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禪離我執 放下執著十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執著,是一種過分地在意、在乎和擔心,讓我們像緊繃的弦不能放鬆;常常自己感到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1. 放下得失
    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哪一方面自己最能安心,對他人更有利益,就往這個方向走。
    心理上要預備好會有困難出現、有挫折發生、有變故等著,如果有這種預備的心理,就沒有什麼壓力。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能夠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事就接受,然後暫且放下來,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叫作智慧。
  2. 培福布施
    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了。
    欲和愛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它們常常容易引起人們貪的欲望,而欲和愛一旦和貪連在一起,就變成煩惱的名詞。
    貪也有好壞程度的分別,譬如愛可以是一種付出奉獻,而欲可以是一種希望。把貪愛和貪欲轉成願心,轉成一種期待。
    以布施對治貪念,當我們能夠多為別人設想,多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的境地。
  3. 感恩報恩
    佛教是一個感恩、報恩和懷恩的宗教,特別是淨土法門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這種觀念也就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幫助人不僅要讓對方得到利益,自己也不能受傷害。但損失一些沒有關係,只要你自己不覺得是受害者就可以了。
  4. 戒嗔生善
    面對生氣,要學會反觀自照,也就是照一照自己的心念,問一問自己為什麼生氣?一旦常常照這面反省的鏡子,就會發現,根本是可以不用生氣的。
    很多人把小事當大事,其實,天下根本沒有事-沒有大事,沒有小事,更沒有需要生氣的事。
  5. 轉倒為正
    四顛倒(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不清淨為清淨、以非我為我)。
    常、樂、我、淨,沒有一樣是真的,都只是一種幻相、幻覺而已。
    我們所強調的心態是有信心的、是努力的、是有目標的,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會以為一失敗就從此一敗塗地,一成功就從此一帆風順,而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心態。如果能看清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真相,我們就不會執著在其中,也就不會再煩惱了。
  6. 戒除慢心
    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裡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
    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要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裡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過(超過)慢、卑劣慢、虛驕。不懂就說不懂。
    在佛門中,禮佛是培養恭敬心的好方法。在禮佛的過程中,學習到要把眾生當成佛一樣看待,以謙卑的心來對待每個眾生。
  7. 無有分別
    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混沌。然而,佛法是要我們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受者相。我、人、眾生,是空間相,壽者是時間像。凡有空間與時間觀念的,都是有分別,有分別便是有執著,有執著便不能無煩惱。不論執小執大、執局部執全體、執空執有、執真執妄,都不出時空的妄想分別,皆是煩惱的異名。
    縱然已有「宇宙與我一體,萬物和我同根」的經驗,卻還是在分別執著的三界之中。
    觀察自己細微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8. 消融自我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
    奉獻他人是為了報恩,懺悔是為了改進自己,如此,我們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會越來越少。
  9. 活在當下
    不要擔心未來:掌握現在、運用現在,從現在這個立足點,一步一步踏實地往前走。
    心無二用:當下你在吃飯,就不要忽略吃飯;當下你在睡覺,就不要做不是睡覺的事。
    這不意味著不在乎過去或未來,還是可以對過去適度回憶,對未來也應該有計畫,重點在於不能沉溺於過去,或活在虛幻的未來中。
  10. 發菩提心
    修學佛法要有歡喜心,發菩提心。
    眾生生命的本身就是苦的結果,我們的心,經常不受自己的指揮控制,這是很難腦很痛苦的事。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菩提心一共有五個層次
    發心菩提:發菩提心
    伏心菩提:降伏煩惱魔。
    明心菩提:明智慧心,初地以上的菩薩了。
    出到菩提:出離,也就是解脫,第八地菩薩。
    究竟菩提:圓滿的,妙覺的果位,也就是佛。
raw-image


書名:禪離我執 放下執著十要

作者:聖嚴法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龎演向的沙龍
15會員
63內容數
龎演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出離心」指的是超越世俗執著和放下貪愛執念的修行。涉及到對人世間一切事物的執著和執念的超越,以達心靈的平和、解脫和開悟,甚為不易,但還是值得去追求這樣的心境與生命維度,修得出離心,人生就沒有什麼能讓你煩惱了。 離開對物質的執著: 包括對財富、地位、名譽等物質和社會的執著。這不是說要拋棄這些事物,而
Thumbnail
「出離心」指的是超越世俗執著和放下貪愛執念的修行。涉及到對人世間一切事物的執著和執念的超越,以達心靈的平和、解脫和開悟,甚為不易,但還是值得去追求這樣的心境與生命維度,修得出離心,人生就沒有什麼能讓你煩惱了。 離開對物質的執著: 包括對財富、地位、名譽等物質和社會的執著。這不是說要拋棄這些事物,而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每當看見我看見這段經文時,內心總是無比的溫暖,能感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慈悲心、卑下心,祂雖然境界很高深,卻不輕慢任何人,這樣的慈悲心讓人感到很安心、很溫暖。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每當看見我看見這段經文時,內心總是無比的溫暖,能感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慈悲心、卑下心,祂雖然境界很高深,卻不輕慢任何人,這樣的慈悲心讓人感到很安心、很溫暖。  
Thumbnail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Thumbnail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六祖壇經精選》:「多尊重其他的人,而提供自己的智慧,我們關懷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關懷的時候就要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知能、技能來關懷人。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其他的人,這個樣子的話,大概跟這個原則不相違背;否則的話,可能就是我執。因為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六祖壇經精選》:「多尊重其他的人,而提供自己的智慧,我們關懷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關懷的時候就要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知能、技能來關懷人。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其他的人,這個樣子的話,大概跟這個原則不相違背;否則的話,可能就是我執。因為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世界上,看來看去還是誦經最好,可以修身養性,又不用花錢,還可以練肺活量。」 「心正則不招邪,心不淨則會招感些有的沒有的。」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世界上,看來看去還是誦經最好,可以修身養性,又不用花錢,還可以練肺活量。」 「心正則不招邪,心不淨則會招感些有的沒有的。」 (分享完畢)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幾天遇到一些事情,心裡想當作是對自己的提醒。這幾日聽到一些商號老闆捐款給住家附近的佛堂,要莊嚴佛像,可是那邊的居士勸他們唸佛,他們卻始終推三阻四。他們的理由是,捐款建造地藏像,常常都覺得事業做得很順利,所以很樂意捐獻。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幾天遇到一些事情,心裡想當作是對自己的提醒。這幾日聽到一些商號老闆捐款給住家附近的佛堂,要莊嚴佛像,可是那邊的居士勸他們唸佛,他們卻始終推三阻四。他們的理由是,捐款建造地藏像,常常都覺得事業做得很順利,所以很樂意捐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