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part44 寫在太陽花一周年後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文長慎入,個人亂談亂想,沒有引用資料跟參考文獻,也不打算列。
太陽花已經過了一年,這段時間內有非常多的人,試圖以各種理論來探討這個現象,但不管是用哪一種,筆者個人都有一些感覺不大合的地方。所以這篇稍微整理一下想法,算是筆者個人對台灣出現太陽花,但在政治上卻沒太多前進,保守勢力依然頑強的現象,作出個人的看法與解釋。
筆者個人認為,這要從制度面著手,因為台灣是一個政權不斷移入,又不停的在進行文化改造的國家,而且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是外造型政黨,在海島台灣強制移入大陸農業型態的儒家文化,種種原因交錯,使得像筆者程度不足的人,解構極為困難,容易形成偏執的觀點。還好這些日子有想通一些事情,故筆者現在的認知是,要從教育跟產業技術兩個向度,配合威權體制到民主制度的轉型,來著手解釋。

第一,教育制度的階級劃分

先從教育上來談起,根據伯恩斯坦的見解,公立中小學校身為國家教育機關,本身具有社會化的強大功能,而社會化有兩大方向,要求學生趨同社會主流秩序的表意秩序,以及職業生涯選擇與分類的工具秩序。不管在歐陸與美國,大致上來說,這種社會化功能都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中小學校與大專院校不同,具有很強烈的聚集型課程,也就是排定課程與節數,將知識切割為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同時依照學生的年齡與能力,分成不同的學級與有成績差異的群體。透過各種考試與評量的過程,將學生逐一標籤化,加強其專業能力,最後成為我們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職業。
第二個特點,是學校想要傳遞的主流文化價值,希望學生學習的社會化過程,主要支撐力量來自中產階級。也就是身為中產階級的族群會希望複製成功的流程給下一代,在這之外的藍領階級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為中產階級。這種希望對學生進行中產意識改造的想法,往往是抗拒改變的主要保守力量。
根據上述社會化過程的分類,學生在學校會有疏離與否的程度差異,大致上來說可以分成四、五大類。簡單說就是有認同學校傳遞這些訊息與知識的手段,同時也認同其目的與背後意義的認同型學生;有認同傳遞專業技能等工具秩序的手段,但並不認同這套秩序背後意義的學生;也有無法理解傳遞方法,更不能理解意義何在的學生。
毫不意外的,中產階級出身的學生,絕大多數屬於認同型的那種,出身貧民區與家庭問題嚴重的學生,多屬於疏離型的這種。而筆者這篇的主要觀點在於認同一半的那些,也就是認同與理解學校傳遞工具秩序的方法,但其實並不能夠理解這些秩序背後意義,其實是一套社會化功能的家庭,這些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的家庭,絕大多數屬於藍領勞工階層。
這整套教育階級與符碼的分析後面還很長,細節太多實在沒辦法寫得很精簡,因為涉及到教學方法跟圖騰設計的問題。總之,伯式的分析大致上是以歐美國家為範本,其理論與現實觀察到的現象基本上一致,所以我們可以將之應用到台灣上,但若直接套用則會發生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階級的分布亂了套,台灣教育上的階級分布跟歐美有神似之處但不盡相同,這給了許多人藉口,認為在台灣是不存在教育的階級問題,只有適才適所產生的結果。這當然是徹徹底底的鬼扯,任何一個在教育現場待過幾年的,都可以很清楚觀察到家庭背景跟學生表現的正相關性。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第二,台灣教育制度下的階級複製

伯式的分析有一個背後的脈絡,就是現代的公立學校在展現由中產階級建構出的主流文化觀點,並依此把學生社會化。但歐美國家之所以會由中產階級來決定教育的主流觀點,原因是二次大戰之後,歐美國家民主化程度日深,擁有國家最強大消費力跟選票的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具有專業化能力,高學歷代表的是學養與涵養,專業能力帶來的是富足的生活,這毫不意外的是藍領階級所欣羨的對象。
