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放下武器、不要「對立」,就一定能得到和平的人,恐怕是搞不清楚個人與國際關係的不同;或者說,不是軍盲就是天真。也許多讀點歷史會有幫助。
「善意」與「和平」之間的距離
一般個人之間,溝通時手上看不到武器,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但軍人之間的善意,則是表現在掀起盔甲上的面罩,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眼睛(也就是
現代軍禮的起源),或是在他國軍艦入港時,把砲台中的砲彈打掉,表示沒有敵意(現在
禮砲儀式的起源)。
但無論如何,不會是用卸除全身盔甲裸體接待、或是毀壞砲台自廢武功的方式,來表達對和平的期望。
講得更明白一點,對於有敵意的對象保持警戒當然不在話下,而政治和外交上的往來,往往更是以經濟和軍事的實力作為後盾。
「沒事不開第一槍」、「能用外交方式解決的就外交解決」當然是現今國際關係的常識,但如果認為放棄軍備就能換來和平承諾,那就跟認為「家裡不鎖門就不會遭小偷」一樣可愛了。
和平以力量為後盾:「刺蝟」防衛
另外再談一件事:許多人認為「既然打不過XXX,那就乾脆不要準備了」。姑且不談「投降後只會得到更多屈辱」,但必須知道的是所謂「刺蝟」或「毒蜂」的防衛概念。
軍事防衛並非只有冷戰時代的「對等實力」才能保持平衡;在冷戰後更常見到的,則是造成「效益不均等」的「刺蝟」戰略。
你要徒手殺死一隻刺蝟、或是捏死一隻蜜蜂,想必並沒有太多困難;但在下手之前,你必須考慮到幾件事:
- 我為什麼要殺?
- 殺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 我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 這個代價會困擾我多久?
你或許最後仍然會下手,沒有人攔得了你;但你或許想想之後會覺得,我沒事何必去惹這個麻煩?刺蝟又不好吃、蜜蜂死了我也得不到蜂蜜,還不如把它放著,說不定還有點好處。
或許哪一天,你會找到更光明正大的理由捏死蜜蜂,你或許也做得到,但可能就不是今天,而是未來不知道何時的某一天。
或許你永遠不會動手,因為你覺得不動手的利益更多。
台灣就是刺蝟
這就是「刺蝟」或「毒蜂」防衛概念的精神,也正是目前台灣應該、也正在採取的態度:不積極建立遠距主動投射的武力、也不求壓倒性的攻擊勝利,但讓想動手的人必須三思、也讓萬一不幸被攻陷的時間無限期延後。
如果你瞭解、也認同這種策略,還會希望台灣不要展現防衛實力、甚至放下武裝嗎?
如果有人想扮演的是雨後路上的蚯蚓,那是你的自由,但你願意讓我踩踩看嗎?
就算是無腦水母,有些還是有毒的啦。
別太天真了。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