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該議題相關研究,對於初次接觸或更加深入是重要的管道之一。然而,毫無目的的補充相關知識,到頭來成為學術研究,容易失去原有的好奇心,進而產生放棄念頭
這篇文章希望使大家對議題產生好奇心,用淺白的描述結合些學者與自身觀點!
你將會知道:
- 「議題」是什麼?關注議題的理由?
- 有了概念與動機然後呢?
- 如何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騰出時間研究議題?
- 淺談我深入議題時:遭遇的挫折、體悟
定義 | 認識「議題」一詞
一個人的煩惱是
煩惱 一群人的煩惱是
議題—引用自
朱宥勳
首先,請你思考:
我有什麼煩惱?
你眼前開始如跑馬燈般,閃過些畫面,可能是.....
不想要離開家門,去上班 / 上學
面對這一波疫情,遭到公司會裁員
與長輩們互動時,話題間有所隔閡
接下來思考:
別人也有相同的煩惱嗎?
假設你今天失業,從一人到十萬人失業,兩者皆擁有相同的煩惱,差別在於:
前者用微觀尺度聚焦「一個人的煩惱」,例如:此人性格、工作性質、個案分析
後者用宏觀尺度概括「一群人的煩惱」,例如:經濟趨勢、產業結構、領域分析
所謂「議題」就是將觀測尺度拉大,找出社會共同的煩惱
動機 | 關注議題的理由?
為何要關注?
「互利」
獨立遊戲開發員Nicky Case在2017年推出《信任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Trust)(前去遊玩)
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生活?
咦?「互利」感覺是一種理性分析下的產物,這樣不是很功利主義嗎?若今天沒有回報就不該幫助嗎?
回答該問題前,推薦大家玩《信任的演化》這個遊戲,體驗在不同條件的環境與玩家下,每回合的合作像把雙面刃存在,竟可能建立長期信任同時也暴露受欺騙風險;此遊戲的理論基礎,是關於博奕論中的「囚徒困境」
簡言之,在「只玩一場」的情況下,你難以與自利的人合作,但在現實上,當人類在滿足囚徒困境的情境時,還是會常常合作;正因人類是生活在重複賽局當中,要不停地玩下去,且任何抉擇對於未來有著深遠影響
面對現實、遇見異己、共存生活
現在,我們擁有越來越少不同階級,不同種族,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政治理念的朋友,但原因只是因為我們所擁有的朋友數量變少了,僅此而已 -- 引用自《信任的演化》
今天我們選擇了法治社會,某方面早已達成共識,犧牲自己的部分權力如:能自行「以暴制暴」執行私刑的制裁權,將其讓渡給第三方的公權力;若莫不關心就是對現況的默認,不論最終結果好與壞,這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人是局外人
因此,「互助」雖仍不偏離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但有別於短期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創造和平的假象;而是雙方信任下看見更長遠的未來,選擇對整體社會最佳利益;並且我認為在臺灣良好的法治制度下,這是對你我自身的權利重視及持續改善社會的推力
行動 | 有了概念跟動機然後呢?
為何要行動?
閱讀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
實際問題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 引用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1–1(一)閱讀的層次 – 1【閱讀的活力與藝術】圖源)
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好比你的實際問題是:「如何找到我喜歡的議題?」,這篇文章告訴你「議題」的定義、如何研究及為何關注,目的不外乎協助你可以怎麼做,但仍不能替你解決問題本身,因為要不要照文章思考得靠你自己,最終得出的答案才會是你的東西
因此,對議題產生想法時,不論是疑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或一個很遠大的目標:我想要改變現況!別人說的「為什麼」或「可不可行」之於你僅是個概念,而且你行動過後得來的答案和觀點,反倒來的更有價值!
該如何行動?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時間都顯得不足,哪有多餘體力投入議題?
確實,生活中充滿各種難題等著我們去解決,如何在心力有限下,讓投入的大量心血到真正值得研究的議題上,是一門學問!
核心概念
「關聯性」
以自己處境為優先,有能力再去顧及他人;沒有多餘時間研究,就從生活中體悟
再以失業為例,你現在自身難保,請先顧好自己!此時研究失業相關議題是你最佳的選擇,因為它與你切身相關-生活中的煩惱,此外那十萬個人代表著十萬種觀點跟聲量,當他們聚再一起討論或上街抗議時,肯定比起一個人來做來的有效
所以說:當你研究與自身煩惱相關的議題時,其實就是在解決自己的煩惱
「知道你的目的」
在研究過程中,如果你毫無目的補充資料時,或許你正變相在撰寫「學術研究」
如果要更深入議題,直觀上的就是取得更多該議題相關的知識,而達到此目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是必然的;但在現實上,這種應對方式難以維持長久,且在方法上也沒有抓到根本
不必像「學術研究」一樣,一定要看到關鍵字才算「議題」。重要的是在裡面挖掘關鍵概念
具體方法可看此文章:用性別、族群、階級、環境等的關鍵概念找出議題
實用方法
網路上已有大量相關分享,這裡僅列舉兩篇:培養習慣/時間管理/多方涉獵...etc
可以先運用其中幾項看看適不適合你的現況,不用一次到位
淺談 | 心路歷程
關於我
大約兩年前,參與第一場校外講座,主題是關於環境變遷,原以為會像朝會般了無生機,但我錯了!講者幽默風趣地講解,透漏對自身身分的驕傲;聽者也積極回應,整體氛圍很微妙,當下真的希望此刻會是永恆有多好
於是就踏上旅程,廣泛涉獵各種議題,認識在不同議題上努力的朋友,我也選擇轉型正義此議題為致力目標,花大量心思蒐集資料、盡全力參與與此相關的講座及NGO實習寫電子報
進入深水區
隨著時間過去,我對轉型正義的認知也更加全面,一本本的筆記本鉅細靡遺記錄著大大小小的事件,到密密麻麻的關係圖,說明加害者與被害者關係的複雜性,幾乎任何的細節我都不放過;但焦慮感卻如黑洞般持續擴大,壓著我不得不停下思考:我是為了什麼要這麼努力?難道之前美好的回憶不是真的嗎?
挫折只是一時,成長卻是永遠
是真的!我喜歡解決問題的快感、享受聆聽講座之餘,與現場朋友互動及去NGO幫忙,將所學給實際發揮。只不過,轉型正義之於我這年輕世代距離遙遠,難以用自身經驗去體驗,研究此議題就難以回饋到自身,最終達到互利-良好的循環
那老生常談啊!至少我有實際行動才體悟到,要以自身為出發點,有能力再顧及他人;及認識在不同領域的朋友,他們是很棒的老師兼家人,有問題可以詢問也可以找他們抱怨;更不用說過程中,訓練到的閱讀長文、寫文案、溝通能力...是無形的回饋
總結 | 鼓勵的話
盡力而為
「一個人走100步,不如100人走一步」
最後我認為並非一定要全盤投入或事事兼顧,讓自己身處高壓環境。如果大家的動機是讓這個社會更好時,我想某些議題必定慢慢滲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而當討論成為一股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時,讓任何的煩惱都能被看見、傾聽下,議題才有可能根本上地解決
那就別猶豫,從此刻起選擇你喜歡的「議題」吧!
參考資料(已有的不重複):
《如何閱讀一本書》
《信任的演化》
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