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經之爭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近些年大陸持續的文化熱點並不多,國學卻是其中之一。電視上大開講壇,品三國、論孔子、說紅樓,其出版品亦往往熱賣。學校則開辦各式國學班,或融歷史於管理之中,或擷取古人智慧以供商戰之用。流風所及,民間人才培訓機構也大談中國式管理。青少年部分,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據云十年前就已有七百萬人參加。依國際儒學聯合會的估算,以各種途徑普及儒學的青少年超過一千萬,其背後還有二千萬家長與教師參與。這種推估,證諸各城鎮縣市林立的書院、私塾、兒童讀經班、國學班、才藝教室,可說毫不誇張,人數只多不少。
文化現象上的熱點,其實常伴隨著爭議,而此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兒童讀經。二〇〇六年胡曉明所編《讀經:啟蒙還是蒙昧?》收集了五十三篇爭論,網絡上的帖文還不知有多少。到底讀經是啟蒙還是蒙昧呢?不只知識分子在爭辯,家長和從事教育工作者也很頭疼,大家都想知道這個答案。
「國學熱」中其他問題或許更值得討論,但論者集矢於讀經,鋪陳理據,申說然否,除了因涉及兒童教育,易於牽動關懷之外,這個論題還具有總攝所有國學現象的作用。
因為:假如讀經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行,那麼其他各種國學活動也就都不用辦了,這不是去批評誰說《論語》行不行那一類爭議所能比的。
同時,這個論題不只涉及眼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恩怨情仇,糾纏了一個世紀,碰到新世紀的讀經現象,當然會再度爆發。現在的爭論,其實正呼應著歷史上曾有的讀經之爭。
早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學部所擬《奏定學堂章程》中就已經提到當時社會上已瀰漫著一股廢經滅古的風氣:「唯恐經書一日不廢」。政府對此風氣深感憂慮,故規定:「中小學堂宜重讀經,以存聖教。」
古代中國人自幼受教,無不讀經,讀經從來就不是個問題。可是晚清的局勢,使人體會到再讀這些老古董,恐怕即要亡國滅種了,欲求富強,唯有廢經。
喔,不,準確地說,乃是拋棄舊經,改習新經,向西方尋找真理,開始讀洋經。當時大家就多覺得:讀洋經,學西方,才是進步的,開明的;繼續讀中國經典則是保守落伍。如清政府那樣,規定中小學讀經,便是保守勢力對新趨勢的反撲。
這種讀經與廢經的爭論,此後便一再反復上演。
宣統三年四月,初等小學的讀經一科即已廢了,民國肇建,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更明令小學廢止讀經。
民國四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雖提倡孔教,恢復讀經,但袁氏垮台後,其《教育綱要》就遭撤除了。
直到十四年段祺瑞為執政時,章士釗擔任教育總長,才又決定讀經。可是章旋去職,此案亦未實施。
民二十年南京開國民大會時,也有提案主張列經書在課本中,然也沒結果。倒是湖南廣東等省,下令中小學讀經,一時蔚為風尚,頗令主張讀經者鼓舞。唯人亡政息,乃亦不了了之。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讀經之議,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綜觀整個歷程,我們可以發現由晚清到上世紀末,中國的總體動向是求新求變以救亡圖存。因此反對讀經者佔了主流優勢,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附和或主導這個趨向。
