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法人化、學費無償化、私校退場看日本高教如何「收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引進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國家,先後歷經明治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育改革後,1980年代後在國力強盛與人口老化的背景下再進行了所謂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此次的改革過程中,歷經1990年代經濟泡沫化、人口高齡化與負成長、311東日本大震災、COVID-19疫情等重大的社會問題與災難。日本的高等教育因應上述的變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其過程與成效受到日本國內與海外的極度重視,甚至仿效。本文分別依照國立大學法人化、高等教育無償化政策、大學退場等主題加以介紹並做為參考。

國立大學「法人化」的美麗與哀愁

日本的大學可分為國立大學、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三種,分別為國家、地方政府、學校法人所設立。國立大學制度始於明治時代的東京大學,其後形成以九所帝國大學為金字塔型的排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施「一縣一國立大學」政策,形成三種大學並存的體系,也確立國立大學在地方上的重要地位。然而,1990年代日本政策財政困難,在刪減國家預算的大前提下,國立大學教職員的「非公務員化」成為改革的首要目標。
不過,國立大學「法人化」並非一蹴可幾,早在1964年日本即制定《筑波大學法》,試圖以「實驗性質」來進行大學法人化,但成效不彰,直至2004年小泉純一郎內閣以「一個國立大學一個法人」的方式,全數將國立大學法人化:
法人化之後,以追求效率為前提,大學權力集中於校長與理事會(理事長即為校長),但大學的預算逐年遞減1%,大學附屬醫院遞減2%。此後,部分國立大學也進行合併,主要型態是同一縣內的國立醫學大學改制為醫學院,併入同一縣最大的綜合大學,其後的合併方式大致以地理位置為首要考量(楊武勳,2011)。
法人化的一大特色是各校必須制定中期目標與中期計畫,文部科學省另外進行法人評鑑,再分配相應的補助金,此舉讓國立大學自負盈虧的比重大增,以增加產學合作、醫院收入,確保學生來源,並調整學費來擴增財源,同時努力減少人事費用與各項開銷,以達節流之效(楊武勳,2015)。2018年進一步提出「指定國立大學法人制度」與「一法人複數大學制度」的構想作為法人化政策的延伸,強化頂尖國立大學的地位,也增加大學治理的彈性。
此外,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由文部科學省任命,對於校長有監督之責。2020年3月,北海道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向文部科學大臣提出校長「不適任」之議,經過多次聽證會後,文部科學大臣於同年6月解除其職務,成為國立大學法人法成立後首開之先例。換言之,校長遴選委員不因選舉結束後即解散,故負有持續監督校長之責,對於大學內部而言,校長也不再是「有權無責」的職位。
不過,國立大學全面法人化,表面上在財政與人事上獲得一定的鬆綁,但因國家財政困窘,大學自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面臨極大的財政壓力。2000年起日本政府引進許多競爭性經費來鼓勵大學積極從事研究或教學,但總體的經費卻逐年減少,2004年法人化後更為明顯,影響大學研究與教學甚鉅。對此,201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獎的大隅良典教授就曾表示「30年後的日本還能是拿得到諾貝爾獎的國家嗎?」,一語道破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與基礎研究的危機。(延伸報導
日本的文部科學省,等同於台灣「教育部」|Photo credet: shutterstock

高等教育「無償化」的理想與現實

戰後,在景氣榮景與社會需求擴增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來增設國立大學,轉而讓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數快速增加,1945年私立大學校校數僅全國佔6成,2019年增加至77.2%。1975年私立大學學費為國立大學學費的五倍,在私立大學與學生的不平之鳴下,政府將國立大學學費提高,隔年縮減為2.3倍,兩者差距遞減,2019年再減至1.6倍。
2017年5月3日安倍晉三提出憲法改正案,以「新式經濟政策包裹」為名,推動「高等教育無償化」。按此,2019年5月成立「大學等修學支援相關法律」,2020年正式實施,對於日本社會是一大助益或衝擊尚未有定論。
首先,從預算面來看,日本在高等教育的投資只有GDP的0.5%左右,在OECD國家中最低,此點成為支持無償化最直接的理由。不過,日本公共財政的負債卻也是其他先進國家的兩倍。
此外,無償化政策的預算高達7600億日圓,乃是2017年獎學金與學費減免合計預算730億日圓的十倍之多。同時,該預算也是高等教育政府補助金(約1兆5000億日圓)的一半。該金額也占提升消費稅後所增加稅收的一半,足見其金額之大。
再者,以補助對象角度來看,2019年度18歲的高中畢業生就讀四年制大學與短期大學者約佔58.1%,專門學校升學率為23.6%,兩者合計超過同年齡層的八成,並設有排富條款。法案審議過程之中,似乎以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的兩成(約75萬人),平均每人給予100萬日圓的方式計算,事實上缺乏精算的基礎(金子元久,2020)。雖然私立大學與大部分媒體支持此一政策,但部分調查也顯示約有三成日本民眾「反對」以公共支出作為高等教育無償化的政策(小林雅之,2020)。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無償化政策不僅缺乏另闢財源的配套措施,也有可能排擠到其他教育預算。
再面對奧運延期與COVID-19疫情造成國內外消費減少與企業營收大減之際,部分國、私立大學為反映經營成本而提高學費,高等教育無償化政策無疑讓日本的財政與社會雪上加霜。

