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非語言的訊息與表達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一歲七個月的孩子,大自然會與她說些什麼?
在沒有任何安排下,孩子與大自然會有什麼互動?
我們需要帶他們去尋找生物,或是介紹自然萬物嗎?
如果都沒有這些預設的行程,到底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們順著孩子的心意,又會看見什麼?
raw-image

  前陣子與伴侶帶著朋友的孩子去了一趟溪邊,這過程中有許多自己的觀察和發現,是很有意思的!我們與這孩子的相處,基本上若不涉及危險,都遵循著孩子本身的意願。意願?這聽來有些不可思議,即便一個孩子還無法妥善地表達,他依然透過表情、聲音與肢體在傳達要或者不要的訊息。我認為這並不難感受到,除非我們的心思不完全在一個人身上,或是我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忽略了對方的心情。讓我驚訝的是,這孩子已經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特別是在表達「要」的時候,能夠清楚地發出「好!」的聲音,而在表達「不要、不想」時,多是展露在表情上並不太情願地發出抗拒聲,或是做著自己的事情沒有回應。那我們就會知道,他還沒有準備好要去下一個地方,或是下一件事⋯。

  這讓我思索著,倘若我們徵詢孩子的意願,並遵循她的意思,那一個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相反的,若我們詢問了卻依舊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對孩子來說又會有什麼影響?我們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對照的實驗,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但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在意願上被尊重了,那他自然會更有意願的去表達任何的想法與感受,而不以哭鬧的方式去抗爭,也不會壓抑自己所經歷到的感受,並且學著徵詢他人的想法。在《孩子如何學習》約翰霍特的著作裡,提及:

我一向覺得許多兩、三歲的孩子哭起來那麼激憤,不全是因為不能做想做的事,反而比較可能是因為覺得不被理解,或更糟的是沒有人嘗試理解,覺得自己常遭忽略或輕率地敷衍。即使有時非得迫使孩子聽從成人的意思,也一定要很認真地瞭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想法。

  當我們一到河床邊準備穿越芒草和石頭時,因為評估後覺得不太適合孩子自己行走,便與伴侶說可能需要我抱她才能過去。只見她輕輕的、溫柔地和孩子說明「等一下路不太好走,沒辦法讓你自己過去,所以要抱你!」並說著我的名字,示意待會是由我來抱。隨後我蹲低身體,雙手伸向她,但並沒有直接將她抱起來,而是等待她的回應與意願,在看見孩子雙手稍微舉高後,我才碰著。過程裡沒有哭鬧也沒有肢體上的抵抗,她安靜的讓我抱著通過石堆。抵達溪邊後,我習慣的脫掉了鞋子踩在石灘上,問她要不要將鞋子脫掉?她小小聲地說了「好!」後,我們就讓孩子自己脫掉鞋子和襪子,小小的手便開心的玩起了石頭,才得知她很喜歡石頭!

  起初,我隨意地用了幾顆石頭疊了起來,想看看她會有什麼反應?結果她看了看後,一手就將我疊的石子推倒。然後我再疊了一個,她又推倒了一次,就這樣反覆了三四次左右,赫然變成了一個遊戲。接著我拿起了石頭往溪水裡扔,並發出了一聲「丟!」她看見後,沒有學著將石子丟進水裡,而是拿了一顆石頭給我,然後我再次發出了一聲「丟!」同時扔進水裡。當石頭濺起水花後,我跟著模仿落水的聲音「咚!」。她盯著遠方的石頭掉進水中,又撿起了一顆石頭給我,然而這次竟然自己發出了聲「丟!」我接過她手上的石子後,覆誦了「丟!」心裡想著大概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了吧?我們就這樣在溪裡扔進了各種石頭,大的、小的、以及一堆的小石子,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響,有的沉、有的高亢、有的俏皮、有的像炸彈一般,不同水位的位置音高也不一樣,像極了大自然的樂器。雖然這都是我自己的發現,不見得孩子對於這些聲音有一樣的敏感與體會,但過程裡一定也有屬於她與大自然間的互動是我們不曉得的,因為我們感覺得到她玩的很開心!而我們能做的就是:

順著孩子的心意,去延續她想做的事情,並提供能夠表達自己意願的空間。
raw-image

  溪邊玩了一陣子後,伴侶指著遠方的吊橋問「要不要去走上面的吊橋?」孩子低著頭玩著手邊的石子並沒有回應,她又問了一次「你看,就是上面的橋啊,要去走嗎?」依舊沒有反應,最後是問了「還是妳想再玩一下?」她才緩緩的回答「好!」在玩了一會後,再次詢問著「想不想去走走看吊橋?」這次她竟然立刻回應了聲「好!」我才了解到,原來孩子表達意願的時候,不見得是這麼明確的,也不見得是她沒有聽見。停頓,也許是她正在傾聽內心想或是不想,也或許是正在思考要或是不要,也有可能是她還無法表達自己想在這多玩一會。我還記得,當我在問她要不要牽手時,若孩子不想,其實並無法清楚的表達「不要!」而是愣愣的盯著我,這時候我就會瞭解到她沒有意願,將手收了回來;相反的,如果她有意願,就會主動牽著我的手指頭。而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份耐心。

