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part44 寫在太陽花一周年後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文長慎入,個人亂談亂想,沒有引用資料跟參考文獻,也不打算列。
太陽花已經過了一年,這段時間內有非常多的人,試圖以各種理論來探討這個現象,但不管是用哪一種,筆者個人都有一些感覺不大合的地方。所以這篇稍微整理一下想法,算是筆者個人對台灣出現太陽花,但在政治上卻沒太多前進,保守勢力依然頑強的現象,作出個人的看法與解釋。
筆者個人認為,這要從制度面著手,因為台灣是一個政權不斷移入,又不停的在進行文化改造的國家,而且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是外造型政黨,在海島台灣強制移入大陸農業型態的儒家文化,種種原因交錯,使得像筆者程度不足的人,解構極為困難,容易形成偏執的觀點。還好這些日子有想通一些事情,故筆者現在的認知是,要從教育跟產業技術兩個向度,配合威權體制到民主制度的轉型,來著手解釋。

第一,教育制度的階級劃分

先從教育上來談起,根據伯恩斯坦的見解,公立中小學校身為國家教育機關,本身具有社會化的強大功能,而社會化有兩大方向,要求學生趨同社會主流秩序的表意秩序,以及職業生涯選擇與分類的工具秩序。不管在歐陸與美國,大致上來說,這種社會化功能都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中小學校與大專院校不同,具有很強烈的聚集型課程,也就是排定課程與節數,將知識切割為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同時依照學生的年齡與能力,分成不同的學級與有成績差異的群體。透過各種考試與評量的過程,將學生逐一標籤化,加強其專業能力,最後成為我們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職業。
第二個特點,是學校想要傳遞的主流文化價值,希望學生學習的社會化過程,主要支撐力量來自中產階級。也就是身為中產階級的族群會希望複製成功的流程給下一代,在這之外的藍領階級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為中產階級。這種希望對學生進行中產意識改造的想法,往往是抗拒改變的主要保守力量。
根據上述社會化過程的分類,學生在學校會有疏離與否的程度差異,大致上來說可以分成四、五大類。簡單說就是有認同學校傳遞這些訊息與知識的手段,同時也認同其目的與背後意義的認同型學生;有認同傳遞專業技能等工具秩序的手段,但並不認同這套秩序背後意義的學生;也有無法理解傳遞方法,更不能理解意義何在的學生。
毫不意外的,中產階級出身的學生,絕大多數屬於認同型的那種,出身貧民區與家庭問題嚴重的學生,多屬於疏離型的這種。而筆者這篇的主要觀點在於認同一半的那些,也就是認同與理解學校傳遞工具秩序的方法,但其實並不能夠理解這些秩序背後意義,其實是一套社會化功能的家庭,這些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的家庭,絕大多數屬於藍領勞工階層。
這整套教育階級與符碼的分析後面還很長,細節太多實在沒辦法寫得很精簡,因為涉及到教學方法跟圖騰設計的問題。總之,伯式的分析大致上是以歐美國家為範本,其理論與現實觀察到的現象基本上一致,所以我們可以將之應用到台灣上,但若直接套用則會發生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階級的分布亂了套,台灣教育上的階級分布跟歐美有神似之處但不盡相同,這給了許多人藉口,認為在台灣是不存在教育的階級問題,只有適才適所產生的結果。這當然是徹徹底底的鬼扯,任何一個在教育現場待過幾年的,都可以很清楚觀察到家庭背景跟學生表現的正相關性。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第二,台灣教育制度下的階級複製