少子化的大學退場危機如何解?

日本在1992年度18歲的人口達205萬人,達到史上高峰,之後一路減少,2007年減為130萬人,但大學數量直到2012年才首度減少。2005年高中生的大學升學率突破50%,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2018年起18歲人口和大學入學人口同時減少。1990年代之後私立短期大學紛紛升格為四年制大學,但2000年後已出現多所四年制私立大學因經營不善、違反法令或招生不足而倒閉或遭政府強制解散。面對上述危機,日本政府與大學紛紛推出相關政策與措施,除上述大學法人化、國立大學合併外,以競爭性的經費推動研究、教學、國際化,乃至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都成為改革的取向。例如,2016年文部科學省就以政策引導的方式,試圖讓國立大學自行定位為「研究型」、「教學型」、「地方型」三類,由各大學自行選擇,政府再依其成效分配經費。
面對少子化的危機,部分公立大學也實施法人化,私立大學的改革更快。除建構大學策略聯盟,部分私立大學也進行合併,甚至與地方政府合作,改制為「公立大學」,也有私立大學因經營不善、違反法令或招生不足而倒閉或遭政府強制解散。政府對於私立大學的補助方式有二:「經常性支出」補助金的流程是私立大學透過「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向文部科學省申請;研究、教學等設施設備和其他競爭性經費則是由文部科學省直接補助。
回顧歷史,1975年以教育事務具有「公共性」為由,政府通過《私立學校振興助成法》,確認國家應該依法補助私立大學辦學,以維持私立學校辦學的條件,減輕學生經濟負擔,並提昇私立學校經營的健全性。該法明訂國家對於私立大學經常性支出的補助比例應維持在50%以上,不過1980年曾雖一度達到29.5%,但隨後下降,1990年至今則維持在9%~11%左右,足見私立大學財政上對於學費收入的依賴性很高。
2007年開始大學入學人數和招生人數相同,即所謂「全入時代」到來,2019年度更有36.6%的私立大學招生不足。2000~2017年間,日本四年制大學與短期大學的合併(公立33所、私立81所)改名(公立7所、私立113所)倒閉(私立12所)已成為常態。
日本對於私立學校退場機制法律規定相當嚴格,除文部科學省的「行政指導」、私立大學經營預警制度與「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的輔導機制外,「學費無償化」政策的適用學校也排除債務過多、連續三年財政赤字或連續三年招生員額不滿八成的等經營不善的學校。(參考:日本私立學校‧共濟事業團經營預警制度
法律上,退場的原因則涵蓋「命令關閉(或解散)」與「自主退場(合併、民事再生、破產)」等諸多類型。退場的後續處理方式上,日本並無設定改辦或轉型規範,也規定賸餘財產不得回歸董事或創辦人,而只能歸屬債權人或捐贈公益法人
對於學生則積極輔導轉學,協助其完成學業。私立學校的教職員工適用於《勞動基準法》等法令,若學校法人破產或開始民事再生手續,在一定的範圍內,「獨立行政法人勞動者之健康福祉機構」可先行墊付被積欠的薪資。2006年起私立大學教師已全面強制加入失業保險,但若將來私立大學大量倒閉,雖可緩和教職員工暫行性失業的燃眉之急,並無法保證能順利轉業(楊武勳、林思敏,2017)。

他山之石:日本能,臺灣也能?

