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祥:推倒沉默之牆,勇敢說出自己的童年往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馬丁‧米勒尋求自己生命意義之作,其中他勇敢面對與母親多年的情感困擾,不但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揭發了母親塵封的童年創傷。這並不容易,畢竟這涉及家族的歷史,是家中禁忌,他難以啟齒,有如「沉默之牆」無形壓迫。但他說:「相較於進一步向母親的讀者隱瞞她的人生經歷究竟正確與否的問題,對我來說,我自己究竟敢不敢探究自己的故事,是否有勇氣揭露我的人生根源,反而才是更重要的。」馬丁面臨的處境,不只是倫理道德的問題,也是情感問題。

  本書呼應了人類情感的重要性,情感也許是優先於理知的。馬丁說:「直到今天我們才知道人們是如何感受情感的,情感首先是生物學上的現象,是在我們無意識之下確保了神經細胞與大腦間的溝通,情感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語言。如果沒有情感,我們幾乎無法存活下去。」情感也許會被壓抑,但這未必是好事。不管是成年人或是孩子,都需要一個情感的、心靈的世界,允許我們感知自己的感受。在一個善良的、有同理心的社會,孩童才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反饋發展通往自身感受(情感)的入口。

說出自己情感故事之艱難:米勒家的故事

  生命故事的書寫,也許可以從「最早的記憶」寫起,最早的記憶可以說是生命的序曲,是有意義的,通常充滿情感和關於自己的獨特事件。回憶早年記憶,往往會浮現生動的場景或畫面,記憶猶新,而自己的生命故事往往已在這場景中浮現出基調。

  在本書中,馬丁回憶他兒時的記憶時,總有一個場景不斷浮現:「當時我大約八歲,我父母兼差為某間出版社訂正手稿樣本,我還記他們是如何高度專注地坐在餐桌旁。我看著他們,不說話,持續好幾個鐘頭,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我並不真的理解他們在做什麼,但很清楚自己不能發出聲音,絕對的寂靜掌控著一切,某種程度上,這種寂靜從一開始就包圍著父母與我。我們沒有共同的語言──他們之間常用波蘭文,而我只學過(瑞士)德語,這讓我更加被孤立。」

  這段記憶開啟了馬丁生命故事的基調,馬丁自己也理解到這段記憶已揭露了他在家中的角色,他成了父母的「沉默觀察者」,而那般不能發聲有如沉默之牆。幾十年所有包圍著他發生的事:被蔑視、情感的干預、對身為人的自己漠不關心,即便是已成人了亦然,顯示了「米勒家的悲劇」如何面對這「沉默之牆」,這不只是米勒家的故事了。

故事即人生,如何能重寫

  「故事即人生」,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A. Adler)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是書寫自己故事的主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特的,只是,該如何說出?如何建構一個「動態的」歷程?書寫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種「療遇」時刻,說出或寫出生命故事,則可以再次回顧、反思,甚至洞察自己生命。人生總有些情感的糾結,尤其在童年時期,如果能有勇氣面對,能鬆動早年建構的「生命風格」或「故事腳本」,則可以重構一個新版的故事──這是「敘事治療」的任務。

  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不輕鬆,必須努力去回溯、探究自己原來的故事版本,還得有勇氣面對、克服往昔的情感糾結,可以說是冒險性的英雄之旅。這本書便是一次冒險,作者不但要面對自己,還要面對母親的童年與戰爭創傷,從而放下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糾葛。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童年祕密,都有自己的陰影,如何才能打開它、面對它、理解它、處理它、放下它,找回不被框限的自己,這是冒險的意義──可以從原來的「自我」世界,走向更寬廣的自在世界。

個人的故事,也是家族的、歷史的

  這本書的難得之處,是將米勒自己及家族的故事連結上社會、歷史的事件。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心理學家舒柏(Oliver Schubbe)提到,愛麗絲‧米勒是少數倡導「心理歷史學」(psychohistory)的研究者。心理歷史學致力於找出歷史發展與社會規範的未知根源,而這些源頭常能在兒時的情感連結經驗與社會創傷中發現。心理史學家德瑪斯(Lloyd deMause)將暴行的重演描述成對解離的心理創傷之防禦,它是我們歷史發展的關鍵弱點,是歷史悲劇的來源。沉默之牆與沉默牆後發生的暴行重演,會對人們造成情感連結的障礙,在家庭內是家庭暴力的問題,在歷史上就是一次次的戰爭,或是一個個傑出人士的生命苦痛或暗影。