伯式的分析有一個背後的脈絡,就是現代的公立學校在展現由中產階級建構出的主流文化觀點,並依此把學生社會化。但歐美國家之所以會由中產階級來決定教育的主流觀點,原因是二次大戰之後,歐美國家民主化程度日深,擁有國家最強大消費力跟選票的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具有專業化能力,高學歷代表的是學養與涵養,專業能力帶來的是富足的生活,這毫不意外的是藍領階級所欣羨的對象。
勞工並不會沒有概念,只是一群狂喝酒的白痴,他們也許知識水準不高,但感覺得出來教養的差異,多數人非常清楚有錢有勢讓人羨慕,跟有學識涵養讓人尊敬,是兩件事。勞工為主的藍領階級加上有專業能力的中產階級,構成現代國家最龐大的政治經濟機器,就算過去的貴族瞧不起,統治階層看不起這些人,也必須在選票與市場喜好上妥協。尤其是義務教育與教育普及化後,擔任學校行政與教職者,幾乎全數為中產階級出身,這讓學校推廣所謂的主流文化觀點更無窒礙。
但是在台灣,中產階級是一個跟歐美不同的概念,因為台灣過去是威權體制,為了讓統治階層可以有效統治,威權國家都會製造一批扈從階級,給予這群人在經濟上較為優渥的生活,使他們效忠執政當局。不僅經濟上,更在職業上安排各種穩定又具有地位的工作,使這些人處在各方面都較一般人優的狀況。
換句話說,台灣製造出了龐大的公教人員,給予穩定的薪資與較高的社會地位,使這群人的下一代,可以在開始就處於競爭優勢。又因為教育體制全面地被威權政府控制,社會化的過程是以統治階層的利益為優先,在學校教育中可以獲得獎賞者,都必須在考試與評量的過程中符合體制需要。體制一旦運轉幾十年,下一代在接受了這種價值觀下,又進入了教育體制,形成再生產的過程,他們只會把相同的價值傳給學生。
討論威權體制怎樣製造中產階級的概念很多,筆者也不打算多談,戰後台灣一開始的公務人員素質不佳,教師塞滿退役軍官,的確社會觀感不甚良好,這可以在許多台灣人老一輩的口述中得出一個輪廓。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體制運轉正常,兩代人後就不是如此,因為要取得專業能力,就必須從學校教育中依照一套規矩學習知識,並考取證照,才能在社會中執業,這讓整個社會的中產階級都趨同化。
於是,想在這個制度下出頭,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而贏家則會奮力維護這個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傳播這套所謂的主流價值。
講了這麼多,讀者可能還是抓不到重點,不了解筆者解釋制度的原因。從這邊開始,筆者要解釋這套主流價值運轉出現問題的關鍵,導致幾十年後的今天,出現了一大批反對上一世代觀點的年輕人。
主要原因出在高教擴張,而台灣教育制度之所以要有變革,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產業轉型的需求。這道理也不難懂,兩百年前的工業需要順從與刻苦的勞工,所以義務教育無不傳達勤奮的美德,二次大戰後的工業發展迅速,科技進展神速,順從變成呆版、刻苦是不知變通的代名詞,因此教育開始轉向開放式,講求培養機警靈敏度高的勞工。
台灣的轉型,純係產業需求,從農業出口大國轉成機械電子加工出口,勞力密集需要的強度不高的短期訓練,於是職校專科的需求突然大量出現,而在之後台灣轉型為科技代工,需要的人力素質又提高一層,故廣設大學的需求而生。概念上是這樣沒錯,實際上遇到了兩個很糟糕的問題。
第一是教育體制龐大,沒辦法說改就改,所以每個階段的需求,都是主管機關被動發現,才去亡羊補牢式的改良。第二是教育體制為威權背景設立,內部人員沒有競爭壓力,根本上欠缺改良制度的動力。兩大問題導致教育轉型不僅慢且不足,消極以對的狀況更多,導致今天所謂的教育素質下降跟文憑貶值,深層的原因來自於教育制度本質上的不變。
