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謠言的跨國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我平淡的抗疫生活蹲點中終於迎來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那種拍紀錄片的時候要趕快把攝影機從包包裡面手忙腳亂拿出來的那種有趣。

故事的起因是我在一個很多可愛的阿伯阿姨的訊息群組當中收到以下這則消息:

raw-image

  我一看就覺得這個訊息的形式好眼熟,仔細讀一讀內容,很明顯的是在臺灣的LINE群組裡常見的謠言或假消息形式。本來以為傳訊者是另外一位也讀得懂中文的阿姨,結果仔細一看才發現傳訊息的是一位是只會說英文的英國可愛老先生。原來這種謠言還可以穿越國境跨越語言!比我還要厲害(欸?)
  於是我花了一點時間追這篇謠言的身世。發現最早查的到相關的內容是在事實查核中心 2020/01/26發出的事實查核報告#282【錯誤】網傳「鐘院士的防病毒高招:建議各位去醫院或其他公共場合之前用淡鹽水漱一下嚥喉部位,回家後再漱一次...」?』。這則謠言跟我收到的內容相似,但形式及行文幾乎完全不同。
  而事實查核中心在 2020/03/19 發出的另一篇事實查核報告#367【錯誤】網傳「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停留在喉嚨四天...如果他喝大量的水,並且以溫水加鹽巴或醋來漱口,可以消除病毒」?』提到停留在喉嚨四天這件事,與我收到的訊息部分相符。不過還是沒有關鍵人物童綜合醫院王淑昂醫師出現,也沒有開頭的「中國大陸病例減少是因為.......」繼續往下看下去,在此篇事實查核報告的留言區內,有人提到王淑昂醫師,另外更有一則留言直接貼出了我所收到謠言的全文,紀錄為一周前所發:

raw-image

留言指出這是此則留言的變體,可能真的是如此。同留言串當中更出現另外一則留言指王醫師的家人已經出來澄清他並沒有說過這些話,留言當中的連結連到一則3/27的留言:

raw-image

可知此則謠言的「王淑昂醫師」部分最早在3/27以前就存在。
  基於Cofacts的回報訊息可以得知我所收到的這整個完整謠言最早是在3/30被回報的,並且直到今天(4/11) 至少有13次回報(應該是吧,或著是1,116次......),相較此平台上的其他謠言,看起來是流傳甚廣。
  在Cofacts上面把整則中英雙語放進去搜尋資料庫,居然也找到了完全一模一樣,連表情符號跟空格都一模一樣的原版訊息之 回報訊息 ,最早是在4/6回報。由於Cofacts平台主要是在LINE上面運作,因此合理推斷此則謠言有在LINE上面流傳。我本來以為此篇會是Whats app原生的謠言,有人翻譯轉貼至Whats app 以傳給說英文的朋友,但是看起來是在LINE上流傳過一小段時間,才轉至W app的。

  這個漱鹽水防病毒的謠言,居然可以從1/26- 3/19- 3/27- 3/30 歷經各種變化,然後在4/2傳到這位翻譯者手上(姑且相信這個部分是真的),4/6還有在LINE流傳,然後我4/11在WhatsApp收到。 這一個謠言跨國,跨語言,跨平台的旅程,使它橫跨兩個多月的時間與9700公里空間的限制,持續散播著不實訊息。假訊息及謠言的傳播能力遠大於我們的想像。

