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失語的凝視與歷史再顯影:《悲情城市》中的聲音與影像| 潺時 · 驚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歷史的動力會把所有的一切捲入它的漩渦中去的 ⋯⋯ 你一個人袖手旁觀恐怕很無聊吧?我很同情你,對於歷史的動向,任何一方面你都無以為力,縱使你抱著某種信念,願意為某方面盡點力量,但是別人卻不一定會信任你,甚至還會懷疑你是間諜,這樣看來,你真是一個孤兒。」
──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每年逢時必重溫的《悲情城市》總是使我感動,並嘆其真為「台灣人的故事」。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接的見證與凝視,使褪色的歷史與其中消逝的人們,在多年後重新顯影。我想那是侯孝賢面對對歷史傷痕最溫柔敦厚的姿態,在動盪中失語的人、在歷史中被忽略與噤聲的人、在局勢的框構中被割裂、遺落的人,他們在這座「悲情城市」中重新被「賦權」(empowered),而他們的故事也在電影的景框中存在,「孤兒」的信念得以定錨在更長遠的歷史之流中。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聲音放送:語言混雜,身份混亂

電影開首是黑暗的畫面,依稀聽見收音機以日語播送著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的宣告,接著林文雄(陳松勇 飾)點亮蠟燭,畫面漸漸由黑暗轉為低明度打光的室內場景,他神情嚴肅地持香而拜,收音機的聲響持續,伴隨女人痛苦的哀嚎,接著才順著其聲來到房室內——女人的「產房」,此時前景的聲音是產婆以台語接生與催生的安撫話語,後景仍然是未斷的日語廣播。下一顆鏡頭,回到林文雄所在的大廳,產婆和助手從中穿梭而過,忙亂地取水,男人焦慮地抽著煙,直到剎那,大廳中的吊燈亮起——停電了一陣子,電力這才恢復,林文雄調了調燈罩,女人的嚎叫越來越大聲與痛苦,林文雄走出景框,一行行中文字浮出——「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五十一年。/林文雄在八斗子/的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林光明」,接著音樂響起,電影標題——「悲情城市」。

短短幾分鐘的開首幾個鏡頭,就已傳達了《悲情城市》時代下台灣人的身份混亂情形,生產時停電的漆黑,就像戰後日本政府退台、省政府接管時人民經歷的政權交替陣痛期,人們不知道光明何時重現,在混亂的黑暗中,哀嚎聲清晰,民生哀鴻遍野。而在如此低明度打光的場景中,我們無法看清大廳或房室中的一景一物,因此聲音成為重要的元素,而侯孝賢在此以語言作為符碼,縈繞未止的日語廣播,以及產婆所言的台語相交疊,字幕翻譯的是台語對話,因此它似乎才是前景的主角,但我們又難以忽視後景不斷播送的廣播內容,甚至它才是這部電影第一個出現的語言聲音,這似乎暗示著政治上脫離了日本政權統治的台灣土地,其上的台灣人即便說著熟悉的語言,卻始終無法走出歷史的陰影,日本的語言、文化,仍然被留下,潛藏在生活之中。收音機的聲音作為「二手」、「間接」的存在,更代表著一種歷史的再述與再詮釋,於是吳濁流所云那「歷史的動力」,即在事件發生以後,以另一種形式,持續滾動於人民的生活中,「放送」於最平凡不過的日常裡。不只如此,電影後半亦多次出現收音機,播報著重要的新聞,在侯孝賢的敘事裡,成了雲淡風輕的「背景聲音」,卻其實有著點出時間點、事件始末的重要情節功能,然以此二手且間接的形式呈顯,彷彿告訴著觀眾,歷史向來是被壓縮、被重新表述與建構的。

除以收音機作為重要媒介與符碼,另一個不可忽視且具語言意義之物便是文字,在電影標題出現以前,那一行行以中文書成的字,表達了電影時空的政治情勢和此一家族之大事,於是我們發現在短短四分鐘內的幾顆開場鏡頭中,三種不同的語言(方言)各自以不同形式出現在電影文本中,並且於敘事上各自扮演著不同的功能——間接、二手、晦澀地表達政治情勢的日語廣播;直接地、平時而日常地形成對話的台語;以及也屬間接、卻清楚傳達資訊的中文字行——三者在電影,以及當時台灣人的生活中,交錯存在,正如他們混淆的身份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在晦暗不明中相織相纏。身份混淆,不同民族的鬥爭,早已在此時被暗示,這座悲情城市的未來,也在黑暗中被「生」出來——生下的孩子呱呱墜地,喚作林光明,可光明(林光明)卻在整部電影中不見蹤影,而「光明」也在悲情城市的未來缺席。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失語的歌詠:重建容身之場域

