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愛一個理想的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悲情城市》劇照/IMDb
看《天馬茶房》的那一年,我是聽不懂多少台語的。
我記得當時教室只有那種電視櫃裡的小電視,畫面反光特別嚴重,即使如此我從字幕看懂的內容也比耳朵聽懂的多。女主角暖玉性格愛嬌,不滿意爸爸幫自己找的結婚對象,偏偏愛上總是背著一把吉他的才子阿進。在婚禮前夜,暖玉和阿進約好了私奔去廈門展開新生活,出發前一刻他為了落下的吉他折返劇場,卻發生意外,而她站在碼頭,還不知道等的那個人再也不會出現。
為了確認細節,寫這篇文章前我上影音平台重新看了一遍這部電影。時隔多年再見蕭淑慎和林強圓潤的臉龐、羞澀而坦率的雙眼,難免唏噓,印象中小學生的我絲毫不覺得男女主角生得好看,遑論有什麼明星光彩──當然那時我不會預見她的演藝事業十年後便全面崩潰,一把好嗓子再也沒有聽眾;而他的音樂作品比他本人在電影中光芒四射,他可以一直向前走,卻選擇走向邊緣。
《天馬茶房》劇照/friDay 影音
最讓我訝異的是,原來那句最著名的台詞「未來,不管好壞,它都會一直來、一直來。」是出現在暖玉和阿進情難自禁的事後談心。這一段我記得清楚,因為上一個鏡頭男女主角還衣著整齊地互訴衷腸,下一個鏡頭就是兩人裹著棉被躺在床上,普遍級電影的快進風格讓全班都笑得東倒西歪,想必起鬨了很久才消停,以至於我對那段意義深刻的對白毫無印象。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老師放這部電影顯然是為了讓我們除了社會科課本上的寥寥數筆之外,有其他文本去理解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台灣。現在的教育從業者如果想加深小學生對二二八的認識、從而去思考,可能放 Youtube「台灣吧」的影片效率高得多,但二十年前,相關的影像除了這部恐怕只有《悲情城市》了。為什麼覺得小學生看懂《天馬茶房》的機率比較高?因為它不僅片長短(儘管還是花了兩堂課才播完),有一條簡單直白的愛情線更是關鍵。
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很重要嗎?對已經擁有、活在其中的人而言,或許說不上答案,但是自由戀愛的自由,倒是連小學生也懂的。鈕承澤所飾演的軍官小寶隨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他在中國打「日本鬼子」和「土八路」腹背受敵,隨政府隻身來台親人還在對岸生死未卜,卻發現台灣「鄉親」口中不是他聽不懂的台語,就是仇敵的日語。電影中安排了幾幕戲,有效鋪陳了他全副武裝底下的手足無措,其實是經歷過文化衝突的人非常能共鳴的心情,可是直到他激動之下鳴槍誤傷阿進,斷送一雙璧人近在眼前的幸福,那時他所代表的「恐怖」,才是我在多年後還記得這部電影的原因。
《悲情城市》劇照/IMDb
稍微長大了點後,我自己看了《悲情城市》。彼時似乎懂了「我們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的意思,也懂了《天馬茶房》籠罩的山雨欲來之勢。「恐怖」至此已經無所不在,不僅體現在人類行動的暴戾,也像是空氣中的氣味瀰漫在九份的霧裡。重義輕利的商人、安分守己的主婦、勤勤懇懇的聾啞人,皆無須積極參與政治,政治自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刻追上你,就像在霧裡走過一遭,回過神來衣衫盡溼。
問題是,片中知識分子臨死前的口信:「生離祖國,死歸祖國,死生天命,無想無念。」那祖國在情感上已經和我沒有任何交集。我無法設身處地影中人的國家認同危機,只察覺自己「缺乏國家認同危機」的危機。
在我的想像裡,一個理想的國應由歷史在個人身上留下的痕跡組成,個人的光彩匯集成國家的光榮,個人的悲情疊加成國家的悲劇,對個人來說肉身腐壞不是生命的終結,被所有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去。我還記得第一次發現同學竟還在和家人用台語溝通的驚訝,因為我的雙親雖然是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組成,卻早早便選擇了國語作為我的「母語」。假如連語言都能被挑選、生疏乃至遺忘,國家還有什麼根基足以讓國民攀附生長?
