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福爾摩斯學習法工具(一)| 爲何篇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六叔這個企劃案麻煩你處理一下!」客戶這麼說
「沒問題,這只要用《企劃大全》第 3 章提到的方法就搞定了!」我回答他

很可惜的是,企劃人很少有這種奢侈,他每天所遇到的問題很少是某一本書已經提供解法了,如果有這麼一本書,那客戶自己也會讀,還需要你嗎?

raw-image

企劃人什麼都學,大腦不是資源回收場

既然遇到的問題無邊際,沒關係,Google 搜一下就有答案?但一個專案會涉及一大堆不同的知識領域,來自新聞、書籍、雜誌、朋友...,腦子裡至少要儲存了這些知識的「目錄」,才能有效率的把相關的文獻找出來參考使用。

面對無邊無際的問題,企劃人的學習也得無邊無際,什麼冷知識都要知道一點。

在諸多「代客讀書業」當中,程式設計師或學者要深入精確,但企劃通常擷取「精神」即可,不用把整坨知識吃進去,雖快樂學習,但企劃人的知識庫存要廣大。就像有些老太太什麼都捨不得丟,因為「說不定哪天會用到啊!」但因為這句話,她家裡像回收場一樣塞滿幾十年來各種奇怪破爛,路都不能走了。

不想變成資源回收場,腦子要有一套有效率知識儲藏、取出的系統,以備有朝一日使用,這跟學生學了九年要去考大考用的一樣!要把知識學到「好用」,甚至用來產出其他的知識,必然要吸收很好,但不用多。

就像胖子「喝水也會胖」,有些人吃得多卻不長胖,說穿了就是腸胃吸收不好啊!學習也一樣,不在多,在吸收好。吃進去(閱讀)的食物(資訊)有多少吸收了?最好能轉化爲肌肉(知識),而不是堆在腹部成爲脂肪(沒有索引的垃圾資訊)。

raw-image

把習得變深刻知識,這理論一直存在,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本經典神書。

作者之一范多倫先生(Charles Van Doren)的故事還被拍成電影《Quiz Show》,他花了人生幾十年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但他最爲人所知的是在美國電視問答節目《21點》中過五關斬六將,獲得相當於現在一百多萬美元獎金,但卻被爆料製作單位泄題,醜聞讓他失去哥倫比亞大學教職。

雖作弊,但能在困難節目勝出也是知識超人,更別說他編輯百科全書數十年更是博覽羣籍,他的閱讀法使人信服(實際上幾乎完全符合現代認知科學的實驗結果),他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包括: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如果真的能按照他的閱讀方式像牛一樣經過四個胃重複咀嚼,就算沒營養的青草都被消化出蛋白質了。

老派嚴肅知識份子的做學問方式十分嚴謹,《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部書並不易讀,讀完了也不見得能做到(他一輩子的工作就是閱讀,我們可不能這麼奢華),但至少我們掌握精髓。

我看到的重點是「主動閱讀」,這技巧要說是「閱讀」還不如說是「與作者對話」,這是「猜測 ⬌ 找答案」的過程。

  • 當看到書皮就猜測翻開會讀到什麼,依猜想提出你想學到的問題
  • 每多讀一點就找到一些答案,因而又產生更多問題
  • 於是抱着找答案的心態一點一點推進,時時保持清醒
  • 因清醒,不會進入讀過卻不知在讀什麼的「小和尚唸經」狀態

這種保持清醒的閱讀法,雖然有目錄,但因爲有學術精神----「凡事懷疑」的心態來閱讀,學習旅程充滿冒險,就像創業一樣「摸着石頭過河」,雖然已成冊的書就像在主題遊樂園裏冒險,範圍固定,風險不大,加上想象力,比別人刺激一點。

資訊爆炸時代,閱讀不限於書,而是無邊無際,直接沿用范多倫的方法有些不足,如果 Google 就是你的書,你得要自己從無上限的素材中編輯出一個目錄,否則網路之海太大了。

