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學習力(一):深度學習的技術Deeper Learning書評分析整合分析(1)記憶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楊大輝,為4think的創辦人。

這是一本適合想要學習的人,我自從看了《刻意練習》後和《神經連結體》後,改觀了我對於學習的既有觀點,天賦絕對不是影響一個人成長的關鍵,後天的學習才是人成長的最大關鍵。在這個資訊快速進展的時代,我們絕對不能只局限於學校的知識,知識更迭之快,過去以為正確的知識,隨著科學發展則會不斷的被推翻,知識不再鑲金,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擁有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正確的知識,並擁有檢視知識正確的判斷工具 ,持續學習是我們這個時代必備的精神,而自學力成為一個人是否專業的關鍵。

我抱著期待來看這本書《深度學習的技術》,作者的角色並不是提出全新的概念,而是整理現有的知識,整合出一本關於學習的書,有邏輯的排列加上層層堆疊的架構,將學習深度分為記、懂、網、拓、活。把學習技術化,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個技術。我想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每一個學習者對於自己的思維重新檢視,有些概念我相信每個認真學習的人多多少少都已經有了,但我們可以藉由書中的概念來重整自己的知識體系。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很舒服的過程,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過去研究生涯、閱讀和寫作,這些歷程實質的幫助我的知識體系建構,對於認識整個世界是很有幫助的。這本書很棒的點在於,作者不會純說一些打高空的理論,有著自己的實務過後的見解,非常推薦給各位。

我整理了書中精華的概念加上《神經連結體》一書在神經的概念,整理出在學習第一層中:記,我們大腦的記憶的機制以及如何運用,不過此篇整理是我去脈絡化的產物,是為了方便理解,非常推薦各位親自去閱讀。

學習的第一層:記

一、記憶的意義?


「如果學不住,那麼就等於沒學過,這個簡單合理的道理事實雖然是事實,卻讓人許多人產生了本末倒置的錯誤觀念,以為學習就是為了記住知識」

記憶很重要沒錯,升學體制下的學習,很少機會讓我們去思考教育體制賦予的學習方式真的適合自己嗎?只有背誦的學習方式,真的對我們的專業有幫助嗎?

如果我們只是背誦,無法讓書中的知識實際運用在現實生活,甚至去質疑理論,我們永遠都無法成為專家、更無法培養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但不能僅限於此。


二、記憶的機制

為何說我們不能僅限於此呢?因為我們容易忘記。腦科學家將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的儲存時間十分短,例如:思考、日常瑣事(晚餐花多少錢),可能一天甚至更快就把日常瑣事給忘記了。如果是在學習上,如果一直都是短期記憶,那我們就容易不斷忘記。

這裡簡單講述到我們的大腦的神經,我們的大腦在外觀上看似一大塊灰褐海綿,但裡頭的組成就是許多複雜的神經連結,腦神經科學家稱為神經連結體:Connectome。
神經連結體Connectome;cite: http://williamspanlab.com/connectome
神經元構造

在韓承峻教授《神經連結體》對記憶和神經有很豐富的解釋,我們的短期記憶就是大腦的神經活動,一個知識點(概念)就像一個短期記憶,經由神經元傳遞,各個概念的組合藉著神經元彼此的連結來達成,一個回憶由一串突觸練和細胞群組來構成,而細胞連結體或突觸鏈的連結是很穩定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這就是為什麼童年回憶(長期記憶)可以維持到成年的原因。(神經連結體的簡單介紹可以來看這裡。)