後記:
其實也算是另類的台灣之光,我看到的時候竟然有點想家(欸,哪有?) 雖然翻譯的部分直接翻成中國(白眼翻到後腦勺) 但畢竟是謠言就不跟他計較ㄌ。煩惱的是我也不敢在傳來這個訊息的群組裡面闢謠,畢竟人家(英國阿伯,是年紀很大很大的那種喔)是好心一片.......(蹲角落畫圈圈) 大概只敢跟他們澄清童綜合醫院是臺灣的醫院吧。
到底有沒有闢謠又不傷感情或面子的方法呀......
說到底謠言就是要早期發現早期扼殺,都傳到變中英雙語也算是病入膏肓了吧,權當研究材料算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C的沙龍
31會員
34內容數
總之我想寫的東西就寫在這裡。 關於我 人類學/藝術史作為名義上的背景。從新店溪畔搬到泰唔士河畔,2020年遷居鹽水溪旁,2024年回到碧潭橋邊。在各地的博物館偶爾打滾偶爾掙扎的生存著。 熱衷於所有在日常生活中打造非日常體驗的事物,博物館、閱讀或是偶像。
SC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30
算起來距離第一次臺灣宣告疫情警戒升級(5/15宣布雙北升三級警戒),也過了半個月。 這半個月間(包括前面隱隱約約感受到疫情蠢蠢欲動的幾天),我覺得自己好像被迫簽約續訂加入COVID這部影片的第二季。
Thumbnail
2021/05/30
算起來距離第一次臺灣宣告疫情警戒升級(5/15宣布雙北升三級警戒),也過了半個月。 這半個月間(包括前面隱隱約約感受到疫情蠢蠢欲動的幾天),我覺得自己好像被迫簽約續訂加入COVID這部影片的第二季。
Thumbnail
2021/05/15
不是啊,為什麼我的生活好像又繞回2020年3月?所以我們還有幾集可以逃R
Thumbnail
2021/05/15
不是啊,為什麼我的生活好像又繞回2020年3月?所以我們還有幾集可以逃R
Thumbnail
2020/07/05
觀察筆記的最後一篇有寫到一些搭機當天的觀察,不過落地台灣之後又是另外一回事,以往落地出境領行李家人接機的過程,在這疫情特殊狀況下全部都不一樣了。
Thumbnail
2020/07/05
觀察筆記的最後一篇有寫到一些搭機當天的觀察,不過落地台灣之後又是另外一回事,以往落地出境領行李家人接機的過程,在這疫情特殊狀況下全部都不一樣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世界一直leh變化,lán人也tio̍h知變竅。親像疫情,若流行ê病毒株無仝,tio̍h-ài有無仝ê防疫政策。〈Uì Alpha到Omicron:新冠肺炎橫逆ê時代〉、〈是按怎uè著新冠病毒tiānn-tiānn ē鼻無芳臭?〉hōo lán了解病毒ê變化kap對人體ê影響。親像語言,
Thumbnail
世界一直leh變化,lán人也tio̍h知變竅。親像疫情,若流行ê病毒株無仝,tio̍h-ài有無仝ê防疫政策。〈Uì Alpha到Omicron:新冠肺炎橫逆ê時代〉、〈是按怎uè著新冠病毒tiānn-tiānn ē鼻無芳臭?〉hōo lán了解病毒ê變化kap對人體ê影響。親像語言,
Thumbnail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Thumbnail
看起來「一定比例的全民確診」,將會是台灣的未來趨勢。​甚至,我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做好了「總有一天會確診的心理準備、物資準備」。
Thumbnail
八卦自帶酵母,每轉手一次,彷彿在不同唾液中重新醱酵一次。口耳相傳之際,說者津津樂道,等到傳聞變形成為噬人的怪獸,早已無力可回天。
Thumbnail
八卦自帶酵母,每轉手一次,彷彿在不同唾液中重新醱酵一次。口耳相傳之際,說者津津樂道,等到傳聞變形成為噬人的怪獸,早已無力可回天。
Thumbnail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以一月一章的台灣新冠記事,為突然之間成為空白的一年補上記錄。 這些「沒人說的故事」輕鬆易讀,有戲劇化的轉折,也有生活的無奈,有一針見血的觀察,也有在深處伏擊的不安。新冠病毒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然而有些東西在疫情蔓延下依舊持續發生。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討論疫情期間假消息氾濫,而散佈不實消息會有哪些法律問題呢? 【生活話題】專家說的,我就相信啊!我怎麼知道是假的? 本集重點 1.分享疫情期間看到line群組散佈的幾個不實訊息。 2.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才算是不實言論、假新聞?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討論疫情期間假消息氾濫,而散佈不實消息會有哪些法律問題呢? 【生活話題】專家說的,我就相信啊!我怎麼知道是假的? 本集重點 1.分享疫情期間看到line群組散佈的幾個不實訊息。 2.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才算是不實言論、假新聞?
Thumbnail
Day1〔閒聊〕昨天送男友J回軍隊,雖然有群聚交叉感染的疑慮(我們真的不樂觀,正常來說他週末放假,這次收假前他直接算好:「好啦,我們隔離14天以後,也就是幾月幾號之後再見!」)。說認真的,目前能做的就是理性判斷,做好能夠掌控的範圍(居家清潔、個人衛生),不能掌握的部份就不積極關注,藉此降溫
Thumbnail
Day1〔閒聊〕昨天送男友J回軍隊,雖然有群聚交叉感染的疑慮(我們真的不樂觀,正常來說他週末放假,這次收假前他直接算好:「好啦,我們隔離14天以後,也就是幾月幾號之後再見!」)。說認真的,目前能做的就是理性判斷,做好能夠掌控的範圍(居家清潔、個人衛生),不能掌握的部份就不積極關注,藉此降溫
Thumbnail
衛福部用半年的實作證明了14天隔離後幾乎不會有風險,彰化縣衛生局卻偏偏要在隔離期間要他們外出接受採檢,如果真的是為了防疫,難道14天都不能等嗎?
Thumbnail
衛福部用半年的實作證明了14天隔離後幾乎不會有風險,彰化縣衛生局卻偏偏要在隔離期間要他們外出接受採檢,如果真的是為了防疫,難道14天都不能等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