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療癒選書】《愛的藝術》:愛是需要學習的人生必修

2020/01/19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什麼時候開始懶得繼續認識新的人、重複地介紹自己的過去?
甚至懶得談新的戀愛、建立一段新的關係。

是害怕再受到渣男渣女的傷害?還是灰心總是在付出所有後才發現彼此不適合?
學校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去愛人,好像我們天生就會這項技能般,
只要看著電視裏的劇情或身邊的人就會做,於是我們不知覺地重複著父母的模式,
或下意識地要求對方像男女主角般體貼、可愛,
然後重複地爭吵、受傷、分手,繼續等待天生適合自己的真命天子/女從天而降。
沒有一個人想到愛情是需要學習的。
有一天回過頭才發現自己就像艾怡良唱的這首歌一樣《我不知道愛是什麼》:
發現自己在不懂愛的年紀傷害對方也傷害了自己,但我們真的懂得什麼是愛嗎?

簡介

這次要推薦想知道愛到底是什麼的人這本《愛的藝術》,本書的理論性很高所以並不好讀,但書中關於愛的討論非常深刻,包含社會普遍的觀點、精神分析、宗教、社會結構以及愛的實踐。因此佛洛姆這本書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至今仍非常暢銷,書中的理論也經常被引用。
圖片來源:博客來
書名中的「藝術」指的不像美術的意涵,反而更接近技術或技能,愛的藝術是指愛是需要學習才能會的技藝。因為愛是一項技能所以需要學習,而佛洛姆的學習步驟有兩項:精於理論、精於實踐。要知道愛的知識並練習、實踐才能真正學會愛是什麼。
下面我將分成三個部分講解《愛的藝術》如何回答愛是什麼以及我們要如何去愛。一開始會先談論有關愛的迷思,再從為什麼要愛的角度來討論愛的意義;第二部分則討論愛的四個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了解;最後討論實踐愛的四個條件:自律、專注、耐心、信心

愛的迷思與意義:(1)公平交易下的愛情觀

前面提及愛是需要學習的能力,然而一般人卻從不這麼認為。在戀愛關係失敗、受挫時,人們會認為問題是出在對象,而不是愛這個能力的問題。
「我配不上他。」、「跟他在一起沒有未來。」、「我們不適合。」、「我給不起他想要的。」都是跟對象的條件有關,跟愛的能力完全無關。人們相信愛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選擇正確的對象,然後一切都會自己進行得好好的。這個邏輯就像想畫出好看的圖畫只要等待美麗的風景,而無須練習自己繪畫的技術就能畫好一樣。
大部分人把愛的問題認為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沒有想到去愛的問題,沒想到自己的愛之能力的問題。
佛洛姆點破這層迷思,解釋愛會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因此愛會擁有所屬時代的社會特徵,而現在最主要特徵就是市場的公平交易原理。
發現對方是市場上自己所能獲得的最佳貨品就會墬入情網;在關係中付出會要求對等的回報,否則付出後會感到不公平、受騙;如果找不到對象談戀愛就會被看作要求太多、眼光太高,因為自己不值得這個價值,所以找不到人可以交易。在婚姻當中看重「門當戶對」也是貫穿著公平交易的社會特徵。
現代人的愛處處反映著公平交易的社會特徵
人們在愛情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技術、知識以及他的「人格包裝」進行一場有益的交易。沒有公平交易以外的原則,人也沒有消費以外的滿足方式。

