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與「自發性>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生的經驗似乎總在人與人之間的對比產生意義,於是我們將得失心懸吊在希望和恐懼之間,很少真正去面對最純粹的本心之欲。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然賦予的獨特力量,如果我們能超脫那些由對比產生的框架,透過覺察信念、信任自發性,並追隨那些由內在升起的直覺力與信心,會有一種靜謐的喜悅由衷升起,那份喜悅,是個起點,開始成為自己的起點。
  老子是道家代表,他在<<道德經>>中所以要人棄絶「聖」、「智」,我們不能用文字表面來解讀,從當時的文化背景來看,老子說的「聖」是品格上的包裝,「智」是才智上的用巧。對老子來說,智慧、仁義、巧利三者都是用來文飾的,不足以為治天下之本,所以他要為政者「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此,人心自可「見(現)素抱樸,少私寡欲」。
  我由老子的「見(現)素抱樸」看到信任內在的自發性,隨順自然韻致,我們的步伐會更踏實、自在。
  Jane Roberts有一首關於<自發性>的詩作,那「源頭的神奇」就是我們內在的自發秩序,也是與生而來的素樸之心。

#自發性
  ——Jane Roberts
  並非我的頭腦比以前
  知道得更少,卻是
  它的推理終於演繹出
  其源頭的神奇,而
  在它的邏輯之下
  感受到那推動
  它自己思維的
  更深的自發秩序
avatar-img
1會員
11內容數
你/妳聽過賽斯書嗎?妳/你曾經學過或想學賽斯之道嗎? 自學賽斯心法並落實於生活中化作行動已經十四年的Jean,想要藉由這個園地與大家分享賽斯書的奧義精解;重新組織生硬難懂的賽斯書原文,將之平易化,更加貼近你/妳的生活。 文字疊成篇章,成為文學;賽斯心法落實生活,成為方鍼。祝福妳/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an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我的教學現場,遇過不少被診斷為有身心疾患的孩子: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思覺失調...尤其是近幾年,服用身心症藥物的孩子愈來愈多。常常,孩子沒有預期的出現在我面前,悄聲說:「老師,我想用自己的力量,不想吃藥了。」聲音很小,力道卻很強。
我們住在信念形成的軀體裡,我們也是透過這個信念軀體來感知;我們的信念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也可以侷限我們的能見度,端賴個人自我決定。
❤️一個相信自己心臟有毛病的人,如果這個信念不加檢討,終究會透過他的焦慮而影響自己的「不隨意」系統,進而對心臟造成確定的傷害。——Seth>(註:不隨意系統:不與大腦相連的意識心)
在我的教學現場,遇過不少被診斷為有身心疾患的孩子: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思覺失調...尤其是近幾年,服用身心症藥物的孩子愈來愈多。常常,孩子沒有預期的出現在我面前,悄聲說:「老師,我想用自己的力量,不想吃藥了。」聲音很小,力道卻很強。
我們住在信念形成的軀體裡,我們也是透過這個信念軀體來感知;我們的信念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也可以侷限我們的能見度,端賴個人自我決定。
❤️一個相信自己心臟有毛病的人,如果這個信念不加檢討,終究會透過他的焦慮而影響自己的「不隨意」系統,進而對心臟造成確定的傷害。——Seth>(註:不隨意系統:不與大腦相連的意識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反思老子思想中所強調的「單純」的力量。文章分享了克服公開演說焦慮的個人經驗,指出放下控制與恐懼,回歸單純分享的重要性。冥想練習鼓勵讀者釋放心靈重擔,體驗單純的喜悅,提倡全然投入當下,擁抱內心的覺醒與輕盈。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本篇文章反思老子思想中所強調的「單純」的力量。文章分享了克服公開演說焦慮的個人經驗,指出放下控制與恐懼,回歸單純分享的重要性。冥想練習鼓勵讀者釋放心靈重擔,體驗單純的喜悅,提倡全然投入當下,擁抱內心的覺醒與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