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堂不好的語言課之完美示範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前陣子想說好久沒上日文課,總覺得少了點刺激,於是報名了某個課程。短暫參與了幾次之後退出了。​原本覺得是個不太好的經驗,但仔細想想其實有些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事情,所以決定寫下來。​

————— 前言 —————​

過去也曾在一些補習班或是大學的第二外語課上過日文,但以前似乎不太會注意老師的上課方式,只要老師人很好,就會死忠追隨。後來研究所時期讀語言學.語言教育相關科系,在上外語課時,除了學習語言本身,也慢慢開始會注意課堂上一些細節。​

不過完全不是抱著拆人家台的心態哦!別誤會。上課時我絕對都會非常投入配合所有活動,如果遇到用心又會教的老師時,更會千百倍敬愛他。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我是個奧客​XD

只是在有了語言教學的相關知識、並且自己也實際當過老師後(雖然非常菜),我知道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做到哪些事情。而那些事情是即便每個人對上課的期待不同,也不能讓步的最基本的底線。​

————— 這4件事,不該做 —————​

❶ 把「強調」當成擋箭牌​

「『強調』是垃圾桶」這是研究所的語法課老師不斷耳提面命的一句話。​

「強調」這個詞,在說明幾個相似用法之間的區別時經常被拿出來當擋箭牌。每次看到有人這樣說,我都忍不住想翻白眼。​舉個中文的例子:​

「他早上六點出門了」
「他早上六點就出門了」​

這兩句有何不同?不負責任的老師會跟你說「就」表示「強調」。好的沒關係,再繼續看下去:​

「他早上六點就出門了」​
「他早上六點才出門」​

這裡可以跟學生說「就」表示「強調」、「才」也一樣表示「強調」嗎?兩個語義完全相反的詞竟然可以共用相同的解釋,有說跟沒說一樣。算了,再繼續看下去:​

「他早上六點就出門了」​
「我就知道你在想那些有的沒的」​
「這就是你在找的那本書」​

以上三個句子中「就」的語義其實都不一樣,都用「強調」來解釋的話,那語言教師也太好當了吧 。​(上面幾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小編之後找個時間認真寫一篇)​

回到日文,以「のだ」和「は」這兩個超常被提出來的問題為例:​

「ケーキを食べた?」​
「ケーキを食べたの?」​
「ケーキを食べた」​
「ケーキは食べた」​

這些差異如果都只說是「強調」,大家能接受嗎?​

事實上並非不能說強調,重點在強調「什麼」,有可能是強調「原因」、強調「跟預期相符」、強調「主觀認知」等等。當然還是有難以具體說明的情況(尤其是表示語氣的用法),許多甚至語言學界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但至少不要以為有了一個名為「強調」的垃圾桶,就可以把不會解釋的東西全部丟進去。

當一個老師總是這樣做時,只顯示出他對語言的敏感度不足,對文法的分析也一點都沒有熱情。(很兇的小編)​

❷ 無效的課堂活動​

「你為什麼要設計這個課堂活動?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訓練學生哪些語言技能?」這也是學校老師一再希望我們思考的事情。​

所謂「課堂活動」其實範圍很廣,遊戲、角色扮演、朗讀、發表、小組討論⋯都可以是活動。而這些活動可以非常有意義,也可以非常沒意義。​

例如上課時我們玩了桌遊。遊戲本身滿好玩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些收穫。但這個遊戲佔了兩個半小時課程中的其中一小時,而在那一個小時裡,我學到3個生詞、開口說了2句話。​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學到東西,但我會很疑惑這些東西是否一定要在這裡學?是否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學?​

而這就要回到「學生為什麼要來上課」這個問題上。如果是他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什麼要特地前來?老師能給予什麼學生自己在家得不到的,讓這短暫的一、兩個小時成為濃縮的精華?​

當然,整堂課每個環節都要充滿意義的話,師生都會感到疲憊,但就是比例問題。當活動的意義小於所花費的時間和力氣時,學生自然會感到不對勁。​雖然再怎麼精心安排都還是會有人不滿意,這很難避免,只能盡可能思考、盡可能完善,降低不滿的程度。總之不能只是「因為好玩」就硬塞活動。​

❸ 時間的浪費​

第2點其實也是浪費時間的一種,第3點想說的是跟課程活動無關的部分。​

例如上課時老師想跟我們分享他放在個人SNS上的照片但忘了帳號密碼,花了五分鐘嘗試,最後還是登入失敗什麼也沒看到;又例如發下的講義墨水太淡幾乎看不到字,於是重新影印,大家一起空等了快二十分鐘。​

