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反省過去,解放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篇文章有點難度,屬於心理學基本文章,但也適一般人閱讀
人一生下來,就被家長(通常是父母)養育著,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存活,如何在社會中說話及行動,形成了孩子知覺及行為的模式。歷史上也有不少例子,記錄這些養育者若是動物如狗、狼、𤠣子..等,小孩的知覺與行為也會跟養育者動物一樣,發展出和養育者動物類似的知覺和行為,所以一個人並不是全然的自由,而是受限於養育者的傳統,有其框架及範圍
這些套在一個人的框架及範圍,雖然給了我們在這個社會中適當的知覺及行為模式,但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限制,舉個例來說,在正式會議上穿西裝打領帶是合適的,但若你有一天穿T恤和短褲參與正式會議,極可能會引起他人側目,而自己也可能覺得全身不自在,好像自己穿錯了衣服。事實上,正式會議鮮少規定你一定要穿西裝,但你會不知不覺地選擇西裝做為穿著的服裝,整理髮型⋯等,這一連串的考量是我們學習而來的,已經在我們心中內化為「理所當然」的模式,無形之中規範了我們的知覺和行為的尺度,所以我們並不是全然自由,這些無形的規範,非經反省而不自知。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面對生活的狀況,其實有既定範圍的認知及行為模式,而且往往不自知,就會單純地以為事情「理所當然」一定要這樣做。比如說,結婚後夫妻一定要同床共枕;或是說大年夜時結婚的夫妻一定要去男方家圍爐過年全家團圓⋯等。這些傳統、習俗與諺語幾乎都承載著這個社會規範的特性,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大部分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我個人認為,這同時也是教育改革或什麼改革容易緩慢的原因,而改革者往往要面對傳統而來的壓力。
如果我們限縮到個人的層級,就會發現個人的因應狀況及反應行為實則受到他個人過去經驗的影響,當個人在面對生活狀況而無法找到有效的因應方法時,很可能是自陷於個人的盲點之中,建議要找個適當的人談一下,或許就可跳脫個人的盲點,找到解決的方法。
所以我建議大家,當你到成年期,有一定程度的反思能力時,就要花一些時間去回顧自己曾經的原生家庭生活各面向,比如自己和母親之間,自己和父親之間,自己和手足之間⋯等的人際模式,是否都在一定的模式裏頭,我的經驗大概45歲以上時反省思考自己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穫,(通常這個歲數,以人生三明治模型說,都已有所經驗,並有一定程度的閱歷,人生也將邁入中老年,心身有一定成熟度),我自己就發現不容易拒絕母親,因為她的要求都有些情緒勒索的味道,擔心和她衝突;或者反省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比如你都捨不得丟棄物品,因為覺得浪費或充滿回憶,再去思考「覺得浪費或充滿回憶」這個觀點是來自何處?那你就會漸漸瞭解自己的很多既定模式,可能不是你理性思考結果的決定,而是來自你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人、事、物的影響,這時,你會發現自我瞭解的程度又更深一層,相對你的自主決定權又更開闊一些,自我控制力又更好了。
上述的這樣的過程,是一種蛻變的過程,你在意識層面會對自己有更好的掌握,同時這也可說是反省過去,以解放自己的歷程。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2會員
358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不一致,人前人後不同,真的是這樣嗎?
如何留下好印象?心理機制操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底孔子那時是看到消逝的河水?還是看到新生的流水呢?
愛情怎麼保存?留住愛情的秘密是什麼?
本文受網友迴饋而啟發,為未來可能談到的家族系統文章做概念準備。本文有點教學意味。
青春期孩子不聽話?請先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不一致,人前人後不同,真的是這樣嗎?
如何留下好印象?心理機制操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底孔子那時是看到消逝的河水?還是看到新生的流水呢?
愛情怎麼保存?留住愛情的秘密是什麼?
本文受網友迴饋而啟發,為未來可能談到的家族系統文章做概念準備。本文有點教學意味。
青春期孩子不聽話?請先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