勞工並不會沒有概念,只是一群狂喝酒的白痴,他們也許知識水準不高,但感覺得出來教養的差異,多數人非常清楚有錢有勢讓人羨慕,跟有學識涵養讓人尊敬,是兩件事。勞工為主的藍領階級加上有專業能力的中產階級,構成現代國家最龐大的政治經濟機器,就算過去的貴族瞧不起,統治階層看不起這些人,也必須在選票與市場喜好上妥協。尤其是義務教育與教育普及化後,擔任學校行政與教職者,幾乎全數為中產階級出身,這讓學校推廣所謂的主流文化觀點更無窒礙。
但是在台灣,中產階級是一個跟歐美不同的概念,因為台灣過去是威權體制,為了讓統治階層可以有效統治,威權國家都會製造一批扈從階級,給予這群人在經濟上較為優渥的生活,使他們效忠執政當局。不僅經濟上,更在職業上安排各種穩定又具有地位的工作,使這些人處在各方面都較一般人優的狀況。
換句話說,台灣製造出了龐大的公教人員,給予穩定的薪資與較高的社會地位,使這群人的下一代,可以在開始就處於競爭優勢。又因為教育體制全面地被威權政府控制,社會化的過程是以統治階層的利益為優先,在學校教育中可以獲得獎賞者,都必須在考試與評量的過程中符合體制需要。體制一旦運轉幾十年,下一代在接受了這種價值觀下,又進入了教育體制,形成再生產的過程,他們只會把相同的價值傳給學生。
討論威權體制怎樣製造中產階級的概念很多,筆者也不打算多談,戰後台灣一開始的公務人員素質不佳,教師塞滿退役軍官,的確社會觀感不甚良好,這可以在許多台灣人老一輩的口述中得出一個輪廓。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體制運轉正常,兩代人後就不是如此,因為要取得專業能力,就必須從學校教育中依照一套規矩學習知識,並考取證照,才能在社會中執業,這讓整個社會的中產階級都趨同化。
於是,想在這個制度下出頭,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而贏家則會奮力維護這個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傳播這套所謂的主流價值。
講了這麼多,讀者可能還是抓不到重點,不了解筆者解釋制度的原因。從這邊開始,筆者要解釋這套主流價值運轉出現問題的關鍵,導致幾十年後的今天,出現了一大批反對上一世代觀點的年輕人。
主要原因出在高教擴張,而台灣教育制度之所以要有變革,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產業轉型的需求。這道理也不難懂,兩百年前的工業需要順從與刻苦的勞工,所以義務教育無不傳達勤奮的美德,二次大戰後的工業發展迅速,科技進展神速,順從變成呆版、刻苦是不知變通的代名詞,因此教育開始轉向開放式,講求培養機警靈敏度高的勞工。
台灣的轉型,純係產業需求,從農業出口大國轉成機械電子加工出口,勞力密集需要的強度不高的短期訓練,於是職校專科的需求突然大量出現,而在之後台灣轉型為科技代工,需要的人力素質又提高一層,故廣設大學的需求而生。概念上是這樣沒錯,實際上遇到了兩個很糟糕的問題。
第一是教育體制龐大,沒辦法說改就改,所以每個階段的需求,都是主管機關被動發現,才去亡羊補牢式的改良。第二是教育體制為威權背景設立,內部人員沒有競爭壓力,根本上欠缺改良制度的動力。兩大問題導致教育轉型不僅慢且不足,消極以對的狀況更多,導致今天所謂的教育素質下降跟文憑貶值,深層的原因來自於教育制度本質上的不變。
這種轉變不足的結果,就是只做表面功夫,把專科學院升級為大學,師資與設備改善太少。若只是這樣也就罷了,但高等教育之前是中學,中學之前是小學,高教的改變不可能不影響到中小學,而中小學的課程與設計根本就沒有變化,這種不改變體質只想吃大補丸的作法,自然會得到一個看來很失敗的教育。
但不管再怎樣失敗,教育制度的改變總是比不變好的太多,最終影響到的是全體學生智識的成長。因為高教制度改變,媒體與家長多數集中焦點在一些很不重要的地方,例如十八分上大學,台大博士出來找不到工作上,除了反映過去主流價值為菁英教育思維外,什麼都不能證明。
高等教育的改變對於中小學有何影響?這要與經濟環境合併觀察,在高等教育擴張的同時,台灣正好進入科技代工的年代,李登輝主政的後期,產業轉型與外移都在進行,導致舊有的觀念受到衝擊。最主要的衝擊在於,中產階級無論是公教族群的階級複製,還是勞工打拼二十年後擠身小企業老闆,都會讓下一代受最好的高等教育,但民主化的結果讓政客必須滿足廣大選民,藍領勞工並不了解文憑縮水的原因,只是很本能的認為教育是脫離貧窮與勞工的路徑。
