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讀者不了解PISA,那請Google一下,官網的資料就很豐富了。筆者這篇不針對出題跟解題還有訓練之類的講太多,這之後會有專家對這方面解釋,筆者在此對其他一些部份來講。
首先,特色招生要有鑑別度,這是理所當然的,考試本來就要有鑑別度,只是要怎麼去鑑別而已。若是北北基要用仿PISA來加強學生的「學習力」,這倒也不是壞事,說不定還是大大的好事。
其次,特色招生若變成這種學習力檢測,那麼會考的難易度跟鑑別度勢必會下降,變成初級檢測的手段。換句話說,會考考的好只是讓你可以去特色考的門票。這也不是壞事,高中特色班將變成大學升學班,在高中階段就做好分流,精神上也是值得肯定的。
問題出在,台灣文化的本質脫離不了華人文化,華人文化就是面子文化,沒有家長願意承認自己小孩「不行」的。面子文化帶來的就是升學主義,一張張文憑就是證書,用來證明自己面子用的。只要升學主義存在,那麼特色招生改考學習力,與現在相比也只是換湯不換藥。(註:真正的問題是,教育當局並沒準備好十二年國教,這是為了馬總統的選舉口號,急就章端出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好先發再說。)
為什麼北北基要考仿PISA?有在關心教育新聞的,相信還記得前幾年媒體大肆報導過,台灣的閱讀能力很差,數理計算倒很好,台北市教育局長這一批人,基本上就是在追這些數據的。更直接的說法,就是上海玩很多年了,這批人眼睛都在盯著上海,會採用很正常。
政治問題就先不管,我們來看看真的考仿PISA的考題會有什麼結果。簡單說,補習會補到翻掉,然後沒有什麼成果,大家硬操出好像很厲害,除了真正的菁英學生,其他人只是感覺變強。
咦?這好像怪怪的,怎麼會學習力越教越糟?
讀者若對教育有接觸,看到PISA的試題,心裡大概就有底了,這些考題絕對不是可以臨時抱佛腳訓練出成果,所以最有利的都是那些從小訓練到大的小孩。例如大學教授、中學教師這些本來就對教育有點概念的人,他們的小孩從小接觸到的,會讓她們很容易上手這種整體判斷的題目。說穿了,就是「原生家庭優勢」會被放大。
那麼,依照台灣現在的教育跟補習狀況,這有用嗎?坦白說,頭幾年沒用,除非教育部有特別去針對十二年國教的未來,作逐步的調整,不然依照「現在的模式」跑下去,學習力建立不起來的。(註:依照馬英九跟他團隊,對教育的想像就是政治洗腦來看,大概未來幾年不用期待什麼)
學習力要從小學開始教,簡單說就是讀書習慣、筆記習慣這些都要建立起來,從點、線、面的把小孩整個宏觀性思考訓練出。到了中學再補習,程度夠好的本來就不用你教,只需要提供更進一步的訓練就可以,程度不大好的會異常辛苦,因為要把不良的讀書習慣整個砍掉重練。
故補習班就沒得混?放心,學校老師相對保守,對於改變教材跟教法,在沒有誘因下的改變速度非常慢。學校老師會去進修,但沒有實際推行經驗,起碼要兩三年以上,才會藉由研習交流,得到一些SOP的教學法。
補習班老師不知道狀況的很多,大多是照著解題硬練,但為了生存也會唬爛家長。知道狀況的也欠缺誘因去開設PISA的訓練課程,原因有二,一是這套訓練長期又累人,二是家長多半短視要立即成果,真正訓練去面對PISA,短期是沒多大效果的。
所以最可能的狀況是,第一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家長恐慌下求助學校沒有立即效果,只好找補習班看看有沒有用,不管有用無用先補再說。反正老師都很清楚,基本能力有訓練起來,成績至少不會爛,針對PISA這種考題,抓程度好的前20%去考前狂練習,習慣這種題目的寫法。
第二屆之後,大家看過考古題,也大概知道怎麼玩了,就會參考中國經驗,開始從國一訓練,補習班將會有特色考專門班,每周多一天讓學生來練習PISA考題,考古題狂練、延伸題狂寫,程度好的自然會上去。
會產生這種狀況,主要原因是家長,台灣現在的家長,對於「沒有經驗的事物極端恐懼」,尤其是在教育上,對於小孩要接受他們沒碰過的教育法,本能性的就是排斥到底。所以他們會去尋求解釋,最符合經驗的解釋就是:「一切換湯不換藥」。
在這種期待下,整個教育體制轉變的誘因不足,補習班不可能開長期訓練課程,一定是要短期見效,但要見效多半是看學校成績,學校改變的速度又不可能快,所以這幾年的狀況,十之八九是…摸著石頭過河。再過河前,就先告訴大家,一切都只是名稱換,實質內容改變不大。
實際上呢?這套仿PISA特色考弄的好,有可能整個顛覆現在的系統,創造整套新的學校 – 補習雙軌教育體系,國中生將會在進入高中階段做好分流,大學會因應變化,各校特色將會出現,技職體系的大學跟傳統研究學術性大學定位會更加清楚。
當然,前提是,理論上弄得好的話。但根據過去的經驗,會有一批懶的改變的既有利益者抵抗,恐慌的家長反抗,然後最後除了疊床架屋更累外,升學主義的本質沒啥改變。(註:要改變,說白了就是要把創造階級差異老K幹掉,不過選舉結果告訴我們,台灣人超愛這種階級歧視的制度,那就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