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玩樂中學會百折不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許多孩子剛開始使用筷子都會交叉,這樣夾起切得很小的食物沒問題,但如果要夾滑溜的或是體積大的食物就很困難,例如夾起一顆蛋。

raw-image

正確使用筷子應該是把一支筷子放在虎口上,用中指和無名指夾住,這支是不太動的,而另一支用拇指、食指、和無名指像拿筆一樣夾住,而這支負責開合(您可觀察專業理髮師使用剪刀也是這樣一支固定,一支活動,因爲兩支刀刃都活動就不能穩定在同一個位置剪髮)。

高中畢業前,我一直用錯誤夾法,直到上大學,第一次出國,在飛機餐筷子套上看到印了教外國人怎麼使用筷子的插圖,心想「原來我一直用錯了!」就照着試試看,雖然第一次使用很笨拙,但因爲夾角的關係,居然可以夾起滑溜的湯匙和大塊的水果,從此,我就換成正確姿勢,再也沒用原來的錯誤方法。

女兒是交叉筷子的錯誤拿法,要吃水餃時,要不是用湯匙幫忙,要不用插的,而吃麪時就糟了,吃不下整碗要裝進小碗,卻沒法用筷子分裝滑溜的麪條。

我如果提醒她,她會在提醒時切換到正確用法,但沒說時又換回原來拿法。

這不禁讓我思索,爲什麼我能在知道的第一時間就換過來了呢?

失敗之必要

raw-image

從「知道 →學會」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

  1. 看到新知:我們「知道」了,但如果不練習,很快就忘了,只有練習了以後,才「學會」了,不經過練習的學習還是別人的知識,要內化的過程要持續練習;
  2. 練習成功:當時我應該是在每個有機會用筷子的時候都興致勃勃地用我新學來的把戲,而且每次可以夾起以前夾不起來的食物時就更高興,更被鼓勵繼續使用,最後達到新技能固著,這時,新知才成爲我的知識。
  3. 練習不成功:但如果使用新方法還不如舊方法呢?這有兩個可能,第一是舊方法確實比較好,第二是我沒有確實學會新方法,如果持續改進,還是會達到成功、被鼓勵、固著的結果。

最難的是「3. 練習不成功」的時候,這時會有挫折,是要堅持改進到會,還是要放棄呢?其實沒人第一次就成功的,只是觀察力好的人能學到 8 分像,所以他第一次試比別人更接近正確一點點。

因此,擅長學習的人,不僅觀察力強,學習韌性也強,他能一次一次慢慢修正直到接近正確方法。

孩子會修正直到克服困難,或是會保守地被困難擊敗呢?這不是天性,而是父母管教的影響。

如果他做錯了,父母說「這麼簡單你也不會!」「鄰居家的小寶都會,爲什麼你不會?」孩子可能當下被刺激要學會,但從此克服困難對他變成不可觸碰的傷口,因爲「我不會表示我很笨」「我不會爸媽會更喜歡鄰居家的小寶」,爲了表現出他不笨,博得父母的高興,他會變得保守,不做容易出錯的事,因爲「爸媽只喜歡我做對」。

身爲父母,回想一下我們是否曾經意外地搞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

小心「蛋糕學習」傷了大腦的組織力

我女兒有很緊密的乳牙,當年是幼兒園裏唯一沒蛀牙的孩子,但長恆齒時,就長得凹凹凸凸的,定期檢查時,牙醫師拍了 X 光片後,搖搖頭。

牙醫師:「準備齒列矯正的錢吧!」
我不解:「可是她的乳牙長得很好,爲什麼恆齒會這麼亂呢?」
牙醫師:「你們都把東西切小塊給她吃對吧?現在很多孩子因爲不用張大嘴用力咬食物,所以下顎很小,這麼小的口腔連乳牙都塞得緊緊的,當然塞不下大顆的恆齒,沒地方長的恆齒就亂長!」

真是「愛之適足以害之」啊!

學習跟吃東西類似的,知識如果不經過自己的咀嚼,這種輕鬆得來的知識是留不下來的。

坊間很多教材做成避免讓孩子有挫折感的形式,把知識削好皮、切成小塊容易入口,我叫它「蛋糕學習」,孩子輕鬆學會,爸媽很快看到成果,高高興興交錢學習,可是,這種知識不用咀嚼,是存不下來的。

知識如何「咀嚼」呢?

當你覺得困難、去查字典或維基百科、重新在筆記裏整理過一次、想辦法用自己的話解釋給別人聽、做測驗卷發現不懂... 最後終於搞懂時,這就是咀嚼知識的過程,當您觀察這個過程,就是「克服挫折」的過程啊!

