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怎麼找博士後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本來是打算在這個假期寫一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台美高等教育修課不同之處,但是有些東西不好整理,加上最近因為COVID有些朋友找研究相關遇到一些瓶頸,大概梳理了一下頭緒,覺得研究職位的整理文章比較好寫,就先著手進行,如果期待修課不同跟怎麼準備的部分,請拭目以待盡量在七月以前完成,之前在其他文章中大概提過來美國讀書之後,大概什麼時期要開始準備找工作;但是找工作的方向很多,這邊主要是在分享研究工作,而不是工程相關的工作,會從博士後職位開始討論,再分享比較長期性質的科學研究職位。

raw-image

我自己覺得,研究這件事情非常迷人,可能會有部分思想踏入未知領域,但是大部分情況都是在某一個很侷限的範圍進行突破。我自己感覺,科學家與工程師最大的不同就是,科學家將未知領域的知識彙整,而工程師將這些彙整的知識做成產品。

在你碩士博士班畢業之後,想要進入科學研究職位最簡單的入門磚就是Post Doc 或是 Post Master的工作職位,接下來就要分享怎麼去找這些工作,首先,要先了解哪些地方可能會開出這些職位:

  • 各大專院校轄下的主要專任教授,這些教授通常都會是計畫主持人,而這些計畫都是各實驗室的命脈,以保持研究活力,美國大部分的研究計畫申請(以NSF為例),都會有一個項目就是教育跟人才培育的部分,通常會有博後到高中大略性的人才培育重點,博後或是碩士後算是半個即戰力,跟專職研究員相比,薪水比較低廉,所以這會是個實驗室很重要的骨幹。
  • 各大專月校轄下的研究機構,這種機構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像上面個別研究室的博士後,另一種是中心統一招募的博士後,會共用中心的資源,同時中心會有其他研究職位,待遇要比博後優渥很多。這種博後會比第一種多了未來研究職位升級的想像。

以上兩種,薪水大概就是根據NIH博後薪水範圍,會根據所在地有物價調整,可能在大都會區會高個10-20%左右,福利取決於各個學校。

  • 聯邦政府研究單位,包含各部會內部的研究單位(NIH、NASA、NOAA、EPA等等)、國家研究室(Oak Ridge、JPL、Aragon、Lawrence Livermore等等),這些單位會有兩種博後職位,一種是外包的博士後,情況大概是機構中某些實驗室或是研究員,有一筆錢想要找博後,但是受限於自由度不想透過聯邦系統,便使用其他外包方法,其中一個是NRC RESEARCH ASSOCIATESHIP PROGRAMS另外一個是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兩種申請方式不太一樣,ORISE則是比較簡單僅需CV、cover letter、推薦人名單,除了這三樣東西NRC在申請的時候必須撰寫對於這個工作的proposal,這個博士後名額是不受身分限制(最近看到少數ORISE因為川普的政策開始限制至少綠卡,但是大多有畢業六十個月內的限制,幾乎不會幫你申請H1B也不能延長OPT,ORISE及NRC薪水約在68-85K之間,但是沒有保險、退休金等福利。另外一種聯邦政府轄下的博後,首先你至少要有綠卡,在候選人挑選有一條明文,美國公民優先於綠卡候選人,如果該單位在有公民候選人的情況下挑選綠卡候選人,Hiring manager要出報告解釋;我說那麼多的重點是,聯邦博後職位你的身分非常重要,但也不是說綠卡就沒機會,還是有認識綠卡申請人脫穎而出的情況,聯邦博後通常都公告在USAJOBS上面,目前起薪約為72K並且享有聯邦政府福利,也算入年資,pay grade應該在GS12。
  • 再來就是各種非營利組織(NPO)跟私人公司的博後,這些非營利組織待遇都不錯,你必須要去各組織網上搜尋,以私人機構來說,我有聽過IBM博後在RTP, NC拿到75K的起薪,也有在EPRI博後灣區辦公室拿到85K的起薪。
  • 除了上述之外,NSF等也有各類別給博後申請,有些學校也會有這種直接轄下學校的博後申請。
raw-image

上面是跟大家分享,哪邊找得到博後職位的地方,再來要跟大家討論,怎麼去申請博士後職位(比較適合剛剛談到第一種跟第二種的博後職位):