這種轉變不足的結果,就是只做表面功夫,把專科學院升級為大學,師資與設備改善太少。若只是這樣也就罷了,但高等教育之前是中學,中學之前是小學,高教的改變不可能不影響到中小學,而中小學的課程與設計根本就沒有變化,這種不改變體質只想吃大補丸的作法,自然會得到一個看來很失敗的教育。
但不管再怎樣失敗,教育制度的改變總是比不變好的太多,最終影響到的是全體學生智識的成長。因為高教制度改變,媒體與家長多數集中焦點在一些很不重要的地方,例如十八分上大學,台大博士出來找不到工作上,除了反映過去主流價值為菁英教育思維外,什麼都不能證明。
高等教育的改變對於中小學有何影響?這要與經濟環境合併觀察,在高等教育擴張的同時,台灣正好進入科技代工的年代,李登輝主政的後期,產業轉型與外移都在進行,導致舊有的觀念受到衝擊。最主要的衝擊在於,中產階級無論是公教族群的階級複製,還是勞工打拼二十年後擠身小企業老闆,都會讓下一代受最好的高等教育,但民主化的結果讓政客必須滿足廣大選民,藍領勞工並不了解文憑縮水的原因,只是很本能的認為教育是脫離貧窮與勞工的路徑。
於是,高教擴張的結果,最終造成了在聯考制度下,由中產階級壟斷多數機會的教育制度,擴及了大量的藍領勞工家庭。這些藍領階級的下一代不見得程度比較差,反倒由於入學機會的增加,使得以往放棄的人改變心意。
就結果論來說,不論是私立學校變多,或是傳統名校數量擴張,其結果絕非單純文憑貶值可以概括。學歷擴張到底是真的增加了學生知識,還是純粹拉低素質,這點根本不需要討論,欠缺市場機制的高等教育,必定會有這種拉低菁英想像的結果。
我們要討論的是另一個面向,也就是原本根本沒機會進入大學殿堂的藍領勞工子女,在高教擴張下得到了這些機會,原本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在接受了穩定保守價值觀下,遇到了產業轉型失敗的環境,最終產生了什麼效應。

第三,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快速交流

筆者這些年觀察到的現象,在中小學的常態編班化中最明顯也最值得討論的,就是成績優異的學生與根本就是黑社會儲備人力的學生,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而無疑的,讓成績差異很大的學生混合上課,上課效率自然很差,但另一方面來說,學生很早就能夠體認到一種米養百樣人的意義。
傳統上,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學生,能夠接受學校傳遞的價值,也可以了解學習知識跟未來出社會生活的關聯。反之低成就學生極易轉向反社會行為,與社區內非主流文化中更邊緣的一群人混在一起。這兩者之間的界線涇渭分明,在高中職入學這一階段就篩選光,彼此家庭背景的文化影響並不深入。
但高教擴張的結果,是讓傳統上進不去名校的人進去了,上不了公立學校的上了,沒機會念大學的有機會了。這讓一整個世代都接觸到了高教體系,而最大的影響在於,透過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同學校之間的競合,橫向聯繫變多,原生家庭的文化在大學中變得更多元。
讀者或許疑問,這對現在一整代年輕人影響不就只是網路而已?筆者承認這種觀點,但這只能解釋上下世代的矛盾,不足以解釋台灣的階級矛盾。
以往的高等教育透過制式化的聯考,中產階級家庭具有極大的優勢,可以在考試制度中脫穎而出,進入低廉成本的公立大學,而許多職業的門檻就是學歷,等同重重篩選出菁英中的菁英。換句話說,藍領勞工階層僅有極小的窄門有此機會進入這個主流體系,而且因為機會難得,一旦進入成為中產階級,其心態與價值觀完全斷離原生家庭的狀況比比皆是。