認為中國救亡圖存亦不可因而忘本的人士,在形勢上居於劣勢,在語言上也頗吃虧,因為他們往往也反對白話文,故其主張讀經的論點不僅讀來缺乏新鮮感與時代氣氛,也難以喻眾。
不過民國二十三年前後,情況略有不同。前文說過,民國二十年國民大會已有人提案主張讀經了。二十三年中央通令全國恢復孔子誕辰紀念,且派人親臨曲阜祀孔,又重修孔廟,優待聖裔。這代表原先支持新文化運動的氣氛及其相關政治力量有了些改變。
二十四年一月,薩孟武、何炳松、王新命等十教授發表《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更可顯示社會上對於「向西方尋找真理」這個路向已有成氣候的批判力道。
這個宣言,馮友蘭曾猜測它是國民黨授意的。這當然不是,不過國民黨確實已從本來支持廢經的立場轉而向讀經傾斜,當時主持文宣工作的陳立夫,就比較支持讀經,整個黨也較傾向《宣言》的態度。
形勢如此,二十三年七月,許崇請發表文章反對中小學讀經,他在廣東省政府中省府委員的職位就被撤掉了。二十四年一月,胡適去香港接受學位時,因在演講中反對廣東省政府規定中小學生讀經,結果原先在廣東已約好的演講也被迫取消了。中山大學教授古直還通電聲討胡適,請求廣東政府課以極刑。因此可說這是晚清以來讀經與廢經雙方最勢均力敵,足以對抗的時代。
在這段時間,有一部文獻,甚能突顯這種對比的張力,而可供今日吾人參考。那就是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何炳松主持商務印書館《教育雜誌》時,發函給學界專家,諮詢對於讀經的看法,並將意見七十餘篇編輯成的專刊,《教育雜誌》廿五卷五期,一九三五年十月出版。
何炳松元身的專業是西洋史,但我說過,他的文化立場乃是中國本位的。因此他編這個集子,雖貌若多元,將所有回函分成贊成、反對、相對贊成或相對反對三大類,並提倡開放、平心靜氣的討論;可是在分類之前卻引了一大段國民黨大老張群對他說的話,謂中國幾千年來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故一直有中心思想,晚清與西方接觸後,這個中心思想才動搖,新文化運動更是摧毀了它;唯摧毀了舊的,卻沒建立起新的,西洋思想紛至沓來,弄得大家徬徨歧路,至為煩悶云云。這段話,其實就表示了何氏自己的態度。
雖然如此,卻不影響這個專輯的內容。專輯裡的論者,涵蓋了當時教育文化界各派意見領袖,因此所論不管正反各方均極具代表性。贊成讀經與反對讀經的理由,跟今天也差不了太多,有不少還講得較今人持論深入,故至今仍甚值得參考,不僅因它具有歷史意義而已。
例如由各文章所敘,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年讀經之爭的對立有多麼嚴重。古直等人想把胡適殺了,以儆效尤,反對讀經者又何獨不然?錢基博說他於民國二十一年去上海的高等教育問題討論會時,因提案尊孔讀經,大受與會諸大學校長揶揄,謂其「不成話說,不意今日而尚有此不成問題之提案」,對之嬉笑怒罵。
可見反對讀經者視提倡讀經者為頑固,保守、落伍;主張讀經者認為反對讀經的人是數典忘祖、斲斷民族命脈,彼此都瞧著對方極不順眼。這樣的態度,其實到今天也沒什麼改變。反對讀經者,說提倡讀經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主張讀經者則痛批一九一二年廢除讀經是「經書之厄,甚於秦火」,所以要對兒童重新啟蒙。
情況之所以如此,在於大環境結構類似。中國目前基本上仍處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可是在經歷過摧毀傳統式的激進方法後,社會上又出現了應正視傳統文化的呼聲。這跟當年的情境是頗為類似的。二〇〇四年許嘉璐、龐樸等人發表的《甲申文化宣言》,不就恰好與十教授《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論調相似嗎?
