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寫聲] 1974年 Suzuki 鈴木 GT185 L

[城市寫聲] 1974年 Suzuki 鈴木 GT185 L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藍在台中受到Free Pulse的照顧,一年後回到了我身邊,這幾天調整了白金的角度與間隙,確認引擎運轉可以維持穩定後,終於...終於...城市寫聲也可以錄自己的車了QQ。

其實因為之前就已經打過GT185各代的差異,基於懶惰,以下內容是直接從我的粉絲專頁複製貼上,補足Vocus上內容的空缺(所以粉絲專頁那邊就不會有下面分隔線之後的內容囉)。

在開始前,先解答車友曾經提過的問題,這也是這部影片最後面的bonus。那就是,請問蹲在GT185後方真的聽得到左右兩缸交替點火的聲音嗎?

Well,可以,而且錄得到,坐在車上聽怠速的時候也聽得見唷。

------------------------------------------------------------------------

raw-image

曾經更新過Suzuki GT250 Hustler的一些背景故事,今天要說的床邊故事就是他的近親-Suzuki GT185 Adventurer。

GT家族起源於1972年,全部都是多汽缸二行程的設計,其中採用直列三缸的車種起得早,第一台如此設計的車型是GT380(二行程三缸四出排氣管,中間那缸為一分二管),同樣採用三缸引擎的車種還有GT550與GT750。另一個系列為雙缸雙出排氣管,有GT125、GT185、GT250、GT500等等。另外尚有GT100這個車型,只是他的設計為單缸單出二行程迴轉閥引擎(很像單管雄獅那樣),算是比較獨立的一台車種。

GT185始於1973年的GT185K(後面的英文字可以辨別年份),是唯一採用前後鼓煞的一年,塗裝主要只有天藍色一種,這個版本的GT185主要出現在歐美的市場,日規GT185則是從1974年的碟煞版GT185L開始。第一代碟煞版的GT185L主要有兩種顏色:天藍色與金屬橘;到了1975年的GT185M,大致上都沒什麼更動,除了塗裝顏色以紅色為主。

1976年,GT185小改色後命名GT185A,外觀都差不多唯側蓋與大燈碗變成黑色;隔年的GT185B可以說是變形的開始,因為這時期的車多了尾殼,油箱的線條也逐漸方正。再隔年,也就是1978年,末代GT185出現,也就是GT185C與他的孿生GT185E(E版的一如Suzuki的習慣,換成星星鋁框了,而GT185E的引擎號碼也從五碼變成六碼了)。同年的下半年,開始轉型以RG命名,是為RG185,車身略短、軸距也稍短(大概只少幾公分吧)。

到了1979年,GT/RG185的時代正式結束,由196cc排氣量的GT200 X-5取代,這時汽缸頭已不再是RAM-Air System的樣子,而是標準RG車系方正的汽缸頭,輪框也已是星星框配下方單活塞卡鉗。

------------------------------------------------------------------------

至於這台車的小名為Adventurer,是因為在1970s市場上中排氣量(sub-200cc,也就是低於200cc)的打檔車逐漸受到重視,追求大排氣量車款的舒適度,但又不會到很大台的車種,基本上排氣量的設定在200cc附近算是蠻剛好的commuter。因此同時期有不少類似的車出現,除了Suzuki的GT185外,常拿來一起比較的還有Yamaha RD200(始於1974年),這台車不論各種規格都與Suzuki GT185接近:雙缸二行程的sub-200cc引擎、搭載電發/腳發雙啟動方式、五檔變速、前後18吋輪徑等等。

而國外也有將Honda CB175K3納入一起比較,雖然他的生產年份稍早(1968-1973),不過年份也算相近,規格上除了採用四行程引擎外,一樣也是雙缸設計、也採用電發/腳發雙啟動方式,同樣具有五檔變速。

------------------------------------------------------------------------

錄音:Roland BOSS BR-80

攝影:Canon 5D Mark III

avatar-img
城市寫聲的沙龍
104會員
86內容數
生活在一座大城市裡,每天接收來自日間車水馬龍的市景、入夜時的夜生活、夜裡靜謐的巷口,日復一日地,找尋活在城市裡的獨自樂趣與必要元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城市寫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豪爽的推出就是主打美國車,有點自我風格的呈現。可以想像自己活在1980~1990年的臺灣,沒有太多額外進口車選擇的環境裡,能有這樣「類進口車」的選擇已經是不得了的突破了。如果只單注意豪爽的引擎聲,那無法顯出這台車特殊的地方。因為豪爽是騎精神的:精神如果對了,豪爽就真的豪爽了!
這是1982年的日規老刀GSX750SS,外觀改成外銷車GSX750SZ的樣子。這台老刀會來到我的工作室是因為Euphoria Speed Cafe Taiwan的神宮前輩沒有時間查找它無法點火的原因,才將Katana載送到我這裡研究。既然問題解決了,引擎狀況也還ok,那就順便記錄一下吧!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豪爽的推出就是主打美國車,有點自我風格的呈現。可以想像自己活在1980~1990年的臺灣,沒有太多額外進口車選擇的環境裡,能有這樣「類進口車」的選擇已經是不得了的突破了。如果只單注意豪爽的引擎聲,那無法顯出這台車特殊的地方。因為豪爽是騎精神的:精神如果對了,豪爽就真的豪爽了!
這是1982年的日規老刀GSX750SS,外觀改成外銷車GSX750SZ的樣子。這台老刀會來到我的工作室是因為Euphoria Speed Cafe Taiwan的神宮前輩沒有時間查找它無法點火的原因,才將Katana載送到我這裡研究。既然問題解決了,引擎狀況也還ok,那就順便記錄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