這種威權制度下刻意為之的篩選制度,可以保障體制內的既得利益,同時透過了表面公平的聯考制度,最低限度滿足了絕大多數人情感上的不平,而且機會也非全然沒有,中產階級完全可以宣稱其自身的優勢,純粹來自個人努力與掌握機運。讀者若覺得疑惑,可以去問問身邊中產階級出身者,是否很高比例上傾向認為個人實力決定自己今天的高社經地位。
結果就是,過去的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是以階級劃分,中產階級認同的文化屬於具有國際觀、高雅的,而非主流文化屬於本土的、低俗的。毫不易外,這跟所謂的台灣本土化興起有正相關,這點在之後段落補述。總之,這種階級式的劃分,保障了主流文化不受到非主流的侵害,而非主流文化想要打進這個圈子,就得遵守規矩,更因為人數差異太多,所以非主流無法形成反抗力量。
但是,高教擴張化,讓名校的名額都提高的現在,已經有一整個世代,至少十年的大學生,是沒有經歷過這種層層管制的經驗,快速擴張的結果,就是讓以往透過高等教育篩選,來做主流文化管制的中產階級,突然發現世界改變了,有一整批年輕世代,不僅可以認同傳統上的菁英符號,同時間也能夠認同代表鄉土的本土意象。若僅是如此,今天四十多歲以上的世代還不會崩潰的那麼厲害,而是主流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被非主流侵入,甚至是被取代。
高等教育作為文化再生產的工具性功能,一夕之間大翻盤,雖然保有菁英特質的價值依然被新一代的年輕大學生接受,但他們同時之間也帶來了原生家庭的文化,並透過網路的影響,橫向傳播出去。因為人數實在太多,傳統的中產階級菁英就算想要透過媒體來影響,也只落得被嘲諷的結果,而且更慘的是,年輕世代早就透過全球化認識了世界,在台灣被傳統媒體控制多年的主流價值,在更具有吸引力的歐美日文化前,比豆腐還要軟弱不堪打擊。
這種文化上的轉變,配合十幾年來民主化的進程,有不斷加成的作用。這些依靠威權制度而起的中產階級,文化也是依靠威權制度而建立的,在這些年輕世代前毫無說服力。年輕人不會管你經驗老成還是專業權威,他們只知道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他們只會看到你嘴巴講競爭力,轉過頭去搞官商勾結。

第四,真正的本土化與全球化

過去十幾年,我們見過傳統媒體,不停的污名化本土化,將中國化等同全球化,並透過媒體大量散布。這本質是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若讀者仔細分析,會發現很多的相似之處。
會不停地告訴你中國崛起,中國年輕人很認真念書,台灣人都這樣那樣打混的,通常也會支持恢復聯考,最好是考越難越好。表面上是在乎競爭力,其實本質上是為了自己的階級複製打算,而且這些人幾乎都是過去聯考的勝利者。會跟你說本土文化低俗不堪的人,強調中國文化悠久優秀的人,往往也會貶低其他歐美日文化,而且信奉權威。這些人嘴巴說的是一套,自己通常都把小孩往美加送,對於本土文化連一丁點研究都沒有,純粹是自己的偏見。
簡單說,他們希望的是撥鐘向後,讓一切的價值都回歸到過去的美好年代,那個世界以自己為中心繞的年代。這些人的下一代,雖然比例上不少繼承了上一代的反動思想,但更多人是不吃這一套的。
這原因就是,真正的全球化根植於深厚的本土化,筆者上一段講過,我們有一整代的年輕人,他們並非依靠聯考篩選進入大學的,這整個世代的人是沒有區分所謂本土跟非本土,對他們來說生活就是真實,上一代乃至於學校老古板努力想要建立的高尚與低俗文化區分,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
這些年輕人大多數並不懂全球化跟本土化是什麼,但他們很清楚那些傳統的主流媒體,不停地在汙名化自己原生家庭文化,並且吹捧一個根本沒去過的中國文化。讀者若對這有點疑問,可以到中學去看看,直到今天還有多少的年輕文史教師,是真的會跟學生言必稱「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再生產的強大體現在每個層面,千萬不要以為民主化後,威權幽靈就跑了。