於是,高教擴張的結果,最終造成了在聯考制度下,由中產階級壟斷多數機會的教育制度,擴及了大量的藍領勞工家庭。這些藍領階級的下一代不見得程度比較差,反倒由於入學機會的增加,使得以往放棄的人改變心意。
就結果論來說,不論是私立學校變多,或是傳統名校數量擴張,其結果絕非單純文憑貶值可以概括。學歷擴張到底是真的增加了學生知識,還是純粹拉低素質,這點根本不需要討論,欠缺市場機制的高等教育,必定會有這種拉低菁英想像的結果。
我們要討論的是另一個面向,也就是原本根本沒機會進入大學殿堂的藍領勞工子女,在高教擴張下得到了這些機會,原本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在接受了穩定保守價值觀下,遇到了產業轉型失敗的環境,最終產生了什麼效應。

第三,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快速交流

筆者這些年觀察到的現象,在中小學的常態編班化中最明顯也最值得討論的,就是成績優異的學生與根本就是黑社會儲備人力的學生,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無疑的,讓成績差異很大的學生混合上課,上課效率自然很差,但另一方面來說,學生很早就能夠體認到一種米養百樣人的意義。
傳統上,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學生,能夠接受學校傳遞的價值,也可以了解學習知識跟未來出社會生活的關聯。反之低成就學生極易轉向反社會行為,與社區內非主流文化中更邊緣的一群人混在一起。這兩者之間的界線涇渭分明,在高中職入學這一階段就篩選光,彼此家庭背景的文化影響並不深入。
但高教擴張的結果,是讓傳統上進不去名校的人進去了,上不了公立學校的上了,沒機會念大學的有機會了。這讓一整個世代都接觸到了高教體系,而最大的影響在於,透過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同學校之間的競合,橫向聯繫變多,原生家庭的文化在大學中變得更多元。
讀者或許疑問,這對現在一整代年輕人影響不就只是網路而已?筆者承認這種觀點,但這只能解釋上下世代的矛盾,不足以解釋台灣的階級矛盾。
以往的高等教育透過制式化的聯考,中產階級家庭具有極大的優勢,可以在考試制度中脫穎而出,進入低廉成本的公立大學,而許多職業的門檻就是學歷,等同重重篩選出菁英中的菁英。換句話說,藍領勞工階層僅有極小的窄門有此機會進入這個主流體系,而且因為機會難得,一旦進入成為中產階級,其心態與價值觀完全斷離原生家庭的狀況比比皆是。
這種威權制度下刻意為之的篩選制度,可以保障體制內的既得利益,同時透過了表面公平的聯考制度,最低限度滿足了絕大多數人情感上的不平,而且機會也非全然沒有,中產階級完全可以宣稱其自身的優勢,純粹來自個人努力與掌握機運。讀者若覺得疑惑,可以去問問身邊中產階級出身者,是否很高比例上傾向認為個人實力決定自己今天的高社經地位。
結果就是,過去的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是以階級劃分,中產階級認同的文化屬於具有國際觀、高雅的,而非主流文化屬於本土的、低俗的。毫不易外,這跟所謂的台灣本土化興起有正相關,這點在之後段落補述。總之,這種階級式的劃分,保障了主流文化不受到非主流的侵害,而非主流文化想要打進這個圈子,就得遵守規矩,更因為人數差異太多,所以非主流無法形成反抗力量。
但是,高教擴張化,讓名校的名額都提高的現在,已經有一整個世代,至少十年的大學生,是沒有經歷過這種層層管制的經驗,快速擴張的結果,就是讓以往透過高等教育篩選,來做主流文化管制的中產階級,突然發現世界改變了,有一整批年輕世代,不僅可以認同傳統上的菁英符號,同時間也能夠認同代表鄉土的本土意象。若僅是如此,今天四十多歲以上的世代還不會崩潰的那麼厲害,而是主流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被非主流侵入,甚至是被取代。
