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試過嗎?瀏覽半小時卻沒閱讀一分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慣性地打開 Facebook,然後滑呀滑呀,一轉眼便已半小時。忽然醒覺,怎麼好像一篇文章也沒認真讀完?

那是關乎 Facebook 的產品設計。動態消息的介面,顯示的內容,甚至整個社群生態,都不鼓勵用戶深度閱讀。Facebook 在乎的是用戶的轉化

動態消息的邏輯

我們在 Facebook 及 Twitter 的動態消息所以那麼䌓忙,是因為每一個朋友都在分享內容。朋友分享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創作,也可以是別人的帖子,而分享動作的成本幾乎是零。結果是對每位讀者來說,內容來源的渠道太多,動態消息的空間相對太少,也因此變得珍貴,有價有市,Facebook 可以把動態消息的空間賣給廣告主。

在動態消息中顯示什麼內容全由 Facebook 的演算法決定,可是這演算法一定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也一定帶著某種價值觀和設計動機。大家覺得 Facebook 的價值觀是什麼呢?聖經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Facebook 是靠廣告收入營運的,因此演算法也必圍繞這商業模式來設計。哪些內容最能吸引用戶 CLS (comment, like, share)「互動」,代表轉化率愈高,Facebook 便會愈願意分發到讀者的動態消息上。

那麼那些需要深度閱讀的內容,例如較長篇的文章和報導呢?對不起,Facebook 不太青睞,這是已知的事實。

由廣告帶動的社交媒體特性

為何 Facebook 等的社交媒體不青睞那些較長篇的內容呢?因為平台不想用戶離開瀏覽動態消息這行為,希望用戶盡量接觸到更多廣告。從 Facebook 廣告的收費條件:每千次曝光成本 (cost per impression, CPM) 便知道這設計的源起。在廣告平台的角度,若用戶要停止瀏覽,最理想的情況是因為廣告的轉化,即看到廣告而點擊,因為能為平台帶來廣告收入。因此在 Facebook 上分享一條文章外部鏈結的觸及率變得很低,除非你願意付廣告費。

然而這是讀者渴望的體驗嗎?一半一半吧。

讀者喜歡瀏覽,因為瀏覽容易成為習慣,人類天生不擅長消化複雜的資訊。簡短而吸引眼球的標題和圖片、富動感的影片,比長篇文字更能讓讀者快速地留下鮮明的印象。瀏覽介面的設計正是要最大化用戶吸收這類資訊的效率,讓用戶以最少的時間瀏覽最多的內容圖片和標題。

但對某些追求深度閱讀的讀者,這種設計有如「注意力巨獸」,把原本可用作閱讀的寶貴時間消耗在雜訊比 (signal-to-noise ratio) 很低的動態消息中,往往不知不覺地瀏覽了半個小時卻沒有真正閱讀過一篇文章,注意力都被花碌碌的標題吸乾了。

重社交輕媒體的「社交媒體」

大部份人在 Facebook 都有三位數字以上的朋友,Facebook 的演算法會優先把朋友分享的內容顯示在動態消息中。如果媒體經營者在專頁中發佈的內容沒能獲得大量轉載,再加上 Facebook 壓抑了外部鏈結觸及率,內容便很難出現在動態消息上。

就算追縱了一個很喜歡的媒體專頁,它的內容要顯示在動態消息上也是困難重重,要跟幾百甚至上千位朋友競爭那有限的版位,談何容易?

媒體無論多用心製作內容,若無法出現在讀者的眼前也是徒然;就算有幸出現在讀者的動態消息中,標題和內容也必須足夠吸引以轉化讀者點擊。內容農場所以能吸走那麼多流量,正因為那些「震驚十三億人」的標題和圖片。

Facebook 這種社交媒體硬把認真寫作的內容,跟親友的閒談、及嘩眾取寵的農場文一同置於同一頁動態消息列表中。輕鬆的內容固有其市場,但我們要反思的是:把「社交」和「媒體」兩件事放在一起,會否本來便是個美麗的誤會?

