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祥:推倒沉默之牆,勇敢說出自己的童年往事

更新於 2020/04/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是有情的,也是歷史的積澱  
  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每個人都是走向死亡而生存,如何打發和度過今日?如何尋求自己有限的歡樂及幸福?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是「情本體」的問題,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安身」與「立命」的問題,亦即是如何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本《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可說是作者馬丁‧米勒尋求自己生命意義之作,其中他勇敢面對與母親多年的情感困擾,不但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揭發了母親塵封的童年創傷。這並不容易,畢竟這涉及家族的歷史,是家中禁忌,他難以啟齒,有如「沉默之牆」無形壓迫。但他說:「相較於進一步向母親的讀者隱瞞她的人生經歷究竟正確與否的問題,對我來說,我自己究竟敢不敢探究自己的故事,是否有勇氣揭露我的人生根源,反而才是更重要的。」馬丁面臨的處境,不只是倫理道德的問題,也是情感問題。
  本書呼應了人類情感的重要性,情感也許是優先於理知的。馬丁說:「直到今天我們才知道人們是如何感受情感的,情感首先是生物學上的現象,是在我們無意識之下確保了神經細胞與大腦間的溝通,情感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語言。如果沒有情感,我們幾乎無法存活下去。」情感也許會被壓抑,但這未必是好事。不管是成年人或是孩子,都需要一個情感的、心靈的世界,允許我們感知自己的感受。在一個善良的、有同理心的社會,孩童才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反饋發展通往自身感受(情感)的入口。
說出自己情感故事之艱難:米勒家的故事
  生命故事的書寫,也許可以從「最早的記憶」寫起,最早的記憶可以說是生命的序曲,是有意義的,通常充滿情感和關於自己的獨特事件。回憶早年記憶,往往會浮現生動的場景或畫面,記憶猶新,而自己的生命故事往往已在這場景中浮現出基調。
  在本書中,馬丁回憶他兒時的記憶時,總有一個場景不斷浮現:「當時我大約八歲,我父母兼差為某間出版社訂正手稿樣本,我還記他們是如何高度專注地坐在餐桌旁。我看著他們,不說話,持續好幾個鐘頭,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我並不真的理解他們在做什麼,但很清楚自己不能發出聲音,絕對的寂靜掌控著一切,某種程度上,這種寂靜從一開始就包圍著父母與我。我們沒有共同的語言──他們之間常用波蘭文,而我只學過(瑞士)德語,這讓我更加被孤立。」
  這段記憶開啟了馬丁生命故事的基調,馬丁自己也理解到這段記憶已揭露了他在家中的角色,他成了父母的「沉默觀察者」,而那般不能發聲有如沉默之牆。幾十年所有包圍著他發生的事:被蔑視、情感的干預、對身為人的自己漠不關心,即便是已成人了亦然,顯示了「米勒家的悲劇」如何面對這「沉默之牆」,這不只是米勒家的故事了。
故事即人生,如何能重寫
  「故事即人生」,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A. Adler)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是書寫自己故事的主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特的,只是,該如何說出?如何建構一個「動態的」歷程?書寫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種「療遇」時刻,說出或寫出生命故事,則可以再次回顧、反思,甚至洞察自己生命。人生總有些情感的糾結,尤其在童年時期,如果能有勇氣面對,能鬆動早年建構的「生命風格」或「故事腳本」,則可以重構一個新版的故事──這是「敘事治療」的任務。
  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不輕鬆,必須努力去回溯、探究自己原來的故事版本,還得有勇氣面對、克服往昔的情感糾結,可以說是冒險性的英雄之旅。這本書便是一次冒險,作者不但要面對自己,還要面對母親的童年與戰爭創傷,從而放下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糾葛。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童年祕密,都有自己的陰影,如何才能打開它、面對它、理解它、處理它、放下它,找回不被框限的自己,這是冒險的意義──可以從原來的「自我」世界,走向更寬廣的自在世界。
個人的故事,也是家族的、歷史的
  這本書的難得之處,是將米勒自己及家族的故事連結上社會、歷史的事件。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心理學家舒柏(Oliver Schubbe)提到,愛麗絲‧米勒是少數倡導「心理歷史學」(psychohistory)的研究者。心理歷史學致力於找出歷史發展與社會規範的未知根源,而這些源頭常能在兒時的情感連結經驗與社會創傷中發現。心理史學家德瑪斯(Lloyd deMause)將暴行的重演描述成對解離的心理創傷之防禦,它是我們歷史發展的關鍵弱點,是歷史悲劇的來源。沉默之牆與沉默牆後發生的暴行重演,會對人們造成情感連結的障礙,在家庭內是家庭暴力的問題,在歷史上就是一次次的戰爭,或是一個個傑出人士的生命苦痛或暗影。
  「米勒的悲劇」並不是個案,作者個人的故事不僅連結到母親及家族的苦難,又連結到二戰時期的歷史。馬丁寫出這個故事,展現了面對生命的認真態度,他勇敢訪談時代的見證者,也透過心理治療的協助,毫不留情地打破禁忌,努力去推倒那「沉默之牆」。雖然那牆堅如鐵籠,馬丁終究努力放下自己與母親的童年糾葛,作為成年人,他能扛起自己的責任,也給了我們面對生命的勇氣。
  本書的故事雖然發生在歐洲,二戰卻是人類共同的事件,事實上,每個社會都有其沉默之牆,或許這是社會共同的任務,需共同解決。說出真相及塵封的故事也許也不是立即有用,但揭開心中的故事可以是第一步,由此開始推倒沉默之牆,藉此找回童年真正的自己。
【購買本書】
博客來
學思行
金石堂
心靈工坊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亞瑟的勇敢,最為讓我動容的,則是他揭露自我的勇氣。他對自己的信心,對瓊安生命意義的信心,對於「照護」如何深化人性的信心,讓他能夠在這本書裡坦誠無隱、生動描述他在這「黑暗十年」裡的種種難堪、心如刀割的痛苦、起伏轉折的心境。他也坦率地以他個人的成長歷程,來彰顯為何一般人,尤其男性,對照護的議題如此疏離。