對於「愛之適足以害之」的輕鬆快樂「蛋糕學習」,雖然速效,還是敬而遠之吧!

韌性很重要

「錯誤」是「學好」非常重要的一環,可是,我們更歡迎沒有挫折的學習法。

拿出螢光筆把這兩行劃下來,會考!重點!

記不記得有些老師上課時會這麼說?如果孩子就聽話劃線、背誦了,還會真的考好,當然這種「教學有成效」的老師就會受到家長歡迎,逐漸地,那些要求孩子思考的老師就被淘汰了。

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如果都跟上進度,很少會在學習上遇到挫折,所以他面對挫折的韌性是很差的,尤其是考不好會被爸媽處罰的孩子。

在爸媽刻意尋找「蛋糕學習」的環境下吃蛋糕長大的孩子,因爲知識都被處理成適口,所以他很會考試,但不會組合新知,不會解決問題(就是消化知識),如果是您擔任主管,希望找到這樣的員工嗎?

鼓勵嘗試不處罰錯誤

很少有遊戲會倒扣分數的,這是爲什麼玩遊戲會讓人沉迷的其中原因之一,你作對了就加分,但做錯了不扣分,所以被鼓勵持續嘗試,但父母的負面評論、處罰考不好,就像扣分,短期看到學習進步,長期阻礙孩子學會學習的韌性。

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您會發現,孩子是最強大的學習機器,但有時也會被我們教育成頑固「不知長進」,這時候我們應該回頭看看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如果您自己還持續在終身學習,您一定擁有赤子之心,畢竟學習就是改變,會改變的人怎麼會頑固呢?所以,教會他有學習韌性或許是對孩子一生有益的養生方法哦!


