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無限的3:從機械變成真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我在做關係講師的過程中,已經有非常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有無法改變的固定模式,想要改變覺得很困難。並且也意識到自己的關係會複製原生家庭的關係。很多人開始發現自己跟伴侶的關係是複製了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或是自己的某些行為跟爸媽非常像,即使自己非常厭惡,好像也擺脫不了。我最近上課更常遇到有人問我「要怎麼脫離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曾經我也很絕望,覺得我是不是註定要重複跟爸爸媽媽樣的命運,為什麼我總是無意識創造了我所害怕的?是否他們的缺陷就刻在我的基因命運裡無法改變了呢?覺得要脫離爸媽的影響好像比登天還要難一般,畢竟我們都覺得我們一出生就是跟爸媽耳濡目染了,既然一輩子都在這個模式之中,自然就會覺得要脫離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但最近我發現這整件事情其實並不太複雜,我們只需要從「機械」變成「真人」。如果以靈魂存有的角度來說,我們爸媽影響我們的只有這一世,而且我們的靈魂是想要體驗這些課題的,所以以廣大的範疇來看,要改變自己的模式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樣的困難。

我們前面有提到,我們的大腦是機械,而寫程式的是我們的心。在我們還沒有覺性(有能力覺知)之前,我們的程式碼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們寫進去的,而我們在覺醒之前,只能依照著爸媽幫我們寫好的程式碼來運行,也就是「機械的反應」。你會發現你會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這個固定的模式讓你可以被別人預測,然後很容易地落入某種框架之中。

至少在我自己的歷程之中我發現,當我的覺性越高的時候,我就發現我越難被分類,因為我的狀態隨時因為狀況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反應跟標準。如果要比喻的話,在擁有覺性之前,我們的確是像個機械,而並沒有擁有真正的自由意志。我們的自由意志屬於未開發,但會在我們內心萌芽,產生內在衝突跟痛苦,驅使我們去尋找答案跟解決方法。

當然我自己也在這樣的混沌當中摸索了好多好多年,現在回頭一看,覺得解答是如此的單純,怎麼會當時就是想不到呢?這就很像是當我們在一樓時看不到的東西,爬到二樓就突然看得很清楚的那種感覺。為什麼我們會無法跳脫那個被寫好的模式?其中我認為有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並沒有為自己「負起責任」,如果我們的認知還停留在「我的遭遇是別人害的」的受害者的觀點時,我們就沒有任何可以切入「自己可以改變」的想法的機會。只有當我們接受身旁的一切以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都「有可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那一刻起,關於「自身可以改變」的答案跟方法才會相繼出現。就很像某個關鍵字你從來沒google按下搜尋過,它就不會跑出相關資料來是一樣的意思。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某種,突然某天看到一個以前從來沒聽過的東西,google之後好像就發現一整片新大陸的感覺。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不斷地在「外求」,也就是說,每次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都不是回到內在看看我程式碼是怎麼寫的?(看清楚行為模式)寫在哪一行?(什麼時候形成這樣的信念)怎麼被寫進去的(發生什麼事影響的)?跟這個程式碼的目的是什麼(這個行為模式提供了我什麼樣的好處?根據什麼目的被形成?)我們都一直想要用同樣的程式碼去面對、解決問題。就一直跑出bug,你的解決方式就是重新開機、拍打電腦或按忽略取消等根本不治本的方式。

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問題我們都想著要怎麼樣才能讓「問題消失」,而這是我們看待問題的錯誤方式,「問題」其實並不是問題,問題跟障礙事實上該視為一種訊息,一種讓自己更加自我了解、升級的契機。當我們總想著要問題趕快消失,而不是去看這件事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當然就會一再的重複發生,因為訊息本身就是要被看到、被理解才會完成它的任務。如果我們把問題消失當成第一要務時,我們就會用逃避的方法覺得「只要看不到就好」。

舉例來說,如果我想解決我對蟑螂的恐懼,每次蟑螂一出現你就很困擾,然後每次蟑螂一出現你就想要趕快回到「沒看到蟑螂」的狀態,所以你就跑到沒蟑螂的地方,恐懼不見了你就當作解決了。但事實上對蟑螂的恐懼根本沒解決。所以蟑螂會不斷出現,等到你以後看到蟑螂不再成為困擾為止。

