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朋友傳來一張有趣的照片(
goo.gl/XRYi4h),是一位大學生在飲水機上張貼紙條警告亂倒泡麵渣同學的啟事。這張照片有個引發爭議的特色,就是直書從左往右寫,而一般漢字直式書寫習慣是從右往左寫。不過,你知道嗎?在西周以前,這樣的寫法也曾經出現在青銅器銘文喔。
像是西周晚期的散伯作夨姬簋,在數件內容相同的成套銘文中,就出現了一個從左直書寫到右的案例。(圖一)
這張圖中,左邊的銘文是從左寫到右,第一行是「散伯作夨」,第二行是「姬寶簋其」,第三行是「萬年永用」,正與右邊一般習見的順序相反,就像鏡子映射一樣。不過,從筆劃粗細與字距安排來看,很明顯是不同版子製作的。從結構來看,左邊與右邊的字體結構方向完全相反,如第一行的「乍」(作),就是朝著不同方向,下面的「夨」字也是一樣相對著,也有可能是製作銅器時,不小心把版子弄反了也說不定。
另一個例子就沒那麼好解釋了,是西周中期的滕虎簋。(圖二)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二行第一個像勺子一樣的「氒」(厥)字,都朝向左邊,底下最後一個字「命」也朝著相同方向。也就是說,不是刻銘文的版子弄反,而是真的把銘文從左往右寫。
其它的例子還有祈伯簋(圖三)、仲姜壺(圖四)等等商周青銅器。雖然數量與從右往左排的銘文相較之下很稀少,並非書寫的常態,但也有部分青銅器沒有辦法歸因於鑄工的失誤,而是當時書寫的另一種特別形式。
(拓片引自《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