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宣穎:有盡的人生與無盡的照顧——讀《照護的靈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二〇〇六年秋天我初抵美國東岸,進入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就讀,頭一年間對於我往後的指導教授——凱博文——最感到困惑的,便是他與妻子凱博藝(本書就其英文原名直譯為「瓊安」)的關係。還記得第一次走進他的辦公室,印象深刻的除了豐富的藏書,還有那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妻子照片的擺設,「這位老師非得要讓訪客覺得他很愛妻子不可」,我心裡這樣想著。接著我發現教授在許多場合會把妻子帶在身邊,大班講課的時候妻子坐在第一排,小班討論課的時候妻子則坐在他身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許多學生心中的疑問,教授並沒有多做解釋,然而我們漸漸能看出,多數時候只是靜靜坐著的師母可能有認知或情緒方面的問題,使得教授偶爾要放下講課來安撫她。

往後幾年有更多機會看到類似的場景,師母的阿茲海默症在系上變得廣為人知的同時,病情也逐漸惡化,教授有時也顯得吃力。大約在那段時間,他加入《刺胳針》(Lancet)雜誌〈醫學的藝術〉(The Art of Medicine)專欄,不定期撰寫短文,而「照護」——事實上已經成為他的日常工作——是這一系列文章中最鮮明的主題。對我這樣晚到的學生來說,教授的形象不只是學者或醫師,同時也是照顧者,而傳說中熱心幫助華人學生、通曉中國古典文學與藝術的師母,已經成了不容易溝通的照顧對象。除了愛情與親情的責任,教授把照護看成是醫療人類學的實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種從中更理解人性、成為更完滿的人的「道德體驗」(moral experience),這不得不為之事也是一種身教,感動與衝擊身邊的人。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不但記錄了這段長達十年的艱困旅程,也可以看成是凱博文教授的回憶錄。書的前半部從原生家庭與童年談起,歷經不同的求學階段,最後在醫學院時期認識妻子並且結婚生子。這些片段勾勒出他的成長過程中和照護有關的遭遇,也提供了窺看他學術生涯「後台」的難得機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已經成為經典的民族誌研究:七〇年代對台灣醫療文化的宏觀考察(可說是當代醫療人類學的開山之作,其中以乩童研究最為人熟知),以及八〇年代初期在湖南長沙透過「神經衰弱」(neurasthenia)這個在美國已經過時的診斷對文革創傷的探索(在中國精神醫學界引發重大爭議,也是十年後「社會苦難」這個重要概念的先聲)。他回溯自己的學術傳承,回憶起老師艾森伯格教授,也透露自己在生涯早期多麼狂熱不倦地工作,而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妻子對他以及對整個家庭的支持與照顧。

在我這樣的後輩眼中,凱博文教授的意志力與遠見可說是不可思議,他在七〇年代出道時的幾篇文章——彼時他的寫作仍帶有強烈的醫學風格——就幾乎包含了未來四十多年所有思想發展的雛形,這大概是因為他思索的始終是最基礎而廣泛的問題,面對一片荒蕪,他不畏懼花費大半生起造一座城市。這一路層層遞進從七〇年代對台灣多元醫療地景的描繪起步,八〇年代的他確立了側重意義、體驗與敘事的「哈佛學派」的領導地位,九〇年代後期他以「社會苦難」(social suffering)的概念整合以「柏克萊學派」為代表、側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醫療人類學,新世紀之後又引領了學科的「道德轉向」(moral turn),如同他演講時喜歡提的比喻,學術生涯就像是樂手一次又一次的排演,在指揮「再彈奏一遍」的重複命令下,演奏得更好更美。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光譜(例如華人社會中的「管」或「管教」)。三、四年前,在《刺胳針》雜誌一系列短文之後,凱博文教授與英國社會學家伊恩.威爾金森(Iain Wilkinson)發表了《對社會的熱情:我們如何思考人類苦難》(A Passion for Society: How We Think about Human Suffering)這本企圖宏大的理論專書,兩位作者挖掘出一條入世而非抽離、把苦難的關懷與解除放在純粹知識生產之上的社會思想史系譜,書的最後兩章回到實踐與照顧這兩個緊密相關的主題,也預示了現下這本更加有血有肉的書的面世。