高等教育作為文化再生產的工具性功能,一夕之間大翻盤,雖然保有菁英特質的價值依然被新一代的年輕大學生接受,但他們同時之間也帶來了原生家庭的文化,並透過網路的影響,橫向傳播出去。因為人數實在太多,傳統的中產階級菁英就算想要透過媒體來影響,也只落得被嘲諷的結果,而且更慘的是,年輕世代早就透過全球化認識了世界,在台灣被傳統媒體控制多年的主流價值,在更具有吸引力的歐美日文化前,比豆腐還要軟弱不堪打擊。
這種文化上的轉變,配合十幾年來民主化的進程,有不斷加成的作用。這些依靠威權制度而起的中產階級,文化也是依靠威權制度而建立的,在這些年輕世代前毫無說服力。年輕人不會管你經驗老成還是專業權威,他們只知道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他們只會看到你嘴巴講競爭力,轉過頭去搞官商勾結。

第四,真正的本土化與全球化

過去十幾年,我們見過傳統媒體,不停的污名化本土化,將中國化等同全球化,並透過媒體大量散布。這本質是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若讀者仔細分析,會發現很多的相似之處。
會不停地告訴你中國崛起,中國年輕人很認真念書,台灣人都這樣那樣打混的,通常也會支持恢復聯考,最好是考越難越好。表面上是在乎競爭力,其實本質上是為了自己的階級複製打算,而且這些人幾乎都是過去聯考的勝利者。會跟你說本土文化低俗不堪的人,強調中國文化悠久優秀的人,往往也會貶低其他歐美日文化,而且信奉權威。這些人嘴巴說的是一套,自己通常都把小孩往美加送,對於本土文化連一丁點研究都沒有,純粹是自己的偏見。
簡單說,他們希望的是撥鐘向後,讓一切的價值都回歸到過去的美好年代,那個世界以自己為中心繞的年代。這些人的下一代,雖然比例上不少繼承了上一代的反動思想,但更多人是不吃這一套的。
這原因就是,真正的全球化根植於深厚的本土化,筆者上一段講過,我們有一整代的年輕人,他們並非依靠聯考篩選進入大學的,這整個世代的人是沒有區分所謂本土跟非本土,對他們來說生活就是真實,上一代乃至於學校老古板努力想要建立的高尚與低俗文化區分,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
這些年輕人大多數並不懂全球化跟本土化是什麼,但他們很清楚那些傳統的主流媒體,不停地在汙名化自己原生家庭文化,並且吹捧一個根本沒去過的中國文化。讀者若對這有點疑問,可以到中學去看看,直到今天還有多少的年輕文史教師,是真的會跟學生言必稱「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再生產的強大體現在每個層面,千萬不要以為民主化後,威權幽靈就跑了。
如果純粹只有文化上的衝擊,那麼在台灣所謂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還是可以保有自己原本的優勢在。問題在於,網路發達讓全球化得以實現,至少在文化上的全球化很明顯,大學生透過網路看到了世界的各種樣貌,有正面敘述也有反面敘述,但不管是哪一種表述,我們都可以確認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國際觀」根本是被當狗屎看,年輕世代根本不信你這套。
而這趨勢隨著經濟凋敝有了等比級數的成長,就制度上論,想要維持這種「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優勢,就必須給予其他較低階級的人機會,若沒有太多教育機會可以被釋出,至少在經濟上要讓人過的裕足,讓這些藍領勞工家長,覺得小孩還是有希望與未來的。
但各位讀者也知道,這幾年來馬政府根本沒幹過幾件經濟上的好事,除了傾中到底外幾乎找不出其他的實事。這根本就不需要護航,因為民間投資幾近停擺,會有這種結果就是政治不清明,我們現今看到的房地產現象,與其說是原因不如說是經濟政策失敗的結果。
但為何會失敗?因為現在掌握台灣權力的,大抵上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世代,這些掌權世代尤其是以國民黨背景出身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威權時代建立出的扈從階級,也就是所謂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他們真的有經歷過當今世界的高速競爭嗎?他們真的了解網路世代是眾人智慧高於個人嗎?別在替他們護航了,根本就沒有,筆者自己就是這種公務員家庭出身,騙騙自己搞催眠倒可以,拿去說服新世代?