    這本自傳與其先前的著作有所不同,不僅娓娓道來凱博文專業生涯中力行的理論與實踐,即關於疾病苦痛的理解與照顧,也自我揭露了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妻子時的茫然困頓與不知所措。精神科醫師善於聆聽苦痛的敘事,醫療人類學者擅於敘說生命的故事,慢性症病人或家屬熟悉生命的不適。這本書便是凱博文身兼各方角色......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母親過世幾週後,我有個接受新聞雜誌《明鏡週刊》訪問的機會,以下便是我與訪問者艾兒可‧許密特(Elke Schmitter)及菲利浦‧歐姆克(Philipp Oehmke)的對話,這段對談一直糾纏著我直到寫了本書為止:    明鏡週刊:您說您的母親終身致力於找尋方法,揭開他人的創傷,但自己卻不知該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亞瑟的勇敢,最為讓我動容的,則是他揭露自我的勇氣。他對自己的信心,對瓊安生命意義的信心,對於「照護」如何深化人性的信心,讓他能夠在這本書裡坦誠無隱、生動描述他在這「黑暗十年」裡的種種難堪、心如刀割的痛苦、起伏轉折的心境。他也坦率地以他個人的成長歷程,來彰顯為何一般人,尤其男性,對照護的議題如此疏離。
    這本自傳與其先前的著作有所不同,不僅娓娓道來凱博文專業生涯中力行的理論與實踐,即關於疾病苦痛的理解與照顧,也自我揭露了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妻子時的茫然困頓與不知所措。精神科醫師善於聆聽苦痛的敘事,醫療人類學者擅於敘說生命的故事,慢性症病人或家屬熟悉生命的不適。這本書便是凱博文身兼各方角色......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本書作者:黃大米,以豐富的人生經歷闡述且提供讀者新的世界觀,從作者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溫暖的力量。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如果子女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在他們身上加倍感受,而人生的起伏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通往幸福的道路或許便是重拾快樂的能力吧!
    Thumbnail
    以家族、祖先的視角 來理解那些無形中背負著的壓力及承襲而來的創傷 還有我們能怎麼終止它? 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才能在傳承美好的同時 不將痛苦延續給後代? 若你和米雅一樣有自己熟悉的靈性工具/系統 那就更好了! 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作為認識代際創傷/家族模式 此書的內容介紹依然是很完整全面的
    Thumbnail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選擇記住的童年事件,是有特定意圖的,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要由我們來賦予經驗意義。 知名諜報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將父親根植在他血液裡的「賊性」,轉化為情治工作的特別能力,與寫作上豐富的材料,生命給他一手爛牌,但他把它翻轉成一場好局,真是超級強大的!
    Thumbnail
    我知道所有被視為斬釘截鐵的,必定得略去千瘡百孔的襯裡,我也相信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 讀田威寧的《彼岸》 從未想過和缺席生命中三十多年的母親再見面:「明明早就結束了,卻缺乏真正的句號。」 我想起平路《坦露的心》,同樣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了瘡疤底下的秘密,像
    麥可經歷了家庭和學校的自私與勢利,變得陰沉封閉。然而,他的愛人給予他理解和愛,讓他有機會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過去,最終找回了自我。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本書作者:黃大米,以豐富的人生經歷闡述且提供讀者新的世界觀,從作者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溫暖的力量。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如果子女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在他們身上加倍感受,而人生的起伏又是不可避免的,那通往幸福的道路或許便是重拾快樂的能力吧!
    Thumbnail
    以家族、祖先的視角 來理解那些無形中背負著的壓力及承襲而來的創傷 還有我們能怎麼終止它? 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才能在傳承美好的同時 不將痛苦延續給後代? 若你和米雅一樣有自己熟悉的靈性工具/系統 那就更好了! 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作為認識代際創傷/家族模式 此書的內容介紹依然是很完整全面的
    Thumbnail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選擇記住的童年事件,是有特定意圖的,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要由我們來賦予經驗意義。 知名諜報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將父親根植在他血液裡的「賊性」,轉化為情治工作的特別能力,與寫作上豐富的材料,生命給他一手爛牌,但他把它翻轉成一場好局,真是超級強大的!
    Thumbnail
    我知道所有被視為斬釘截鐵的,必定得略去千瘡百孔的襯裡,我也相信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 讀田威寧的《彼岸》 從未想過和缺席生命中三十多年的母親再見面:「明明早就結束了,卻缺乏真正的句號。」 我想起平路《坦露的心》,同樣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了瘡疤底下的秘密,像
    麥可經歷了家庭和學校的自私與勢利,變得陰沉封閉。然而,他的愛人給予他理解和愛,讓他有機會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過去,最終找回了自我。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