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跨界學習還早?你能把孩子的寒假作業做得比他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MIT 科學家運用 AI 研發出最強大的抗生素,這在武漢肺炎嚇到全球時真是個好新聞,不過在亞洲,「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卻沒有這麼合作無間,電腦科學家覺得用 AI 來做研究很好啊,但生物學家卻嗤之以鼻,彼此對對方的工作不熟悉,所以這種跨界研究終究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出來的。

  • MIT 有個「媒體實驗室」,讓「詩人」及「科學家」合作,成果驚人。
  • 美國電影界開發出電腦特效,這是「藝術家」與「科學家」的結合。
  • 在很多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都有這種「Transdiscipline」的計畫。

台灣教育跨界嗎?

美國這麼跨界,而且很多現代社會的問題都要透過「跨領域人才」提供解答,那台灣的教育是否教跨界?

什麼是跨界?你可能也認識這樣的人,什麼都感興趣,長輩罵他「不務正業」、「不安於室」、「想東想西」... 諸多貶義詞。朋友、老師跟他說「你一定要專注才會有成就」,但他並非不專注,而是專注在「科目與科目之間」。

教育目的在讓學習者認識世界,所以編輯教材時,為了學習方便,把對世界的理解(知識)拆成「科目」;但學習時,在學習者心中,要把所有科目組合回那個「世界」。所以,成功的學習者,腦中有「一個」世界的不同面向,而不是「八個」科目,對嗎?

教材:世界(拆解成)➜ 科目
學習:科目(組合成)➜ 世界

實際上,多數人心中仍然只有八科,而且覺得這些科目井水不犯河水,因為分科分得很細,沒人教他怎麼整回去。

大前研一說現代人至少要是個「π型員工」,一橫是廣泛的常識,兩豎是兩門深入的專業,而對大部分台灣人,最難的是那一橫,也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因為當你要花精力去認識世界時,長輩、朋友、師長全部都來「勸」你。

跨界先翻轉價值觀

我最近與近 20 年教育經驗的朋友聊《福爾摩斯學習法》,她說「這跟 108 課綱的要求很像啊!」原來 108 課綱要求跨界整合學習,學校老師、補教業老師、家長,和孩子都會面臨一場大翻轉。

照課程講有什麼困難的呢?教學手冊都會說明!台灣人不是因為笨而缺乏「跨領域人才」,而是社會氣氛覺得跨界「不好」,那麼 108 課綱要翻轉的不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是社會價值觀。

假如音樂老師不只教唱歌識譜,而是要錄一支 MV,那還得教剪接軟體,學點畫面,老師不得不跨界去。

我期待孩子是在 108 課綱下成長,朋友說:「你孩子雖然是學舊課綱,比較簡單,但未來考題會越來越偏向 108 課綱風格,所以她會更辛苦!」不論是新是舊,孩子都會受 108 課綱的影響!所以對融合、跨界、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會逐漸提高。

這讓我高興,然而,不是每個家長都高興,這表示指導孩子要學一套新本領。

台灣三次教改:1)大陸來台混亂教材改成國立編譯館版,困難度高;2)李遠哲教改成為普惠簡單新課綱,讓多數能得不錯成績;3)108課綱偏向跨界及數位化,標示現代化及符合未來社會需求。
一張 A4 的作業說明一個考驗綜合能力的小專案

一張 A4 的作業說明一個考驗綜合能力的小專案


跨界寒假作業

武漢肺炎,而且一天一天更糟糕,絕定讓女兒轉學回台讀書,在快開學時:

我:「快開學了,妳寒假作業寫好了嗎?」其實只有薄薄幾頁
果:「都好了,只有一個《香草專輯》還沒,要買九層塔。」
我:「那妳要說啊,我才能配合。」一般她作業我不管,由她自己負責
果:「我看不懂。」什麼!作業看不懂?這不由讓我好奇了。

作業說明是一張 A4,題目是《香草專輯》,可以親子共作,做法是收集各種香草植物資料再整理成一冊。

我整理了一下,大致如下:

  • 從哪裡收集:網路搜尋、剪報、影印書籍、實際拍照、製作標本;
  • 收集什麼:外型特徵差異、香味部位、藥效、香氛療法方式、神話、故事;
  • 交付成果:繪畫封面、目錄、資料呈現、心得、加分項是詩文。

其實不難,為何女兒看不懂呢?難在:

  1. 說明結構凌亂、指令不清(希望不是表達能力問題...)動物園為了讓動物別發懶,也會設計不讓動物直接拿到食物,老師企圖用混亂語言培養孩子語言萃取能力,對記憶鞏固有益 ➜ 但這測試超過孩子能力太多,孩子會沒成就感而放棄。
  2. 說明雖然很少,但要做的很多,而且需要一段時間,也就是,這是一個會不停變化的專案,比如某個香草有很多資料,但無法取得標本,就要調整原有計畫 ➜ 這要培養出專案管理的概念。