這種被製造的中產階級現象,也不光是台灣獨有,中南美到南歐都不少,都是威權體制崩解後的狀況。這種人對世界的思考是靜態的,是一種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用白話文講就是,他們不懂高速變化的世界,會傾向以靜態的方式一件件處理問題,並且因為菁英教育出身,真的是打從心裡認為,自己學經歷涵養完整,政策施行萬無一失。所以他們不會跟民眾溝通,因為打從心底瞧不起人民。但他們會願意放權嗎?放心,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這種生於保守、長於封閉環境的菁英,是看不到自己錯誤的。
正恰巧是國民黨執政,而且是在思想上最保守的馬英九所屬派系,他們不僅在經濟政策上無能,文化上論述也是無能,只會單純地用行政手段跟更改教材內容。這是因為他們過去就是使用洗腦的方式來控制廣大群眾,所以會認為今天控制不了,純粹只是因為八年遺毒洗腦了,單純只是因為控制的不夠多,「民眾都是白癡跟笨蛋,我們菁英不可能出錯,只要給予撥亂反正的正確思想,一切都會回到正軌。」
讀者可以把馬政府上下整批人的思維,解讀為完全不懂全球化的真正意義,又因為他們文化上的根來自於沒有生長體驗的中國,所以是徹徹底底的浮萍,除了在傳統媒體上呻吟之外也沒用處了。
筆者可以跟各位讀者保證,只要國民黨現在這批當權者還在,還能夠繼續執政下去,他們就會繼續的執行這種文化歧視方針,只是在不敢得罪選票的情況下,會用分化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挑選他們認可的本土文化,打賞似的宣揚自己支持本土化,而真正那些生活在我們周遭,實實在在的人事物,絕對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內。
而這正是太陽花起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政府不僅拒絕溝通,自大地以為人民都是笨蛋,而且在文化上羞辱整個世代的人。他們以為只要是中產階級,就都會支持高尚的價值,都能夠理解他們經濟政策的用心良苦,卻不知道現在四十歲以下的世代,有多少人對這種羞辱式的做法反感的。這可以從太陽花之後,這批掌權者與支持媒體,不停的用羞辱整個世代年輕人的方式回應看出,顯示他們根本沒抓到重點,還以為反抗者都是少數,

第五,反抗的世代

一個世代會反抗,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如果這幾年上台的是民進黨政府,那問題絕對不會搞到這麼嚴重,會出來抗議的也不會是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民進黨是反董卓聯合軍,本質上就要尊重各種文化的代表,就算很大成分有福佬為主的心態,也不會在政策上去歧視其他族群,最起碼也會跟你溝通。
高等教育的擴張導致傳統中產階級的篩選法崩潰,大批大學生帶來原生家庭的文化,而這又因為常態編班久了,學生其實無論其成績高低,都能夠接受不同同學的文化,這導致四十多歲以下的世代,有專業能力的中產階級,如律師、醫師,還有現在需要高度競爭才能加入的公教體系,整批新生中產階級都跟上一代切割掉了。
而舊有的中產階級雖然還掌握著媒體跟教育界,但說真的有心無力,因為現實就是媒體早就無法壟斷,新世代跑去看網路新聞比翻報紙的多,隨便唬爛幾句是會被打臉的,媒體公信力直直落是自己墮落的結果,不須我們同情。而教育界也早就沒辦法用洗腦方式去面對學生,因為十幾年來的教學方法早就從聚集型要改革為統整型,制式化的課程教材要加入開放式的元素,而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已經多為年輕世代,老老師退的退,除了校長、主任等外幾乎沒有。
而且說實在話,學生根本就不會鳥你老師的權威,現在的中學教師必須拿出本事,不能大話誆人,真的要查證的學生下課手機一問就可以打爆你,世界早就變了,各位朋友。但我們可以在傳統媒體上看到多少人大力疾呼,覺得新世代教育水準不足,國文能力低落要加強云云?說穿了,多半都是因為新世代的學生經驗跟我們這些老人不同,而這些會大力疾呼者,絕大多數都跟家庭背景有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觀察,是否越是屬於過去「被國家製造的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越抗拒改革跟反動?