知識不是拿來即用

掌握閱讀(學習)方法,學到別人的成功,但它不見得能複製,想到案例還是要變成適合自己的方案,這才是考驗,一個案子給每個人都會做出不同的結果,融合、創意就用在這裡。

人怎麼從 A 學問獲得 B 事件的解決方案靈感呢?這就是從知識中萃取出「模式」的能力,能比較兩件事發現相同模式,大概就能萃取出模型了,這個模型可以用在各種不同的事件上。

「六探員,連環殺手 Jack 又殺了一個人,還在受害者身上留下他的標記,你有什麼看法?」記者詢問。
「不,這不是 Jack,他的模式跟這個不同。」六探員冷靜地說「這是模仿者!」

在偵探片常看到這種畫面,一般人覺得是連環殺手,而偵辦連環殺手案件的老探員卻能發現「模式」,而學習,跟辦案真的很像!

各行各業都有模型,就是表象背後的結構,比如每種音樂是有不同結構的,專業作曲家能把藍調、爵士、拉丁、流行互換,因為在旋律之後,他看到結構。

學習 → 發現模式 → 創意 → 解決方案

這大概就是企劃人每天的工作,如果沒有快速擷取、整理知識的方法,也無法面對每天大量襲來的需求。

對學生來說,如果能把一科的結構用在另一科,或是彼此互相索引,學習會越來越快,而且印象深刻。

raw-image

好像挺不簡單的,有沒有什麼工具協助呢?

《福爾摩斯學習法》就是想把企劃人的學習方式給大家,是比較快樂的吸收知識方式。

巧的是,108 課綱對學生的要求從「學會」進步到「融合」每一科,融合後的知識可以產生創意,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不就是企劃人工作的學校版嗎?

融合,說來容易,做來不易,請參考我帶三年級女兒做跨領域寒假作業幕後過程,雖然是一個寒假作業,背後的思維與專案管理沒什麼不同啊!

可是,大人進行專案管理有很多工具,孩子們卻沒有,難道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發展出這些工具嗎?就算是你我,都不見得有能力產生一個工具啊!

於是我思考著要去設計一個學習用的工具,要用什麼工具呢?傷腦筋。

面對未知的工具是摸索

巴黎有沒有最好的玩法?

我猜每個人去巴黎,都有不同的感動,所以一百萬人應該有一百萬種不同的攻略,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玩法,而對還沒去過的人,目前的攻略都還不夠合適。

所謂學習就是學別人已經產生的知識,它不是未知?學習道路雖然千萬人走過,對我---- 這個還沒學過的人,仍是未知。

現在的學校假設每個孩子跟上學校進度,已具備相同知識儲備,實際上,每個學生能掌握每一課的程度不同,雖然上過課,不見得「跟上」了。

所以,學習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每個人的知識儲備不同,遇到的困難點也不同,如果每個人都該有不同的「攻略」。

這種前往知識之海探險,前進、阻礙、後退、回頭、轉向、再前進...,經過摸索,最後畫出一張自己專有知識地圖(攻略)的學習法,是不是好像在創業?

用創業家面對未知的方法學習

創業家面對最多的「未知」,想像很美好,但創新往往跟事實不一樣。就像搭客機風險小,但試飛飛機風險非常大,因為它只是「理論上」能飛。

長期面對高風險,創業圈發展出系統性應對未知的技術,就是當紅的「精實創業」,它用「迭代」方式,經由一次次小改良小步快跑頻頻調整方向,避免一次押寶賠光全部資源的風險。現在已是矽谷標準,科技大神都用它管理「探索未知冒險行動」。

