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想說好久沒上日文課,總覺得少了點刺激,於是報名了某個課程。短暫參與了幾次之後退出了。原本覺得是個不太好的經驗,但仔細想想其實有些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事情,所以決定寫下來。
————— 前言 —————
過去也曾在一些補習班或是大學的第二外語課上過日文,但以前似乎不太會注意老師的上課方式,只要老師人很好,就會死忠追隨。後來研究所時期讀語言學.語言教育相關科系,在上外語課時,除了學習語言本身,也慢慢開始會注意課堂上一些細節。
不過完全不是抱著拆人家台的心態哦!別誤會。上課時我絕對都會非常投入配合所有活動,如果遇到用心又會教的老師時,更會千百倍敬愛他。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我是個奧客XD
只是在有了語言教學的相關知識、並且自己也實際當過老師後(雖然非常菜),我知道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做到哪些事情。而那些事情是即便每個人對上課的期待不同,也不能讓步的最基本的底線。
————— 這4件事,不該做 —————
❶ 把「強調」當成擋箭牌
「『強調』是垃圾桶」這是研究所的語法課老師不斷耳提面命的一句話。
「強調」這個詞,在說明幾個相似用法之間的區別時經常被拿出來當擋箭牌。每次看到有人這樣說,我都忍不住想翻白眼。舉個中文的例子:
「他早上六點出門了」
「他早上六點就出門了」
這兩句有何不同?不負責任的老師會跟你說「就」表示「強調」。好的沒關係,再繼續看下去:
「他早上六點就出門了」
「他早上六點才出門」
這裡可以跟學生說「就」表示「強調」、「才」也一樣表示「強調」嗎?兩個語義完全相反的詞竟然可以共用相同的解釋,有說跟沒說一樣。算了,再繼續看下去:
「他早上六點就出門了」
「我就知道你在想那些有的沒的」
「這就是你在找的那本書」
以上三個句子中「就」的語義其實都不一樣,都用「強調」來解釋的話,那語言教師也太好當了吧 。(上面幾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小編之後找個時間認真寫一篇)
回到日文,以「のだ」和「は」這兩個超常被提出來的問題為例:
「ケーキを食べた?」
「ケーキを食べたの?」
「ケーキを食べた」
「ケーキは食べた」
這些差異如果都只說是「強調」,大家能接受嗎?
事實上並非不能說強調,重點在強調「什麼」,有可能是強調「原因」、強調「跟預期相符」、強調「主觀認知」等等。當然還是有難以具體說明的情況(尤其是表示語氣的用法),許多甚至語言學界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但至少不要以為有了一個名為「強調」的垃圾桶,就可以把不會解釋的東西全部丟進去。
當一個老師總是這樣做時,只顯示出他對語言的敏感度不足,對文法的分析也一點都沒有熱情。(很兇的小編)
❷ 無效的課堂活動
「你為什麼要設計這個課堂活動?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訓練學生哪些語言技能?」這也是學校老師一再希望我們思考的事情。
所謂「課堂活動」其實範圍很廣,遊戲、角色扮演、朗讀、發表、小組討論⋯都可以是活動。而這些活動可以非常有意義,也可以非常沒意義。
例如上課時我們玩了桌遊。遊戲本身滿好玩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些收穫。但這個遊戲佔了兩個半小時課程中的其中一小時,而在那一個小時裡,我學到3個生詞、開口說了2句話。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學到東西,但我會很疑惑這些東西是否一定要在這裡學?是否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學?
而這就要回到「學生為什麼要來上課」這個問題上。如果是他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什麼要特地前來?老師能給予什麼學生自己在家得不到的,讓這短暫的一、兩個小時成為濃縮的精華?
當然,整堂課每個環節都要充滿意義的話,師生都會感到疲憊,但就是比例問題。當活動的意義小於所花費的時間和力氣時,學生自然會感到不對勁。雖然再怎麼精心安排都還是會有人不滿意,這很難避免,只能盡可能思考、盡可能完善,降低不滿的程度。總之不能只是「因為好玩」就硬塞活動。
❸ 時間的浪費
第2點其實也是浪費時間的一種,第3點想說的是跟課程活動無關的部分。
例如上課時老師想跟我們分享他放在個人SNS上的照片但忘了帳號密碼,花了五分鐘嘗試,最後還是登入失敗什麼也沒看到;又例如發下的講義墨水太淡幾乎看不到字,於是重新影印,大家一起空等了快二十分鐘。
利用上課前或下課時間登入、影印完畢就應該發現字不夠清楚並立即重印⋯有太多不該佔用上課時間處理的瑣事不斷發生,讓人滿頭問號。身為老師應該要更用心對待學生花費的時間和金錢。
❹ 錯誤的強化
跟前面三點相比,這是最不應該發生的。
開始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是來自於我自己的家教經驗。當時的一位家教學生,要求我糾正他「每一個」錯誤的發音。但有些我覺得沒有很明顯、或者不想打斷他說話,所以有時沒有一一指正。
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因為想測試自己的發音哪一種比較標準,有時會同一個詞用不同的發音去讀。「兩種發音都沒問題??」他發現我其實沒有逐一糾正,於是向我嚴正抗議:「我已經說需要每一個都糾正,心裡就認定你會一個一個告訴我。所以當你沒說不對,我就會記住那樣的發音是正確的,但其實是錯的」。
這在語言學習理論中稱為「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意即錯誤的語言知識永久性地存在、難以改變。比起浪費時間,這件事更加嚴重。(已深深反省的me)
而在我這次的上課經驗中發生的事情是,當時老師發下一篇文章要我們朗讀。第一遍先每人輪流唸一句;第二遍由老師先唸、我們一起複誦;第三遍再次每人輪流,但讀較長的段落;第四遍沒有老師帶領,全班一起唸。就這樣互相聽彼此不標準的發音,唸了半個多小時,而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糾正。(眼神死)
由於是當天發的文章,無法事先查好讀音,課堂上唸的時候碰到不知道的字只能等待老師救援。但奇妙的是,有經驗的老師一般會知道這個程度的學生可能哪些字不會唸。可是這位老師不僅沒有預測的能力,在學生開始支支吾吾產生停頓時也沒有即時回應,總是要過了很久等學生開口問:「請問這個字怎麼唸?」(主要是學生在唸的時候老師在用手機不曉得在查什麼,所以其實根本不知道學生讀到哪裡了)
這邊並不是說這種活動只適合初級,中高級來做就浪費時間。而是,對任何程度的學生來說,完全沒有糾正、讓學生充滿疑惑地不斷重複錯誤直到再也改不回來,這樣的活動不只沒有意義,還會帶來傷害。(除了課堂活動,回家作業也是同樣道理)
當然我能明白,即使是小班制也不可能做到逐一糾正,但這同樣是比例問題。如果沒辦法好好糾正,至少不要「強化」它。例如在初中級時經常會有跟著老師複誦課文的橋段。但唸個一次,只是讓學生聽老師的發音、大概知道怎麼唸就好,而不是讓錯誤在無形中被鞏固。
以上四項是透過這次上課經驗深深感受到的,在一堂好的語言課中,不該發生的事。
————— 結語 —————
這些事情不只適用於日語課,其他任何語言課程都是一樣的。希望對大家未來在尋找課程、甚至是要去當別人的老師時能有點幫助。
聲明:套一句美妝版的慣用語「我的毒藥可能是你的蜜糖」。這個課不適合我但可能適合你,並且寫這篇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砸誰的招牌,所以大家不需要臆測是哪個機構哪位老師。(而且老師其實是個親切又幽默的好人,這篇只是挑出其中一些比較不好的面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