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極簡主義 --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唯有心靈自在富足,外在才得以簡約清淨

2020/05/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願世間所有人都能得到富貴名利,如此一來,大家方能明瞭,財富不是人生的終極答案。——金ㆍ凱瑞 I wish everyone could be rich and famous, so they could realize it’s not the answer.——Jim Carrey
圖片來源:IMDB
關於「極簡主義」,你的想像是什麼?我腦中浮現的形象是:簡單到只有一張茶几的日式塌塌米房間,紙拉門打開後是枯山水庭園,我可以坐在緣廊上放空發呆;這樣清簡的外在環境,與遼闊無壓的心靈空間,是我嚮往的極簡生活,但現實卻與理想大相逕庭;兩個孩子給家裡帶來的紊亂不說,光是我自己的書桌,各式工具書、CD以及待讀書籍,高疊案頭,內在追逐的東西太多,外在環境,是心靈具體的呈現,自然也就很難達到簡約。
儘管我內在對於「極簡」的描繪很「日本」,《極簡主義 --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卻是由兩個美國年輕人所拍攝的紀錄片,透過一個個採訪,探討簡約生活,帶給人們的正向改變,在消費主義高張的西方世界,大力倡導如何過簡約的生活。
其實「極簡」不是新穎的概念,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明,「極簡主義」早在二次大戰後的六⚪年代,就已經對音樂、藝術、科技等方面產生影響;生活方面,在「斷捨離」成為熱門關鍵字後的近幾年,「極簡」也似乎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一種生活潮流;弔詭的是,在地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代,簡約生活成了普世崇尚的價值之一;另一方面,生活裡觸目觸耳所及的所有媒體媒介,都在鼓勵人們消費;我自己長達十幾年的職涯在以「成長」為王道的金融業裡,對此,感受尤其深刻。
上個世紀末,我大學畢業不到一年,便進入金融業,從事全球總體經濟的研究分析工作;追求「成長」是金融、經濟領域裡理所當然的正義,而所謂的「成長」,幾乎就等同支出與消費;當時才二十幾歲的我,心裡就有疑惑,「為什麼一定要不斷的成長?」、「成長就等於安居樂業?」、「一定要不斷的消費、不斷的鼓勵大家消費,才代表企業與政府是走在對的方向嗎?」這些問題,我曾在不同時間,斗膽地問過幾個同事,卻不約而同地得到同事的白眼,彷彿在說「你問的這個是什麼不合邏輯的蠢問題。」
比起其他行業的朋友,我在外商金融機構的收入相對高很多;身在金融業,理財是我的專業,不少業外的朋友,多認為我必然很懂得投資、理財,也應該靠著理財,賺了不少錢;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誤解,我雖然有規律的藉著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有了一點點小額的積累,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多的了。
跟很多的月光族一樣,我也是月頭闊綽,月尾拮据,明明收入就還不錯,為什麼存不了錢?多年後,在深度的自省後,我發現原因是,那幾年,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在日復一日朝七晚七,甚至晚九晚十,且幾乎甚少假日的工作操勞後;我只要一有餘暇,就只想花錢;龐大的消費欲望,來自我內在巨大的空虛,消費購物,不知不覺成了我彌補空虛的方式。
《極簡主義 --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紀錄片中的一位女性受訪者,因為長期高壓的工作後生病,後來改變生活方式,過極簡生活,病情才開始有明顯的改善;我當年的狀況與這位受訪者的狀況極為類似,在長年高壓高工時的工作後,我的免疫系統大亂,辭職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空與學習放鬆之後,身體狀況才逐漸好轉。
然而,即便有這樣切身的體驗,現在的我,在心靈狀況不佳的時候,仍會有強烈的衝動去逛網站逛街購物,跟十幾年前相比,唯一不同的地方只有,現在的口袋沒有當時深。
雖然紀錄片《極簡主義 --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是從減少消費開始談起,內容大部份也多環繞在物質上,但我認為,「極簡主義」絕對不只是外在的抗拒消費、減少生活物品,而是深入的自我省察;要真正做到「極簡」,不費力、長期持之以恆的做到「極簡」,最重要的是「心」的功夫,敏銳、誠實的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起心動念,生活裡加進來的每件有形與無形的物品,才會是有意義的;唯有內在富足,才能踏實快樂的履行「極簡」。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體需要食物,才有能量,心靈也是;電影、戲劇還有書,就是我的心靈糧食,這裡分享這些心靈糧食,帶給我的收穫與感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