創業和學習都是面對未知,能不能借鑒矽谷智慧學習呢?「非常適合」我已經這麼做好久了,也用在孩子身上,確實有效。

精實創業是創業「團隊」實踐經驗,但學習很「個人」,因為知識不經過學習過程是無法儲存在腦中的,所以無法和同學分工。

  • 精實創業工具,如 Scrum 的流程、儀式,多是為了讓團隊合作,給單人使用是過於沉重繁雜,學習已經很辛苦,能簡化則簡化,把精力用在學習上;
  • 創業團隊常常使用多個工具協同,要懂得整個系統不容易,有些還價格不低,最好能花費少、不用太多工具,才能讓每個人使用。

所以,我簡化了 Scrum 流程及工具,變成適合個人使用,使用相較簡單的筆記軟體 notion.so 做成工具。


notion.so 工具下載連結

  • 下面是 notion 學習工具測試版(按此處複製模板),我希望得到你從這裏或FB社團的回饋,好用、疑問或是建議都誠心歡迎。
  • 一開始可能看不懂,工具不困難,但背後的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知識比較新,這幾篇文章就在解釋使用方式。
  • 使用 notion.so 筆記軟體,因擴展容易跨平臺(按此處下載app)。
  • 超過試用額度要付費小錢,但完成活動可免費 5 個月,你買了我得 1 月免費,在此先謝。