  對於與一個孩子的相處,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透過自身的言行,直接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尊重,而不是聽見尊重為何重要。然而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多時候「詢問」只是個幌子,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任何一個人都是。當我們在詢問要或不要、可以不可以、想或不想的時候,我們經常無法同等接受對方的拒絕,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我們在詢問對方的意願,卻只能欣喜的接納他們點頭的回應,而無法以同等的心情接受不要的選項。那為何還要詢問意願?顯然的,背地裡我們對於自己的形象是渴望成為「尊重他人」的樣子,而唾棄「獨裁」這樣的性格。但只要是稍微敏感一點的孩子都會感受到徵詢者無法接受拒絕,他們的徵詢等同於命令,更恐懼於拒絕時對方施予的心理壓力。所以長大後的我們,莫名的有了這樣的價值觀「即使心裡不想,嘴巴也不能說不要。」當看見一個孩子不情願地說好時,就應該要知道這孩子正在經歷內心的衝突,正在壓抑內心裡「不想」的感受。

  準備回程的時候,看著小小的身影自己走在橋上,哼著我們聽不懂的歌,雙臂像是跳舞般的恣意擺盪。我們倆跟著她的身邊,也隨著她的歌聲一起唱著。我常覺得當我們順著孩子的心,讓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很容易的就能看見她們的心情正在舞動著,很容易的就能看見他們沈浸在內心的喜悅當中。孩子是如此的單純,在他們尚未受到社會價值的制約前,他們只懂得表達想或者不想,一但他們歷經了必須得依附、順從他人的期待時,就開始思索著要或者不要,開始強迫自己壓抑內心的不想而勉強回應了「可以!」我們有多大的耐心、付出多少程度的瞭解、以及接納他們意願的空間,就決定了他們能夠多安心地成為真實的自己。很不可思議的,一歲七個月大的孩子平靜的、愉悅地和我們度過了一整天。其間,我們曾試圖讓她坐在樹幹上,但她的表情與肢體的抵抗讓我深深感到沒有意願的訊息,立刻便將她放了下來,倘若我執意而不顧她的意思,那最後也只能選擇哭鬧了。