利用上課前或下課時間登入、影印完畢就應該發現字不夠清楚並立即重印⋯有太多不該佔用上課時間處理的瑣事不斷發生,讓人滿頭問號。身為老師應該要更用心對待學生花費的時間和金錢。​

❹ 錯誤的強化​

跟前面三點相比,這是最不應該發生的。​

開始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是來自於我自己的家教經驗。當時的一位家教學生,要求我糾正他「每一個」錯誤的發音。但有些我覺得沒有很明顯、或者不想打斷他說話,所以有時沒有一一指正。​

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因為想測試自己的發音哪一種比較標準,有時會同一個詞用不同的發音去讀。「兩種發音都沒問題??」他發現我其實沒有逐一糾正,於是向我嚴正抗議:​「我已經說需要每一個都糾正,心裡就認定你會一個一個告訴我。所以當你沒說不對,我就會記住那樣的發音是正確的,但其實是錯的」。​

這在語言學習理論中稱為「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意即錯誤的語言知識永久性地存在、難以改變。比起浪費時間,這件事更加嚴重。(已深深反省的me)​

而在我這次的上課經驗中發生的事情是,當時老師發下一篇文章要我們朗讀。第一遍先每人輪流唸一句;第二遍由老師先唸、我們一起複誦;第三遍再次每人輪流,但讀較長的段落;第四遍沒有老師帶領,全班一起唸。就這樣互相聽彼此不標準的發音,唸了半個多小時,而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糾正。(眼神死)​

由於是當天發的文章,無法事先查好讀音,課堂上唸的時候碰到不知道的字只能等待老師救援。​但奇妙的是,有經驗的老師一般會知道這個程度的學生可能哪些字不會唸。可是這位老師不僅沒有預測的能力,在學生開始支支吾吾產生停頓時也沒有即時回應,總是要過了很久等學生開口問:「請問這個字怎麼唸?」(主要是學生在唸的時候老師在用手機不曉得在查什麼,所以其實根本不知道學生讀到哪裡了)​

這邊並不是說這種活動只適合初級,中高級來做就浪費時間。而是,對任何程度的學生來說,完全沒有糾正、讓學生充滿疑惑地不斷重複錯誤直到再也改不回來,這樣的活動不只沒有意義,還會帶來傷害。(除了課堂活動,回家作業也是同樣道理)​

當然我能明白,即使是小班制也不可能做到逐一糾正,但這同樣是比例問題。如果沒辦法好好糾正,至少不要「強化」它。​例如在初中級時經常會有跟著老師複誦課文的橋段。但唸個一次,只是讓學生聽老師的發音、大概知道怎麼唸就好,而不是讓錯誤在無形中被鞏固。​