令「分享」變珍貴

當資源稀缺,價值便更易浮現。若每天只有半小時閱讀,便只能選最適合自己的文字來讀,多出來的選項反而成為阻礙自己的噪音了。

讓我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若每天只能分享一篇文章,又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社交媒體上的內容質量參差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分享的成本太低廉。若你只有一次機會向愛人表白,還會說廢話嗎?在有限的分享次數限制中,我只會分享當天我最認同、最想廣傳、最歷久常新的內容。

這設計的基礎在於令分享者付出「成本」。這成本未必是金錢的成本,更像是一種機會成本:若要經營好自己的「社交媒體履歷」,便必須好好珍惜這每天僅有的分享機會,把最高質、最對讀者胃口的內容分享出來。若不慎濫用了分享的機會,便只能待到明天才有下一次,且會令讀者失望。

每天分享一、兩篇文章,對媒體來說會太少嗎?可能會,但在讀者的角度卻不一樣。基於前文所述內容渠道對比動態消息版面空間的比例太高,就算媒體能分享更多內容,讀者也無法消化,甚至會因為太濫而惹反感。如果讀者每天能深度讀完媒體的一篇文章,說不定比在 Facebook 發帖更有效益呢。

在 Facebook 深度閱讀,是期望錯配

然而作為讀者,就算每位朋友每天只分享一篇帖文也有幾百篇,仍然多得很;若不靠演算法篩選,根本無法有效選擇每天要汲取的內容。難道要把 Facebook 上的朋友列表來個大刀闊斧的斷捨離?

我的答案是「不」。在 Facebook 這種平台是無法完美解決這問題的,那根本是期望錯配。因為它的設計本來便不是針對媒體的深度文章,而是為了朋友間互動。我們不妨繼續在 Facebook 這類社交媒體跟朋友們保持聯絡,但該用另一些工具幫自己汲收高質量的內容。在那工具上追縱的人/媒體不用多,就追縱最適合自己的渠道及能滿足自己每天的內容消化的量便好,這樣就算在動態消息中顯示所有當天追縱的內容也沒關係,不用靠演算法篩選。

以上設計應能有效提高讀者閱讀工具的內容雜訊比。這設計將在 Liker Land 中實現,重新定義「分享」的意義。除了多閱讀、少瀏覽以外,Liker Land 還會進一步革新化讚為賞的創收模式,將另文再續。