同樣面對少子化,日本的諸多大學改革政策與臺灣相似,但在國立大學法人化、大學分類、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監督責任與私立大學退場機制的法制面與實施面相對完整。
文部科學省對於私立大學具備「質問檢查權」,可要求改善、命令解散、解除理事職務、停止招生、學生轉學等諸多行政指導權。「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設有經營預警制度,針對「正常」、「經營困難」(黃色警戒)、「自立再生困難」(紅色警戒)與「破產」四個等級的經營狀態,都設有相對的輔導與善後措施,文部科學省則作為後盾。
私立大學退場後賸餘財產只能歸屬債權人或捐贈公益法人。清算的過程中,為避免利益衝突,文部科學省可依利害關係人的申請或其職權,選定清算代表人。此外,教職員工薪資的墊付與失業保險制度等早已獲得社會認同,以上措施都足為他山之石。
參考文獻:
  • 小林雅之(2020)。高等教育無償化を問う。現代の高等教育,168,4-11。
  • 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2013)。経営判断指標 平成25年度版。來源
  • 金子元久(2020)。「無償化」を問う。現代の高等教育,168,12-17。
  • 楊武勳(2011)。日本國立大學的整併—以山梨大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6,131-144。
  • 楊武勳(2015)。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形成分析—以政策倡導聯盟架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1(1),35-67。
  • 楊武勳、林思敏(2017)。 日本私立大學退場機制現況之探討。高等教育,12(1),33-72。
  • 楊武勳(2019)。日本大學品質保證與校務研究。載於楊瑩(主編)各國大學品質保證與校務研究(頁129-172)。台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楊武勳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學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特聘教授。曾任大學國際長、系主任、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名古屋大學客座教授、柬埔寨亞歐大學客座教授、越南胡志明市臺灣教育中心主任。專長領域:日本教育、韓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比較、日語教學。
責任編輯:羊正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註冊率可以「操作」,例如教育部的「寄存名額」政策會造成學校寄存的名額越多,招生人數就越少,註冊率便會拉高。但問題是沒有學校抓得準該寄存多少名額,結果就變成大家都在「賭」!
「從增加生源角度看,學生來源國若高等教育品質低,但經濟情況佳繳得起學費,那我們去開拓東南亞高教市場才有意義。站在國家整體利益角度來看,國家資源應有效運用,國內高教獎補助已經不足,不應該再把資源分去補助這些不見得友善待我的國家。」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地瓜校長。 今天,是奇幻的2020下半場的第一天,也是我們正式推翻自己的第一天。 「雜學校」作為一年一度的亞洲最大教育創新博覽會,6年來我們集結了超過1400個屬於台灣教育多樣多元的創新光譜。從2015年那場地表上最有趣的教育展「不太乖教育節」開始,對全台灣徵求各種的非典型教育
為什麼我們無法專注在線上課程超過15分鐘,卻能在遊戲裡花費那麼多的時間、還捨不得切換頁面去逛網拍或社群軟體?甚至專心到家人在叫你吃飯都聽不見,眼中只有子彈時間裡雷霆牙被凍結的弱點?
線上教育和數位學習並非因為疫情而起,但導致疫情如此嚴重、擴散如此迅速的許多因素,也跟科技脫離不了關係。大量而頻繁的人際互動,從鄉村移動到都市的集中趨勢,以及廉價航空興起造就的大量跨國差旅行為,一方面是來自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文明發展,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傳統生活型態以及跟土地牢牢附著的關係逐漸鬆脫⋯⋯
在這次口罩國家隊中,技職教育所培育出的技術人才確實獲得讚揚,可是被讚揚的,仍然是一種視為「產業與經濟的附庸」思維,用白話來說,就是「你的技術很會賺錢,但你的價值就是賺錢」,但事實上,技職的價值不只如此⋯⋯
註冊率可以「操作」,例如教育部的「寄存名額」政策會造成學校寄存的名額越多,招生人數就越少,註冊率便會拉高。但問題是沒有學校抓得準該寄存多少名額,結果就變成大家都在「賭」!
