左宗棠雞」這種新餐點的發明,就是彭長貴在美國發明推廣後,成為廣泛流傳的知名新式中國菜色。[3]
這股熱潮一直到中國政府在天安門對人民展開大屠殺後快速下降,而中式餐館也因為日式和新美式餐館出現再度面臨挑戰,再度進入美國那必須加速創新與競爭的餐飲戰國時代直到今日。

結語

本書訴說了一個美國接受中餐文化的歷史,更反映了美國華人移民史、一部外交史。「雜碎」現今已然成為遺跡,但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道曾經風行的菜餚,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與族裔經過一百多年交錯融合的歷史見證。中餐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這證明了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接納是可能而且可貴的,也見證了美國確實是廣泛接納世界各國族裔和文化來形塑自身的熔爐,在這之間,誕生了不少新式的飲食風尚與美味餐點,也反饋回當年帶著這些文化前往美國,那些人們居住的故鄉。
而中美之間的外交關係時常影響美國華人、華裔美國人與其他族裔美國人乃至美國政府的緊張,族群歧視與敵對雖然現今已大幅改善,但因為政治局勢的動盪,這仍然是一個尚待時日改變的問題。
現在中美新冷戰開始,未來在美的華人與華裔美國人想必會有所影響,但是正如張純如所言,積極從事政治參與,不再認同中國、而是認同美國作為自己的國家,那麼相信有一天,華裔美國人也會如同自己的飲食文化般,最終成為美國共同體中無法分割的重要組成,不再需要回顧中國,覺得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

[1] 張純如(Iris Chang)著,陳榮彬譯,《美國華人史》(新北:遠足文化,2018),頁179。這本書是講述美國華人史的最佳著作,推薦搭配此書閱讀,會非常有幫助。