我發現其實這整件事非常非常單純,就只是我要把以前路徑A練習改成路徑B

A 問題/障礙出現 > 趕快做點什麼來讓困擾的情緒消失>試圖控制外界/壓抑自我

改成

B 問題/障礙出現 > 什麼都不做去感受這件事要帶給我的訊息 > 情緒消退之後去觀察事實如何> 擬定解決方法或問題根本其實不存在

就只是如此單純而已,但當然我們剛開始執行的時候會不斷地無意識的重複路徑A,如果我們會無意識重複,那就代表我們對於路徑A還不夠了解(雖然可能已經做千百次了,但沒客觀觀察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打過很困難需要速度跟精準度的APRG或遊戲?一開始玩我們都會覺得很難,但是玩很久很久之後,會不會感覺上怪的動作好像變慢、可視了?好像更容易掌控節奏、能夠有更多的動作變化、更容易看到怪物的弱點?依照這個原理,就可以知道當我們越是熟悉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能夠有的選擇就更多。因為時間、動作會主觀地變慢,甚至我們可以透過了解這個模式的特性,在模式出來之前就預測到。就能夠在模式出現以前就停止。

當我們處在機械狀態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同一個刺激,例如聽到某一個對你來說有特殊意義的詞,就會產生某種特定反應(例如不舒服或發飆),但是說這個詞的人的意圖跟動機可能不一樣。但你聽10個人講你的反應都一樣,因為你已經機械化,對於這個詞已經失去客觀感受的能力,而是把這個詞跟某種特定意義做了一個強力的連結,並且缺乏了去觀察這個東西對於說出來的人的意義是如何來決定自己要如何回應的彈性。而這種彈性,在關係中是極其重要的,能夠長期維繫保鮮愛情的情侶,都具備這種彈性。

因此B就是一個讓你能夠更清楚觀察路徑A的方法,路徑A的發生可能是幾秒鐘的事,但是你以為是一瞬間的事,可能那幾秒鐘跑了超級多程式碼,發生了超多事,只是這些東西都自動化了,所以你根本無法發現跟覺察。當你能夠解構那幾秒鐘發生什麼事,就像是本來動作很快無法預測的怪物一樣,你仔花時間細觀察它,突然動作就會主觀好像變慢跟變清楚,每個細節都會被你看到。

也就是說,當你完全脫離自己被父母寫下的程式,找到所有「機械化」的程式碼,重新寫一條新的「先感受真實再去決定怎麼應對」的新程式碼,你就自由脫離了爸媽的陰影了。你對於任何能刺激到你的事情,開始能用真正符合狀況的標準看待,而不是沒有節制地放大恐懼或慾望,去誤解跟扭曲他人的意思。別人自然也就沒辦法影響到你,因為你已經學不再機械化,知道所有能影響你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已有的程式碼放行跟認可的。

每次能夠刺激到你的事情,也就是一個從機械到真人「尚未更新完成」的善意提醒。因此到了今年我能夠進入到一種快速進化的狀態,就是因為我將障礙/問題視為一種「尚未更新完成」的善意提醒。所以我開始歡迎挑戰,甚至問題出現的時候我會很興奮,因為問題出現的越快,代表我進度條可以跑越快,進化的速度就越來越快了。 (算是一種靈性進化的「奇異點」吧)

