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堪稱是台灣第一本結合宗教、靈性與心理諮商的實務參考書。
《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堪稱是台灣第一本結合宗教、靈性與心理諮商的實務參考書。本書編輯趙士尊在引介本書與主要作者陳秉華老師時,亦提到心理學的發展,若能從發展更為悠久的宗教與靈性傳統中汲取養分與結合,或許能更多的開創可能。而不同宗教要如何理解、對話都各有異,但從心理諮商為出發,融入宗教與靈性觀點,這是陳秉華老師如開拓者般,將多年科技部研究成果、臨床與教學專業、個人信仰與信念間交織而成。陳秉華老師在開場時,亦感謝各個參與作者撰寫、家人支持、研究訓練與實務的累積與案主回饋等,在聖誕前夕出版,彷彿就像是給作者也給讀者的聖誕禮物。
本書編輯趙士尊在引介本書與主要作者陳秉華老師時,亦提到心理學的發展,若能從發展更為悠久的宗教與靈性傳統中汲取養分與結合,或許能更多的開創可能。
宗教與靈性是當前心理諮商不可忽略的新興議題。二十一世紀是靈性覺醒時代,一般人對想要理解靈性的興趣高,也認同人有宗教性與靈性、且對人有相當重要性。台灣社會各種宗教與靈性活動普遍且活躍,是人在遇到病痛、困頓、生命不確定、生活重大事件時,支持人度過危機的重要資源;也是開啟人的心靈世界,對存在與生命意義與價值有新的領會,帶給人方向感、內心的平安與安定感的力量來源。因此,宗教/靈性與心理諮商,已經是現代人採取的多元求助管道。但宗教/靈性與心理科學並非對立的兩端,1960年代之後,心理學家重新開始檢視宗教與靈性對人的功能與正面影響,也隨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多元開展,使得宗教與靈性在心理學中成為可探討的主題,自此宗教與靈性的心理學研究崛起,心理諮商與治療中也開始探討如何將宗教與靈性納入。
宗教/靈性與心理科學並非對立的兩端,1960年代之後,心理學家重新開始檢視宗教與靈性對人的功能與正面影響。
要開始認識「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首先就要先知道宗教與靈性分別是什麼,兩者間有何異同。概略上說,宗教較為具體,如有一套儀式、信念、組織等;靈性較為抽象,未必有宗教基礎,且因每個人的真實感受和體驗而有別。但若奠基於特定宗教理念下的靈性經驗則較為接近。因此簡單來說,宗教不等於靈性,且各有異同。受宗教/靈性影響或認同高的案主,可能在做宗教輔導、牧靈諮商等,可能會遇到;然而在一般心理諮商工作中,卻未必有覺察案主受其宗教/靈性影響高或具認同的狀況,只是沒詢問、沒發現、或被視為議題,這也是陳秉華老師撰寫本書的初心。
在一般心理諮商工作中,卻未必有覺察案主受其宗教/靈性影響高或具認同的狀況,只是沒詢問、沒發現、或被視為議題,這也是陳秉華老師撰寫本書的初心。
此外,對於有宗教/靈性議題的案主,諮商師也有需要將案主關注的議題納入於心理諮商中探討,而議題可簡單區分成兩類「顯性議題 vs. 隱性議題」。「顯性議題」舉例來說,案主如果陳述家裡有人過世了,除了傷痛歷程之外,還有安葬與喪禮儀式等議題,就屬於顯性的議題。「隱性議題」若用較狹隘的方式定義,可能未必立即覺察此與宗教/靈性議題有關,但若用較廣義的方式來看,通常是跟生命、存在意義有關的議題。舉例來說,有個年近中年的案主,感慨「我的生命走到這裡,上也上不去;下,我也不知道去哪裡,該怎麼辦?」這當然是個心理議題,但也可以是個宗教/靈性議題。然而,陳秉華老師認為「現在心理諮商界如果遇到宗教/靈性的議題,如果諮商師採取不回應的立場,是不合倫理的。」這個說法很觸動她的學生。當然,會有一些納悶的聲音如「把宗教/靈性議題放進去本來就不合倫理,因為諮商師就失去了中立立場,如果真的放入,可以嗎?」這其中,就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現在心理諮商界如果遇到宗教/靈性的議題,如果諮商師採取不回應的立場,是不合倫理的。
現在心理諮商界如果遇到宗教/靈性的議題,如果諮商師採取不回應的立場,是不合倫理的。
對於有特定宗教/靈性背景或需求的案主,諮商師如何在心理諮商中提供合宜的宗教/靈性介入,也是接連需思考的問題。這也可區分出兩類「顯性的靈性介入 vs. 隱性的靈性介入」。顯性的靈性介入,舉例來說,如果案主與諮商師具有同樣的宗教傳統,例如基督教,可能就在會談的結束時說「我們一起來禱告」。但如果諮商過程中,諮商師與案主都未提及宗教/靈性背景,諮商師卻在會談結束時,暗自在心中默默禱告,這就是一種隱性的靈性介入。因為案主如果知道有這情形,未必會覺得合宜。因此,這也是在探討宗教/靈性如何融入心理諮商時,會面臨到的狀況。
助人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就像用自己的整個人投入進去,來面對案主。
如果要對案主的宗教/靈性議題有所接觸與探討的話,諮商師首先也要先認識自己,對於宗教/靈性議題的態度為何?是把此議題當作一種知識,抑或是認識到宗教/靈性背景在自身融合的影響。
助人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就像用自己的整個人投入進去,來面對案主。陳秉華老師提醒「如果要對案主的宗教/靈性議題有所接觸與探討的話,諮商師首先也要先認識自己,對於宗教/靈性議題的態度為何?是把此議題當作一種知識,抑或是認識到宗教/靈性背景在自身融合的影響。」諮商師也需要檢視自己能否面對或處理不同或多元宗教/靈性背景的案主議題與知能。有些諮商師認為自己與案主是同個宗教/靈性經驗內,相較而言較好溝通,或較自在;有些諮商師則可能認為自己與案主不同個宗教/靈性經驗內,可能就較不易溝通或理解,或要具多元開放的態度與彈性才可能處理。上述種種議題,只有諮商師自己先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偏好、能力甚至是侷限,學習相關的知能,帶著具備宗教/靈性的視角或眼光,才可能回答。
攝/趙士尊
【主題閱讀】
《融入宗教與靈性的心理諮商》
Integrating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to Counseling
作者:陳秉華;協同參與:朱美娟、黃奕暉、楊蓓、趙慧香
書系:Master 070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16 日
ISBN:97898635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