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有點難度,屬於心理學基本文章,但也適一般人閱讀】
人一生下來,就被家長(通常是父母)養育著,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存活,如何在社會中說話及行動,形成了孩子知覺及行為的模式。歷史上也有不少例子,記錄這些養育者若是動物如狗、狼、𤠣子..等,小孩的知覺與行為也會跟養育者動物一樣,發展出和養育者動物類似的知覺和行為,所以一個人並不是全然的自由,而是受限於養育者的傳統,有其框架及範圍。
這些套在一個人的框架及範圍,雖然給了我們在這個社會中適當的知覺及行為模式,但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限制,舉個例來說,在正式會議上穿西裝打領帶是合適的,但若你有一天穿T恤和短褲參與正式會議,極可能會引起他人側目,而自己也可能覺得全身不自在,好像自己穿錯了衣服。事實上,正式會議鮮少規定你一定要穿西裝,但你會不知不覺地選擇西裝做為穿著的服裝,整理髮型⋯等,這一連串的考量是我們學習而來的,已經在我們心中內化為「理所當然」的模式,無形之中規範了我們的知覺和行為的尺度,所以我們並不是全然自由,這些無形的規範,非經反省而不自知。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面對生活的狀況,其實有既定範圍的認知及行為模式,而且往往不自知,就會單純地以為事情「理所當然」一定要這樣做。比如說,結婚後夫妻一定要同床共枕;或是說大年夜時結婚的夫妻一定要去男方家圍爐過年全家團圓⋯等。這些傳統、習俗與諺語幾乎都承載著這個社會規範的特性,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大部分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我個人認為,這同時也是教育改革或什麼改革容易緩慢的原因,而改革者往往要面對傳統而來的壓力。
如果我們限縮到個人的層級,就會發現個人的因應狀況及反應行為實則受到他個人過去經驗的影響,當個人在面對生活狀況而無法找到有效的因應方法時,很可能是自陷於個人的盲點之中,建議要找個適當的人談一下,或許就可跳脫個人的盲點,找到解決的方法。
所以我建議大家,當你到成年期,有一定程度的反思能力時,就要花一些時間去回顧自己曾經的原生家庭生活各面向,比如自己和母親之間,自己和父親之間,自己和手足之間⋯等的人際模式,是否都在一定的模式裏頭,我的經驗大概45歲以上時反省思考自己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穫,(通常這個歲數,以人生三明治模型說,都已有所經驗,並有一定程度的閱歷,人生也將邁入中老年,心身有一定成熟度),我自己就發現不容易拒絕母親,因為她的要求都有些情緒勒索的味道,擔心和她衝突;或者反省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比如你都捨不得丟棄物品,因為覺得浪費或充滿回憶,再去思考「覺得浪費或充滿回憶」這個觀點是來自何處?那你就會漸漸瞭解自己的很多既定模式,可能不是你理性思考結果的決定,而是來自你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人、事、物的影響,這時,你會發現自我瞭解的程度又更深一層,相對你的自主決定權又更開闊一些,自我控制力又更好了。
上述的這樣的過程,是一種蛻變的過程,你在意識層面會對自己有更好的掌握,同時這也可說是反省過去,以解放自己的歷程。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