如果純粹只有文化上的衝擊,那麼在台灣所謂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還是可以保有自己原本的優勢在。問題在於,網路發達讓全球化得以實現,至少在文化上的全球化很明顯,大學生透過網路看到了世界的各種樣貌,有正面敘述也有反面敘述,但不管是哪一種表述,我們都可以確認一件事,那就是這些「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國際觀」根本是被當狗屎看,年輕世代根本不信你這套。
而這趨勢隨著經濟凋敝有了等比級數的成長,就制度上論,想要維持這種「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優勢,就必須給予其他較低階級的人機會,若沒有太多教育機會可以被釋出,至少在經濟上要讓人過的裕足,讓這些藍領勞工家長,覺得小孩還是有希望與未來的。
但各位讀者也知道,這幾年來馬政府根本沒幹過幾件經濟上的好事,除了傾中到底外幾乎找不出其他的實事。這根本就不需要護航,因為民間投資幾近停擺,會有這種結果就是政治不清明,我們現今看到的房地產現象,與其說是原因不如說是經濟政策失敗的結果。
但為何會失敗?因為現在掌握台灣權力的,大抵上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世代,這些掌權世代尤其是以國民黨背景出身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威權時代建立出的扈從階級,也就是所謂被製造出的中產階級。他們真的有經歷過當今世界的高速競爭嗎?他們真的了解網路世代是眾人智慧高於個人嗎?別在替他們護航了,根本就沒有,筆者自己就是這種公務員家庭出身,騙騙自己搞催眠倒可以,拿去說服新世代?
這種被製造的中產階級現象,也不光是台灣獨有,中南美到南歐都不少,都是威權體制崩解後的狀況。這種人對世界的思考是靜態的,是一種諸葛亮是運籌帷幄的,用白話文講就是,他們不懂高速變化的世界,會傾向以靜態的方式一件件處理問題,並且因為菁英教育出身,真的是打從心裡認為,自己學經歷涵養完整,政策施行萬無一失。所以他們不會跟民眾溝通,因為打從心底瞧不起人民。但他們會願意放權嗎?放心,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這種生於保守、長於封閉環境的菁英,是看不到自己錯誤的。
正恰巧是國民黨執政,而且是在思想上最保守的馬英九所屬派系,他們不僅在經濟政策上無能,文化上論述也是無能,只會單純地用行政手段跟更改教材內容。這是因為他們過去就是使用洗腦的方式來控制廣大群眾,所以會認為今天控制不了,純粹只是因為八年遺毒洗腦了,單純只是因為控制的不夠多,「民眾都是白癡跟笨蛋,我們菁英不可能出錯,只要給予撥亂反正的正確思想,一切都會回到正軌。」
讀者可以把馬政府上下整批人的思維,解讀為完全不懂全球化的真正意義,又因為他們文化上的根來自於沒有生長體驗的中國,所以是徹徹底底的浮萍,除了在傳統媒體上呻吟之外也沒用處了。
筆者可以跟各位讀者保證,只要國民黨現在這批當權者還在,還能夠繼續執政下去,他們就會繼續的執行這種文化歧視方針,只是在不敢得罪選票的情況下,會用分化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挑選他們認可的本土文化,打賞似的宣揚自己支持本土化,而真正那些生活在我們周遭,實實在在的人事物,絕對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內。
而這正是太陽花起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政府不僅拒絕溝通,自大地以為人民都是笨蛋,而且在文化上羞辱整個世代的人。他們以為只要是中產階級,就都會支持高尚的價值,都能夠理解他們經濟政策的用心良苦,卻不知道現在四十歲以下的世代,有多少人對這種羞辱式的做法反感的。這可以從太陽花之後,這批掌權者與支持媒體,不停的用羞辱整個世代年輕人的方式回應看出,顯示他們根本沒抓到重點,還以為反抗者都是少數,