太陽花會出現,除了這幾段個人的看法外,筆者認為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導火線,那就是這個政府說謊成性。
以往大家不會透過網路聯繫,個人經驗很難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所以政府可以透過傳統媒體扭曲事實,反正你也查證不了。但今天可不是這樣,資訊開放加上教育文化正好到位,每個官員說謊都會被揪出,政客前後不一的嘴臉會永存網路,而且透過不停分享根本禁絕不了,現實是你想要抓人來殺一儆百,也會發現「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而且就算不是說謊,只是單純的政策失誤好了,那也犯錯太多了。民眾不是笨蛋,擁有專業能力的人非常多,再加上年輕世代沒有過去那種深刻的中產階級歧視偏見,你的任何錯誤都會被抓出來一一檢視。最重要的點在於,政府說的跟做的不一樣。
說不會開放進口,最後開放了。說是會保障弱勢權益,結果房子拆了。說不會黑箱作業,還是給你黑箱下去。總之沒有一個說到做到,只會事後跟你不停保證絕無此事,反正過了就過了,民眾都是笨蛋。
而透過網路還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支持政府的人軟弱無力,這幾年來支持政府的人,其背景大致上都很類似,老一點的不會用網路,就在傳統媒體上罵反對者,年輕點會用網路的,就在網路上罵反對者。其特點就是,只會罵反對者,不會罵政府,只要你指責這一點,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跳出來反觀你。
國民黨政府土地徵收做不好?反觀民進黨一樣不好。
國民黨政府稅收不公,反觀民進黨也沒反對。
國民黨政府勾結財團,反觀民進黨也勾結。
國民黨中央政府外交內政處理失當,反觀民進黨地方政府也出包。
國民黨政府又犯錯了該罵,你都只罵國民黨所以一定是民進黨的。
有沒既視感?就算你明明就不是民進黨,這些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者也會把你抹成是深綠的。為什麼?筆者前面幾段講很多了,這種出身被製造的中產階級家庭,價值觀必定擁護這個政府,自然不覺得任何的不公不義。
這種經驗太多了,就以筆者個人來說,與這類人討論到政治經濟問題,不出幾句就會扣你一個民進黨、深綠的帽子。更有趣的是,當筆者說出十八歲就加入國民黨,這類人十個有九個會突然大腦當機、理解不能,眼神跟臉色充滿了世界崩潰的感覺,接著轉向討論午餐跟下午茶等生活中的小確幸。
這種根植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很難改變,尤其是後來進入公教體系,享受到所有好處的人,會很輕易的把每個人分類以供辨識,當出現標籤化失敗的現象,因為欠缺思考,所以完全想不通,最後多半放棄,改天再來貼標籤。
讀者是否可以明白?當整個支持政府的聲音,都充斥這種反觀的討論法,拒絕對事件本身討論,動輒貼標籤跟扣帽子,別說是本身就偏綠的人,腦筋正常的人都會氣到發燒想揍人。
今天的問題就是食品不安全了,洪仲丘被虐死了,跟中國深入交往那麼多年經濟也沒變好了,你說外交休兵大大的好結果中國還在吃你豆腐,你他媽的不討論問題怎麼解決,只會反觀民進黨也做不好,說你罵政府一定是綠的,正常人不翻桌才怪。
更讓人生氣的是,說年輕人要努力別抱怨的大老闆,給自己兒子燒了幾億說是買經驗。自己提早辦退休月領七萬的老人,坐在咖啡廳罵年輕人只會鬥爭上一個世代。那些說要愛台灣鄉土的企業家,後來證明一個比一個黑心,然後跟政府有關係就沒關係,還跑出一堆反觀人護航說兩黨一樣爛。
這是把人當白痴嗎?