這一篇:福爾摩斯學習法工具(二)| 爲何篇

前往:福爾摩斯學習法工具(二)| 理論篇

前往:福爾摩斯學習法工具(三)| 使用篇

Hi 我是六叔,正努力撰寫、述說《福爾摩斯學習法》,它是從長期自學和跟孩子的教學相長中萃取出來的,也因爲關懷教育,發現這方法符合認知科學的理論,是對自學者以及家有學生的父母有用的學習方式,歡迎按讚、分享及回應我給我建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六叔觀察站的沙龍
13會員
18內容數
- 各種學習方法,多是讓孩子「讀好指定教材」,而身爲父母,痛點是他「根本沒意願讀書」啊! - 讀書很好!但網路這麼大,書籍只提供小部分知識,怎麼從茫茫網海學習呢? 六叔從不愛讀書變成「會讀書的人」,瞭解您孩子的學習哪裏卡住。 六叔用這個教女兒,她從台灣中等生成了高壓北京的優等生。 學習升級從此開始!
2020/08/12
《108課綱》強調「素養」,這詞突然變成 Buzz word,但如何培養素養呢?你知道,沒有什麼課程能幫你培養素養嗎?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忘性」很好,記不住事情。 就像今早打開 Spotify 聽到一首吉他曲子很好聽,是 Jim Hall 演奏的,Jim Hall 這個名字好熟呢(我聽音樂不求
Thumbnail
2020/08/12
《108課綱》強調「素養」,這詞突然變成 Buzz word,但如何培養素養呢?你知道,沒有什麼課程能幫你培養素養嗎?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忘性」很好,記不住事情。 就像今早打開 Spotify 聽到一首吉他曲子很好聽,是 Jim Hall 演奏的,Jim Hall 這個名字好熟呢(我聽音樂不求
Thumbnail
2020/03/11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2020/03/11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2020/03/09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Thumbnail
2020/03/09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愛書人都會喜歡的書啊 拿到這本書後大概2~3小時就看完了,很多地方都會讓我感受到作者真的很喜歡書,就像是看著作者對著書告白一樣,雖然有些地方顯得有些激動,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愛吧!! 裡面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地方,盡可能簡潔的與您一同體會書的美好!!
Thumbnail
這是一本愛書人都會喜歡的書啊 拿到這本書後大概2~3小時就看完了,很多地方都會讓我感受到作者真的很喜歡書,就像是看著作者對著書告白一樣,雖然有些地方顯得有些激動,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愛吧!! 裡面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地方,盡可能簡潔的與您一同體會書的美好!!
Thumbnail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有神 這是杜甫37歲時領悟的道理 : 意思是只要【博覽群書】,滿腹墨水,下筆寫作時就文思泉湧,如有神助。 顧問業麥肯錫,要在短短的數個月內從不懂到精通,要如何能夠快速閱讀呢? 我的親身體會,如何在短時間進入某個產業,領會到管理思維呢?
Thumbnail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有神 這是杜甫37歲時領悟的道理 : 意思是只要【博覽群書】,滿腹墨水,下筆寫作時就文思泉湧,如有神助。 顧問業麥肯錫,要在短短的數個月內從不懂到精通,要如何能夠快速閱讀呢? 我的親身體會,如何在短時間進入某個產業,領會到管理思維呢?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 【反思:學習如何學習】上 #學習成長 06 透過輸出錨定注意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E. Broadbent)曾提出「選濾論」,他指出人的大腦會過濾從感官接受到的資訊,而過濾的標準是:資訊重要嗎?是否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該資訊上,如果沒有,這個資訊不會從感覺記憶到短期記憶裡。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 【反思:學習如何學習】上 #學習成長 06 透過輸出錨定注意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E. Broadbent)曾提出「選濾論」,他指出人的大腦會過濾從感官接受到的資訊,而過濾的標準是:資訊重要嗎?是否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該資訊上,如果沒有,這個資訊不會從感覺記憶到短期記憶裡。
Thumbnail
重點掃描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效率,然而就像是平日不做運動的人只吃營養品一樣,只能夠獲得短期的助益;沒有真的理解作者論點的推演生成過程,就容易遺忘所曾閱讀過的重要結論。
Thumbnail
重點掃描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效率,然而就像是平日不做運動的人只吃營養品一樣,只能夠獲得短期的助益;沒有真的理解作者論點的推演生成過程,就容易遺忘所曾閱讀過的重要結論。
Thumbnail
打開手機,滑動左右解鎖,消費,注視,上下滑動閱讀新聞,永無止盡⋯⋯這是一般人的日常,也是網路閱讀成癮者的煉獄,如果把網路上的文字、圖片和影音都算作文本,現代人的閱讀量早已超過紙本,但你的理解力突飛猛進嗎?還是更迷惘焦慮呢?身為必須大量閱讀的文字工作者,分享一點在數位煉獄求生的個人經驗。
Thumbnail
打開手機,滑動左右解鎖,消費,注視,上下滑動閱讀新聞,永無止盡⋯⋯這是一般人的日常,也是網路閱讀成癮者的煉獄,如果把網路上的文字、圖片和影音都算作文本,現代人的閱讀量早已超過紙本,但你的理解力突飛猛進嗎?還是更迷惘焦慮呢?身為必須大量閱讀的文字工作者,分享一點在數位煉獄求生的個人經驗。
Thumbnail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這是摘自艾文‧托佛勒的名言,看到當下有些刺眼,當重新審思這個世代變遷的速度,和取得文憑期間所受的教育學習竟有大程度的斷層,就不得不省思一番了。
Thumbnail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這是摘自艾文‧托佛勒的名言,看到當下有些刺眼,當重新審思這個世代變遷的速度,和取得文憑期間所受的教育學習竟有大程度的斷層,就不得不省思一番了。
Thumbnail
週期性的習性,會起起伏伏有著類似波浪般的潮汐現象。例如有一段時間熱愛紙本閱讀,久了之後忽然發現又有哪類新的科技被發表了,例如:RSS閱讀風行之期,於是轉而天天打開電腦、手機,用心維護著訂閱列表,做好仔細的分門別類,每天用心把所有「未讀」都消滅成「已讀」,感覺像是打怪取得成就一般。但持續幾個月後,又忍
Thumbnail
週期性的習性,會起起伏伏有著類似波浪般的潮汐現象。例如有一段時間熱愛紙本閱讀,久了之後忽然發現又有哪類新的科技被發表了,例如:RSS閱讀風行之期,於是轉而天天打開電腦、手機,用心維護著訂閱列表,做好仔細的分門別類,每天用心把所有「未讀」都消滅成「已讀」,感覺像是打怪取得成就一般。但持續幾個月後,又忍
Thumbnail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