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認為:「與家人同住,物品的凌亂程度畢竟和一個人住不同啊!」然而,事實上,本質是不變的:以自性為軸心,努力執行斷捨離,不斷磨練對於各項物事「需不需要」、「愉不愉快」、「合不合適」的感知能力。這樣一來,空間將變得令人自在,房子舒適,打掃起來輕鬆愉快,形成愉悦生活的良性循環。--斷捨離的簡單生活
「斷捨離」近幾年很夯,這三個字,幾乎已成為整理的同義詞。這七年多來,隨孩子的成長階段,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有整理的需求,「斷捨離」也成了我常掛在口中的三個字,然而,雖頻繁提到,卻沒讀過《斷捨離》本尊;不久前,愛車進場保養,正好看到車廠休息室的書架上擺放著《斷捨離的簡單生活》,很想知道書裡寫的「斷捨離」,是否與我想像的清心寡慾的佛系生活「斷捨離」一樣,便在等待技師處理車子時,將整本書讀完。書裡的照片不少,也沒有太過艱澀的觀念與做法,是一本很簡潔、實用的書。
在整理的實務上,《斷捨離的簡單生活》寫得很詳細,也很實際的依照生活的場域,分為食、衣、睡、住、喜、學、走等章節,對於很想知道專家如何整理的人,是一本很容易參閱的書;書中山下英子的看法,有的我已經在做了,有的我卻不是太認同;比方說,「浴室不放任何東西」,我已經實行了六七年,我覺得很大的優點是,浴室和物品都能夠很乾淨清爽,尤其我家浴室沒有對外窗,物品沒有放浴室,黴菌的問題便可大幅減少;但「廚房不需要抹布,僅需要廚房紙巾」,我就難以接受,除了環保的理由外,我覺得用過餐的桌面,尤其是被孩子用餐蹂躪過的桌面,抹布才耐得住用力的擦拭;在整理的概念上,《斷捨離的簡單生活》跟我過去讀過的幾本類似的書籍,大多數是一致的。
整理 是為了創造出比現在更心動的生活
2012~2013年間,由於新生命的到來,家裡湧入大量嬰幼兒物品;隨孩子的成長,也必須預留更適合他未來學爬、走的安全空間,當時因此有了整理家裡的強烈動機,因而讀了五六本關於整理的書,包括日本整理教主近藤麻理惠寫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1、2集與Phyllis的《零雜物》。
這幾本書中,《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所提出的觀點,最讓我驚豔,作者近藤麻理惠說:「整理最重要的,不是『該丟掉什麼物品』,而是『想要在什麼東西的圍繞下生活』」、「整理不只是留下或丟掉物品這麼簡單,學習透過審視和微調物品與自己的關係,創造出比現在更讓人心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重點」。以前我一直覺得,整理是很無聊的勞務工作,但因為近藤的這兩本書,讓我完全改觀。
讀歸讀,生性懶散的我,並沒有很積極的行動,當時我家老大還是嬰兒,在兩三個小時就得哺乳一次的忙碌育兒生活下,讓我真正付諸行動整理的,是在讀了Phyllis寫的《零雜物》之後;除了《零雜物》在整理的概念上書寫得很完整外,Phyllis是台灣作者,在實務方面的內容,更貼合現實的需求;讀完《零雜物》後,好逸惡勞的我,竟然整理魂大作,整個人像在期待很久沒有的旅遊般,興奮的將家裡做了大幅整頓,而書裡學到的觀念,讓實際的執行,有了清楚的指引。
我整理的不是物品 而是生活、生命
我上了大學之後便離家,大學畢業到婚前的十幾年間,陸續也曾換過好幾次租屋處,對我來說,這些搬家經驗,每一次都是非常繁瑣難受的勞務苦差。我很少在搬家時篩選物品,大多數時候,我只是把東西,從舊住處搬到新住處擺放而已;讀完《零雜物》後的這次大整理,是我第一次覺得,「整理」,除了身體的勞動外,也有心靈層面的意義。
而整理完之後,也如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所說,有「這次整理完,應該以後不用再做整理」的效率感;心態上,也不像過往,有不得不做的不甘願,而是帶著實驗性的好奇,與懷舊感恩的心情;雖然身體還是累的,但每整理一個階段,真的有整理完一部分自己生活與生命的清爽感。
近藤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說:「當你認真整理時,雖然稱不上是進入冥想狀態,但的確會產生一種平靜地與自己面對面的感覺。因為鄭重其事地與自己擁有的物品面對面,一一地去感受是否心動,或是有其他的感覺,就好像是透過物品與自己對話。」;
「透過用手觸摸帶著回憶的物品,才能與過去面對面。若是一直放在衣櫃抽屜或紙箱裡,不管過了多久,都還是會被過去的回憶所牽制,而這些東西或許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變成現在的『包袱』。所謂的整理,就是整理每一個過去。整理紀念品,也可說是為了人生重新出發、踏出下一步的『節慶整理的總結算』」。
你的人生需要整理嗎?
不論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零雜物》還是《斷捨離的簡單生活》,實務上的整理,或許因文化或因人而異,但在整理每個物件與場域時,都是在叩問自己的心,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想被什麼樣的物品環繞?你的家、你的房間,還是你的生命、你的人生,現在,需要整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