結果太陽花因為什麼而起?因為你說不會黑箱,結果三十秒過關,所以整個大台北地區的年輕世代都翻桌了,就這麼簡單。
別在鬼扯是反對黨動員了,五十萬在台北市,塞爆了捷運系統,遊覽車根本沒那麼多,這些人大多都是居住在大台北地區,而且照年齡層區分,除了學生外多半都是上班族,高學歷份子占了很高的比例。
也別在鬼扯民進黨也會過服貿這種事,國民黨現在的支持者會被當白痴看,就是因為沒照事實跟常識去判斷事情。事實就是民進黨現在沒有要支持服貿過關,明年要選舉了,也不會有哪個民進黨立委腦袋發燒去支持行政院過服貿。就算之後給民進黨執政了,會不會跟中國簽服貿那也是還沒發生的事情,這些國民黨支持者過去一年來努力的把同胞批鬥成白癡,很有意義嗎?
文末,筆者不打算提出建議跟做法,因為這篇本來就是雜談XD
其實,筆者個人是覺得,整個教育擴張的方向,從聚集型課程改變為統整型課程的做法是對的,因為教育政策不是只有改變文憑跟職業機會,而是會真實的反應在社會文化上。今天你恢復聯考制度,把大學窄門弄得超級窄,只是滿足了少部分中產菁英家庭的需求,讓他們可以繼續壟斷著高教資源。
但是沒辦法得到滿足的人呢?這些人勢必會把問題帶到其他層面去。這最具體的就是在我們教育制度下的邊緣人,像是低成就學生跟中輟生,今天不在教育資源上挹注,想辦法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只會批鬥他們不學好,那日後他們真的會不學好,去變成社會治安問題,讓我們在社會福利跟保險上花更多錢。
如果我們覺得讓全台灣同胞都要提升素養,那更是該打開教育體系,讓人人有機會才是。現今的高教亂象真正原因是準備不足,尤其是像十二年國教,根本就沒準備下,馬政府就為了選舉硬推,這才是毀滅的根源。許多批評者搞錯方向,以為多元入學不及聯考,這種思維才是錯誤的,入學制度的好壞是無法單從這幾年的學生成就看出。
別的不說,過去我們擠入聯考的窄門後,真的每個人出來都適才適所?絕大部分都沒有,所以代表我們白念了?
最後,筆者是覺得,過去將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本質上已經改變了一兩個世代,這兩個世代在創造與適應力上遠遠超過舊時代,我們應該做的事因應時代變化,在教材跟學程上努力配合,而非想盡辦法弄個固定的課程與教綱,就說大家照著念不會有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上月底某個組搬到市中心去,這月底有另外兩個組會搬進來我們這間辦公室;會發生甚麼奇杷事還未能預測。 有一位同事R是前年轉去該組的,待得很開心,如今要搬回來,預告要投訴前一陣子發生的不愉快;起因是小主管G在郵件裡寫出了她的名字,說她沒有好好處理客人的要求。R新仇和舊恨碰撞一起,隨著時間增加利息,這回說
Thumbnail
夜行性動物,據說屬貓 宵夜基本上是泡麵 聽說這陣子有梅雨,昨晚凌晨確實下了半小時 蛾子這幾天開始會猛力地爬,就是那種感覺很有興趣的那種 需要充電會等人拍,就像是要做點儀式般 有時也會配合小睡,也會瞇眼睛假睡....(笑) 似乎不愛水煮的食物,可能有點生味,特別是蔬菜和魚類 舉例說 香煎甜椒(O
Thumbnail
哈佛大學入學申請錄取率已經連續4年落在3.2%~3.6%,不到4%。對比台大的錄取率10%,差異接近3倍。 近四年期間,錄取名額大致上都維持在1,950人左右,而申請人數則在55,000人上下。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今年1/29日時,龍貓的電影將首次在臺灣大螢幕上映。而前幾個月Netflix播出了宮崎駿系列特輯,我們也回顧了幾部小時候看過的宮崎駿電影,其中許多服裝即使在奇幻的世界觀裡,卻仍有背後的歷史意涵。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宮崎駿裡的服裝史元素吧!