愛的迷思與意義:(2)愛的結合克服生存的隔離感

佛洛姆認為克服愛的失敗必須要回歸到愛的意義,我們要知道愛的本質是什麼以及去了解我們為什麼要愛。佛洛姆發現愛的本質與人類的生存有關,人「需要愛」的原因涉及了人類生存的樣貌。
他察覺到自己是一個與他人分離的個體,察覺到自己的生命之短暫;他未得自己的同意而生,又要違反自己的意願而死;他將死於他所愛的人之先,或他所愛的人將死於他之先;他察覺到他的孤獨與隔離,他在大自然及社會種種力量面前的無助─所有這一切都使他覺得他那隔離的及被劃開的生存狀態是一個無法忍受的監牢。
人最深沉的需要是脫出他的隔離狀態、離開他的孤獨之牢獄。
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所感受到的孤獨與無助來自於生存狀態的「隔離感」,愛則是讓人類逃脫隔離感的最終解答「隔離感」是人們強烈不安的根源,然而人們卻把對癡愛的強烈程度、把對於對方的「瘋狂」,認作是他們愛情強度的證明—實則他們的癡愛與瘋狂僅證明他們原先的孤獨的程度。
所謂的孤獨無助並不是指一時的情緒感受,而是單就人類一生所受到的磨難與痛苦的生存狀態,不經同意的出生、為了活下去必須承受的種種經歷、與所愛的人終會分別、最後面對自己只能孤獨地離開這個世界。克服「隔離感」就必須找尋超越自己個人生命的意義,與他者結合成一體。書中提到許多結合方式,包含宗教、狂歡式、創造性生產、一致性等等。與團體結合為一是克服隔離感的盛行方式,這樣的結合讓自己隸屬於群眾,個人的自我大幅度的消失。
狂歡式的融合所達成的結合是一瞬即過的
然而佛洛姆認為完滿的解答則在於人與人間結合,在於人同他人的融合,在於愛。他將愛定位在「主動」行為,愛是在「自由」中實踐的人性力量,愛不是一種被驅使所造成的結果。所謂成熟的愛則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與個人性等條件下的結合。
愛是人生命中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這種力量突破將他與他的人類同胞隔離的牆垣,把他與他人結合起來;愛使他脫出孤立與隔離狀態,然而仍舊允許他是他自己,允許他保留他的完整性。

愛的迷思與意義:(3)愛的意義是給予而非接受

愛的力量如此強大,可以讓我們逃離生存的「隔離感」、與他人結合一體,是出自於愛這個能力的表現,「給予」則是能力的最高表現,「給予」展現了人蓬勃的生命力。人可以透過給予能體驗到自己是一個夠把自己給予他人的人,透過給予充裕了他人,用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增強了他人的生命感。
他把自己給予出去,把他的擁有物之中最珍貴的給予出去,他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出去。這並不必然是說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性命─而是說,他把生命中活生生的東西給予出去:他把他的喜悅,他的興趣,他的關懷,他的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憂愁給予出去─他活潑的生命一切表現,一切自然流露,他都可以給予出去。
「給予」在佛洛姆的脈絡中代表「主動的行為」,給予不是為了換取「相等」的報酬,意味著「給予」並不是為了接受他人的給予才被驅使的行為,但在現代社會的公平交易下,若人只有給予而沒有回報會感受到強烈的不公平與犧牲感
在人性發展上最重要的教育,而這種教育卻唯有成熟的、充滿愛心的人出現在受教者的生活中才能給予,而且也只要他出現在生活中即可以給予此種人性教育。做一位教師,其首要的任務不是傳播知識,而是傳授做人的態度。
給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現
佛洛姆認為給予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悅,只有擁有「能力」的人才有辦法「給予」,而給予並不是會消耗的資產,沒有公平的交換也不意味著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因為給予的同時就已經得到了自己生命力的體驗。真正的愛是一種能喚起他人愛的能力,而不是用愛來交換別人的愛的公平交易。
在給予之中,他自自然然就把某些東西帶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中,而這種帶入生命的東西,又反射回來,到他生命裡;在真正的給予中,他自自然然就接受到向他反射回來的東西。