  • 人際關係網路(Social network): 這部分就是依靠,你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朋友,你自己的朋友,學長姐學弟妹,看別人有沒有職位可以介紹給你,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法是最適合你的研究方向,你可能也比較有機會在申請之前了解實驗室。
  • 社群軟體、研討會: 這個部分必須要依靠關係沒那麼緊密的社群方法,譬如說各種研究學會、Linkedin的連結、研討會,這時候要多厚著臉皮,去跟想去實驗室的PI聊天,我通常是這樣開頭的,最近拜讀你的一篇文章,跟我目前的研究有怎樣的連結,可能可以怎麼做,當然這些對話會在我腦還中演練上百次,在談話之中,不要那麼急著把你在找工作的狀態拋出來,讓對方誠心感覺到你對他計畫相關研究的熱忱,如果對方一直沒問你就學找工作等等狀態,可以在快結束對話前拋出就好。
  • 最後就是散彈打鳥法,這種申請工作的方法,我是聽說有人半年內投了四百個求職信,等於你一天要投出大約兩封多的求職信,其實很累,這種方法就是去各學校相關系所的網頁上找跟你研究有相關的老師,就寫信去問他目前實驗室有沒有相關的工作機會,這有好處有壞處,壞處就是這種方法的求職信沒辦法對每個實驗室進行客製化,這樣講好了我客製化一篇CV跟cover letter大概是要兩到三個小時,即便我一星期投五封信,半年一百三十封求職信,我每個星期要花大約十二個小時在求職信上面,我還要寫論文、準備口試、做實驗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相對來說,這種求職信客製化的程度地,PI會認真看的機會也小,我後來自己收到這種信,通常是會大概看一下,如果CV沒有很突出的highlight我幾乎不會回信,大家都很忙,尤其是那種大項目的PI,所以沒有回信很正常,不要因此打擊到你信心,好處就是,運氣好被PI看到,他手上可能剛好快要有潛在職位,你會比別人更早知道。