當然,這也不能說幾十年來我們還在兜圈,跟當年一樣,沒啥進步。而是透過這些論爭數據的對比,我們才能真正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歷史處境;在讀經爭論的歷史對照中,也更能看清自己的位置,並思考爭論的出路。
如昔年的讀經爭議,背後其實一直有著政治力量的角力。清廷倡讀經,國民黨便廢讀經;反國民黨的勢力乃又倡讀經,如袁世凱、孫傳芳及上文提到的湘粵各省都是。
反對讀經者輒譏諷這些人根本不配提倡讀經,或直指他們是軍閥,批評主張讀經者依附政治勢力。但實際上,反對讀經的人靠不靠政治力量呢?一樣也靠。當時周予同說:「現在我們實際上是在反袁的政治系統的國民黨統治之下,我不知何以又有讀經的必要」,正透露著反讀經人士倚國民黨為奧援的心理。
擴大來看,這也是昔年推動文化工作者十分普遍的思維或現實,須藉某一政治勢力才能成事。
如梁漱溟辦鄉治,原先就依托廣東的李濟琛。李濟琛不就因推動讀經而備受自命開明的反讀經人士之譏嘲嗎?廣東政局改變後,梁又去河南,在韓復榘支持下辦村治學院。中原大戰後,韓氏轉任山東主席,梁亦轉往山東辦鄉村建設研究院。若按反讀經人士之邏輯,這豈不是一直仰賴著軍閥的勢力嗎?
但問題不應如此看。壞人亦可能幹了好事,論事析理,不當以人廢言,亦不能以人身攻擊來轉移問題。其次,當年想做點文化上的事,沒有政治上的支持,恐怕是不成的。此理,放在今天看,大概也是如此。
再從政治角度說,一個政黨或政治勢力,雖說主要靠合法或非法的暴力(也就是槍桿子)來維持,但赤裸裸的暴力並不足以確立其合理性。因此它都需要有文化政策與文化施為來塗澤說明之。每一政治勢力,皆需假借一套文化語言來表述自己,就是這個緣故。政治勢力支持某一文化立場,而反對另外一些主張,遂亦成為實際上必然發生之事,避也避不開。文化人因勢或趨勢,以推動自己的文化理想,因而也是必然的,無可厚非。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治勢力不盡可恃。有些時候,所依憑的政治勢力垮了,文化事業遂也付諸流水,搞不好還要做為代罪羔羊,挨批挨整;有時候政治利益改變,政治勢力所支持的文化政策及措施便也會幡然改途,令文化界訝今是而昨非。如認為國民黨將一貫支持新文化運動、反對讀經的人,發現國民黨已轉而提倡中國文化本位,必會感到錯愕那樣。近年的例子,更是不用說了。
因此,通過當年這些論辯,足以讓我們看清知識界文化人在推動文化事業時應有的分際,避開運用政治力以達致理想的魅惑。
推薦閱讀:
梁啟超與胡適推薦國學書目之比較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是1923年梁啟超應編《清華周刊》的學生之邀而作。深入淺出,對現今社會上一般毫無基礎而又想略知國學門徑的人,尤其適用。medium.coma
國學時代的隱憂
中國學問重體驗、講修證。對不對?對!但近年國學復興,卻有不少人在這一點上誤入歧途,或藉此騙人。medium.coma
五四諸君認為該打倒的,我多以為該恢復
自晚清以來,文學主要是乘著大眾傳播之風火輪鼓蕩起來的通俗文學,以及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而成的所謂「純文學」。…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讀過之後|陳耀昌 《魁儡花》羅妹號事件,宛若台灣歷史蝴蝶之翅的第一次拍動,接續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以及1895年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代,一直到日本人離台,這片海灘產生的台灣史蝴蝶效應才倏然而止
Thumbnail
avatar
小毛小姐
2021-08-19
讀過之後|甘耀明 《成為真正的人》全篇文字充滿詩意,在詩與字的流動之間,傳遞著布農族男孩哈魯牧特的心緒紛飛,那內心的衝突與壓抑,終在前往三叉山救援的途中迸發,這是一段尋求自我與蛻變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avatar
小毛小姐
2021-07-20
萬經之王∥道的第五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avatar
蘇 遇
2021-06-30
萬經之王∥道的第四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avatar
蘇 遇
2021-06-28
萬經之王∥道的第三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avatar
蘇 遇
2021-06-26
萬經之王∥道的第一章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avatar
蘇 遇
2021-06-24
讀經以後的疑問我實在很難接受基督徒將《聖經》視為「書中之書」的作法,明明大家是靠兩本以上的書取得各種知識,為什麼偏要無視這個現象去獨尊某一本書?
Thumbnail
avatar
爬格子的雀榕
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