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要真正的改變,需要的是理解的累積,但關鍵是體驗。這兩者的總和,我稱為頓悟。
一、填充再多的知識,卻沒有真正升等的感覺
有沒有一種感覺,你拼命地去上課、你用力的讀書,像是每年都有績效一樣去拼命,一年過去了,你秀出你努力的痕跡,一條條代辦事項的完成,看著年計畫表的完成度,你感到心滿意足。
你卻一直都是別人的學生,在上別人的課,卻鮮少真的慢下來思考人生,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人生大哉問般的問題,答案當然在你的心中。
上頭是我在學生時期的心路歷程,從大學的勁舞社,從編舞到編劇,大三的學生議會到研究生,我一直在「往上爬」,當個看起來很認真的學生,但說實話,我不過是一直被出社會的恐懼壓在心頭,不斷的看書、參與活動、不斷地想要學習知識,與其說好學,不如說我不過是知識焦慮症,不如說我只是想要證明自己很厲害,深怕被別人看不起,所以讓知識流水般的滑過自己的意識,就被下一個進度給淡忘掉了。
《穩》書中提到:當自卑感和自戀糾纏在一起,就會讓人想成為「其他人更優秀、更閃亮的人」,而這也是他們理想的自我形象。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必須更辛苦地與現實生活奮鬥。
正是我那時候的狀態。
直到我出社會,經濟獨立後,下班躺在床上,想起許多學生時期風框的人們,再想想現在的樣子,我想以前在多風光的人們,也不過要個吃飯跟快樂的生活而已。
全身髒髒地(筆者以前是做園藝的)但慵懶的躺在地上:「不用努力了欸,好爽喔」,原來只是想要沒有罪惡感的耍廢。
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因為我想要做而已,這一刻,我才明白我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個可以睡飽、可以買我喜歡的東西、做一切任性的事情,然後買更多書本,繼續囤著。
一切的驅動的需求不再是恐懼,而是我渴望的擁有,如果你想要讓一切累積真正深化,首先可以問問自己,這些行動是否有罪惡感。
二、全心體驗的條件—需要慢下來
心流,你需要心流。我的文章提到心流的概念,在一個活動中,需要
1. 高度的專注、2.強烈的動機、3.感受回饋,可以幫助你的意識進入心流。
不過在文章沒有提及到的是,什麼東西阻礙了我們進入心流,就是我上段提到的-恐懼,恐懼不見的會呈現出恐懼,我們會用超理智來掩蓋恐懼,讓他看起來像是焦慮。
讓自己的心情和狀態慢下來,沉浸在當下,如果你是個常常關注在未來或是過去的人,先將意識拉到當下,專注在你眼前的事情上,或是想你正在想的事情,讓意識與活動一致性。
面對易焦慮者,改變當下的狀態是很重要的,我分享兩個方法:
一、 深呼吸,專注的深呼吸,回到你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如果還是沒有很有效,第二個辦法。
二、 重新開機:把雙手摀住你的臉,全部罩住,你會感受到全黑,一片沉靜,淡淡的呼吸,很自然不用刻意,或許你感覺會有點想哭,如果想哭想哭就哭出來,哭完再開機,不開也沒關係。
這樣的過程,就是關掉你大腦的聲音,你的大腦很吵,吵到你的感受都出不來,活在當下,把自動化的思考關掉。
讓你的身體說說話。
三、策略、行動、感受、整理
行動,是身體的事情,頭腦閉嘴,專注於身體,並感受行動的回饋,回饋會告訴你策略與行動的差異,不同在哪裡,新的體悟是什麼?最後,很重要的是去整理下來,正如我所做的事情。
我們要如何改變自己,其實要達到一個境界就是-不刻意。
我在生活中,都有一些煩惱,而這些煩惱,很自然推動我去找答案,我研讀了很多心理學、也很喜歡寫作整理思緒,這些都是累積,就像經驗條一樣,是讓我們可以升等的能量。
不刻意,就是不追求目的的探尋答案,有些答案其實都在你的自己身上,從你過往的體驗、生活細節、過去的回憶,答案都埋藏於心底,或是潛意識層。
過去的回憶,那些種種,可能是種遺憾,讓你在無意識中,踏入了你現在走的方向,你的努力、你的用力都像是在探尋那個答案,而頭腦累積的理解,會讓你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也讓你自己可以改造經驗,重新定義和詮釋你的過往,同一件事情,有了不同的感受與情緒,舊有的認知就會慢慢鬆動,重新結構成新的認知,新的價值觀。
我過去都以為認知先於體驗,最近才體悟到,有這個「體悟」才會真正的改變認知,進而改變人生軌道。
或許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找到自己,找到更完整的自己。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
我的專題,也歡迎來
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成為完整的人。
昆陽 Peace 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