延續前提及的語言符碼與相應的聲音、敘事意義,它也成了男主角林文清(梁朝偉 飾)的重要角色設定,作為一個聾啞人士,林文清的失語與他言語表達的轉換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林文清在多次聚餐中,因為沒有語言能力,也無法完全明瞭眾人的談話內容,而無法參與其中,其角色位置就像個「局外人」,所以當眾人共食火鍋,歡聲笑語中聊著光復後掛國旗的軼事時,林文清在畫面中是完全背對著鏡頭/觀眾的,我們看不見他的表情,聽不見他的聲音,在周遭嘈雜之中,他的存在幾乎是虛空、沒有重量的。他總是在談話中途離場,或去添買新菜,或去準備茶水,總是置身事外,當眾人在酒酣耳熱後敞開窗戶,對著天空唱起《流亡三部曲》,林文清是無法聽見樂音,更無法隨之歌頌的,因而此時他的「局外人」身份更加明顯,他只能繞著圓桌一個個為眾人遞上食物,他即是歌詞中「流浪」無依的人,語言表達如是種身份宣示,那麼失語的林文清,身份地位也是模糊不清的——「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他連嘆問的音語都聽不見,也唱不出。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而後於電影中後段,林文清再次成為聚會的局外人,在一片喧嘩嘈雜中,他挪開身子,播起那首德國民謠的〈羅蕾萊之歌〉:

I do not know what it means
That I should feel so sad;
There is a tale from olden times
I cannot get out of my mind.

這段樂音彷彿失語的林文清所轉換的表達方式,起先他也只是餐桌上的一人,餐桌上嘈雜的人聲聊著當今政治局勢,以及台灣人的苦衷,林文清如故地無以加入話題,便默默起身走至房間角落,此時林文清成了鏡頭中的後景,我們依然聚焦於前景的餐桌,也仍然清楚地聽著眾人的對話,直至下一顆鏡頭——林文清與寬美(辛樹芬 飾)的近景畫面,鏡頭聚焦在他們所在的房間角落,我們持續聽見餐桌上人們的對話,直至林文清撥下唱針,樂音響起,而後漸漸取代了方才的眾人談話聲,寬美拿起紙筆,開始以書寫與林文清對話,此時樂聲蓋過了人聲,兩人的紙筆字書取代了餐桌上的言語交談,我們彷彿隨著〈羅蕾萊之歌〉的美好與哀愁,遁入了林文清無聲的回憶與想像——舊日故事縈繞心頭,念而不忘。

林文清與寬美就像是餐桌以外、政治談話以外、房間中心以外被割裂的人,他們在角落中,或沒有話語權、或根本無以言說,然透過〈羅蕾萊之歌〉的播放,侯孝賢為失語、被噤聲之人建構了另一個場域,以曼妙音符與舊日回憶堆疊築成,於此中,外界嘈雜彷彿被屏蔽,他得以自己的方式記憶自己的「歷史」,因而謂之「賦權」,林文清從原來背對觀眾、景框邊緣的位置,成了鏡頭的聚焦,並由無以加入《流亡三部曲》的局外人,成了主動挑選唱片、撥下唱針,在無聲與無語中以回憶吟哦〈羅蕾萊之歌〉的人,窗外由陰鬱的藍灰色調轉而為陽光明媚的潔白景致,彷彿是失語之人找到的另一種「言語」形式,也是被歷史局勢割裂而遺落之族群,重新回到景框內的方式。

他們打開窗,對著陰鬱的天嘆唱——「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流亡之人、失語之群體、失根的孤兒,以舊日的故事與信念,循著羅蕾萊的長髮,一綹綹爬梳著自己的記憶與故事。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顯影:從歷史景框外,走入自己的情感與記憶視閾

《悲情世界》中的二二八事件,並未被直接地呈顯於鏡頭前,反而如前提及的收音機播報政治情勢與重大事件一般,電影中直言出事件導火線私菸查緝事件時,侯孝賢再次淡化了其「歷史動力」之強勁,以空景鏡頭拍著氤氳霧中的遠山,配以聲軌敘述事件始末,提供了一種二手與間接的資訊,以及另一種「凝視」歷史與創傷的可能,背景聲響言說著沈痛的史實,而在侯孝賢的景框中,顯影的是不帶濃郁色彩的山巒與雲海,之於失語的林文清、之於這座悲情城市的人們,那是一種近乎靜謐淡然,卻悲傷悠遠的承受。