三、記憶的方法

所以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我整理自己的方法和書中的方法,如下:
1、連結法;2、標籤化;3、提取練習;4、重讀
連結法Connection:連結法又有分三個概念:
(1)譬喻;(2)因果;(3)時間
我們在理解新事物,常常會使用「譬喻」來使理解變簡單,用已知的概念來解釋陌生的知識,譬喻也可以讓兩個概念連結起來;各位也可以嘗試用「因果關係」和「時間序列」來排列事件或是概念,可以讓知識點產生故事性,這個方法就是我在上一個章節提到多方向的細胞群組,來讓記憶更加穩固的方法
  1. 標籤化(壓縮)
    標籤化是將敘述性內容簡化,可以理解成把繁複的概念壓縮成一個標籤,就容易記住這個名詞,我們在記憶總會傾向記住一個”Punchline”,這是一種簡化脈絡的方式。(這也是刻板印象的原因,但大腦自然容易記住去脈絡化的東西,省能源啊)
  2. 提取練習vs. 4 重讀
    作者提及到多數人會錯誤的認為一味地重讀可以加深印象,這個我在記憶英文單字很有感觸,通常考試前五分鐘,一定會不斷地重複背誦,但真正效果真的有限,在短期記憶效果不錯,但長期記憶實在有限。
作者提及認知科學家亨利羅迪格與馬克麥克丹尼爾進行的試驗,試驗重讀法與回憶法對記憶的學習方式的差異。(重讀法指一直閱讀;回憶法指看一次後,重新回憶內容。)
結果試驗結果回憶法比起重讀法更能夠留住記憶,這個效果又稱為「測試效應(Test effect)」或「提取練習效應(retrieval-practice effect)」。

這讓我想到在韓承峻教授《神經連結體》提到神經的重新加權的概念,提取練習效應就是個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我們的思考就是個神經活動,而神經活動累積的電化訊息更多時,所串聯的突觸鏈就更多,而增強細胞群組的穩固性,換句話說,我們越用力思考,動用更多「腦力」(神經活動),記憶就會更深刻。

四、遺忘與學習的價值

在學習的時間,作者提到間隔效應(Space effect),在心理學試驗中,比對集中練習,交錯練習所長期記憶表現更好。
其實比對到健身的肌肉訓練也是同樣效果,比起一天做很多組的高強度訓練,在同樣的訓練量下,將時間拉長的交錯練習對肌力的增長是更有效果,而且集中的訓練對肌肉的負擔也更大,受傷的風險也更大。

同為神經的大腦在學習上也是同樣的原理,畢竟大腦思考和運動一樣都是神經活動,學習也會有思考和理解上的負擔,所以,給予大腦適當的放鬆和休息也是同樣重要的。

不過在學習上我們最怕的大BOSS,就是遺忘,大腦的記憶必然存在著遺忘曲線

遺忘是很正常的,遺忘表示我們生活中缺乏這些知識的對我們神經的刺激,換個說法,可能是學習的刺激太少、學習時不夠認真、或是欠缺長時間刺激,這關乎我們的學習層次所建構的長期記憶穩固與否。

作者提到,我們不該過分投注在記憶,也無須投入太多成本(除非要應考),一般而言,多數有用的的知識通常都會在日常生活重複遇到,也會在好書裡重複提及,所以,明智的做法,盡可能讓記憶條件自然融入在學習和你日常的習慣之中。

對,我很認同作者的說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實很常發生的是,我們學習常常淪為低效益的努力,我在上述提到低價值努力中的低質量投入,就像我們上課並非所有人都是專心一致的聽老師上課,可能發呆、睡覺、滑手機,或是根本不懂老師在幹嘛,這反而是我們過去在學習常發生的問題,遺忘的速率就會很快,所以學霸之所以學霸,就在於他的學習方式可以為他帶來高報酬率。

我們要小心的是主觀上覺得我們自己很努力,但對長期記憶卻沒有幫助學習。。
最後,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練習場,盡可能讓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在日常中實踐,讓這些知識昇華成為我們的思考工具,而我們難免會遺忘,這就回到重讀的重要性,重讀並非不重要,而是我們應該在實踐後,得到反饋後,將知識的概念重新加深,甚至延伸和連結。

Lv. 1 記憶篇:在學習上,我們可以怎麼做?有什麼重要觀念?

1.學習不光是記憶,不要光是應付考試。
2.善用連結法來做筆記,用因果關係、譬喻、時間性來鞏固概念。
3.可以在學習過後,放下課本嘗試回憶,進行提取練習,如果是考生,那就可以直接寫試題來增加印象,再回去重讀。
4.遺忘是很正常的,如果可以將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更有助於加深記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