愛的四個基本元素:尊重、照顧、責任、了解

實踐愛沒有指定任何一件具體的行為,並不是接送上下班、記住生日的日期、送出多昂貴的禮物才是愛,因為「去愛」是屬於自己的個人經驗,每個人也只能由自己去做、去實踐,並且也只能為自己做。 但實踐愛仍有某種可遵循的形式、原則,對佛洛姆來說愛則是具有共同的形式(元素)存在。
佛洛姆提出「尊重」、「照顧」、「責任」、「了解」四個元素,能將愛的積極主動性明確地表現出來。這四種元素互相依賴,如果不能「了解」對方就無法學會如何「尊重」與回應對方的需要,若「了解」不是以關懷/照顧為動機就沒有意義。
尊重:依照被愛者本來的樣子來認知他
依照字源(respicere=注視)來說尊重是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依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如果缺乏尊重,愛很容易變質成佔有和控制。愛一個人要按照被愛者所是的樣子與他結合為一,並非把他當作一個和我所用的物品來需要他
尊重的意義在於讓被愛者依照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不能對被愛者有侵占剝奪的慾望,因為我希望我所愛的人是為了他自己並依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及發展,愛不是改變他本來的面目,成長也不是為了我的喜好或用途。
依照他的樣子來注視他,認知他本來的面目
當人們以本來的面目相愛,就不會強迫對方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也不會將想像中的完美戀人投射到對方身上,我們就會愛著對方最真實本來的樣子。
我被愛,是因為我是我這個樣子。我被愛,是因為我是我。
我愛你,因為你是你
愛你是我自主願意的行為,不是因為對方符合我的期望,也不是因為對方身上有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我不是因為上述條件才被驅使著去愛對方,而是因為他是他自己所以我才會這樣愛著他
如果對方是因為「值得」愛才被愛,會讓他質疑自己被愛不是因為我自己,而是由於我討他的喜歡,總有一天他會發現自己不是被愛而是被利用而已。
照顧:愛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養。
我們愛一個人會主動照顧/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養,我們會為之「努力」、「使它生長」,因此愛與勞力是不能分的,我們愛我們為之勞力的東西。
責任:能夠並準備好回應被愛者的需要。
責任是完全主動、自主願意的行為,意指我「回應」被愛者表現出來以及未表現出來的「需要」。而成人之間的愛主要是指對方心理上的需要。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了解:認識他人的真實本象
充分的了解是愛的必要元素,出之於愛的了解不會停留於表層,而是穿透核心的了解,只有當我超乎對自己的關懷、以他人的處境來了解他人的時候才能做到。
我可以感受到某人在憤怒,即使對方沒有表現出來。當我更深刻去了解他,發現他其實是在焦慮不安,我知道他的憤怒只是某種更深邃的心理之外觀,我認識到他的焦慮、困窘,認識到他的真實本象,發現他是一個受苦者而不只是憤怒的人。
為了克服我的幻覺,為了克服我對他不合理的扭曲的圖象,我必須能夠客觀的了解他和我自己。只有當我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夠在愛的行為中認識到他最後的本質。
所謂的幻覺是指佛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陶醉,是一種自我中心、自戀的狀態:「認為只有自己內在的東西(感受、想法)才是真實的,外在之物只是依我的需要與感受(滿足或挫折了肉體的內在狀態)而定,而不以它本身的性質和需要而定。」
自我中心的人看不到他人的需要
自我中心的人對於外在世界只能從「他能取得什麼」的觀點去看。除了自己之外,他什麼都看不到;對任何人任何事物他都以是否對他有利來判斷,這樣的人是沒有愛的能力的人。能夠達成愛最主要是能克服自己的自戀,自戀的人格會只把自己認為的感受與想法當作是真實的,而外在世界的一切現象也只從對自己有利或有害來看待。
只有當他克服了他的自我中心狀態,他人的主要意義不再是滿足它自己的需要的一種手段,他人的需要和他自己的需要變得同樣重要,他才有辦法去愛人。
自我陶醉的反面是客觀;客觀是一種能力,是客觀的,以人和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他們,並且能夠把這個客觀的圖像同由自己的願望和懼怕所形成的圖像分開。
客觀才能突破因自我陶醉而被扭曲的真實,因為我們容易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喜惡或扭曲的評價,然而那個人真實的樣子並不是如此。我們可能會因為對這個人的興趣、需要和懼怕而呈現不同的圖象。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著把我對他的圖形與他本來的樣子加以區別,自戀人格扭曲事實的程度會依照他們自我陶醉的程度而有不同。或輕或重的自我陶醉普遍來說很常見,像是我們容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標準,或是對自己與他人有雙重標準。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試著保持客觀,才能去了解被愛者真實的樣貌。
謙卑之情和客觀是不分工的,正像愛之不分工一樣。如果我想要學習愛的藝術,我必須努力著在每個情況下保持客觀,並且在我不客觀的時候能夠敏感的察覺到。
佛洛姆認為能夠讓人逃離自我陶醉和自我中心狀態所築成的寂寞與孤獨的牢獄,人能藉由愛感到一種新的結合、分享與合一。人甚至可以用愛來創造愛,佛洛姆認為這比由愛而產生的依賴性的接受更為重要。
愛能夠讓人逃離自我中心狀態所築成的隔離感,感到一種新的結合、分享與合一
這四個元素同時也是人格成熟的具體態度,人格成熟是指人建設性地發展自己的能力,放棄了自我陶醉式的全知全能的迷夢,以謙卑、真誠的內在力量完整了自己的生存狀態。

