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11 眾苦之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raw-image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只會讓我們的心,就像渴鹿追求陽焰一般,永遠沒有停靠之岸。

縱然學佛很久,心中的枷鎖,仍然是層層疊疊,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但是學習少一分私欲,多一分慈悲之愛,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法王說:

「菩提心有如一把鑰匙,打開了經續之門,而更能體會其內容。

如此的了知『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

加上數數地思惟串習,則無論眾生對我們的表情如何,

我們都會對一切有情產生悅意的愛心。」

是的,「我愛執」是眾苦之源,
「愛他執」(強大的慈悲心)是解脫之本。
佛法的修行只有捨,沒有得。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此則究竟到於彼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的沙龍
13會員
174內容數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2023/07/19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Thumbnail
2023/07/19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Thumbnail
2023/07/18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Thumbnail
2023/07/18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Thumbnail
2023/07/16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Thumbnail
2023/07/16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心中為何常常煩惱不斷, 就是缺乏「法」的光明所致。 因為我們往往最常想到的就是「我」,最愛的也是「我」, 縱然我們貌似愛別人,實際上愛的也是心中所愛的影像。 因為全體我執,所以我們痛苦、流轉。 怎麼解脫呢? 經云: 「發菩提心,破諸魔障。」 只有拓展自己的心量,學習地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心中為何常常煩惱不斷, 就是缺乏「法」的光明所致。 因為我們往往最常想到的就是「我」,最愛的也是「我」, 縱然我們貌似愛別人,實際上愛的也是心中所愛的影像。 因為全體我執,所以我們痛苦、流轉。 怎麼解脫呢? 經云: 「發菩提心,破諸魔障。」 只有拓展自己的心量,學習地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Thumbnail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都希望學了佛之後,得到解脫, 但是我們往往同時又不斷地作自縛,一層層的壓迫自己。 障礙我們解脫的主人是「我執」、「自私、驕傲、我愛」等,是其伴侶。 縱然學了佛,也專心在研究教理,或者兢兢於修持, 但是卻往往忘記了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我們在記錄每天學佛的過程時,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都希望學了佛之後,得到解脫, 但是我們往往同時又不斷地作自縛,一層層的壓迫自己。 障礙我們解脫的主人是「我執」、「自私、驕傲、我愛」等,是其伴侶。 縱然學了佛,也專心在研究教理,或者兢兢於修持, 但是卻往往忘記了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所以,我們在記錄每天學佛的過程時,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雖說現在正處末法、鬪諍堅固的時代, 但是同樣的「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 慈悲心可以化解一切怨結與自身的煩惱。 但是慈悲心並不是愛染的心,也不等同於同情心, 它的生起,首先必須先生起出離心。 因為深深地見到自己的苦,才能放捨無益之事;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雖說現在正處末法、鬪諍堅固的時代, 但是同樣的「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 慈悲心可以化解一切怨結與自身的煩惱。 但是慈悲心並不是愛染的心,也不等同於同情心, 它的生起,首先必須先生起出離心。 因為深深地見到自己的苦,才能放捨無益之事;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安然學佛的人,往往不能珍惜,等到失去了 ,如籠中鳥,才知婉惜。 我們能沒有障礙的學佛,可要珍惜啊! 世間無常,往往因緣稍縱即逝。 我們面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往往也是如此,一直追求到死, 也不知道實際上只是在追求虛幻的陽焰。 卻也同時不斷地越來越饑渴,直到筋疲力竭。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安然學佛的人,往往不能珍惜,等到失去了 ,如籠中鳥,才知婉惜。 我們能沒有障礙的學佛,可要珍惜啊! 世間無常,往往因緣稍縱即逝。 我們面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往往也是如此,一直追求到死, 也不知道實際上只是在追求虛幻的陽焰。 卻也同時不斷地越來越饑渴,直到筋疲力竭。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 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 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 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真正的給予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 良因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