不只如此,《悲情城市》中多次可見侯孝賢對歷史與創傷的重新滌洗、顯影、與凝視,除了前文提及的〈羅蕾萊之歌〉,林文清作為一名攝影師,攝影也是他在言語外的自我表述與紀錄方式,正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強調一個人的身份形成與記憶之間的關係,透過凝視留下的影像,我們不斷重新調整與建構當今的自我身份,每一次的凝望與回憶,都可能是對自我歷史的重新詮釋。回憶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我們更可能在回望的過程中,向未來開展一個全新的視野與相應的願景,因而於《悲情城市》中,林文清按下快門留下的許許多多人物肖像,呈顯了時代的痕跡與人的面貌,同時也體現了林文清的凝視目光,投向綿長的時間軸遠方,是具有歷史向度意義的「顯影」,攝影師個人的情感視角疊加被攝物/人在環境中的狀態,相片因此能代替言語成為林文清不同時期對歷史之註腳,也象徵著族群的情感記憶。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當相片的顯影成為具時間意義的紀錄時,它便不再只是凝固的時間,而乘載著流動的歷史與隱隱作痛的民族傷疤,如電影末,林文清為自己與家人拍下的最後一張全家福,留下了他的身影,卻也紀錄了他的消失,到達(arrival)與離開(departure)同時被保存在相片裡,他到達了自己的凝視景框中,進入了自己失語的歷史陳述與記載中,卻同時離開了現實,在他述的歷史中「被消失」,在「悲情城市」(《悲情城市》)的景框中消逝。

Whether or not the subject is already dead, every photograph is this catastrophe.¹

因此語言以外的表述與情感記憶之顯影,既是有力的自我保存,也是悲劇的見證。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結語:穿透時空,悲情城市不再悲傷

「穿越了電影,你就不會有別人的影子;因為你一直在面對你眼前的這個時代,存在於你眼前的這些人。」²

《悲情城市》既「放送」了歷史事實,也穿越之而見證了被史實遺落、排除於景框外的人事,更「顯影」了主體的存在情感和悲劇,它不只是宣洩過去的悲傷,更向未來投以悠遠深邃的目光,是朱天文所云那具「穿透力」的電影³,侯孝賢對歷史的凝視與滌洗、風乾顯影後是一張存有流動光陰的巨大相片,他一如走入自己觀景窗中的林文清,走入了自己的悲情城市,再透過電影,讓觀眾也走入《悲情城市》之中,而正是因為如此的時空交涉,使得這座城,不再那麼悲傷了。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A City of Sadness © Hou Hsiao-Hsien