Thumbnail
還沒有看過《PUI PUI 天竺鼠車車》這部直接稱霸2021年初作品的人也不要緊,今天順道介紹你另一部稱霸2020年底的作品《辣妹與恐龍》,帶你一起大口吸這批真的夠ㄎㄧㄤ的作品,好讓大家有寒冬中也有立刻起床的念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其實各種作品看多了,偶爾也會覺察到「男性向」與「女性向」的作品其實並沒有那麼的壁壘分明,有時候隨著作家刻意的選擇,會出現這兩種漫畫的故事情節會達到驚人的一致性。 《カラミざかり》的成功就在於:它使用了男性向漫畫創作的形式,真切地描繪了一個女性向漫畫情感邏輯運作的世界。
Thumbnail
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各有不同的文化樣貌。敏銳並覺察這些細微的差異和共性,同時確保自己「活在時下」,才能消彌代溝的阻礙,造就影響年輕世代的影響力。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上月底某個組搬到市中心去,這月底有另外兩個組會搬進來我們這間辦公室;會發生甚麼奇杷事還未能預測。 有一位同事R是前年轉去該組的,待得很開心,如今要搬回來,預告要投訴前一陣子發生的不愉快;起因是小主管G在郵件裡寫出了她的名字,說她沒有好好處理客人的要求。R新仇和舊恨碰撞一起,隨著時間增加利息,這回說
Thumbnail
夜行性動物,據說屬貓 宵夜基本上是泡麵 聽說這陣子有梅雨,昨晚凌晨確實下了半小時 蛾子這幾天開始會猛力地爬,就是那種感覺很有興趣的那種 需要充電會等人拍,就像是要做點儀式般 有時也會配合小睡,也會瞇眼睛假睡....(笑) 似乎不愛水煮的食物,可能有點生味,特別是蔬菜和魚類 舉例說 香煎甜椒(O
Thumbnail
哈佛大學入學申請錄取率已經連續4年落在3.2%~3.6%,不到4%。對比台大的錄取率10%,差異接近3倍。 近四年期間,錄取名額大致上都維持在1,950人左右,而申請人數則在55,000人上下。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今年1/29日時,龍貓的電影將首次在臺灣大螢幕上映。而前幾個月Netflix播出了宮崎駿系列特輯,我們也回顧了幾部小時候看過的宮崎駿電影,其中許多服裝即使在奇幻的世界觀裡,卻仍有背後的歷史意涵。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宮崎駿裡的服裝史元素吧!
Thumbnail
還沒有看過《PUI PUI 天竺鼠車車》這部直接稱霸2021年初作品的人也不要緊,今天順道介紹你另一部稱霸2020年底的作品《辣妹與恐龍》,帶你一起大口吸這批真的夠ㄎㄧㄤ的作品,好讓大家有寒冬中也有立刻起床的念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其實各種作品看多了,偶爾也會覺察到「男性向」與「女性向」的作品其實並沒有那麼的壁壘分明,有時候隨著作家刻意的選擇,會出現這兩種漫畫的故事情節會達到驚人的一致性。 《カラミざかり》的成功就在於:它使用了男性向漫畫創作的形式,真切地描繪了一個女性向漫畫情感邏輯運作的世界。
Thumbnail
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各有不同的文化樣貌。敏銳並覺察這些細微的差異和共性,同時確保自己「活在時下」,才能消彌代溝的阻礙,造就影響年輕世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