第五,反抗的世代

一個世代會反抗,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如果這幾年上台的是民進黨政府,那問題絕對不會搞到這麼嚴重,會出來抗議的也不會是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民進黨是反董卓聯合軍,本質上就要尊重各種文化的代表,就算很大成分有福佬為主的心態,也不會在政策上去歧視其他族群,最起碼也會跟你溝通。
高等教育的擴張導致傳統中產階級的篩選法崩潰,大批大學生帶來原生家庭的文化,而這又因為常態編班久了,學生其實無論其成績高低,都能夠接受不同同學的文化,這導致四十多歲以下的世代,有專業能力的中產階級,如律師、醫師,還有現在需要高度競爭才能加入的公教體系,整批新生中產階級都跟上一代切割掉了。
而舊有的中產階級雖然還掌握著媒體跟教育界,但說真的有心無力,因為現實就是媒體早就無法壟斷,新世代跑去看網路新聞比翻報紙的多,隨便唬爛幾句是會被打臉的,媒體公信力直直落是自己墮落的結果,不須我們同情。而教育界也早就沒辦法用洗腦方式去面對學生,因為十幾年來的教學方法早就從聚集型要改革為統整型,制式化的課程教材要加入開放式的元素,而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已經多為年輕世代,老老師退的退,除了校長、主任等外幾乎沒有。
而且說實在話,學生根本就不會鳥你老師的權威,現在的中學教師必須拿出本事,不能大話誆人,真的要查證的學生下課手機一問就可以打爆你,世界早就變了,各位朋友。但我們可以在傳統媒體上看到多少人大力疾呼,覺得新世代教育水準不足,國文能力低落要加強云云?說穿了,多半都是因為新世代的學生經驗跟我們這些老人不同,而這些會大力疾呼者,絕大多數都跟家庭背景有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觀察,是否越是屬於過去「被國家製造的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越抗拒改革跟反動?
太陽花會出現,除了這幾段個人的看法外,筆者認為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導火線,那就是這個政府說謊成性。
以往大家不會透過網路聯繫,個人經驗很難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所以政府可以透過傳統媒體扭曲事實,反正你也查證不了。但今天可不是這樣,資訊開放加上教育文化正好到位,每個官員說謊都會被揪出,政客前後不一的嘴臉會永存網路,而且透過不停分享根本禁絕不了,現實是你想要抓人來殺一儆百,也會發現「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而且就算不是說謊,只是單純的政策失誤好了,那也犯錯太多了。民眾不是笨蛋,擁有專業能力的人非常多,再加上年輕世代沒有過去那種深刻的中產階級歧視偏見,你的任何錯誤都會被抓出來一一檢視。最重要的點在於,政府說的跟做的不一樣。
說不會開放進口,最後開放了。說是會保障弱勢權益,結果房子拆了。說不會黑箱作業,還是給你黑箱下去。總之沒有一個說到做到,只會事後跟你不停保證絕無此事,反正過了就過了,民眾都是笨蛋。
而透過網路還有一個現象,那就是支持政府的人軟弱無力,這幾年來支持政府的人,其背景大致上都很類似,老一點的不會用網路,就在傳統媒體上罵反對者,年輕點會用網路的,就在網路上罵反對者。其特點就是,只會罵反對者,不會罵政府,只要你指責這一點,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跳出來反觀你。
