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孩子般的智慧?|像個孩子一樣看待世界吧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時候會一種幻想,會認為長大了,就會和現在很不一樣吧,我們把孩子和成熟的大人有了很大的區別,彷彿孩子就是不成熟的,是需要改變的,大人就是成熟且負責的。
事實上,長大從來不是用成熟去定斷,而是負責。
我很喜歡熊仁謙在自傳《難以勸戒的勇氣》提到文殊菩薩的故事,文殊菩薩是智慧的本尊,代表著智慧活靈活現的展現。
引自內文故事:
傳說有一次佛陀說法,台下的聽眾意識到,自己過去曾經造過無數罪過和惡行,發自內心感到悔恨,進而有個念頭出現:「我們過去做出這個多糟糕惡行,怎麼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怎麼可能真正的利益眾生呢?」
這時,文殊菩薩立馬拿起一把劍,做勢要殺了佛陀。佛陀回說:「殺我也沒用,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是因緣所導致,沒有所謂的自由、自主或思考獨立可言,所以你也不需要要殺我,殺我也沒有用」。
文殊菩薩的用意就是為了要拯救聽眾們,因為他們正陷入絕望中,他們否認了自身的存在,認為自己不再有任何未來了,文殊菩薩就刺激佛陀,說給所有聽眾好讓他們意識到真相,真相並非犯過過錯的人都無法成佛,那一切的惡行只是造就業果,也並非他們的意志。(上述為我的解讀)
以上就是文殊菩薩的故事。
書中提到文殊菩薩之所以用孩子的形象呈現,因為當我們身為大人,我們有各種僵化的世界觀,而孩子的世界觀非常有彈性的,在孩子的時期,就是任何資訊都會進入他的世界裡。
書中提到兩種智慧:老成的智慧和靈活的智慧。
老成的智慧是用經驗堆疊出來的,是一種受傷後習的經驗。
就如書中作者以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舉例,曹操對司馬懿說:「你是個聰明人,但聰明人多善於自保,不善於進取,可臨危,但不能治平」,這種智慧,可以自保,是一種保守的聰明,他所面對的是已知的答案,這樣的老練的智慧,正是我開頭說的「成熟」,成熟也代表不會再成長了,這是種長大,但也表示著已到了盡頭。
我更認同佛法說的智慧:
「智慧是一種不被主觀束縛的態度,而不是那種踏遍千山萬水的體悟」
我覺得很呼應同理心所培養的素質:保持接受他人觀點的彈性以及真誠的好奇心

並不像老練的智慧對於未來有既有的想像,也不會預設後果,所以也沒有過度悲觀或是樂觀等對未來的想像。

不被主觀意識綁架,不將判斷視為現實。
熊仁謙也提出詰問:「如果佛法的修行要讓我們變成處變不驚、不貼標籤的孩子,那就讓我們變成原始人就好了啊,把大腦下判斷的區塊拿掉就好了啊,讓我們成為爬蟲動物那般即可,我們何必成為人類呢?」
所謂的「要像文殊一樣,要像孩子一樣」的意思:一個嬰兒、一個幼童,他們看著一個東西時,他沒有主觀意識的判斷、沒有主見的意識。那是因為他的大腦的認知功能尚未發展完全,所以,只有本能與情緒;他的理性思考還沒有那麼完善,因此他不是不下判斷,而是他沒有能力下判斷,他沒有選擇。(閱讀到此,我也可以明白,熊仁謙喜歡的樣子,正是文殊菩薩,那般狂氣、自由、好奇且熱情的大智慧,熊仁謙那狂妄的笑聲,真的很有他個人風格)
而長大的我們,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只是一直以來的慣性帶著很多人走像既定的思考及判斷方式。
我們擁有可以判斷的能力,我們也可以擱置判斷,選擇以真實為主,持續觀察、持續前進,讓真實浮現出來。如果說,在你的世界一直都沒有這樣聲音出現,那也可能一直盲目下去,認為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

就像善良是種選擇,求真也是種選擇。

在你學習那麼多年後,你是否仍有彈性去接受與你價值觀(世界觀)完全相反的聲音,仍舊抱持著好奇去面對這世界,仍然能夠有一顆童心呢?
我認為長大不是壞事,真正壞的是我們將所有事情是之為理所當然,僵化的價值觀,會讓我們與他人逐漸區隔,我們最後就只能接受同樣價值觀的人們,形成厚重的同溫層,真正壞的是我們被我們的單一想像禁錮了眼前所有的可能性。
我很喜歡長大,應該說,我很喜歡自己具有深度洞悉以及執行想像的能力,這不是我小時候就會的,在我心中的核心,那股熱情和理想一直都存在我的心中,過去被層層封印住。
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仍有成長的感覺,讓我非常自在,沒有敵人,只有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我認為最好的狀態是保持:
孩子般的好奇,去面對這個世界,但像個大人一樣,扛起自己的責任。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我的專題,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成為完整的人。
昆陽 Peace 2021.6.25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