PS. 下一篇我們會談到「沒有任何東西有問題:如何實際理解神性」的觀點,敬請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任性救贖》
33.4K會員
472內容數
以前是文飛(Dana),而她已經不在了。 現在就只是嬋娜。
《任性救贖》的其他內容
2021/01/15
感謝各位這兩年對於這個專案的支持,我在這邊想要跟大家說這個專案將不再更新。但我也不會刪除這個專案,免費的部分還是會維持免費,而付費的部分則會維持單月訂閱的原價,用這個原價讓大家取得這個專案的永久閱讀權限。
Thumbnail
2021/01/15
感謝各位這兩年對於這個專案的支持,我在這邊想要跟大家說這個專案將不再更新。但我也不會刪除這個專案,免費的部分還是會維持免費,而付費的部分則會維持單月訂閱的原價,用這個原價讓大家取得這個專案的永久閱讀權限。
Thumbnail
2020/12/28
《問》 1. 發現自己沒有覺得自己很值得被愛,或者只值得怎樣的對待後,要怎做,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 如果跟對方說,自己喜歡對方,但不喜歡他的對待方式,然後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關係,能讓自己往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信念前進嗎? 2. 對方說他前女友幾乎都是有內涵或優秀類型的,希望我能找到自己的路(是關係
Thumbnail
2020/12/28
《問》 1. 發現自己沒有覺得自己很值得被愛,或者只值得怎樣的對待後,要怎做,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 如果跟對方說,自己喜歡對方,但不喜歡他的對待方式,然後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關係,能讓自己往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信念前進嗎? 2. 對方說他前女友幾乎都是有內涵或優秀類型的,希望我能找到自己的路(是關係
Thumbnail
2020/11/30
愚人。 愚人從2018/9/11就一直在我心頭上了。當時因為跟前男友分手的關係,我發現我關於控制的核心議題。而我一直都知道我的課題是要讓自己漸漸可以活得像個愚人一樣。愚人是一個任何事情實體化之前的那種充滿動能的能量體,因為這世界上一切的組成都是能量,我們能夠把它想像成一件事情要顯化之前的那種充滿各
Thumbnail
2020/11/30
愚人。 愚人從2018/9/11就一直在我心頭上了。當時因為跟前男友分手的關係,我發現我關於控制的核心議題。而我一直都知道我的課題是要讓自己漸漸可以活得像個愚人一樣。愚人是一個任何事情實體化之前的那種充滿動能的能量體,因為這世界上一切的組成都是能量,我們能夠把它想像成一件事情要顯化之前的那種充滿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對一個出生的新生命來說,能被安全的愛和保護,是成長最重要的資本,有愛他的父母和社會環境,能讓一個生命經驗到不論生理或心理上的安全、信任,以及穩定、健康的關係連結。 孩子不明就裡,他只能以他的本能和直覺,來引起環境的關切,讓使他恐懼及不安、飢餓及對生命有危害的事情,可以停下來,可以終止。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對一個出生的新生命來說,能被安全的愛和保護,是成長最重要的資本,有愛他的父母和社會環境,能讓一個生命經驗到不論生理或心理上的安全、信任,以及穩定、健康的關係連結。 孩子不明就裡,他只能以他的本能和直覺,來引起環境的關切,讓使他恐懼及不安、飢餓及對生命有危害的事情,可以停下來,可以終止。
Thumbnail
大部分人都在試圖通過對結果的運作來改變結果,但他們不知道,那隻不過是把不幸從一種形式轉變成了另一種形式...
Thumbnail
大部分人都在試圖通過對結果的運作來改變結果,但他們不知道,那隻不過是把不幸從一種形式轉變成了另一種形式...
Thumbnail
它不是故事,不是一種哲學。它是對存在的本質的具體映射,是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一種邏輯方式。僅僅是簡單的機械原理就足以使某人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變化。
Thumbnail
它不是故事,不是一種哲學。它是對存在的本質的具體映射,是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一種邏輯方式。僅僅是簡單的機械原理就足以使某人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變化。
Thumbnail
0306一個醫生爸爸的教育觀/老師:王怡仁 允許別人有不改變的自由 因為對方就是陷入以為你要他改變的這種想法 補償的關係,不是真的關係,是社會人格 只要是補償關係,絕對都是會不甘願 下午先講原生家庭 什麼都可以推到原生家庭、但不是它造成的 原生家庭只是釣竿、如果沒有如此,是釣不出任何東西的 ..
Thumbnail
0306一個醫生爸爸的教育觀/老師:王怡仁 允許別人有不改變的自由 因為對方就是陷入以為你要他改變的這種想法 補償的關係,不是真的關係,是社會人格 只要是補償關係,絕對都是會不甘願 下午先講原生家庭 什麼都可以推到原生家庭、但不是它造成的 原生家庭只是釣竿、如果沒有如此,是釣不出任何東西的 ..
Thumbnail
我們或許一直背著這些看似合理的觀點去朔造對世界和人的定義,在此我們就展開了一段帶著不同濾鏡看生命的旅程。
Thumbnail
我們或許一直背著這些看似合理的觀點去朔造對世界和人的定義,在此我們就展開了一段帶著不同濾鏡看生命的旅程。
Thumbnail
我在做關係講師的過程中,已經有非常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有無法改變的固定模式,想要改變覺得很困難。並且也意識到自己的關係會複製原生家庭的關係。很多人開始發現自己跟伴侶的關係是複製了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或是自己的某些行為跟爸媽非常像,即使自己非常厭惡,好像也擺脫不了。我最近上課更常遇到有人問我「要怎麼脫
Thumbnail
我在做關係講師的過程中,已經有非常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有無法改變的固定模式,想要改變覺得很困難。並且也意識到自己的關係會複製原生家庭的關係。很多人開始發現自己跟伴侶的關係是複製了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或是自己的某些行為跟爸媽非常像,即使自己非常厭惡,好像也擺脫不了。我最近上課更常遇到有人問我「要怎麼脫
Thumbnail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Thumbnail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Thumbnail
一開始,我們好像一個機器人。 我們以為我們有「自由意志」,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機器人, 但回想起來,我們曾經活得那麼像是一個機器人。 一個機器人怎麼會發覺自己是人? 一個人又怎麼會活得像是一個機器人? 當你開始「厭世」,你從機器人轉變回人就不遠了! 你可能會說「我超級厭世啊!」 算了吧
Thumbnail
一開始,我們好像一個機器人。 我們以為我們有「自由意志」,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機器人, 但回想起來,我們曾經活得那麼像是一個機器人。 一個機器人怎麼會發覺自己是人? 一個人又怎麼會活得像是一個機器人? 當你開始「厭世」,你從機器人轉變回人就不遠了! 你可能會說「我超級厭世啊!」 算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