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台灣不是沒有國際新聞 而是沒有人注意過-《身為國際新聞記者》

【職場讀書人選書】台灣不是沒有國際新聞 而是沒有人注意過-《身為國際新聞記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國際新聞記者?台灣都沒有國際新聞啊!」

(中略)男方一聽到我的職業,就嘰哩呱啦地發表他對「國際新聞記者」這個職業的長篇大論,當時我也不管交不交得到男朋友了,直接問對方: 「你曾經好好坐在電視前面,一小時都不轉台,看看新聞台到底有沒有國際新聞嗎?電視新聞又不像是報紙,一攤開有沒有報一目瞭然,搞不好你轉台之後就有敘利亞的新聞啦?」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若不播報國際新聞,何須尋覓編譯?台灣真的沒有國際新聞嗎?

曾經親赴前線,報導2018南北韓會談、熊本大地震,並製作世足、東奧相關專題的前國際新聞記者翁琬柔,以自身豐富的採訪經驗集結成《身為國際新聞記者:鏡頭下的故事與文化,那些城市教我的事》。除了帶領讀者回到各種歷史事件的現場、見證台灣國際新聞記者赴國外的點滴,同時也將這個長期被「選擇性忽略」的職位,呈現在眾人眼前。


國際新聞記者跟一般的記者不一樣的是值班時間,因為全世界隨時都有新聞在發生,所以我們在早上四點到凌晨一點都有人值班。


從異於常人的上班時間,到必須在兩小時生出一篇100秒新聞(包含找畫面、翻譯、寫稿、過音及剪帶等)的高壓工作型態,電視台國際新聞記者真的「不是一份智商只有三十的人能做的工作」。此外,有別於「跨國出差」的美好想像,面對人在異地的各種突發狀況,臨機應變只是基本,有時甚至可能攸關性命。

透過將心路歷程轉化為文字,作者以六年記者精華,反駁「台灣沒有國際新聞」的質疑。然而,在肯定新聞從業人員的付出與努力的同時,她也不忘點出國內媒體普遍低薪、以獵奇吸睛為主,以及多集中於歐美觀點等缺點。

不過比起上述的內容,筆者認為本書更重要的價值在於,作者在聯合國實習期間,發現相對於假想敵中國計畫性地生產本國論點的英文報導、累積聲量,台灣嚴重缺乏對外發聲的英文媒體,造成外交困境更難突破的隱憂。


跑國際新聞最讓人津津有味的地方,就是能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渺小,因為世界真的很大。


媒體被譽為「第四權」,同時也是民主的基石,縱使網路發達、接觸國外媒體更加便利,語言的隔閡加上資訊爆炸,讓國際新聞記者的存在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台灣的媒體在國際新聞,的確有其缺失,但大環境的困境,就如同「雞生蛋,蛋生雞」般,需要媒體與閱聽眾雙方共同努力。

近幾年,學界大聲疾呼媒體素養的重要性,《身為國際新聞記者:鏡頭下的故事與文化,那些城市教我的事》以更寫實,且貼近人心的方式,說明了台灣國際新聞的現況。除了揭開國際新聞工作者的神秘面紗,也希望在掛著放大鏡檢視的同時,大眾能給予任重道遠的媒體工作者相應的尊重。


raw-image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6會員
402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樁雪崩意外,兩個倖存者,卻出現彼此對立的言論。在形同開放式密閉空間的海拔6千公尺高山區,登山隊的罹難,究竟是單純的意外?還是精密謀畫過的謀殺?歷經劫難後的生還者,又背負著怎麼樣的命運?
屏東,數十年來彷彿只是墾丁的代名詞,直到近期隨著各種國家大型活動、觀光推廣,才讓外界逐漸注意到更多兼容並蓄的內涵。其中,首府屏東市,舊稱阿緱,不只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更是曾經充滿日式建築風情的文化之都,卻在百年之後隱沒在現代建築,與眾人的記憶中。
「七成的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這樣的數字,恐怕與不少人的想像衝突。除了被貼上好逸惡勞的標籤,常常必須面對「有就好了,還挑?」的目光,甚至連被性騷擾等不合理的對待,「好像只要套在街友身上,就突然合理了。」然而,我們似乎都忘了街友其實與我們沒有那麼不同,或許只是運氣差了點。
農曆七月到,「鬼」也不免俗地再度成為話題。不過,比起鬼故事,或許現實社會中發生的各種情境,才更加光怪陸離。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從事媒體業八年、跳槽七次的七年級末段班作者少女老王,透過台灣七年級女性的視角,細膩生動地描繪出社會、職場上看似荒謬不合理,每天卻仍不斷上演的駭人場面。
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一樁雪崩意外,兩個倖存者,卻出現彼此對立的言論。在形同開放式密閉空間的海拔6千公尺高山區,登山隊的罹難,究竟是單純的意外?還是精密謀畫過的謀殺?歷經劫難後的生還者,又背負著怎麼樣的命運?
屏東,數十年來彷彿只是墾丁的代名詞,直到近期隨著各種國家大型活動、觀光推廣,才讓外界逐漸注意到更多兼容並蓄的內涵。其中,首府屏東市,舊稱阿緱,不只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更是曾經充滿日式建築風情的文化之都,卻在百年之後隱沒在現代建築,與眾人的記憶中。
「七成的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這樣的數字,恐怕與不少人的想像衝突。除了被貼上好逸惡勞的標籤,常常必須面對「有就好了,還挑?」的目光,甚至連被性騷擾等不合理的對待,「好像只要套在街友身上,就突然合理了。」然而,我們似乎都忘了街友其實與我們沒有那麼不同,或許只是運氣差了點。
農曆七月到,「鬼」也不免俗地再度成為話題。不過,比起鬼故事,或許現實社會中發生的各種情境,才更加光怪陸離。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從事媒體業八年、跳槽七次的七年級末段班作者少女老王,透過台灣七年級女性的視角,細膩生動地描繪出社會、職場上看似荒謬不合理,每天卻仍不斷上演的駭人場面。
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