註釋:
¹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² 侯孝賢言,引自張靚蓓《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台北,2011年。
³ 朱天文:「其實電影有很多的可能,許多人也都拍了,電影也都很好,但就差那麼一點點的穿透力;我覺得侯導就是在這個能力上、有這種穿透力,如果可以穿透出這個傳統,把他活著的當下能夠穿透出來的話,他就會有所不同」,引自張靚蓓《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台北,2011年。
𓁼 文章同步刊於《潺時》ISSUE.17:驚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2/03/05
感謝分享!👍
avatar-img
Catherine的沙龍
66會員
22內容數
Catherin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三年前,在泰坦廳看《何處》(2022)的經驗深深震動我的心和身體。在這之前,每一次我看「行者」系列作品,我總在等李康生的下一步、蔡明亮的下一顆鏡頭。玄奘即將從左邊走出景框,下一顆剪接,他會從哪裡進來?小小、鮮紅的身體越來越渺小,即將消逝在鏡頭深處的遠方,接下來呢?下一顆鏡頭的場景會在哪?
Thumbnail
2025/04/16
三年前,在泰坦廳看《何處》(2022)的經驗深深震動我的心和身體。在這之前,每一次我看「行者」系列作品,我總在等李康生的下一步、蔡明亮的下一顆鏡頭。玄奘即將從左邊走出景框,下一顆剪接,他會從哪裡進來?小小、鮮紅的身體越來越渺小,即將消逝在鏡頭深處的遠方,接下來呢?下一顆鏡頭的場景會在哪?
Thumbnail
2025/01/25
看著杜瓦知名的那張戴有長長下睫毛的照片,我看見的是某種拒絕被框架的女性銀幕形象,她尖叫、哭泣,以焦慮、恐懼與脆弱,予以自己逃脫的動能,她閃動雙眼,曼妙身體姿態換上一套又一套鮮豔奪目的衣著,成為不同的女人,在各式景/鏡框中釋放不同的女人,她既是鏡中那些女人,也都不是。
Thumbnail
2025/01/25
看著杜瓦知名的那張戴有長長下睫毛的照片,我看見的是某種拒絕被框架的女性銀幕形象,她尖叫、哭泣,以焦慮、恐懼與脆弱,予以自己逃脫的動能,她閃動雙眼,曼妙身體姿態換上一套又一套鮮豔奪目的衣著,成為不同的女人,在各式景/鏡框中釋放不同的女人,她既是鏡中那些女人,也都不是。
Thumbnail
2024/10/09
披頭四大概是最適合被用完整時長直接呈現錄音現場的樂隊了,他們抽菸、吵架、談戀愛,真正地「玩」音樂。在那因燈光而呈現紫粉色、湖水綠,與血橙色漸層的佈景中,在那些牆上蒼蠅式自由游移、靠近遠離的攝影機運動下,每一個音符與歌詞被任何人創造出來時,幾乎能感受到它魔幻地飄蕩在空間中,變形幻化著。
Thumbnail
2024/10/09
披頭四大概是最適合被用完整時長直接呈現錄音現場的樂隊了,他們抽菸、吵架、談戀愛,真正地「玩」音樂。在那因燈光而呈現紫粉色、湖水綠,與血橙色漸層的佈景中,在那些牆上蒼蠅式自由游移、靠近遠離的攝影機運動下,每一個音符與歌詞被任何人創造出來時,幾乎能感受到它魔幻地飄蕩在空間中,變形幻化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 失離的城市流淌著我們的淚,而誰又能夠決定我們故事的去留 今天的你還好嗎? 現正將為您播放的節目是由懷特獨白所製作的【私心自作計畫系列單元】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 失離的城市流淌著我們的淚,而誰又能夠決定我們故事的去留 今天的你還好嗎? 現正將為您播放的節目是由懷特獨白所製作的【私心自作計畫系列單元】
Thumbnail
騎車經過秀泰,聽到很清楚放送出來的,「悲情城市」電影主題配樂。 這旋律竟讓我像被電擊般,整個情緒被制約,彷彿跌回若干年前。 還是風花雪月的年紀,不是很懂政治面的隱喻,但那也不是我興趣的。 喜歡侯孝賢電影的視覺處理,還有靜謐深沉耐尋味的特色,但這部片真的很悶,劇中每個人都很壓抑,想起學生時代,揹著相機
Thumbnail
騎車經過秀泰,聽到很清楚放送出來的,「悲情城市」電影主題配樂。 這旋律竟讓我像被電擊般,整個情緒被制約,彷彿跌回若干年前。 還是風花雪月的年紀,不是很懂政治面的隱喻,但那也不是我興趣的。 喜歡侯孝賢電影的視覺處理,還有靜謐深沉耐尋味的特色,但這部片真的很悶,劇中每個人都很壓抑,想起學生時代,揹著相機
Thumbnail
這個假期,我看了兩部電影。 分別是“悲情城市”跟“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1989年,悲情城市剛上映時,我才九歲。 那時候剛剛解嚴,但是對小小年紀的我來說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我不知道“悲情城市”在演什麼? 只知道,它拍攝的場景,在我老家一帶。
Thumbnail
這個假期,我看了兩部電影。 分別是“悲情城市”跟“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1989年,悲情城市剛上映時,我才九歲。 那時候剛剛解嚴,但是對小小年紀的我來說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我不知道“悲情城市”在演什麼? 只知道,它拍攝的場景,在我老家一帶。
Thumbnail
與台灣有著深刻連結的歷史為背景,描繪出現在身處和平的人們難以想像的遭遇與過往,看似充滿戲劇下的各種奇特經歷,卻在看到原作之名會赫然發現這些都曾真實存在。然而這是一部悲傷卻充滿溫暖的故事,也是讓人深深體會到家鄉與身分認同的一部感人之作。
Thumbnail
與台灣有著深刻連結的歷史為背景,描繪出現在身處和平的人們難以想像的遭遇與過往,看似充滿戲劇下的各種奇特經歷,卻在看到原作之名會赫然發現這些都曾真實存在。然而這是一部悲傷卻充滿溫暖的故事,也是讓人深深體會到家鄉與身分認同的一部感人之作。
Thumbnail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陽光先生》,有些人勢必也會聯想起台灣日治時期所發生起身對抗日本的一些事件。或者會再延伸至一九四五年後,那些曾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歷史從來都是殘酷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列強侵略下僅剩的溫柔!
Thumbnail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陽光先生》,有些人勢必也會聯想起台灣日治時期所發生起身對抗日本的一些事件。或者會再延伸至一九四五年後,那些曾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歷史從來都是殘酷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列強侵略下僅剩的溫柔!
Thumbnail
2022年3月6日的下午,我跟小孩及父母們約在中山堂廣場的「某個」紀念碑前面。我告訴他們:這個紀念碑上面說的是一個太陽打敗另一個太陽的故事。但是這裡沒有說出的是,兩顆原子彈是真正讓日本投降的原因。 以下開始,就是我透過一個虛構的角色串起的時代故事:
Thumbnail
2022年3月6日的下午,我跟小孩及父母們約在中山堂廣場的「某個」紀念碑前面。我告訴他們:這個紀念碑上面說的是一個太陽打敗另一個太陽的故事。但是這裡沒有說出的是,兩顆原子彈是真正讓日本投降的原因。 以下開始,就是我透過一個虛構的角色串起的時代故事:
Thumbnail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Thumbnail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