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冗長的學校申請,之後每天忐忑等待學校入學通知書,院所或是實驗室的獎學金,終於終於可以買機票準備簽證到新學校報到;但是,到底去美國當研究生,我們要幹麻,美國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樣?
再來,這篇文章討論以理工科目為主;再來,不同學歷的研究生,不同年級的研究生,都會有不同學年目標,我們就大致先從碩士(Master)講起,在這裏我以Master of Science (M.S.)為主—其他還有不需要繳交論文的M.E.或者M.A.之類的programs。碩士生通常為期兩到三年,第一年以修課為主,通常美國大學研究生一學期修課以三到四門為限,約為10-12學分左右,碩士學位通常會有必修3–4門選修3–4門,以我之前的學校修課學分約15,再加上5–10學分的研究課程,就達到畢業標準;研究學分就是指導教授給他研究室學生開的課程,沒有考試,或是制式的上課時間,通常多用於實驗室相關研究討論,或是與研究室相關性較低但是較難系統性教學的研究閱讀。所以大部分碩士生第一年會盡量將相關課程修完。


而博班的修習歷程會比較長,加上博班還有資格考的部分,使得整個過程比碩士班複雜。博士擬修學分根據不同學校、program大約是在60–90學分左右,但是大部分的學校除了必修課程都可以用研究學分補足,所以修課的時間約在兩到三年(30–50個學分),而資格考通常有一次fail機會,會在博二到博三這段時間舉行,這個時間開始資格考的好處是,你會對於你的研究領域基礎知識較為熟悉,同時也對你資格考或口試委員較為認識,這些會幫助你更有效有把握通過資格考;而不同program的資格考也不盡相同,理工科而言主要是一個星期無限制開卷筆試加上研究方向的proposal,也是有聽過不同必修科目(3–4課程)的閉卷兩小時考試,整個過程會是1–2天。
通常博一生會在升博二那個暑假開始準備論文題目,並在資格考之前嘗試基本的實驗或模型的測試以證明論文題目是可行;修課時間大概會是從博一到博三,實驗或模型的實行大約是從博二到博四 ;因為博士生通常會有期刊文章發表的規定,所以除了畢業論文,期刊文章撰寫的規劃也是非常重要,通常博三開始撰寫期刊文章,到口試前至少有一篇發表,一篇投稿,一篇還接近完成。同常因為你的畢業論文就是將你的期刊文章統整,所以如果你將期刊論文準備好了,你的畢業論文相對會是較為輕鬆的部分。

但是,很多人說畢業就是失業,所以到美國讀研究所,拿到學位是第一考量,除了拿到學位大家還要利用這兩到五年規劃你未來工作的方向,怎麼使用OPT或者H1B的時程,如果打算在美國就業,配合這兩個時程去申請綠卡,其實在時間上都是緊迫,必須要深思熟慮。通常會建議當你的實驗或是模型有了一定進度,就應該開始準備就業;首先要了解目前就業市場跟你研究專業的契合度,開始準備CV、resume等文件,因為還是學生,可以多利用學校的career中心幫你修改這些文件,也可以透過學校的資源幫你進行模擬面試,讓你在面試的時候更有把握,我會建議在準備口試前三到六個月就可以開始投履歷,算好你的口試時間,大概在畢業三個月前準備好OPT,減少畢業後的空窗期,至於申請H1B或是綠卡最好是拿到正式工作再來考慮(有些人會在F1期間申請綠卡,但是畢竟少數),這些東西我們之後再來討論。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