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鬧啊!「舍本逐末、商人誤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020/06/1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商業的本質 思想的變質
我在讀書的時候,覺得逐利是一件俗氣之事,天(傻)真(逼)的以為用功念書以後就有機會能賺大錢。而長大開始工作後,為了想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為了五斗米下腰後才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仔細思考後大吃一驚!「賺大錢很俗氣」這個觀念是何時形成的?
商人的原罪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
中國歷史上不乏商界名人故事,如「王亥服牛」的王亥、「陶朱公」范蠡、「奇貨可居」的呂不韋、「點石成金」的沈萬三、「廣東十三行」怡和行的伍秉鑒、「喬家大院」的喬致庸、「紅頂商人」胡雪岩等等。不過陳氏這個家族,很有可能是幾千年來中國商人後來抬不起頭的起點。

漢朝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六》之〈田敬仲完世家卷十六〉篇寫道:
陳完者,陳厲公他之子也。……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御寇與完相爱,恐禍及己,完故奔齊。……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
史記四十六
故事開始有個家族在春秋時建立了陳國,後來被滅;滅掉之前,有個陳家子孫跑到陳家外姓姜家齊國,投靠當時的齊桓公姜小白。逃到齊國後,陳家後人就改姓為田。
……田禧子乞事齊景公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齊眾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
齊景公在位時,有一名陳家後代田禧子在當大官,他征收老百姓的賦税時用小斗收,貸給農民糧食用大斗出,對人民施行恩德。還被當時齊國的宰相跟齊王說齊國未來會是陳氏的,要齊王一定要注意。陳家到底施了什麼恩德?
這要從《左傳》看起。《昭公三年》篇寫道:「……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齊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鐘。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
田家家量是五進制,升斗區為滿五歸一,十釜仍為一鍾,算起來一鍾有1250升;齊國公量是四進制,四升為一斗,四斗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鍾,一鍾有640升。不過按照孫治讓所著《左傳齊新舊量義》,所得此田氏新量一釜應等於4×5×5升,一鍾則為1000升。以當時的借貸來看,田家借給農民「家量」一釜100升,農民只要還一釜「公量」本金64升外加當時的利息。而按照馬非百所著的《管子輕重篇新詮》,當時四方的利率分別為:西方「鍾也一鍾」,(利率百分之百);南方「中伯伍也」,(伯伍即百分之五十);東方「中鍾五釜」(利率百分之五十);北方「中伯二十」(利率相當於百分之二十)。田家的利息有可能為百分之五十,亦即為32升。農民跟其他諸侯貴族借64升,含本息要還128升,但是跟田家借可以拿100升而且只要還96升。這根本是慈善事業來着!在當時人口尤其是勞作人口才是諸侯貴族們的真正財富,因此田家可想而知日益莊大。
……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纪元年。
這個田家後來殺了當時被他們驅逐的齊王,當了齊國霸主。後世主政的一定會想:一旦做生意的人有錢,想做好事的人一定有問題。你現在做好事,是不是以後想當皇帝?因為曾經有人這樣買下一個國家。所以我一定要想辦法控制。控制辦法就是鼓勵人民耕作當農夫,一方面有稅收,一方面才不會作亂。

《商君書》〈 農戰〉篇: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壹,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

《呂氏春秋》〈上農〉篇: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在位者不喜歡的東西慢慢會演變,自此:「士農工商」—永遠排在後面。從商的人與其他人不再是平起平坐,還被稱為是「舍本逐末」被看不起哩!