Hi 我是六叔,正努力撰寫、述說《福爾摩斯學習法》,它是從長期自學和跟孩子的教學相長中萃取出來的,也因爲關懷教育,發現這方法符合認知科學的理論,是對自學者以及家有學生的父母有用的學習方式,歡迎按讚、分享及回應我給我建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六叔觀察站的沙龍
14會員
18內容數
- 各種學習方法,多是讓孩子「讀好指定教材」,而身爲父母,痛點是他「根本沒意願讀書」啊! - 讀書很好!但網路這麼大,書籍只提供小部分知識,怎麼從茫茫網海學習呢? 六叔從不愛讀書變成「會讀書的人」,瞭解您孩子的學習哪裏卡住。 六叔用這個教女兒,她從台灣中等生成了高壓北京的優等生。 學習升級從此開始!
2020/08/12
《108課綱》強調「素養」,這詞突然變成 Buzz word,但如何培養素養呢?你知道,沒有什麼課程能幫你培養素養嗎?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忘性」很好,記不住事情。 就像今早打開 Spotify 聽到一首吉他曲子很好聽,是 Jim Hall 演奏的,Jim Hall 這個名字好熟呢(我聽音樂不求
Thumbnail
2020/08/12
《108課綱》強調「素養」,這詞突然變成 Buzz word,但如何培養素養呢?你知道,沒有什麼課程能幫你培養素養嗎?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忘性」很好,記不住事情。 就像今早打開 Spotify 聽到一首吉他曲子很好聽,是 Jim Hall 演奏的,Jim Hall 這個名字好熟呢(我聽音樂不求
Thumbnail
2020/03/11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2020/03/11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2020/03/09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Thumbnail
2020/03/09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大女兒從出生後就發現是左撇子,不論是拿玩具,拿東西,練習拿湯匙吃飯時一律都是先伸出左手,長輩曾因此強烈的要求我們要改成右手,理由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群體與社會。先生自述也是左撇子,但被公公硬改正成右手,雖然現在寫字、拿餐具是右手,但他仍覺得左手做起事來比較順暢。我們曾經也猶豫是否要逐漸修正孩子的習慣手
Thumbnail
大女兒從出生後就發現是左撇子,不論是拿玩具,拿東西,練習拿湯匙吃飯時一律都是先伸出左手,長輩曾因此強烈的要求我們要改成右手,理由是為了讓孩子去適應群體與社會。先生自述也是左撇子,但被公公硬改正成右手,雖然現在寫字、拿餐具是右手,但他仍覺得左手做起事來比較順暢。我們曾經也猶豫是否要逐漸修正孩子的習慣手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兩個姪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用筷子。大約兩歲左右,他們開始可以吃一般的食物。這時候,兄嫂會在每一次吃飯的時候,為他們準備一套餐具,讓他們自己慢慢吃,過程中他們也不會主動幫孩子餵食,就讓他們拿著湯匙、筷子與碗中的食物慢慢奮戰。 看他們吃飯是很有趣的景況,一開始孩子會不靈活的使用
Thumbnail
       兩個姪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用筷子。大約兩歲左右,他們開始可以吃一般的食物。這時候,兄嫂會在每一次吃飯的時候,為他們準備一套餐具,讓他們自己慢慢吃,過程中他們也不會主動幫孩子餵食,就讓他們拿著湯匙、筷子與碗中的食物慢慢奮戰。 看他們吃飯是很有趣的景況,一開始孩子會不靈活的使用
Thumbnail
又是一個備課的前奏,台南市育兒指導員在職教育訓練課程:嬰幼兒飲食習慣建立。從小學習正確的飲食習慣很重要,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大家好好吃飯。相信這點,很多父母都心有戚戚焉。來看看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陪你度過生活每一天。 ↓↓↓順便按讚加分享↓↓↓ https://www.faceb
Thumbnail
又是一個備課的前奏,台南市育兒指導員在職教育訓練課程:嬰幼兒飲食習慣建立。從小學習正確的飲食習慣很重要,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大家好好吃飯。相信這點,很多父母都心有戚戚焉。來看看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陪你度過生活每一天。 ↓↓↓順便按讚加分享↓↓↓ https://www.faceb
Thumbnail
我知道過一陣子她還是會忘記教訓,還是會踩到同一個地雷。但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在重複的練習中成長。 也許我發個脾氣、打罵一下,會讓她立刻得到教訓。可是我可能也會心情鬱悶好一陣子。 教養的過程,不就是充滿各式挑戰嗎? 沒有絕對的正解,條條大路也不一定通羅馬,但能用自己最喜愛、最舒適的方式,自己也有安全感。
Thumbnail
我知道過一陣子她還是會忘記教訓,還是會踩到同一個地雷。但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在重複的練習中成長。 也許我發個脾氣、打罵一下,會讓她立刻得到教訓。可是我可能也會心情鬱悶好一陣子。 教養的過程,不就是充滿各式挑戰嗎? 沒有絕對的正解,條條大路也不一定通羅馬,但能用自己最喜愛、最舒適的方式,自己也有安全感。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上週發了一篇帶小孩算數學的文章,有朋友私訊找我討論,朋友問,女兒當下都是答對了,那如果她的答案是錯的,我會怎麼回應? 這常發生,如果他回答錯了,假設50-26 =26,我就問他「是怎麼算的」,跟答對了是一樣的回答。 小孩很敏銳,我會刻意控制我的反應,讓他無法從我的語言跟非語言訊息聽出我覺得答案是對的
Thumbnail
上週發了一篇帶小孩算數學的文章,有朋友私訊找我討論,朋友問,女兒當下都是答對了,那如果她的答案是錯的,我會怎麼回應? 這常發生,如果他回答錯了,假設50-26 =26,我就問他「是怎麼算的」,跟答對了是一樣的回答。 小孩很敏銳,我會刻意控制我的反應,讓他無法從我的語言跟非語言訊息聽出我覺得答案是對的
Thumbnail
有陣子先生和我一直在教導小孩不要插嘴,但是用在女兒身上,成效不彰,我們還是得經常在用餐聊天時提醒她:「不要插嘴。」
Thumbnail
有陣子先生和我一直在教導小孩不要插嘴,但是用在女兒身上,成效不彰,我們還是得經常在用餐聊天時提醒她:「不要插嘴。」
Thumbnail
今天真的好緊張喔.跟好朋友像追星一樣,搶著要進去,因為老師的課秒殺.還好進去了.很開心.而且很多的學習。 孩子的行為出現時,一定要去了解孩子所要傳遞的訊息。 咬手指可分為:習慣或是焦慮 如果孩子是很放鬆的再咬手指,跟很緊繃的在咬手指是不同的。 我記得弟弟從寶寶開始,對奶嘴有過敏現象,他很喜歡吸手指,
Thumbnail
今天真的好緊張喔.跟好朋友像追星一樣,搶著要進去,因為老師的課秒殺.還好進去了.很開心.而且很多的學習。 孩子的行為出現時,一定要去了解孩子所要傳遞的訊息。 咬手指可分為:習慣或是焦慮 如果孩子是很放鬆的再咬手指,跟很緊繃的在咬手指是不同的。 我記得弟弟從寶寶開始,對奶嘴有過敏現象,他很喜歡吸手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