請用我的推薦鏈結下載 Liker Land 手機應用程式,你我可各得 100 LikeCoin 奬勵之餘,更重要的是能接收到我的作品更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牛山人的沙龍
7會員
4內容數
黃牛山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7
為什麼 LikeCoin chain 的安全性會跟整體委託率有關呢?這要從 LikeCoin chain 運作的基本共識機制原理 - Bonded Proof of Stake (BPoS) 說起。
Thumbnail
2021/03/07
為什麼 LikeCoin chain 的安全性會跟整體委託率有關呢?這要從 LikeCoin chain 運作的基本共識機制原理 - Bonded Proof of Stake (BPoS) 說起。
Thumbnail
2020/07/15
大家對轉化漏斗這概念應該不會陌生。讀者的轉化漏斗可大概分為瀏覽、點擊、閱讀、追縱、付費支持幾個階段,每落一層代表讀者跟作者的關係進深一步。假設能做到每 1000 位讀者瀏覽後,有 10 位會點進文章閱讀,然後有 1 位會追縱作者更新,假以時日讀者群便能累積成長起來。
Thumbnail
2020/07/15
大家對轉化漏斗這概念應該不會陌生。讀者的轉化漏斗可大概分為瀏覽、點擊、閱讀、追縱、付費支持幾個階段,每落一層代表讀者跟作者的關係進深一步。假設能做到每 1000 位讀者瀏覽後,有 10 位會點進文章閱讀,然後有 1 位會追縱作者更新,假以時日讀者群便能累積成長起來。
Thumbnail
2020/05/17
把接收資訊的渠道去蕪存菁,才能把專注力花在真正重要的內容上。 我珍惜每天能專注閱讀的那一點點時間,因此必須有效率地篩選內容。大家可能也有類似經驗:電子郵箱收件匣的第一頁經常爆滿,以致真正重要的訊息被淹沒了。為了避免這情況發生,每隔一段日子我便會把部份自己不怎麼關心的電子報退訂。
Thumbnail
2020/05/17
把接收資訊的渠道去蕪存菁,才能把專注力花在真正重要的內容上。 我珍惜每天能專注閱讀的那一點點時間,因此必須有效率地篩選內容。大家可能也有類似經驗:電子郵箱收件匣的第一頁經常爆滿,以致真正重要的訊息被淹沒了。為了避免這情況發生,每隔一段日子我便會把部份自己不怎麼關心的電子報退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研究人們只花26 秒閱讀一篇內容,點擊網頁後在頁面的停留時間不到15 秒。- 我們身處在內容大量被產生與傳播的時代,但仍用1980年代的方式寫mail、文章:但當時的觀念是文章的長度等於深度與重要性,已經完全不適用。必須改用直接且簡短的內容,節省受眾閱讀的時間,才能發揮真正溝通效果。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研究人們只花26 秒閱讀一篇內容,點擊網頁後在頁面的停留時間不到15 秒。- 我們身處在內容大量被產生與傳播的時代,但仍用1980年代的方式寫mail、文章:但當時的觀念是文章的長度等於深度與重要性,已經完全不適用。必須改用直接且簡短的內容,節省受眾閱讀的時間,才能發揮真正溝通效果。
Thumbnail
Chapter 5 - Internet (網絡) 第一眼看到此標題,網絡。即時想起,現在網絡世界充滿不同資訊,知識,確是能以最短時間達到最大學習效率。 但首先要分清,知識和資訊的分別。知識(Knowledge)-可以運用。而資訊(informance)-能夠理解。最佳比例應維持在7:3,而從網絡和
Thumbnail
Chapter 5 - Internet (網絡) 第一眼看到此標題,網絡。即時想起,現在網絡世界充滿不同資訊,知識,確是能以最短時間達到最大學習效率。 但首先要分清,知識和資訊的分別。知識(Knowledge)-可以運用。而資訊(informance)-能夠理解。最佳比例應維持在7:3,而從網絡和
Thumbnail
現在的人因為手機看得多學習的管道也變得特別多,很多時候都是從影片影音開始著手 這使得我們看文章看書的能力下降了很多,我們已經很難看完一篇很長的文章了,只是因為我們常常使用手機看文章,導致我們常常會被通知訊息所干擾也會被手機裡面的很多的軟體給吸引 如果我們真的需要閱讀的話可以試著把手機關在另一個房
Thumbnail
現在的人因為手機看得多學習的管道也變得特別多,很多時候都是從影片影音開始著手 這使得我們看文章看書的能力下降了很多,我們已經很難看完一篇很長的文章了,只是因為我們常常使用手機看文章,導致我們常常會被通知訊息所干擾也會被手機裡面的很多的軟體給吸引 如果我們真的需要閱讀的話可以試著把手機關在另一個房
Thumbnail
網路上雖然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光是閱讀這些零碎的資訊,並無法讓人變得更有深度。換句話說,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強化一個人的體驗,進而促進思考,以及將知識有效轉化。 在書店被其書名所吸引。確實網路上什麼都有,但它同樣考驗你的專注力。《最高學習法》裏頭提到一個實驗,說要求175個人盡可能回想「過去一週內在網路
Thumbnail
網路上雖然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光是閱讀這些零碎的資訊,並無法讓人變得更有深度。換句話說,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強化一個人的體驗,進而促進思考,以及將知識有效轉化。 在書店被其書名所吸引。確實網路上什麼都有,但它同樣考驗你的專注力。《最高學習法》裏頭提到一個實驗,說要求175個人盡可能回想「過去一週內在網路
Thumbnail
書不好賣,可能是書太厚,頁數太多,又占地方,還有一個我原本沒想到的理由,那就是有人抱怨讀不完。 我想到手機閱讀長文的痛苦指數應該更高,通常手機畫面滑個幾次,如果文章還沒結束,可能就沒耐心了。
Thumbnail
書不好賣,可能是書太厚,頁數太多,又占地方,還有一個我原本沒想到的理由,那就是有人抱怨讀不完。 我想到手機閱讀長文的痛苦指數應該更高,通常手機畫面滑個幾次,如果文章還沒結束,可能就沒耐心了。
Thumbnail
對大家來說,閱讀這件事情是什麼?閱讀是為了什麼?閱讀這件事,其實每秒都在發生,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Thumbnail
對大家來說,閱讀這件事情是什麼?閱讀是為了什麼?閱讀這件事,其實每秒都在發生,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Thumbnail
我身邊認識過的人當中,一百個大概難找到一個經常讀書的,看一個人是不是經常讀書,從他的談吐中就可見一二。 想找到一群經常讀書的人,得去特定的場所,或者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人群。 我說的還只是知道讀書重要性的人,真正愛讀書的人恐怕就更少。 說到愛讀書,其實我也沒達到那個程度。 對於我來說,是因為知道
Thumbnail
我身邊認識過的人當中,一百個大概難找到一個經常讀書的,看一個人是不是經常讀書,從他的談吐中就可見一二。 想找到一群經常讀書的人,得去特定的場所,或者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人群。 我說的還只是知道讀書重要性的人,真正愛讀書的人恐怕就更少。 說到愛讀書,其實我也沒達到那個程度。 對於我來說,是因為知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