漢朝司馬遷《史記》〈平準書〉記載:「……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記:「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 年),上加意重本抑末,下令農民之家許穿紬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紬紗。
清朝雍正皇帝於雍正五年五月(西元1727 年 6 月)〈上諭十八道》:「……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於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今若於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必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見工匠之利多於力田,必群趨而為工。群趨為工,則物之製造者必多。 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致壅滯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於農, 而竝有害於工也。小民舍輕利而趨重利,故逐末易而務本難。
一直到今天,一部份的人認為從商經驗可以轉為治國經驗。你看美國川普當了總統,而縱橫兩岸家大業大的郭董不也是參加總統初選?不過我認為兩者還是有很多不同處。洗腦洗了這麼多年,從商「低俗且危險」那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容易一下子轉換。不過自從工業革命後,這樣的想法已經大大不適用。很多創業的老闆們對於世界的進步貢獻巨大,甚至改寫人類的命運。不過這裡並不是要你立志變成偉大的老闆(立這個志也不錯),而是要你內心中有個「從商」的意念,才能對於未來的變化有能力面對。
商人一詞的由來
為何從事貿易的叫「商人」?這是有典故的。 《周書‧酒誥》:「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 《管子.輕重戊》:「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 《竹書紀年》:「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緜臣也。」 妹土,是指商部族之人。夏朝時有商丘部族的王亥是從事放牧之事,他發明了牛車載運貨物到處交易,商族人因此而壯大。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族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把這種行為叫做「經商」。
商業的本質—以物換物
在《斜槓青年》裡有一章節說到:「假設村裡有兩個人,張三和李四。張三既勤快又能幹,他織一條布需要兩個小時,捕一隻魚需要一小時;李四則相對笨拙一點,他織一條布需要三小時,捕一隻魚需要四小時。如果兩個人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那麼張三獲得一條布和一隻魚需要三小時,而李四需要七小時。但如果兩人都只專注在自己相對擅長的事會怎樣呢?儘管張三做兩件事花的時間都比李四短,但是捕魚和織布相較之下,張三更擅長捕魚,而李四更擅長織布。張三捕兩隻魚只需要兩小時,李四織兩條布只需要六小時,要是張三拿多的魚交換李四多的布,那麼兩個人不僅能同時獲得布和魚,還能各自多出一小時的閒暇時間。」 這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個人版寫照。原理論指的是不論是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將它們所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去生產他們具有優勢的產品,然後將這些產品交換,那整個社會的總價值能達到最高。 不管是人與人的交換還是國家與國家的交換,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人類因為交易才有機會開始有多餘的時間來思考如何快速進步。
商業的進化—貨幣(代幣)的產生
另外,此書提到「隨著分工的細化和參與交換人數的增加,情況將變得更為複雜。我們很難透過直接交換,而是需經歷多次中間交换才能得到想要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更優化的機制—「市場」必然會通過變革而出現。市場的核心作用是調配資源以解決生產和交換的問題,不僅讓交換以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並經由回饋和調節機制讓供需達到平衡。不過若欲使市場發揮其主要功能,還需要幾個關鍵媒介—「貨幣」、「價格」和「經銷商(商人)」。從交換的角度來看,貨幣的出現使得交換能跨越時空的限制。……另外,經銷商的存在能讓商品從生產者流通到消費者手中。」而現在連市場也不局限在鄰里或是一國之內,貨幣也都變成了行動支付、虛擬交易,更能快速地交換。
你覺醒了嗎?
就像是《駭客任務》裡面的救世主一樣,莫斐斯第一次遇到尼歐時,便質問他:「你相信命運嗎?」後來尼歐脫離了母體而覺醒。真實的世界裡,沒有華麗的特效,對手也不是史密斯幹員,真正的敵人還不是電腦,而是自己的腦。面對未來,如果你不了解數字,你就會在數字流中漸漸變成一個毫無意義的字母;就基因體來說,你就只是一個擁有23對基因編碼的有機體。
儘管商業的本質沒變,但是它的實現形式一直在變化。從最早的以物易物到現在的網路交易。由於COVID-19關係很多公司開始實行遠距上班,而越來越多人才更想擺脫「雇傭制」的趨勢。個人型創業者、SOHO族、微商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不辭職創業」都是選項;如果你還在學,未來甚至「不畢業即開業」都是很正常的。你是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嗎?腦筋轉得快比較不容易被淘汰!
喜歡我的文章嗎?歡迎案讚或訂閱關注我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Jason Sun
Jason Sun
從高中畢業後想研發保健產品,大學念化學轉向生科,發現抗衰老是每個人都在努力的事。分享抗衰老知識,跟著大家不變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