後來讀到法國歷史學家恩尼斯.瑞南在《什麼是國家》關於遺忘的經典段落,我才稍微鬆了口氣──人民因受創的記憶而團結,為了減輕悲痛而付出的共同努力即成為國家統一的根基。人民首先要一同走過篳路藍縷,才能成為國民;接著為了維持安定,又得遺忘過去的暴力衝突。我彷彿找到了解釋:身為遲到的一代人,我既沒受苦過,又沒遺忘過,或許認同本就無從談起。
《青梅竹馬》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又過了好幾年,《青梅竹馬》的修復版在電影院上映了。這次我總算聽得懂多一些台語,片中男女主角卻不怎麼說台語了。在台北如魚得水的阿貞說著字正腔圓的國語,而一口台灣國語的阿隆一聽就知道出身鄉下地方。不只口音,阿隆身上最突出的那些特質──熱血、仗義、寡言到了現代化的城市都成了無用之物,和《天馬茶房》裡劇團演唱的台語戲碼、《悲情城市》文清與寬美紙上談論的音樂及文學一樣,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是馬上要被淘汰的即期品。
關係曖昧的同事儘管和阿貞一起工作,和一樣類型的朋友交往,但從吃宵夜時的相顧無言來看,他也並不比阿隆能給她更多知心時刻。阿貞到家後儘管阿隆的視線立刻從棒球比賽轉移到她身上,但當阿貞問他怎麼不好奇她這麼晚回來是去哪了,阿隆也只是不發一語。阿貞去看新房,進門第一件事是確認沖水馬桶有沒有故障,這麼精明的一個人和一群人去舞廳,所有人在舞池裡分享同一種節奏的時候,她只能趁停電時一個人在角落抱著膝蓋流淚。阿貞和妹妹在頂樓聊天,妹妹說從這裡你可以看到所有人,但所有人都看不到你。
《青梅竹馬》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阿貞在電影行進過程中才漸漸明白,人到中年堆積起的空虛苦悶是無藥可解的,阿隆在電影開始前就看清了,所以他說「結婚又不是萬靈丹。不要想美國了,美國也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話雖如此,他還是願意和阿貞攜手孤注一擲,所以電影結束時我想著,即使做著兩個世界的工作,身旁的朋友也是兩個世界的人,如果阿隆身上的時間沒有就此暫停,阿貞和阿隆總歸會合好的,畢竟「台北和 LA 都沒什麼不一樣了」。
理應是二十年前的台北,卻令人如此熟悉。我終於在楊德昌的視線裡串起了以往那些國與家的電影,講的都是面對時代衝擊下,人與人的關係如何維持的焦慮。人的關係能存在,前提是個體的尊嚴尚未被破壞、踐踏,民族或國家在承平盛世可以做國民的保護傘,動亂時代未必不會化為鐵幕。珍貴的從來不是對國家概念的承載容器的認同,而是願意去接住和自己活在同一時空的他人的愛惜。
現在想來,阿進如果沒在天馬茶房稀里糊塗地英年早逝,會不會在白色恐怖時期成為一個知識份子,在半夜被帶走音訊全無,或是活到中美斷交之後,計畫移民美國卻因不合時宜的勇氣毫無價值地犧牲?如果他能等到自己的未來,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成為每天在車水馬龍之中、等紅綠燈的平凡無奇之輩吧。
但我只希望,沒有人會因為走得太慢而被時代留下。這樣直到時間將我們沖散,我都能繼續愛這個理想的國。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說,不存在而感到存在的部分肢體是幻肢,那反過來看,斷手的「擬人」,是不是以為整具身體還在,所以能思考的腦、能看的眼、能聽見的耳朵,才是斷手的巨大「幻肢」?之於斷手,幻肢的巨大,承擔了孤獨的巨大:剩下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擁有的太少,記得的太多。
超乎預期的情感滿載。不只為了熟悉金曲重現,更因為在那麼多女性情誼電影裡,難得看到毫不俗氣、有機智幽默、又有內斂面向的作品。來自《一路到底:脫線舞男》導演,也真的讓人想起當年該片的真摯友誼與小鎮情懷。
