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原子習慣,打造原子人生

2019/12/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會弱化到趨近於零。
一點小改變,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這本書很容易讀,我把書中觀念分享給我的女孩,並且舉女孩的例子讓女孩理解。
2020年,我給女孩課外書目標數訂為24本,我自己48本。晴認為不可能,顏則說「媽媽要讀48本書壓力太大了,不如把我們的降低,媽媽的壓力也小了」
顏顏很聰明,但是,媽媽可以證明一點都不難。
我跟晴晴找出之前登記的閱讀紀錄表,仔細一算,這一年已讀了21本書,晴自己都嚇一跳,有這麼多嗎?乍看不可能的任務,在一點一滴之間,累積出自己想像不到的成果,沒紀錄不知道,記錄了正好可以追蹤,也是一種回饋。
晴當下明白我的意思,同意24本並不難,並且主動詢問如何訂明年的計畫表!
書中重點摘要如下,給有興趣的朋友~
  • 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演出非比尋常的結果。過程中會有挫折,但長久下來,生命的品質往往取決於習慣的品質,習慣不變,結果就不會變;而一但有了更好的習慣,凡事皆有可能。
  • 身分認同來自於習慣,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每天把床鋪整理好,就把「一個有條理的人」這個身分認同具體化了;每天寫作,就把「一個有創意的人」這個身分認同具體化了。身分認同字面的意義就是重複的存在,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的轉變的道路。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 「環境」比「激勵」更重要,習慣改變取決於身處的空間,環境是一隻隱形的手,形塑人的行為。
  • 人類所有感覺能力最強的一項是視覺,人體擁有一千一百萬個感覺受器,其中將近一千萬個獻給視覺,而大腦將近一半的資源都為視覺所用,由此可以合理推測,視覺提示是人類行為最強的催化劑。因此,想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
  • 我們最早的習慣並非來自選擇,而是模仿。每個文化與群體都有各自的期待與標準,這些規範在很多方面是引導日常生活的隱形規則。我們尤其會模仿三種群體的習慣:親近的人、多數的人、有力的人。
  • 學習講一種新語言、彈奏樂器,或是執行不熟悉的動作,會讓人覺得十分困難,因為每一種知覺通過的管道尚未建立,然而,頻繁地重複一但開出一條路,困難隨之消失,這些行為變得自動化,就算心思放在他處,仍能照常執行。常識與科學證據都同意,重複是一種改變,每次重複一個行為,你就活化了跟那個習慣有關的神經迴路。光是重複執行就是養成新習慣的關鍵步驟之一。
  • 習慣的養成,時間的流逝並沒有什麼神奇力量,21天、30天或 300天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執行該行為的比例,頻率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必須串起足夠次數的成功嘗試,行為才會在心裡根深蒂固,才能跨越習慣線。
  • 能量是珍貴的,大腦的設定就盡可能節省能量。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每一項習慣所需能量愈少,養成的可能性愈高,因此,行動拆解與環境設計至為重要。
  • 短期獎賞必須能夠強化身分認同,不能與之牴觸。
  • 習慣追蹤的好處:可以創造提醒行動的視覺提示;有激勵效果,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之後,就會努力延續紀錄;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能帶來滿足感。但,測量只有在引導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心神時,才對你有用。
  • 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秘訣就是選對戰場,這個道理適用於運動與商業,也適用於習慣的改變。簡言之,基因決定的不是命運,而是在那個領域會有機會。在先天容易成功的領域中,習慣比較有可能令人滿足,企圖心跟能力較能一致。如何辨認適合的機會與習慣?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性格。
60會員
320內容數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