我們也許有一個角度可以去檢視自己,當遇到孩子哭得這麼激憤時,是不是我們自己忽略了什麼?是不是我們誤解了他們的意思?是不是我們瞭解的還不夠?好好的,為這件事情負起責任,也允許孩子能夠傷心難過的哭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再見了,這個世界。的沙龍
3會員
19內容數
2020/06/24
自在,是一種輕盈感,內心裡沒有緊張、焦慮、擔憂、不安、尷尬、不好意思⋯。有時候,會有輕飄飄的喜悅繚繞;有時候,會有一些調皮,想要做些什麼自覺有趣的事情;有時候,會伴隨著寧靜,腳步輕快、心裡沒有負擔;又有些時候,可能什麼事情都沒做,就只是安然地待在那⋯。
Thumbnail
2020/06/24
自在,是一種輕盈感,內心裡沒有緊張、焦慮、擔憂、不安、尷尬、不好意思⋯。有時候,會有輕飄飄的喜悅繚繞;有時候,會有一些調皮,想要做些什麼自覺有趣的事情;有時候,會伴隨著寧靜,腳步輕快、心裡沒有負擔;又有些時候,可能什麼事情都沒做,就只是安然地待在那⋯。
Thumbnail
2020/03/14
我們真正要了解並且實踐的是,不要對一個有憂鬱狀態的人同理,因為那已經為時已晚了;要對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盡可能地去感受他們受傷的感受,並給予他們處理情緒的空間而不壓迫他們立刻振作起來。
Thumbnail
2020/03/14
我們真正要了解並且實踐的是,不要對一個有憂鬱狀態的人同理,因為那已經為時已晚了;要對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盡可能地去感受他們受傷的感受,並給予他們處理情緒的空間而不壓迫他們立刻振作起來。
Thumbnail
2020/02/26
心慢些,我們能撞見更多感動。看似荒蕪的森林裡,蘊含的豐富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但是,我們總有個目的,總以為登山等同於抵達,這意味著必須有個目的地,必須完成的一件事情。
Thumbnail
2020/02/26
心慢些,我們能撞見更多感動。看似荒蕪的森林裡,蘊含的豐富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但是,我們總有個目的,總以為登山等同於抵達,這意味著必須有個目的地,必須完成的一件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時候既使在這邊寫作,還是會猶豫要不要寫一些內心話,畢竟我算是一個非常不正統的教師,體內留著的叛逆之血或許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真的很瘋癲,但又覺得如果這是我真心想要傳達出去的話語,又何必要為了迎合讀者而不敢說出真心話?今天就想寫一篇關於教養的魔咒「不要」的故事。 「不要」是一句有效的教養話語嗎? 「不可
Thumbnail
有時候既使在這邊寫作,還是會猶豫要不要寫一些內心話,畢竟我算是一個非常不正統的教師,體內留著的叛逆之血或許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真的很瘋癲,但又覺得如果這是我真心想要傳達出去的話語,又何必要為了迎合讀者而不敢說出真心話?今天就想寫一篇關於教養的魔咒「不要」的故事。 「不要」是一句有效的教養話語嗎? 「不可
Thumbnail
當你想提出一個期待對方答應的需求時,你有過這些設想和鋪陳嗎?思考一下對方最在意的可能是什麼?想到要用怎樣的方式去說才能引起對方不得不答應的共鳴?如果能抓到這些關鍵思考或語言策略,那讓對方答應自己就變得容易許多。
Thumbnail
當你想提出一個期待對方答應的需求時,你有過這些設想和鋪陳嗎?思考一下對方最在意的可能是什麼?想到要用怎樣的方式去說才能引起對方不得不答應的共鳴?如果能抓到這些關鍵思考或語言策略,那讓對方答應自己就變得容易許多。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Thumbnail
你願意讓孩子成為自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嗎? 他可以自由的選擇他的職業嗎?可以當醫生、工友? 你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向嗎?可以當異性戀、同性戀,他也可以當個跨性人,你允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的表達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Thumbnail
你願意讓孩子成為自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嗎? 他可以自由的選擇他的職業嗎?可以當醫生、工友? 你允許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向嗎?可以當異性戀、同性戀,他也可以當個跨性人,你允許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他可以自由的表達嗎?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
Thumbnail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Thumbnail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Thumbnail
大部分的父母都能發現,孩子到了兩歲至三歲的階段時,他會有特別的堅持,想像大人一樣,獨立做某些事情,但在不熟練的情況下,總是搞砸,最後還是得讓父母收拾殘局。 例如,每當吃飯時,兩歲的女兒總愛自己捧著飯碗,走到她自己的兒童餐椅上,若是有大人想幫她拿,她就會生氣,但若是讓她自己拿,中途很有可能不小心把碗打
Thumbnail
大部分的父母都能發現,孩子到了兩歲至三歲的階段時,他會有特別的堅持,想像大人一樣,獨立做某些事情,但在不熟練的情況下,總是搞砸,最後還是得讓父母收拾殘局。 例如,每當吃飯時,兩歲的女兒總愛自己捧著飯碗,走到她自己的兒童餐椅上,若是有大人想幫她拿,她就會生氣,但若是讓她自己拿,中途很有可能不小心把碗打
Thumbnail
試辦活動回來四天了,仍不斷浮現美好的畫面… 孩子們的歡笑聲、孩子們滿足的神情、孩子們在大自然裡溜達的過程、孩子們發現與探究新事物的模樣、孩子們真實地分享感受與想法,家長們的支持與陪伴、家長們的關愛與付出,每個片刻都深深烙印在心裏。 戲水活動時有一位媽咪問我,現在還有在幼兒園工作嗎?我回應,沒有耶,因
Thumbnail
試辦活動回來四天了,仍不斷浮現美好的畫面… 孩子們的歡笑聲、孩子們滿足的神情、孩子們在大自然裡溜達的過程、孩子們發現與探究新事物的模樣、孩子們真實地分享感受與想法,家長們的支持與陪伴、家長們的關愛與付出,每個片刻都深深烙印在心裏。 戲水活動時有一位媽咪問我,現在還有在幼兒園工作嗎?我回應,沒有耶,因
Thumbnail
有一天,我對孩子們說:「平常都是老師告訴你們現在要做什麼,老師叫你們去做什麼,今天請你們想一想,說說看你們想要做什麼~喜歡玩什麼~」 孩子們說~想去戶外溜滑梯、騎腳踏車、玩踩高蹺~ 我說好啊!沒問題!那我們待會就出去玩! 我告訴他們要注意安全,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就這樣,沒有任何限制、沒有遊戲規則
Thumbnail
有一天,我對孩子們說:「平常都是老師告訴你們現在要做什麼,老師叫你們去做什麼,今天請你們想一想,說說看你們想要做什麼~喜歡玩什麼~」 孩子們說~想去戶外溜滑梯、騎腳踏車、玩踩高蹺~ 我說好啊!沒問題!那我們待會就出去玩! 我告訴他們要注意安全,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就這樣,沒有任何限制、沒有遊戲規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