以傳奇的柯達底片 Kodachrome 為片名,不只關於故事中的攝影師父親,繁複的沖洗及其終為時代所淘汰,也隱喻著此刻所有越來越快、越來越薄的情感,對人的、也是對藝術的。老派卻有效的公路親情電影。
【兒童不宜的兒童節】專題|某天坐在我前座的同學突然剪了個男生頭。對,是髮尾貼頭皮的那種男生頭,而不是大家都有的妹妹頭。「我昨天去看了《第六感生死戀》」她轉過頭來悄聲跟我說。她有個很少見的姓,名字美得像首詩,在班上是屬於那種很女生的類型。以下容我用P(poem)來稱呼她。
回憶走出過去,成為現在,成為新的回憶。我們仰慕的對象,其實也是一齣仰慕對象在我們心中烙下的影像,在我們的反芻中不斷地被反覆播放──我詮釋我仰慕的對象,我詮釋我愛戀的對象,我如何想像他們之於我的回憶,其實就是想像我自己。我詮釋回憶,我演出回憶,我成為我的回憶。
典型的是枝裕和的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然後飄盪著那個重量的餘味⋯⋯。片中的戲中戲,是很棒的部分。只是,當大明星們不停勾人想起他們張牙舞爪得多的時刻,面對是枝的「類清新、類療癒」,有點不易入戲。
如果說,不存在而感到存在的部分肢體是幻肢,那反過來看,斷手的「擬人」,是不是以為整具身體還在,所以能思考的腦、能看的眼、能聽見的耳朵,才是斷手的巨大「幻肢」?之於斷手,幻肢的巨大,承擔了孤獨的巨大:剩下的太少,失去的太多;擁有的太少,記得的太多。
超乎預期的情感滿載。不只為了熟悉金曲重現,更因為在那麼多女性情誼電影裡,難得看到毫不俗氣、有機智幽默、又有內斂面向的作品。來自《一路到底:脫線舞男》導演,也真的讓人想起當年該片的真摯友誼與小鎮情懷。
以傳奇的柯達底片 Kodachrome 為片名,不只關於故事中的攝影師父親,繁複的沖洗及其終為時代所淘汰,也隱喻著此刻所有越來越快、越來越薄的情感,對人的、也是對藝術的。老派卻有效的公路親情電影。
【兒童不宜的兒童節】專題|某天坐在我前座的同學突然剪了個男生頭。對,是髮尾貼頭皮的那種男生頭,而不是大家都有的妹妹頭。「我昨天去看了《第六感生死戀》」她轉過頭來悄聲跟我說。她有個很少見的姓,名字美得像首詩,在班上是屬於那種很女生的類型。以下容我用P(poem)來稱呼她。
回憶走出過去,成為現在,成為新的回憶。我們仰慕的對象,其實也是一齣仰慕對象在我們心中烙下的影像,在我們的反芻中不斷地被反覆播放──我詮釋我仰慕的對象,我詮釋我愛戀的對象,我如何想像他們之於我的回憶,其實就是想像我自己。我詮釋回憶,我演出回憶,我成為我的回憶。
典型的是枝裕和的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然後飄盪著那個重量的餘味⋯⋯。片中的戲中戲,是很棒的部分。只是,當大明星們不停勾人想起他們張牙舞爪得多的時刻,面對是枝的「類清新、類療癒」,有點不易入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終於有一部描繪臺灣近未來科幻小說!世界末日後,在「祖國」的庇蔭下,五篇在所謂「樂土」,這個彷彿烏托邦世界的故事,這些角色遵循著單一標準,在追求越高「樂值」才越幸福的社會努力往上爬,最後角色線互相交疊揭開了樂土世界的真相。何謂標準規範?何謂自由?時間軸全部串起來後,雞皮疙瘩。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終於有一部描繪臺灣近未來科幻小說!世界末日後,在「祖國」的庇蔭下,五篇在所謂「樂土」,這個彷彿烏托邦世界的故事,這些角色遵循著單一標準,在追求越高「樂值」才越幸福的社會努力往上爬,最後角色線互相交疊揭開了樂土世界的真相。何謂標準規範?何謂自由?時間軸全部串起來後,雞皮疙瘩。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