以上四項是透過這次上課經驗深深感受到的,在一堂好的語言課中,不該發生的事。

————— 結語 —————​

這些事情不只適用於日語課,其他任何語言課程都是一樣的。希望對大家未來在尋找課程、甚至是要去當別人的老師時能有點幫助。​

聲明:套一句美妝版的慣用語「我的毒藥可能是你的蜜糖」。這個課不適合我但可能適合你,並且寫這篇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砸誰的招牌,所以大家不需要臆測是哪個機構哪位老師。(而且老師其實是個親切又幽默的好人,這篇只是挑出其中一些比較不好的面去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夜緻-avatar-img
2021/01/11
我自己也是語言教師,很同意你這篇文的內容,很一針見血! 我很同意要避免「石化現象」。但,關於發音的訂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時時」被訂正。如果學生能接受當然好,但大部分的學生能忍受訂正的程度有限。比如: 一個難的發音,我一次訂正不會超過3次。學生說一段話裡,如果每個字的發音達到80~90%的能理解力,我就不會訂正。我只會訂正當中真的會「聽不出來在說什麼」的發音。 因為語言課堂裡如果老師「太」認真訂正「每個」錯誤發音,很容易讓學生對自己的口語能力沒有信心,可能會造成愈來愈不敢開口的問題。
avatar-img
深夜翻譯女子|日語小客廳
109會員
101內容數
開盞夜燈、泡杯熱茶,像窩在朋友家客廳促膝長談那樣,與你分享日語的美好。
2021/06/04
「それでも好き」這樣的狀態,我覺得很平衡、很美好。
Thumbnail
2021/06/04
「それでも好き」這樣的狀態,我覺得很平衡、很美好。
Thumbnail
2020/06/19
「不要一直翻譯成中文,要用日文思考!」大家經常呼喊的這句口號,真的有道理嗎?
Thumbnail
2020/06/19
「不要一直翻譯成中文,要用日文思考!」大家經常呼喊的這句口號,真的有道理嗎?
Thumbnail
2020/04/24
正是這樣的時刻,我們更需要真知灼見。
Thumbnail
2020/04/24
正是這樣的時刻,我們更需要真知灼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在被提供東西時不會直接說 「要りません」"我不想要 "或「食べません」"我不吃"。 我們日本人對語言非常敏感。 為了避免傷害對方,我們研究各種各樣的方法。
Thumbnail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在被提供東西時不會直接說 「要りません」"我不想要 "或「食べません」"我不吃"。 我們日本人對語言非常敏感。 為了避免傷害對方,我們研究各種各樣的方法。
Thumbnail
的確,在教科書中寫到 "ある"=有,"好き"=喜歡。 但是,你不能僅僅通過使用你從初級教科書中學到的東西而成為高級人才。 學習N1和N2的書面語言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不學習日語的感覺,你就不能達到母語水平。
Thumbnail
的確,在教科書中寫到 "ある"=有,"好き"=喜歡。 但是,你不能僅僅通過使用你從初級教科書中學到的東西而成為高級人才。 學習N1和N2的書面語言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不學習日語的感覺,你就不能達到母語水平。
Thumbnail
作者 Yuna 於 Hahow 平台開設之課程 【我們與溝通的距離】 #此課獻給跟當初的我一樣 #在入門日文時遭遇挫折及煩惱的你 『從自學兩年N1經驗衍生出的學習方式』 『拋開檢定考,從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出發』 ━━━━━━━━━━━━ ▼ 以下症狀是否似曾相識 ━━━━━━━━━━━━ ①
Thumbnail
作者 Yuna 於 Hahow 平台開設之課程 【我們與溝通的距離】 #此課獻給跟當初的我一樣 #在入門日文時遭遇挫折及煩惱的你 『從自學兩年N1經驗衍生出的學習方式』 『拋開檢定考,從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出發』 ━━━━━━━━━━━━ ▼ 以下症狀是否似曾相識 ━━━━━━━━━━━━ ①
Thumbnail
這學期我偷懶下修了很多課^ - ^“ 一部分是因為下午要打工,而上午沒什麼有趣的課 (春秋學期的課池是一樣的,很多課我秋學期已經選過了) 其二是進早大沒上一下綜合日本語怕會有遺憾(就像沒點招牌套餐一樣?)
Thumbnail
這學期我偷懶下修了很多課^ - ^“ 一部分是因為下午要打工,而上午沒什麼有趣的課 (春秋學期的課池是一樣的,很多課我秋學期已經選過了) 其二是進早大沒上一下綜合日本語怕會有遺憾(就像沒點招牌套餐一樣?)
Thumbnail
繼(上)篇滔滔不決地分享了小編自己的故事之後,(下)篇想說說影片提到的內容之外的其他須注意用語,以及針對影片底下留言的小小看法!​
Thumbnail
繼(上)篇滔滔不決地分享了小編自己的故事之後,(下)篇想說說影片提到的內容之外的其他須注意用語,以及針對影片底下留言的小小看法!​
Thumbnail
前幾天在youtube看到一個影片(講日文的台灣女生Tiffany〈日本人不會告訴你,這樣講日文其實很討厭〉,影片內容和底下的留言小編覺得很有共鳴!
Thumbnail
前幾天在youtube看到一個影片(講日文的台灣女生Tiffany〈日本人不會告訴你,這樣講日文其實很討厭〉,影片內容和底下的留言小編覺得很有共鳴!
Thumbnail
大家的日本語 第十二課 お祭りは どうでしたか。 本課重點: 形容詞、名詞的過去肯定/過去否定。 比較表現。
Thumbnail
大家的日本語 第十二課 お祭りは どうでしたか。 本課重點: 形容詞、名詞的過去肯定/過去否定。 比較表現。
Thumbnail
漸漸需要一點腦力理解的第九課,狀態動詞/原因理由/程度表示/用法
Thumbnail
漸漸需要一點腦力理解的第九課,狀態動詞/原因理由/程度表示/用法
Thumbnail
前陣子想說好久沒上日文課,總覺得少了點刺激,於是報名了某個課程。短暫參與了幾次之後退出了。​原本覺得是個不太好的經驗,但仔細想想其實有些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事情,所以決定寫下來。​
Thumbnail
前陣子想說好久沒上日文課,總覺得少了點刺激,於是報名了某個課程。短暫參與了幾次之後退出了。​原本覺得是個不太好的經驗,但仔細想想其實有些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事情,所以決定寫下來。​
Thumbnail
語言癌的現象在日文裡也有,這些文法沒錯但實際上卻沒有意義的填充物用太多會被人翻白眼!🙄 來看看你中了幾項!!
Thumbnail
語言癌的現象在日文裡也有,這些文法沒錯但實際上卻沒有意義的填充物用太多會被人翻白眼!🙄 來看看你中了幾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