實踐愛的四個條件:自律、專注、耐心、信心

愛是一種具有專業的技藝,那愛的實踐就需要練習、訓練才能學會,因此在實踐愛時就需要自律。我們若想精通任何技術都必須把生命都奉獻給它,至少在實踐的過程時都得與它關聯在一起,學習技術時都要對這門技術有無上的關心與耐心
愛最特別的是關乎到我們整個生命,它不像木匠、修理工需要使用技術時才拿來使用與實踐,愛在任何時刻都在實踐,愛不是當你需要時才使用的技藝,愛會在生活中不斷實踐,所以我們需要自律地、耐心地練習愛這個技藝。
然而我們去實踐愛的格律時絕不可把它當作外力加在我們身上的束縛,而是我們自己意志的表現,我們心甘情願地遵從,慢慢地習慣於某一種行為,甚至當我們不去實踐時就覺得若有所失。
精通一種技藝,專注是必須的條件
學習專注最重要的步驟是去學習單獨與自己相處
佛洛姆認為能夠專注最根本的是能夠單獨與自己相處:「不看書、不聽收音機、不抽菸、不喝酒」,能夠孤獨且不做任何事也不會感到焦慮正是愛的能力的一個條件。單獨與自己相處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是能「對自己敏感」。
不做任何事能夠孤獨且不感到焦慮正是愛的能力
如果不能夠對自己敏感就不能夠學習專注。
所謂的敏感是我們察知到自身的狀態,例如:當我們疲倦和沮喪時能察覺到它,我們可以不像它投降,或用沮喪的念頭去支持它,我們可以去認清它,然後自問:「怎麼回事?」當我們的身體或情緒有任何狀況都可以試著問:「為什麼我會這樣?」
「我為什麼沮喪?」、「為什麼我會生氣?」、「為什麼我想逃避現實?」,對自己敏感最重要的是去認清它,而不是用藉口來掩飾它;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地向我們內在的聲音開放,這個聲音會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焦慮不安、沮喪或憤怒。
要懂得問自己為什麼
專注同時有向內向外的面向,向內讓我們能與自己相處、對自己敏感,對外則是面對外在的事物。前者可以理解為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在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上全神貫注。後者則是指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專注,首要意義是能夠諦聽。聆聽他人的需要,聆聽他所說的話、懂得話裡面真實的意思。
這一刻所做的事一定要是唯一重要的事,我要把整個的我完全放在上面。專注就是充分地活在現在,活在此時此刻,當我現在正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去想下一件要做的事情。
實踐愛的最後一個條件是要有信心(信念),而且必須是合理的信心。
合理信心的根基是自己的經驗,是對自己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觀察的信任,我們對此有信心是由於它是我們觀察即思考的結果。
不合理的信心基礎建立在對不合理的權威之屈服上,合理的信心則是建立在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經驗上的信念。
不把某某權威或大眾說某件事物是真的就把它當作真的,不是以大部分人的意見為意見。而是以獨立的判斷為依據,而獨立的判斷是以自己建設性的觀察及思考為基礎。因此我們對愛、對人要有信念跟合理的信心,而信心的基礎是建立在對人類本性的洞察。
我們之對自己、他人及全人類的潛能有信心,是由於我們體驗到我們自己潛能的成長,是由於這個成長的真實性,是由於我們體驗到我們的理性及愛的力量,並且我們體驗的程度越深,我們的信心也越強。
對一個人有信心的另一個含義是我們對他的潛能有信心。