國民黨政府土地徵收做不好?反觀民進黨一樣不好。
國民黨政府稅收不公,反觀民進黨也沒反對。
國民黨政府勾結財團,反觀民進黨也勾結。
國民黨中央政府外交內政處理失當,反觀民進黨地方政府也出包。
國民黨政府又犯錯了該罵,你都只罵國民黨所以一定是民進黨的。
有沒既視感?就算你明明就不是民進黨,這些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者也會把你抹成是深綠的。為什麼?筆者前面幾段講很多了,這種出身被製造的中產階級家庭,價值觀必定擁護這個政府,自然不覺得任何的不公不義。
這種經驗太多了,就以筆者個人來說,與這類人討論到政治經濟問題,不出幾句就會扣你一個民進黨、深綠的帽子。更有趣的是,當筆者說出十八歲就加入國民黨,這類人十個有九個會突然大腦當機、理解不能,眼神跟臉色充滿了世界崩潰的感覺,接著轉向討論午餐跟下午茶等生活中的小確幸。
這種根植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很難改變,尤其是後來進入公教體系,享受到所有好處的人,會很輕易的把每個人分類以供辨識,當出現標籤化失敗的現象,因為欠缺思考,所以完全想不通,最後多半放棄,改天再來貼標籤。
讀者是否可以明白?當整個支持政府的聲音,都充斥這種反觀的討論法,拒絕對事件本身討論,動輒貼標籤跟扣帽子,別說是本身就偏綠的人,腦筋正常的人都會氣到發燒想揍人。
今天的問題就是食品不安全了,洪仲丘被虐死了,跟中國深入交往那麼多年經濟也沒變好了,你說外交休兵大大的好結果中國還在吃你豆腐,你他媽的不討論問題怎麼解決,只會反觀民進黨也做不好,說你罵政府一定是綠的,正常人不翻桌才怪。
更讓人生氣的是,說年輕人要努力別抱怨的大老闆,給自己兒子燒了幾億說是買經驗。自己提早辦退休月領七萬的老人,坐在咖啡廳罵年輕人只會鬥爭上一個世代。那些說要愛台灣鄉土的企業家,後來證明一個比一個黑心,然後跟政府有關係就沒關係,還跑出一堆反觀人護航說兩黨一樣爛。
這是把人當白痴嗎?
結果太陽花因為什麼而起?因為你說不會黑箱,結果三十秒過關,所以整個大台北地區的年輕世代都翻桌了,就這麼簡單。
別在鬼扯是反對黨動員了,五十萬在台北市,塞爆了捷運系統,遊覽車根本沒那麼多,這些人大多都是居住在大台北地區,而且照年齡層區分,除了學生外多半都是上班族,高學歷份子占了很高的比例。
也別在鬼扯民進黨也會過服貿這種事,國民黨現在的支持者會被當白痴看,就是因為沒照事實跟常識去判斷事情。事實就是民進黨現在沒有要支持服貿過關,明年要選舉了,也不會有哪個民進黨立委腦袋發燒去支持行政院過服貿。就算之後給民進黨執政了,會不會跟中國簽服貿那也是還沒發生的事情,這些國民黨支持者過去一年來努力的把同胞批鬥成白癡,很有意義嗎?
文末,筆者不打算提出建議跟做法,因為這篇本來就是雜談XD
其實,筆者個人是覺得,整個教育擴張的方向,從聚集型課程改變為統整型課程的做法是對的,因為教育政策不是只有改變文憑跟職業機會,而是會真實的反應在社會文化上。今天你恢復聯考制度,把大學窄門弄得超級窄,只是滿足了少部分中產菁英家庭的需求,讓他們可以繼續壟斷著高教資源。
但是沒辦法得到滿足的人呢?這些人勢必會把問題帶到其他層面去。這最具體的就是在我們教育制度下的邊緣人,像是低成就學生跟中輟生,今天不在教育資源上挹注,想辦法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只會批鬥他們不學好,那日後他們真的會不學好,去變成社會治安問題,讓我們在社會福利跟保險上花更多錢。
如果我們覺得讓全台灣同胞都要提升素養,那更是該打開教育體系,讓人人有機會才是。現今的高教亂象真正原因是準備不足,尤其是像十二年國教,根本就沒準備下,馬政府就為了選舉硬推,這才是毀滅的根源。許多批評者搞錯方向,以為多元入學不及聯考,這種思維才是錯誤的,入學制度的好壞是無法單從這幾年的學生成就看出。
別的不說,過去我們擠入聯考的窄門後,真的每個人出來都適才適所?絕大部分都沒有,所以代表我們白念了?
