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絮語 XXX 那些說不出口的

2022/0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前兩天帶小孩去新竹動物園,順便在附近的公園沙坑玩耍,想說小孩應該自行玩沙很不錯,沒有一直盯著。後來大寶一言不發回到我們坐的椅子。問她怎麼不跟弟妹一起玩,也是沉默不語。
一直到後來轉移陣地之後才跟媽媽說,原來之前在公園玩沙的時候,她看到有玩沙的工具,問了旁邊的小孩,能不能用,小孩回答說可以。可是過沒多久,有個阿姨來(也許是媽媽),說她拿人家玩沙的玩具沒有問對方。她回答說有,阿姨卻說:沒有,妳把它放下。
所以她才沉默地回到我們身邊。
當然也不可能找對方理論,一來已經轉移陣地,再者也許對方有關於疫情的考量,甚至只是單純的小器,那畢竟是人家的東西。我只能抱著她,說她很棒,有問別人能不能玩,雖然遇到家長跟小孩意見不合的情況。(心裡默默感謝她願意說出來,我們才知道她遭遇了什麼。)
最近看了一本親子關係的書,作者強調在責罰之前先盡量傾聽孩子的想法。但我覺得問題其實往往從傾聽開始,大人什麼樣的回饋才是進一步影響他們行為的根本。假如今天我帶著孩子回頭去理論,她會學到甚麼?這是我希望讓她學到的嗎?

小孩出生的頭幾年,感慨父母無假日,即便工作再疲憊,周末也是得把屎把尿。

當他們開始牙牙學語、可以跟著一起旅遊、加入大人們的對話,不知不覺心態變成周末似乎就是要留給家人的。

看著邁向青春期的小哥哥,心裡也難免一驚,難道這就是她接下來的樣子嗎?

是啊,成年就是要離家,就是要展開自己的生活,孩子本就不是 “所屬物”,有他自己的生活圈才是應該的。
不過,脫離對話應該並行不悖吧!?
誰說成長就一定要變得冷漠呢?

親愛的孩子,你已經逐漸長大。大到足以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像幼兒園老師所宣導的:要分享才會快樂。總有些冷漠會在不經意的轉角出現,也許當下會讓你覺得不開心。不過,相信你也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沒有真的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比方說:小哥哥用聳肩回答各種問題、那位阿姨讓你把東西放下卻沒說明理由、我很感謝妳願意把遇到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卻沒有講明…。人大概就是這麼奇怪的生物,從有話直說到拐彎抹角,似乎要在層層包裹之下才顯得社會化、有禮貌。也許有那麼一天,你註定會變得跟現在不一樣,我希望你都能記得:即便總有機會遇到那些無法理解的面貌,我們仍有機會可以選擇自己不要成為那種樣子。

至於那些說不出口的,或許我們可以嘗試用文字的方式,一如現在我所絮叨的…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