我在申請博後的時候,只用了方法一跟二,剩下就是去neuvoo/zintellect或是其他求職網站搜尋,針對想做的研究領域進行重點申請。

本來是想深入的寫一點研究職位申請的想法,寫到這裡又發現太長了,只好先把博士後的部分整理出來,你在博士後經過洗禮之後,申請其他研究職位應該是更得心應手。在這裡祝大家研究順利,看之後有沒有時間寫一些不是博後研究職位的想法,我個人是比較想先完成台美修課不同的分享,美國疫情又到一個高峰,大家要保重身體,注意個人衛生。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iaoyan Huang的沙龍
15會員
33內容數
小黃在美國生活十幾年,累積累積一堆生活上,研究所修課,找工作,工作上相關的資訊,我盡我所能跟大家分享,也希望聽見大家的反饋,Little Yellow in USA (LYUSA)
Jiaoyan Hu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0/12
這篇文章其實不是單講環境科學,應該適用於大部分學術界Research Scientist的職位,之前魯叔有寫了兩篇相關的文章大致討論Research Scientist在幹嘛,但是在這裡我想詳細講一下Research Scientist週間的生活是怎樣,會分成學術界,政府機關,跟工程顧問界
Thumbnail
2020/10/12
這篇文章其實不是單講環境科學,應該適用於大部分學術界Research Scientist的職位,之前魯叔有寫了兩篇相關的文章大致討論Research Scientist在幹嘛,但是在這裡我想詳細講一下Research Scientist週間的生活是怎樣,會分成學術界,政府機關,跟工程顧問界
Thumbnail
2020/09/29
魯叔之前大略談過幾個買房子之前要注意的事情,那個主題還沒講完,只是最近爆幹忙,本來想把那個部分寫完再來寫買車的事情,雖然說今年好像台灣來米國的人變少了工作讀書的人變少了,但是還是在PTT上面看到不少發文詢問美國買車建議的文章,這個主題跟買房子相比我是有相對比較多經驗的,所以在文章撰寫的過程比較輕
Thumbnail
2020/09/29
魯叔之前大略談過幾個買房子之前要注意的事情,那個主題還沒講完,只是最近爆幹忙,本來想把那個部分寫完再來寫買車的事情,雖然說今年好像台灣來米國的人變少了工作讀書的人變少了,但是還是在PTT上面看到不少發文詢問美國買車建議的文章,這個主題跟買房子相比我是有相對比較多經驗的,所以在文章撰寫的過程比較輕
Thumbnail
2020/08/12
看了自己Medium的後台資訊,發現我的讀者對於學術研究相關文章有很大的興趣,其中有篇文章點閱率超高,我在猜測是不是大家比較喜歡閱讀跟美國讀書、學術研究過程的相關文章,雖然說今年也許只有極少部分的國際學生能來美國進修,但是正在讀文章的你,或許想知道更多,在美國攻讀研究所跟台灣的高等教育有什麼不
Thumbnail
2020/08/12
看了自己Medium的後台資訊,發現我的讀者對於學術研究相關文章有很大的興趣,其中有篇文章點閱率超高,我在猜測是不是大家比較喜歡閱讀跟美國讀書、學術研究過程的相關文章,雖然說今年也許只有極少部分的國際學生能來美國進修,但是正在讀文章的你,或許想知道更多,在美國攻讀研究所跟台灣的高等教育有什麼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幾天的新聞話題討論到台灣是否應該像是歐美開放修課型碩士的學程,也就是說讓碩士生不用寫論文甚至也不需要做專題或者實驗就能拿到畢業證書,我在去年剛從美國化學工程的博士班畢業並且工作將滿一年,我想試著用自身的經驗來探討這個話題。
Thumbnail
這幾天的新聞話題討論到台灣是否應該像是歐美開放修課型碩士的學程,也就是說讓碩士生不用寫論文甚至也不需要做專題或者實驗就能拿到畢業證書,我在去年剛從美國化學工程的博士班畢業並且工作將滿一年,我想試著用自身的經驗來探討這個話題。
Thumbnail
學術職涯的選擇 每個人在人生的職涯當中, 有些人可能會在同一個產業努力貢獻,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自由工作者, 不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是勇敢的選擇, 筆者認為無論什麼工作,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對於筆者來說,求學時間較於一般人長,半工半讀到了博士班, 對我而言,最勇敢的決定可能是走上「學術研究」這條道
Thumbnail
學術職涯的選擇 每個人在人生的職涯當中, 有些人可能會在同一個產業努力貢獻,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自由工作者, 不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是勇敢的選擇, 筆者認為無論什麼工作,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對於筆者來說,求學時間較於一般人長,半工半讀到了博士班, 對我而言,最勇敢的決定可能是走上「學術研究」這條道
Thumbnail
以平均薪資來看,在德國理工科碩士畢業與博士畢業的薪水可以相差24%左右,到底為甚麼公司願意支付這麼高的薪水呢?博士期間又會學到什麼呢?有興趣的話,歡迎繼續看下去! 以理工背景來說,碩士與博士學位的薪水可以相差到24%左右(稅前年薪) 就讀博士期間培養的技能不只在學術上被看重,在企業也被認可 德國發達
Thumbnail
以平均薪資來看,在德國理工科碩士畢業與博士畢業的薪水可以相差24%左右,到底為甚麼公司願意支付這麼高的薪水呢?博士期間又會學到什麼呢?有興趣的話,歡迎繼續看下去! 以理工背景來說,碩士與博士學位的薪水可以相差到24%左右(稅前年薪) 就讀博士期間培養的技能不只在學術上被看重,在企業也被認可 德國發達
Thumbnail
常遇到有人對博士有一些想像,987來說一下念博士也做過博士後,再去業界上班的一些心得,順帶一提,是在講四大校碩博理工科的博,要出國念或是文法商的會有出入 博士只會讓你工作機會變少 的確世界上有些工作要念完博士才能做(例如教授職位),但說真的那都是世界上的少數,大多數的工作是對博士無感,甚至排斥博士來
Thumbnail
常遇到有人對博士有一些想像,987來說一下念博士也做過博士後,再去業界上班的一些心得,順帶一提,是在講四大校碩博理工科的博,要出國念或是文法商的會有出入 博士只會讓你工作機會變少 的確世界上有些工作要念完博士才能做(例如教授職位),但說真的那都是世界上的少數,大多數的工作是對博士無感,甚至排斥博士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大專生研究計畫的基本介紹,不涉及科系和專業。
Thumbnail
這篇文章將會講述大專生研究計畫的基本介紹,不涉及科系和專業。
Thumbnail
大多數臺灣學生從國小開始,一直到高中,受的教育富含「正確答案」,求學跟遊戲破關沒兩樣,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時間到了考會考、學測或指考,多少人會提早進到下個階段前要做什麼準備?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將從申請研究所到畢業後謀職,鉅細靡遺的講述生存心法,是一本很棒的「工具書」。
Thumbnail
大多數臺灣學生從國小開始,一直到高中,受的教育富含「正確答案」,求學跟遊戲破關沒兩樣,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時間到了考會考、學測或指考,多少人會提早進到下個階段前要做什麼準備?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將從申請研究所到畢業後謀職,鉅細靡遺的講述生存心法,是一本很棒的「工具書」。
Thumbnail
這是一段在2021年政治學留學講座後的問答,回信時覺得自己寫太多,但既然寫了,就乾脆整理一篇問答集好了雖然這是政治系學生的疑問,不過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大概也可以參考。
Thumbnail
這是一段在2021年政治學留學講座後的問答,回信時覺得自己寫太多,但既然寫了,就乾脆整理一篇問答集好了雖然這是政治系學生的疑問,不過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大概也可以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