最後,筆者是覺得,過去將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本質上已經改變了一兩個世代,這兩個世代在創造與適應力上遠遠超過舊時代,我們應該做的事因應時代變化,在教材跟學程上努力配合,而非想盡辦法弄個固定的課程與教綱,就說大家照著念不會有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雜談-2上月底某個組搬到市中心去,這月底有另外兩個組會搬進來我們這間辦公室;會發生甚麼奇杷事還未能預測。 有一位同事R是前年轉去該組的,待得很開心,如今要搬回來,預告要投訴前一陣子發生的不愉快;起因是小主管G在郵件裡寫出了她的名字,說她沒有好好處理客人的要求。R新仇和舊恨碰撞一起,隨著時間增加利息,這回說
avatar
尋回
2024-06-11
雜談慢聊|聽說是深夜|會下雨|泡麵番夜行性動物,據說屬貓 宵夜基本上是泡麵 聽說這陣子有梅雨,昨晚凌晨確實下了半小時 蛾子這幾天開始會猛力地爬,就是那種感覺很有興趣的那種 需要充電會等人拍,就像是要做點儀式般 有時也會配合小睡,也會瞇眼睛假睡....(笑) 似乎不愛水煮的食物,可能有點生味,特別是蔬菜和魚類 舉例說 香煎甜椒(O
Thumbnail
avatar
Esteban
2024-05-21
[雜談心得]哈佛大學錄取率低到超乎想像!!哈佛大學入學申請錄取率已經連續4年落在3.2%~3.6%,不到4%。對比台大的錄取率10%,差異接近3倍。 近四年期間,錄取名額大致上都維持在1,950人左右,而申請人數則在55,000人上下。
Thumbnail
avatar
瘋狂老爸父女共創業
2024-05-19
[雜談心得]即使是哈佛大學畢業,只要唸到這個科系,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avatar
瘋狂老爸父女共創業
2024-05-18
雜談──「原來龍貓竟然沒在電影院上映過?!」——談談 宮崎駿電影裡的歷史服裝今年1/29日時,龍貓的電影將首次在臺灣大螢幕上映。而前幾個月Netflix播出了宮崎駿系列特輯,我們也回顧了幾部小時候看過的宮崎駿電影,其中許多服裝即使在奇幻的世界觀裡,卻仍有背後的歷史意涵。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宮崎駿裡的服裝史元素吧!
Thumbnail
avatar
台灣服飾誌
2021-01-30
雜談|這批真的很純,讓我再多吸一口——《辣妹與恐龍》、《PUI PUI 天竺鼠車車》還沒有看過《PUI PUI 天竺鼠車車》這部直接稱霸2021年初作品的人也不要緊,今天順道介紹你另一部稱霸2020年底的作品《辣妹與恐龍》,帶你一起大口吸這批真的夠ㄎㄧㄤ的作品,好讓大家有寒冬中也有立刻起床的念頭。
Thumbnail
avatar
涼柚
2021-01-19
雜談|裏漫上岸,還是本來就在潮間帶?其實各種作品看多了,偶爾也會覺察到「男性向」與「女性向」的作品其實並沒有那麼的壁壘分明,有時候隨著作家刻意的選擇,會出現這兩種漫畫的故事情節會達到驚人的一致性。 《カラミざかり》的成功就在於:它使用了男性向漫畫創作的形式,真切地描繪了一個女性向漫畫情感邏輯運作的世界。
Thumbnail
avatar
涼柚
2020-12-15
雜談|代溝很深?談教會人如何了解年輕世代在想什麼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各有不同的文化樣貌。敏銳並覺察這些細微的差異和共性,同時確保自己「活在時下」,才能消彌代溝的阻礙,造就影響年輕世代的影響力。
Thumbnail
avatar
Truetruefunny
20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