[2] Charlotte Druckman,〈紐約最富歷史和榮耀的中餐廳〉,《紐約時報》,20141010。

[3] 葉子綺,〈彭園專訪:揭開傳奇「左宗棠雞」的神秘面紗〉,《台灣英文新聞》,2017030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7會員
62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黎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亞史、全球史是當今台灣與世界流行的史學潮流之一,隨著台灣轉換看待世界與歷史的視野,東亞史的讀物變得急迫,台灣出版社引入了一系列書籍,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有許多的優點,也有許多缺點,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書寫方式,本文將剖析此書寫方式並指出缺陷,避免臺灣讀者閱讀時,不慎落入中國民族主義的思維。
現今的德國卻成為世界經濟與區域強權,在文化、政治、經濟、人權等諸多面向上,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人們趨之若鶩的學習對象。然而,回想自己以前聽聞的德國,卻只想到他們輝煌卻滄桑、陰暗且血腥的歷史。德國究竟是如何轉變至此,成為具有過往不同的吸引力的新星?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本書提供了一個方向與答案。
回顧香港歷史,或許有人認為天安門事件是第一次中港關係疏遠的分水嶺,而反廿三條立法、反國教運動乃至雨傘運動是則是不斷加強。然而,真正造成中國與香港之間關係疏遠、塑造香港身分認同的第一場運動,其實是中國、港府乃至左派諱莫如深的「六七暴動」。
  自清朝結束後,中國本部的北京政府無力亦無心干預新疆事務,新疆形同政治自中國獨立出去,形同一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獨立王國。自民國元年(1912)到十七年(1928),統治這一個地方的人,是前清官僚出身的楊增新。他如何能保持新疆不受外力、軍閥進攻,維持內部十七年的長治久安呢?
在美國獨立日的今天,當筆者回顧美國還是不甚強大的北美殖民地時,不禁好奇,他們當時是如何戰勝強大的大英帝國而獨立?而這段歷史對於台灣能有什麼啟示?這些問題縈繞於心,因此,筆者注意到了這本《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本書不僅分析了這一場獨立革命成功的轉捩點與原因,也讓筆者得到了許多啟發。
戰後本應和平的世界,為什麼爆發冷戰?東亞的韓戰為什麼發生?蘇聯出動軍隊殺死波蘭與匈牙利的抗議人士,其實背後是中國出手?中國與蘇聯共產好兄弟,為何最後鬧翻?而美國專家都預測不到對手蘇聯的滅亡,為什麼蘇聯突然就滅亡了?那中國又為什麼能夠存活至今呢?
東亞史、全球史是當今台灣與世界流行的史學潮流之一,隨著台灣轉換看待世界與歷史的視野,東亞史的讀物變得急迫,台灣出版社引入了一系列書籍,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有許多的優點,也有許多缺點,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書寫方式,本文將剖析此書寫方式並指出缺陷,避免臺灣讀者閱讀時,不慎落入中國民族主義的思維。
現今的德國卻成為世界經濟與區域強權,在文化、政治、經濟、人權等諸多面向上,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人們趨之若鶩的學習對象。然而,回想自己以前聽聞的德國,卻只想到他們輝煌卻滄桑、陰暗且血腥的歷史。德國究竟是如何轉變至此,成為具有過往不同的吸引力的新星?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本書提供了一個方向與答案。
回顧香港歷史,或許有人認為天安門事件是第一次中港關係疏遠的分水嶺,而反廿三條立法、反國教運動乃至雨傘運動是則是不斷加強。然而,真正造成中國與香港之間關係疏遠、塑造香港身分認同的第一場運動,其實是中國、港府乃至左派諱莫如深的「六七暴動」。
  自清朝結束後,中國本部的北京政府無力亦無心干預新疆事務,新疆形同政治自中國獨立出去,形同一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獨立王國。自民國元年(1912)到十七年(1928),統治這一個地方的人,是前清官僚出身的楊增新。他如何能保持新疆不受外力、軍閥進攻,維持內部十七年的長治久安呢?
在美國獨立日的今天,當筆者回顧美國還是不甚強大的北美殖民地時,不禁好奇,他們當時是如何戰勝強大的大英帝國而獨立?而這段歷史對於台灣能有什麼啟示?這些問題縈繞於心,因此,筆者注意到了這本《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本書不僅分析了這一場獨立革命成功的轉捩點與原因,也讓筆者得到了許多啟發。
戰後本應和平的世界,為什麼爆發冷戰?東亞的韓戰為什麼發生?蘇聯出動軍隊殺死波蘭與匈牙利的抗議人士,其實背後是中國出手?中國與蘇聯共產好兄弟,為何最後鬧翻?而美國專家都預測不到對手蘇聯的滅亡,為什麼蘇聯突然就滅亡了?那中國又為什麼能夠存活至今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當你頂著一張道地、非ABC華人臉孔,走到櫃檯前點菜時,老闆總會特別親切招呼,閒聊幾句,和你交換某種「自己人」的眼神。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這是一個基於美國形勢的虛構故事,區外人觀點。目前的美國人抱持盲目的樂觀主義,對西方美國與東亞的文化差異感應不足。文章描述了一位男子在餐廳裡,看到充滿暴力血腥的報紙餐單,看菜單時卻在想血腥照片的背景,此時服務生在旁邊等著他點餐。王明的媽...服務生...全都在揭露美國發生的血腥事件。
Thumbnail
華人移居世界各地不是新鮮事物。早於清末年代已經有華人被「賣豬仔」(註一)到海外做苦工。當然許多年以後,這一段歷史被史學家形容為華人血淚史,因為華工生活淒慘,客死他鄉的個案更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
中國大陸認為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 而是一個資本聯盟所建立的國家, 以大資本家的利益為最高優先; 而中國及歐洲等民族國家, 大多數人民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這個說法忽略兩個事實, 第一, 美國白人的先祖雖然來自歐洲不同國家, 但是歐洲國家的人民之間, 特別是貴族及王室之間, 大多有血緣關係. 第二,
Thumbnail
台灣餐飲業者面臨內需市場飽和的情況下,紛紛至海外拓點,尤其是拓展北美市場,而這些懷抱美國夢的公司,早期如美食-KY、瓦城、六角,近期如八方雲集、揚秦(麥味登)等,更若日本的『藏壽司』在台灣掛牌,但其實母公司也到美國展店,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各家餐飲集團非得去美國不可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就我的旅美經驗跟大家聊聊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小費公定價是多少? 不給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於情於理上我還是建議給小費?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當你頂著一張道地、非ABC華人臉孔,走到櫃檯前點菜時,老闆總會特別親切招呼,閒聊幾句,和你交換某種「自己人」的眼神。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這是一個基於美國形勢的虛構故事,區外人觀點。目前的美國人抱持盲目的樂觀主義,對西方美國與東亞的文化差異感應不足。文章描述了一位男子在餐廳裡,看到充滿暴力血腥的報紙餐單,看菜單時卻在想血腥照片的背景,此時服務生在旁邊等著他點餐。王明的媽...服務生...全都在揭露美國發生的血腥事件。
Thumbnail
華人移居世界各地不是新鮮事物。早於清末年代已經有華人被「賣豬仔」(註一)到海外做苦工。當然許多年以後,這一段歷史被史學家形容為華人血淚史,因為華工生活淒慘,客死他鄉的個案更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
中國大陸認為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 而是一個資本聯盟所建立的國家, 以大資本家的利益為最高優先; 而中國及歐洲等民族國家, 大多數人民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這個說法忽略兩個事實, 第一, 美國白人的先祖雖然來自歐洲不同國家, 但是歐洲國家的人民之間, 特別是貴族及王室之間, 大多有血緣關係. 第二,
Thumbnail
台灣餐飲業者面臨內需市場飽和的情況下,紛紛至海外拓點,尤其是拓展北美市場,而這些懷抱美國夢的公司,早期如美食-KY、瓦城、六角,近期如八方雲集、揚秦(麥味登)等,更若日本的『藏壽司』在台灣掛牌,但其實母公司也到美國展店,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各家餐飲集團非得去美國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