教育則是具有信心很好的例子,因為在孩子的生命中具有影響力的人要對孩子的潛能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教育會變成操縱與控制,因為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實現他的潛能。
如果認為只有成人把自己認為正當的東西填入孩子心中,然後再把不正當的東西壓抑下去的方式才會讓孩子變好,這就是操縱。真正的教育要對孩子的能力有信心,相信他能夠學習、能夠有能力做出判斷。
在孩子的生命中具有影響力的人要對孩子的潛能有信心
成人就不會用「為你好」的態度去強迫孩子做出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會避免自己的小孩去「犯錯」或「替小孩承擔」他本來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與代價。所以有信心是需要勇氣的。
有信心需要勇氣,需要有敢於冒險的能力,需要有接受痛苦甚至失望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的生活堅持安全穩定,且不能犯上一點錯誤的話是很難對事物具有信心,因為你把自己關在自衛的體系中,並以佔有及與人保持距離作為安全措施,把自己弄成一個囚犯。如果你要「去愛」就必須去相信「愛」、相信「你愛的人」,對他們保持信心。
然而保持信心就代表要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挫折、失敗與現實,當人事物與你期待不符時你仍能對「愛」有信心,即使你可能在過程中遍體鱗傷。就像小王子說的「你必須得冒著會掉眼淚的風險」。
愛與被愛都需要勇氣,有勇氣判斷某些價值是我的無上關心之物—然後作堅定地衝躍,並把所有的東西都投在這個價值上。

結語

這本書非常哲學性地解釋了「愛是什麼」,告訴我們「愛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藝」,並解釋了我們如何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所以如此地在乎「公平」與「對象的條件」。佛洛姆將「愛」提升到能回答人類生存本質的解方,將「愛」定位成一種能力、一種主動性的行為。
書中提到了愛是「給予」而非公平交易下的交換「付出」,以及避免自戀式地解讀他人的行為等等。都在說:「愛是雙方保存各自的完整本質與個性下的結合。」也強調愛需要勇氣冒著會痛苦、失望的風險,即使如此仍要保持信念去相信「愛」。
愛是雙方保存各自的完整本質與個性下的結合。
如果你喜歡哲學性地思考事物的本質,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讀第一遍時或許會有點艱澀難懂,但當你有機會再閱讀第二遍、第三遍時會突然懂了這本書的內涵,甚至會回顧過往的愛情經歷,得到許多屬於你自己的心得與解讀。
這是一本需要時間等待的好書。

以上的論述與佳句是經過自己的整理與編排,再加上個人的心得綜合而成,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但文章並不是整本書的內容編排。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再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推薦程度:***
易讀程度:*
適合讀者:喜歡哲學性地思考愛的本質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daymaker Lin
daymaker Lin
致力成為悅日人(daymaker)的Lin,相信真正的幸福是來自於讓自己與他人感到快樂,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希望透過閱讀、寫作與對話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