脫去艱澀的理論語言,《照護的靈魂》回到說故事本身,老去的精神科醫師與人類學家藉此和更廣大的讀者分享他的人生經歷與智慧(wisdom),同時也希望將「照護」這個醫療最核心、但恐怕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帶回到相關公共政策的討論中。無論是在健康不平等與保險政策等議題熱烈爭議中的美國,或是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在人口老化、醫護過勞等因素下苦撐待變的台灣,本書都揭示了回歸到這個基本問題的可能出路,值得民眾、專業人員、與政策制定者思考。

最後,這本書也是凱博文教授寫給一世愛人的輓歌,這個哀悼的過程也仍是照護的一部分。在書的最後幾章,讀者將透過作者親密的眼光,看著他深愛的妻子抵達阿茲海默症的末期,身心一步步敗毀,最終走向死亡,而後留下來的他與家屬處理相關後事,我相信讀者必能在字句間感受到作者的錐心之痛。失去愛妻將近一年之後,教授曾在《刺胳針》雜誌的專欄中分享自己的喪妻經驗,他質疑精神醫學對憂鬱症診斷標準的放寬,是將人類經驗正常的一部分粗暴地化約為疾病的症狀,並據此捍衛哀傷的正當性與必要。七年之後這本曠日廢時的書終於出版,這當然是一個階段的結束,從作者或研究者的角度來說也是又一個重大成就,然而愛、照護、與哀悼是否就此結束?一般人常說的「放下」如何可能?或許就如作者在結語中暗示的,這些東西是人生的一部分,在人生中沒有盡頭。

文:黃宣穎(精神科專科醫師、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raw-image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
The Soul of Car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作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
譯者:王聰霖

我成了她的引路人。
我牽著她的手,吻著她的手和臉頰,
一開始是為了提醒她,她是多麼被深愛著。
後來當她的認知功能惡化時,
牽手則是為了讓她安心,牽著她的人確實是我。

★ 哈佛醫師不只寫給妻子,也寫給所有照護者的深情之書。
★ 親身照顧妻子之後,作者赫然發現醫學專業反而讓他對照護摯愛毫無準備,進而省思醫療體系如何削弱了人們對於「照護」的認識和重視。
★ 在高齡化的臺灣,長期照護將是顯學。本書有許多充滿啟發的經驗,以及具體的建議,值得臺灣社會借鏡。