給她跨界的釣竿

雖然是親子共作,我猜應該不是要爸媽跳下來做,所以我決定教她怎麼做。

A. 什麼是 Deliverables 成果?

第一個困難是「不知道要交什麼」,於是先學什麼叫 deliver,她從 Google 翻譯查是「快遞」,我解釋為什麼點子變成實物做出來也是 deliver,然後,deliver + able 就是「可交付物」,這就是「老師要妳做的東西」。

B. 用心智圖整理成果的要求

教她用簡單的 Mind42 心智圖工具,把繁雜指令分解成樹狀圖,花了至少 3 小時才完成她人生第一張心智圖。

然後,我要她闔上電腦,口述讀到的,第一次不太記得,再看一次以後,她就能把原來看不懂的題目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過了一陣子再問一次,仍然記得。我相信她學會了:

  • 所有事物都屬於系統的一部分(上有母系統下有子系統);
  • 利用樹狀結構幫助長期記憶的技巧;
  • 同樣內容每個人拆解的分類不同。

C. 未來 - 現在 = 計畫

了解了指令後就要去執行,這時她需要一個「計畫」,什麼是計畫呢?未來要交出在 B 搞清楚的 deliverables,而現在什麼也還沒開始,所以要計畫怎麼達成。

未來 Deliverables - 現在 0 = 計畫(5W1H、步驟)

她拿出上次買的行事曆小冊子,但是不知道怎麼開始,於是她從最簡單的 Google 查資料開始,列出了每個步驟給半小時,預計一天可完成。

我畫了這個「桶子」,讓她理解「短板」

我畫了這個「桶子」,讓她理解「短板」

D. 計畫可行性分析 | 瓶頸、短板

我給她畫了一個木板拼成的水桶(小孩沒看過這種水桶),其中一塊板子比較短。

我:「如果這個水桶裝到頂可以裝一公升水,它能裝滿嗎?」她搖搖頭,說因為水會從短板的洞流出來。
「那麼,妳的計畫裡短板是什麼?」我問她?因為她搜到一篇文章列出七種香草,但很多是台灣沒看過的。
果:「沒有標本。」她說,每個研究的植物都要附上標本或實際拍攝的照片,所以妳該怎麼辦?
果:「應該先看看能有什麼標本」規定至少 5 種。
我:「但是現在來不及去植物園了,妳去哪裡獲得標本?」

她到處翻阿媽的廚房跟陽台小花園,拿到左手香、花椒、月桂葉:「那其他的可以去買」可是台灣超市的香草不多,有什麼確定能買到的呢?於是訂了九層塔、胡椒、香菜、洛神花之類的容易買到的東西。

左邊是原來的,右邊是經過 Refactoring 的,「融合」的第一步是找到共同點

左邊是原來的,右邊是經過 Refactoring 的,「融合」的第一步是找到共同點

我要她把計畫用心智圖做出來,她把所有還沒取得的都加上「去超市買」,加了 3 次,我建議她可以把「超市」後面加上不同香草的子節點,這樣她學會了 refactoring,這就是找到共性,寫程式就需要找到不同事物的共同點,發現事物之間有共通點,是開始融合的第一步。

E. 風險評估及規避 | 然後就可以開始了

終於在另外 3 小時後,她可以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寫在小行事曆上了,我們可以出發了,此時外面下了點小雨。

我:「妳每個任務只有 1 小時,有沒有什麼事情會嚴重影響妳的計畫讓妳沒辦法準時完成?」
果:「有,下大雨就會被關在超市回不來!」她拿了一把雨傘。

現在她知道了,雖然小行事曆上每天只有一小格,但上面寫的一項任務背後要思考的事情不少,而且有些事明顯會影響計畫,預先就要避免。

跨領域我們準備好了嗎?

學校可以給學童出一個跨領域的課題,但它卻沒有教給學童怎麼做,他們連工具都沒有,而這些工具背後都有很長時間很多人的研究做成的理論,要一個兒童自己想出怎麼做,相當不容易。

其實這些工具,能夠用好的成人也不太多,不教就要孩子會,只會讓他們退縮,所以對於跨領域,似乎教育單位還沒想好該怎麼做。

  • 作業要求 A 領域寫一章,B 領域也寫一章,不就是跨領域?
  • 不,那只是列出各領域,沒有「融合」就沒形成跨領域「新知」;
  • 學習 A 時,大腦會與學過的 B, C, D, E, F...都進行「索引」;
  • 每個新知進入腦中,都跟舊有的知識比對、索引;
  • 知識儲備越多,體會越多,因為每個學門都成為另一個學門的索引。

Google 搜尋隨時在「索引」所有網頁,背後有強大的伺服器;人腦要有效率地索引逐漸增加的知識,當然要建立有效率的知識儲存框架。好的框架能把八科當作同一個世界的不同面向,想想如果有八個框架,很難有效率互相索引吧!

