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急診中:「處罰」後遺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處罰」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意義都不相同,從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父母就牽著我們的小手探索環境,或許是當時還稚嫩可愛,即使打翻了水杯,或是摔壞了遙控器,也不會受到太多打罵,沒有打罵的約束,小孩對外界的好奇心便更為強烈,對於想知道更多答案的企圖心達到頂點。

  進入學校後,團體生活訂下許多規則,然而這些規則多半是「懲罰機制」,不是「獎勵機制」,以最核心的「考試」來說,考不及格者多半罰寫,再不然就挨棍子,罰寫會佔據我們的時間,挨棍子便是皮肉痛,照理來說,下一次考試就會想考好一點,或從不及格變及格,畢竟誰也不想被處罰嘛!從國小開始,我的成績多屬前段,自然很少有成績上的處罰,然而我現在回想我當年,那個深夜慢慢苦讀的原因與理由,發現只有兩個,一就是逃避不及格的罰寫,二就是爭取無意義的滿分,我不帶著任何好奇心與思考,用冰冷的筆跡應考所有的科目與試題,分數常常是我心情的天秤,影響我幾乎一整天,對於知識是否充實心靈,是否為我終身受用,似乎是可有可無的一道命題。

  「逃避處罰」從考試上慢慢影響每個學生,像藤蔓般侵略我們的大腦與心,為了不想罰寫,為了不想讓家長看到難堪的分數,再為了一些與求知無關的屁事,我深知學校所教的東西,在社會上多半無用,有沒有用這件事要看個人,然而做事的態度已在我們懵懂無知的年紀時緩緩建立,我們不喜歡失敗的滋味,卻忘了沒有失敗的累積,何來成功的滋味。逃避處罰也意味著卻於正視失敗的僥倖心理,喪失了面對失敗的勇氣,人的個性也容易擔憂怕事,進而歇斯底里。