【延伸閱讀】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
《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
《醫院裡的哲學家》李察.詹納(Richard Zaner)著
《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李察.詹納(Richard Zaner)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3會員
200內容數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近有些忙碌,有些人、有些故事、有些畫面在這段日子裡為我帶來什麼啟發與聯想?就用生活隨想來為我紀錄吧!
Thumbnail
最近有些忙碌,有些人、有些故事、有些畫面在這段日子裡為我帶來什麼啟發與聯想?就用生活隨想來為我紀錄吧!
Thumbnail
每一個照顧經驗都是很獨特的,所以其實我覺得照顧者真的是專家,雖然沒有證照,可是他是專家,這是需要被肯定的。
Thumbnail
每一個照顧經驗都是很獨特的,所以其實我覺得照顧者真的是專家,雖然沒有證照,可是他是專家,這是需要被肯定的。
Thumbnail
她常常覺得快喘不過氣,明明是最愛的伴侶,走過婚姻的風風雨雨,現在看見他臥床卻無能為力。考慮一對兒女都在工作,不忍心將照顧的工作讓他們一起分擔,自己提早退休,原本以為可以享受人生、攜手共遊,卻被綁在病床邊晨昏定省。
Thumbnail
她常常覺得快喘不過氣,明明是最愛的伴侶,走過婚姻的風風雨雨,現在看見他臥床卻無能為力。考慮一對兒女都在工作,不忍心將照顧的工作讓他們一起分擔,自己提早退休,原本以為可以享受人生、攜手共遊,卻被綁在病床邊晨昏定省。
Thumbnail
這是一本試著對人生最「大」的難題發問的「小」書,探問著有關老年、疾病、死亡及活著的課題。曾獲得文學獎的內科醫師凱倫•希區考克,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展開脆弱性的敘事書寫。
Thumbnail
這是一本試著對人生最「大」的難題發問的「小」書,探問著有關老年、疾病、死亡及活著的課題。曾獲得文學獎的內科醫師凱倫•希區考克,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展開脆弱性的敘事書寫。
Thumbnail
來自喬治亞州的Lawrance 跟我提到,「有次媽媽在紐約生病了,我立刻跟學校請假買了機票去紐約探望她。」我當時非常感動而說:「你媽肯定很照顧你吧!」令我驚訝的是,Lawrance 只是回應我「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我很愛我媽而且也很在乎她呀!」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純粹的愛是如何產生的?
Thumbnail
來自喬治亞州的Lawrance 跟我提到,「有次媽媽在紐約生病了,我立刻跟學校請假買了機票去紐約探望她。」我當時非常感動而說:「你媽肯定很照顧你吧!」令我驚訝的是,Lawrance 只是回應我「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我很愛我媽而且也很在乎她呀!」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純粹的愛是如何產生的?
Thumbnail
書籍:愛的百種名字 作者: 黛安.艾克曼 關於一對夫妻..... 丈夫是一位小說家,卻因為中風患得失語症,他再也無法藉由文字來表達自己,只能依靠著單音節發音。 同為文字創作者的太太,完全能理解先生所承受的打擊,關於失語症,不是喪失語言,而是存取與處理能力的問題。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療癒的真實回憶錄,
Thumbnail
書籍:愛的百種名字 作者: 黛安.艾克曼 關於一對夫妻..... 丈夫是一位小說家,卻因為中風患得失語症,他再也無法藉由文字來表達自己,只能依靠著單音節發音。 同為文字創作者的太太,完全能理解先生所承受的打擊,關於失語症,不是喪失語言,而是存取與處理能力的問題。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療癒的真實回憶錄,
Thumbnail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Thumbnail
凱博文教授十多年前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care」上面,care這個幼稚園程度的英文字起源於古德文,最主要的意思大概分成「關心」(包含心靈的負擔與痛苦、注意力與在意)與「照顧」(在實際作為之外也包含照看、引領之意)兩個高度相關的面向,如同書中提醒的,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這個字或許會對應到不太一樣的意義
Thumbnail
這本自傳與其先前的著作有所不同,不僅娓娓道來凱博文專業生涯中力行的理論與實踐,即關於疾病苦痛的理解與照顧,也自我揭露了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妻子時的茫然困頓與不知所措。精神科醫師善於聆聽苦痛的敘事,醫療人類學者擅於敘說生命的故事,慢性症病人或家屬熟悉生命的不適。這本書便是凱博文身兼各方角色......
Thumbnail
這本自傳與其先前的著作有所不同,不僅娓娓道來凱博文專業生涯中力行的理論與實踐,即關於疾病苦痛的理解與照顧,也自我揭露了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妻子時的茫然困頓與不知所措。精神科醫師善於聆聽苦痛的敘事,醫療人類學者擅於敘說生命的故事,慢性症病人或家屬熟悉生命的不適。這本書便是凱博文身兼各方角色......
Thumbnail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Thumbnail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Thumbnail
沒有什麼比重大疾病更得以讓人聚焦生命經驗與釐清生存的條件了。凱博文強調病人的病痛敘事,目的不在要求病人忠於歷史,而是理解病人如何創造敘事的意義,因其攸關患者的病痛與人生。換言之,醫者聆聽病人敘事的姿態,會影響病人如何訴說病痛,以及醫者聽到的是什麼。這不僅需要醫者的同理心,亦需勇氣。
Thumbnail
沒有什麼比重大疾病更得以讓人聚焦生命經驗與釐清生存的條件了。凱博文強調病人的病痛敘事,目的不在要求病人忠於歷史,而是理解病人如何創造敘事的意義,因其攸關患者的病痛與人生。換言之,醫者聆聽病人敘事的姿態,會影響病人如何訴說病痛,以及醫者聽到的是什麼。這不僅需要醫者的同理心,亦需勇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