經過這個功課,我覺得跨領域、融合教育並不容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福爾摩斯學習法》能幫助人們達成 108 課綱的目的。

Hi 我是六叔,正努力撰寫、述說《福爾摩斯學習法》,它是從長期自學和跟孩子的教學相長中萃取出來的,也因爲關懷教育,發現這方法符合認知科學的理論,是對自學者以及家有學生的父母有用的學習方式,歡迎按讚、分享及回應我給我建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六叔觀察站的沙龍
14會員
18內容數
- 各種學習方法,多是讓孩子「讀好指定教材」,而身爲父母,痛點是他「根本沒意願讀書」啊! - 讀書很好!但網路這麼大,書籍只提供小部分知識,怎麼從茫茫網海學習呢? 六叔從不愛讀書變成「會讀書的人」,瞭解您孩子的學習哪裏卡住。 六叔用這個教女兒,她從台灣中等生成了高壓北京的優等生。 學習升級從此開始!
2020/08/12
《108課綱》強調「素養」,這詞突然變成 Buzz word,但如何培養素養呢?你知道,沒有什麼課程能幫你培養素養嗎?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忘性」很好,記不住事情。 就像今早打開 Spotify 聽到一首吉他曲子很好聽,是 Jim Hall 演奏的,Jim Hall 這個名字好熟呢(我聽音樂不求
Thumbnail
2020/08/12
《108課綱》強調「素養」,這詞突然變成 Buzz word,但如何培養素養呢?你知道,沒有什麼課程能幫你培養素養嗎?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忘性」很好,記不住事情。 就像今早打開 Spotify 聽到一首吉他曲子很好聽,是 Jim Hall 演奏的,Jim Hall 這個名字好熟呢(我聽音樂不求
Thumbnail
2020/03/11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2020/03/11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
Thumbnail
2020/03/09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Thumbnail
2020/03/09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為什麼要跨領域學習,上通識課的一些看法,以及一些心得
Thumbnail
為什麼要跨領域學習,上通識課的一些看法,以及一些心得
Thumbnail
在未來,隨著AI與機器人的進步,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我們更需要橫向連結的能力,本文將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五種大學時期跨領域學習的方式
Thumbnail
在未來,隨著AI與機器人的進步,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我們更需要橫向連結的能力,本文將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五種大學時期跨領域學習的方式
Thumbnail
近年跨領域結合不同學科的主題式教學很夯,但有許多老師在嘗試後,認為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好,我猜原因或許出在於學生沒有足夠深入或廣度的知識去理解與延伸學習,這些與生活貼近的主題似乎很實用,上起課來也很有趣,但是當學生沒有能力進一步深入探索或舉一反三的去思考,這些生動的主題式學習容易流於太過簡單,只知其然
Thumbnail
近年跨領域結合不同學科的主題式教學很夯,但有許多老師在嘗試後,認為效果似乎沒有想像中好,我猜原因或許出在於學生沒有足夠深入或廣度的知識去理解與延伸學習,這些與生活貼近的主題似乎很實用,上起課來也很有趣,但是當學生沒有能力進一步深入探索或舉一反三的去思考,這些生動的主題式學習容易流於太過簡單,只知其然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過年本來要去支援PAIA的活動,因為家裡的事情而無法前往,結果從蘇老師那邊知道有很多老師過去支援,搞得助教比學生還多,那我就安心了。 「他們從台東這麼遠來一趟,值得嗎? 孩子的家長會願意讓他們過來?」 我問蘇老師。老師接著回答說: 我接著再問: 「國高中生真的能懂AI嗎?」 裝睡的人叫不醒。
Thumbnail
過年本來要去支援PAIA的活動,因為家裡的事情而無法前往,結果從蘇老師那邊知道有很多老師過去支援,搞得助教比學生還多,那我就安心了。 「他們從台東這麼遠來一趟,值得嗎? 孩子的家長會願意讓他們過來?」 我問蘇老師。老師接著回答說: 我接著再問: 「國高中生真的能懂AI嗎?」 裝睡的人叫不醒。
Thumbnail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Thumbnail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Thumbnail
「跨領域」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彙,現在的大學生因為網路資源豐富,早就能自己接觸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與知識,很容易就發展出屬於自身的跨領域歷程,但校園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跨域,就讓中山人科教授分享他的第一線經驗吧:
Thumbnail
「跨領域」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彙,現在的大學生因為網路資源豐富,早就能自己接觸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與知識,很容易就發展出屬於自身的跨領域歷程,但校園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跨域,就讓中山人科教授分享他的第一線經驗吧:
Thumbnail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MIT 科學家運用 AI 研發出最強大的抗生素,這在武漢肺炎嚇到全球時真是個好新聞,不過在亞洲,「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卻沒有這麼合作無間,電腦科學家覺得用
Thumbnail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MIT 科學家運用 AI 研發出最強大的抗生素,這在武漢肺炎嚇到全球時真是個好新聞,不過在亞洲,「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卻沒有這麼合作無間,電腦科學家覺得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