  「米勒的悲劇」並不是個案,作者個人的故事不僅連結到母親及家族的苦難,又連結到二戰時期的歷史。馬丁寫出這個故事,展現了面對生命的認真態度,他勇敢訪談時代的見證者,也透過心理治療的協助,毫不留情地打破禁忌,努力去推倒那「沉默之牆」。雖然那牆堅如鐵籠,馬丁終究努力放下自己與母親的童年糾葛,作為成年人,他能扛起自己的責任,也給了我們面對生命的勇氣。

  本書的故事雖然發生在歐洲,二戰卻是人類共同的事件,事實上,每個社會都有其沉默之牆,或許這是社會共同的任務,需共同解決。說出真相及塵封的故事也許也不是立即有用,但揭開心中的故事可以是第一步,由此開始推倒沉默之牆,藉此找回童年真正的自己。

raw-image

【購買本書】

博客來

https://pse.is/RFMG6

學思行

https://pse.is/NVTNM

金石堂

https://pse.is/NA48M

心靈工坊

https://pse.is/QUSU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6會員
204內容數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童年,《幸福童年的祕密》作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本身的童年就不堪回首,她的兒子馬丁·米勒甚至寫了一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訴說他那個不幸的童年。放眼現在的香港,誰敢說孩子是幸福的呢?上我寫作課的學生,十之八九會因做不完的練習而跟父母展開連場角力、爭吵、拉鋸、
Thumbnail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童年,《幸福童年的祕密》作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本身的童年就不堪回首,她的兒子馬丁·米勒甚至寫了一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訴說他那個不幸的童年。放眼現在的香港,誰敢說孩子是幸福的呢?上我寫作課的學生,十之八九會因做不完的練習而跟父母展開連場角力、爭吵、拉鋸、
Thumbnail
長文預警:有太多起承轉合的歷史故事😂
Thumbnail
長文預警:有太多起承轉合的歷史故事😂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祂們告訴她專注在自己身上,去療癒與轉變自己與母親互動時的創傷與情緒,讓自己的狀態與能量更加穩定,協助母親憶起曾經自己的美好,那麼她便會成為這個戲劇的主角,由她自身的改變,周圍的人們必然要配合她一起上演一段全新的戲碼,而按照她照顧自己、愛自己與平靜的狀態,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Thumbnail
祂們告訴她專注在自己身上,去療癒與轉變自己與母親互動時的創傷與情緒,讓自己的狀態與能量更加穩定,協助母親憶起曾經自己的美好,那麼她便會成為這個戲劇的主角,由她自身的改變,周圍的人們必然要配合她一起上演一段全新的戲碼,而按照她照顧自己、愛自己與平靜的狀態,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Thumbnail
現在我們繼續其餘書中所提到的兩個秘密: 第二個必須知道的秘密:不帶遺憾地離開 作者承認可能讓人類感到最恐懼的,莫過於遺憾.因此,如果想讓生命找到真正的滿足和意義,那我們就要擁抱第二個秘密-不帶遺憾的離開. 這意味着承接上一個秘密,以勇氣追求自己所願,不是躲避自己所害怕的,才能不帶遺憾的離開.
Thumbnail
現在我們繼續其餘書中所提到的兩個秘密: 第二個必須知道的秘密:不帶遺憾地離開 作者承認可能讓人類感到最恐懼的,莫過於遺憾.因此,如果想讓生命找到真正的滿足和意義,那我們就要擁抱第二個秘密-不帶遺憾的離開. 這意味着承接上一個秘密,以勇氣追求自己所願,不是躲避自己所害怕的,才能不帶遺憾的離開.
Thumbnail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
Thumbnail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Thumbnail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Thumbnail
生命要向前看,卻要向後才能夠理解。 《袒露的心》這本書陪伴我上週的整個週末。很適合每個內在還沒完全長大、渴望被愛的大人(或其實還是小孩)的書。 七月底的某個午後,和平路老師約在一間啤酒餐廳見面。還記
Thumbnail
生命要向前看,卻要向後才能夠理解。 《袒露的心》這本書陪伴我上週的整個週末。很適合每個內在還沒完全長大、渴望被愛的大人(或其實還是小孩)的書。 七月底的某個午後,和平路老師約在一間啤酒餐廳見面。還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