「從增加生源角度看,學生來源國若高等教育品質低,但經濟情況佳繳得起學費,那我們去開拓東南亞高教市場才有意義。站在國家整體利益角度來看,國家資源應有效運用,國內高教獎補助已經不足,不應該再把資源分去補助這些不見得友善待我的國家。」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地瓜校長。 今天,是奇幻的2020下半場的第一天,也是我們正式推翻自己的第一天。 「雜學校」作為一年一度的亞洲最大教育創新博覽會,6年來我們集結了超過1400個屬於台灣教育多樣多元的創新光譜。從2015年那場地表上最有趣的教育展「不太乖教育節」開始,對全台灣徵求各種的非典型教育
為什麼我們無法專注在線上課程超過15分鐘,卻能在遊戲裡花費那麼多的時間、還捨不得切換頁面去逛網拍或社群軟體?甚至專心到家人在叫你吃飯都聽不見,眼中只有子彈時間裡雷霆牙被凍結的弱點?
線上教育和數位學習並非因為疫情而起,但導致疫情如此嚴重、擴散如此迅速的許多因素,也跟科技脫離不了關係。大量而頻繁的人際互動,從鄉村移動到都市的集中趨勢,以及廉價航空興起造就的大量跨國差旅行為,一方面是來自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文明發展,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傳統生活型態以及跟土地牢牢附著的關係逐漸鬆脫⋯⋯
在這次口罩國家隊中,技職教育所培育出的技術人才確實獲得讚揚,可是被讚揚的,仍然是一種視為「產業與經濟的附庸」思維,用白話來說,就是「你的技術很會賺錢,但你的價值就是賺錢」,但事實上,技職的價值不只如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臺灣某大學因財務問題宣佈倒閉,將23.6億的校產全數過戶給另一機構,成為全臺首例。此事件揭示了少子化對私校招生的嚴重影響,並引發關於如何經營及轉型教育機構的討論。根據《私立學校法》,停辦學校後可改辦其他教育或社福事業,結合醫療與長照概念,可能成為未來應對人口結構變遷的解決方案。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日本的大學中,國立、公立、與私立學校的特徵與優缺點,提供給在準備/考慮考研究所的同學作為參考。內容包括學費相當、地理位置、學校排名、排名的依據和指標、學校特色、畢業生就業情況等。共提出5點建議供同學們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Thumbnail
本文從戰後重建到高度現代化,探討日本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影響。包括戰後經濟奇蹟、科技與創新、教育體系與價值觀、社會結構與挑戰、文化與全球影響力等面向。
Thumbnail
2024出現重大變化的特色項目是財務體質。 不負責評論:財團是否發現教育改革30年,畢業生很難用? 不如企業自己辦大學,自己培訓自己用。台塑的確已經是這樣。 有錢不一定能好好辦學,但沒錢萬萬不能。以政府對辦學的重重管轄,以致高教學費如此低廉,私立學校從中學到大學,是時候逐漸展開貧富極端的風景。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臺灣某大學因財務問題宣佈倒閉,將23.6億的校產全數過戶給另一機構,成為全臺首例。此事件揭示了少子化對私校招生的嚴重影響,並引發關於如何經營及轉型教育機構的討論。根據《私立學校法》,停辦學校後可改辦其他教育或社福事業,結合醫療與長照概念,可能成為未來應對人口結構變遷的解決方案。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日本的大學中,國立、公立、與私立學校的特徵與優缺點,提供給在準備/考慮考研究所的同學作為參考。內容包括學費相當、地理位置、學校排名、排名的依據和指標、學校特色、畢業生就業情況等。共提出5點建議供同學們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Thumbnail
本文從戰後重建到高度現代化,探討日本社會的發展過程及其影響。包括戰後經濟奇蹟、科技與創新、教育體系與價值觀、社會結構與挑戰、文化與全球影響力等面向。
Thumbnail
2024出現重大變化的特色項目是財務體質。 不負責評論:財團是否發現教育改革30年,畢業生很難用? 不如企業自己辦大學,自己培訓自己用。台塑的確已經是這樣。 有錢不一定能好好辦學,但沒錢萬萬不能。以政府對辦學的重重管轄,以致高教學費如此低廉,私立學校從中學到大學,是時候逐漸展開貧富極端的風景。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新制,規定調查小組「全數外聘」,教育部和人本基金會表示是為了防止「師師相護」。 人本沒有提供全面研究結果,拿著幾個個案,就把法規整個修了?? 哪條法沒有錯誤執行,那六法全書是不是都要重寫了? 人本基金會和教育部,竟然沒有學術研究的態度? 就大喇喇地在主導教育法規的改革? 意外嗎?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