raw-image

  看到現在很多高學歷的人,讀到碩博士了,卻仍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令人惋惜又心疼,許多偉大的人物都常有「休學」的經歷,如果要一位才剛考上研究所的學生立刻休學,他肯定說不,因為他無法承受父母的不諒解,無法承擔社會的眼光和壓力,更不知該如何向自己解釋,我是否會在休學後,得到比現在更好的日子?倘若我繼續攻讀,是不是就能免去上述說的那些麻煩?我好,你好,他好,大家都好,這不是很好的過程嗎?一路的學歷走來,是為自己好,還是只為了不想看著別人不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本田的沙沙沙龍
8會員
18內容數
本田的沙沙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或許才是送分題。 那道題目我現在還印象深刻,像數學這樣的學科,照理來說答案應該都是很確定的,數字的計算很少會有灰色地帶。 老師在數學考卷上出了一到問答題。 並非要回答答案多少,而是問學生計算出答案後的看法如何。 剛開始考試沒多久,就聽見同學們用氣聲發出的困惑。
Thumbnail
2023/10/08
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或許才是送分題。 那道題目我現在還印象深刻,像數學這樣的學科,照理來說答案應該都是很確定的,數字的計算很少會有灰色地帶。 老師在數學考卷上出了一到問答題。 並非要回答答案多少,而是問學生計算出答案後的看法如何。 剛開始考試沒多久,就聽見同學們用氣聲發出的困惑。
Thumbnail
2022/10/22
廣義來說,我大概從大四就開始準備國考了,那時去蝦皮買了一本二手的法學緒論來讀,賣家好像也是國考生,打開書發現上面滿滿的筆記跟重點,雖說厚如字典,但整本書感覺歷經上千次翻閱,賣家還很貼心地黏了一只便利貼,上頭則道些祝福的話。 當完兵之後,我並沒有去報名補習班,再三思考過後,決定報考司法五等考試,職位則
Thumbnail
2022/10/22
廣義來說,我大概從大四就開始準備國考了,那時去蝦皮買了一本二手的法學緒論來讀,賣家好像也是國考生,打開書發現上面滿滿的筆記跟重點,雖說厚如字典,但整本書感覺歷經上千次翻閱,賣家還很貼心地黏了一只便利貼,上頭則道些祝福的話。 當完兵之後,我並沒有去報名補習班,再三思考過後,決定報考司法五等考試,職位則
Thumbnail
2022/10/08
說到打工,應該是很多人學生時期的回憶之一,有的人國高中就在打工,一般來說都是到大學才開始慢慢接觸,由於大學的課餘時間多,也才能有所餘力去賺賺生活費,當然這要看自己是否有能耐,有的人一次兼三份工作也不是問題,有的則是一份工作就飽和了,但無論如何,能藉由打工慢慢銜接職場,我相信是有益無害的。 大學時期,
Thumbnail
2022/10/08
說到打工,應該是很多人學生時期的回憶之一,有的人國高中就在打工,一般來說都是到大學才開始慢慢接觸,由於大學的課餘時間多,也才能有所餘力去賺賺生活費,當然這要看自己是否有能耐,有的人一次兼三份工作也不是問題,有的則是一份工作就飽和了,但無論如何,能藉由打工慢慢銜接職場,我相信是有益無害的。 大學時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十年前,親子天下引佐藤學的話,「為什麼孩子從學習中逃走?」以及「對多數的孩子而言,學校已經變成體驗失敗與挫折的場所。」。前兩天看到臉友的文字說到,某高中的學生考完試就高興地把書丟掉,同樣的狀況也在我家裡發生過不只一次。 經過教改與108課綱,有改變嗎? 我一直正面地期待著,但是也還在失望中。
Thumbnail
十年前,親子天下引佐藤學的話,「為什麼孩子從學習中逃走?」以及「對多數的孩子而言,學校已經變成體驗失敗與挫折的場所。」。前兩天看到臉友的文字說到,某高中的學生考完試就高興地把書丟掉,同樣的狀況也在我家裡發生過不只一次。 經過教改與108課綱,有改變嗎? 我一直正面地期待著,但是也還在失望中。
Thumbnail
人類之所以沒有很小的記憶,只是因為大腦不認為你需要記得,唯有新鮮或足夠刺激你的才會留下
Thumbnail
人類之所以沒有很小的記憶,只是因為大腦不認為你需要記得,唯有新鮮或足夠刺激你的才會留下
Thumbnail
猶記得小時候父母親對我十分嚴厲,我心中十分害怕什麼時候又犯錯了會被他們懲罰或是責罵,所以我無時無刻都很小心謹慎,但有時也沒辦法知道他們所謂的犯錯界線是什麼,使得我到大學都還有這樣的感受。  
Thumbnail
猶記得小時候父母親對我十分嚴厲,我心中十分害怕什麼時候又犯錯了會被他們懲罰或是責罵,所以我無時無刻都很小心謹慎,但有時也沒辦法知道他們所謂的犯錯界線是什麼,使得我到大學都還有這樣的感受。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身為高中生的我,不停顧慮自己的未來,顧慮自己考試的考試分數,先前回去國中和老師敘舊時,聽到慘不忍睹的成績,我總是默默的一句「屁孩」帶過。然而,最近回去國中時,看到了他們的成語填空:花枝(招展)竟填入花枝(魚排);看到了他們沒辦法分清楚鄭成功和鄭芝龍,隨著老師的嘆氣聲,我決定要找出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埋首書本成了台灣學生最大的特。   「處罰」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意義都不相同,從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父母就牽著我們的小手探索環境,或許是當時還稚嫩可愛,即使打翻了水杯,或是摔壞了遙控器,也不會受到太多打罵,沒有打罵的約束,小孩對外界的好奇心便更為強烈,對於想知道更多答案的企圖心達到頂點。   進入
Thumbnail
埋首書本成了台灣學生最大的特。   「處罰」對每個人來說,可能意義都不相同,從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父母就牽著我們的小手探索環境,或許是當時還稚嫩可愛,即使打翻了水杯,或是摔壞了遙控器,也不會受到太多打罵,沒有打罵的約束,小孩對外界的好奇心便更為強烈,對於想知道更多答案的企圖心達到頂點。   進入
Thumbnail
如果有其他的選擇,他們會怎麼選擇自己的生活?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已生活周遭的事,會不會都太過不了解。生活中除了被打,就是打人;除了被罵,就是罵人;除了被排擠,就是排擠人;除了念書,就是考試;除了驕傲,就是歧視人;除了聚眾,就是孤立人。好想所有的事情都有兩端,而我們都只能選一邊。
Thumbnail
如果有其他的選擇,他們會怎麼選擇自己的生活?那個時候,我們對自已生活周遭的事,會不會都太過不了解。生活中除了被打,就是打人;除了被罵,就是罵人;除了被排擠,就是排擠人;除了念書,就是考試;除了驕傲,就是歧視人;除了聚眾,就是孤立人。好想所有的事情都有兩端,而我們都只能選一邊。
Thumbnail
思辨和自主思考的能力,需要從小在教育中培養,若無法跳脫侷限陜窄的思維,如何能將視野擴大放寬,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用新的視角看清這個世界
Thumbnail
思辨和自主思考的能力,需要從小在教育中培養,若無法跳脫侷限陜窄的思維,如何能將視野擴大放寬,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用新的視角看清這個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