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我知道這世界沒有我的容身之處,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簡介

異鄉人一書是由法國哲學家 Albert Camus 所著,我看的是大陸學者張一橋的譯本。
本書貴為二十世紀的經典文學,在法律、哲學與文學的面向都擁有指標性的地位,由於本書為小說性質,我將在下方簡介此小說的內容以及自己的讀後感想

小說劇情

《異鄉人》一書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母歿

故事一開始便是主角接到母親的噩耗,進而前往療養院參加母親的葬禮。

二、命案

母親的葬禮後,或許是為了散心、或許是無動於衷,主角與鄰居和情婦去海灘戲耍,主角在當天於海攤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

三、監獄

敘述了主角被關進監獄後的所見所聞。

心得

我不打算論及一些哲學的專有名詞:存在主義、唯心、唯物?把那些討論與文本超譯的事情留給哲學家,就讓我們以一個第一次、意外地碰見這本書的態度開啟接下來的討論吧。

在閱讀本書時,主角時不時給我一種村上春樹的感覺,或是類似人間失格的主角狀態,用不負責任和主觀意識極重的形容詞的話就是:不食人間煙火

從主角身上繼續琢磨,主角在面臨母喪的時候抱有著幾盡無動於衷的態度,在後來鄰居請他寫信、作證,到殺人進了監獄,我認為主角始終抱持著置身事外的態度,像是潛型進入一個大型RPG遊戲,裡頭發生的故事是故事主角的事情,與玩家本身沒有絕對相關;主角輕鬆且從容,冷靜地看待發生的一切,像是忽視自己存在的現象,隨和的跟著事件的潮起潮落,或者用中華文化中大家熟悉的語詞來說,我認為主角對自己本身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

但在最後監獄牧師跟主角的對談中,我發現主角還是在乎自己的,他覺知自身的存在,而且不願意隨意被他人評斷,他堅持自己的價值,在那一刻他承認了自己的無為亦有為。他怒吼、言行隨著高漲的情緒激動了起來,書末的這一段算是通篇下來主角最有個性的一段。

捨棄掉哲學,還有莫名的存在主義、補充此書的薛西佛斯等等,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意義就是主角的處事態度,我不認同硬是為此書加冕上什麼主義、思想的地位,就像我們不會特別為《人間失格》冠上學術的束縛。

對,我認為此書像是西方版本的《人間失格》。主角用透徹的眼光看待人世、並且事不關己的態度度過許多事件,最叫人讚嘆的就是承認事不關己但也不關他人的最後一段,我的事不關己是我的事情,我的事不關己不是我毫無主見,我的事不關己不代表你可以用你的神隨意的原諒我的存在著,這世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關於已的事不關己。

最後回歸稍微學術的角度說明此書,這本書有很多討論的面向,短短一百三十幾頁,但可以從各個角色的角度去理解主角存在的意義,又可以從每個事件主角態度的些微轉換去分析,還可以藉由一些意象來了解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閱讀本書後再去尋找這方面的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誌瓜的沙龍
6會員
12內容數
誌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3
簡介 《決策的兩難》由 Roger Martin 所著,作者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的碩士,曾任職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在 2019 年全球 50 大管理思想者(Thinkers 50)排名第二。作者著有多部暢銷書,但最聞名於世莫過於他一手開創的「整合思維」,而《決策的兩難》正是敘述整合思維的集
Thumbnail
2020/06/03
簡介 《決策的兩難》由 Roger Martin 所著,作者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的碩士,曾任職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在 2019 年全球 50 大管理思想者(Thinkers 50)排名第二。作者著有多部暢銷書,但最聞名於世莫過於他一手開創的「整合思維」,而《決策的兩難》正是敘述整合思維的集
Thumbnail
2020/05/27
簡介 《賽局意識》一書由 David McAdmas 所著,作者出書量穩定,可惜有翻譯成繁中的應該只有這本《Game — Changer》了。有關作者的資料實在不多,但網路上有許多作者演講的影片,對於作者的思考體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把作者名拿去 Google。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
Thumbnail
2020/05/27
簡介 《賽局意識》一書由 David McAdmas 所著,作者出書量穩定,可惜有翻譯成繁中的應該只有這本《Game — Changer》了。有關作者的資料實在不多,但網路上有許多作者演講的影片,對於作者的思考體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把作者名拿去 Google。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
Thumbnail
2020/05/20
作者簡介 《思辨賽局》一書由 Avinash Dixit 與 Barry J. Nalebuff 合著,前者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任職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後者為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在 Google、花旗銀行與美國運通等多家跨國企業中擔任顧問,光從資歷判斷,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一流的經濟學
Thumbnail
2020/05/20
作者簡介 《思辨賽局》一書由 Avinash Dixit 與 Barry J. Nalebuff 合著,前者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曾任職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後者為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在 Google、花旗銀行與美國運通等多家跨國企業中擔任顧問,光從資歷判斷,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一流的經濟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書名《異鄉人》就代表著整本小說想要帶給我們的核心想法 一種孤獨、冷漠、與這個世界抽離的感覺,彷彿這個世界本就容不下主角的存在。 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單純不傷害人的冷漠與抽離,就可以作為十惡不赦的罪證嗎?
Thumbnail
書名《異鄉人》就代表著整本小說想要帶給我們的核心想法 一種孤獨、冷漠、與這個世界抽離的感覺,彷彿這個世界本就容不下主角的存在。 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單純不傷害人的冷漠與抽離,就可以作為十惡不赦的罪證嗎?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在這種時候,人對自己心靈正好有足夠的了解,隱約知道心靈超脫肉體的侷限,具有強大的力量,能跳脫塵世,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Thumbnail
「在這種時候,人對自己心靈正好有足夠的了解,隱約知道心靈超脫肉體的侷限,具有強大的力量,能跳脫塵世,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我應該是最有資格推介 寂然 最新小說《劇情需要你們去死》的人,因為我是目前唯一完整看這這本小說的澳門人。 ​讀完這篇小說的第一個感想是,寂然還真敢寫,雖然作者強調一切都是虛構的,而小說設定在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但澳門人讀下來絕對會浮想聯翩,自帶畫面,有多大膽有多狂實在要親自讀過才能體會。 寂然是澳
Thumbnail
我應該是最有資格推介 寂然 最新小說《劇情需要你們去死》的人,因為我是目前唯一完整看這這本小說的澳門人。 ​讀完這篇小說的第一個感想是,寂然還真敢寫,雖然作者強調一切都是虛構的,而小說設定在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但澳門人讀下來絕對會浮想聯翩,自帶畫面,有多大膽有多狂實在要親自讀過才能體會。 寂然是澳
Thumbnail
故事以一個本來很有錢的少年為主角,第一人稱地敘寫他的不安的童年,到中途走歪變不良(指抽菸吸毒酗酒),而自己內心其實很細膩,看不懂「人」這個生物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的作為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配做人但卻死不了只能繼續惡性循環墮落下去,傷害了許多人也重創了自己。 一開始做了很多心理準備才下定決心去讀這本
Thumbnail
故事以一個本來很有錢的少年為主角,第一人稱地敘寫他的不安的童年,到中途走歪變不良(指抽菸吸毒酗酒),而自己內心其實很細膩,看不懂「人」這個生物的行為模式,對自己的作為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配做人但卻死不了只能繼續惡性循環墮落下去,傷害了許多人也重創了自己。 一開始做了很多心理準備才下定決心去讀這本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