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 人生苦海中、奮力回頭靠岸的複雜滋味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孤味》劇中女主角林秀英(陳淑芳 飾),在自家廚房親手做蝦捲。(圖片來源: Google)
「孤味」是台語詞彙、指的是餐廳只作一味料理,僅此一道、自我嚴格要求務必將這唯一的一味作到好的極致,即使過程再孤獨也沒有關係。
國片《孤味》裡的靈魂人物,莫過於這位只靠著一味蝦捲獨力養大三名女兒的母親林秀英。雖然女兒們的父親、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長期在這個家裡缺席,她依然咬牙守著空殼般的婚姻、努力作為這個家的經濟與精神支柱。林秀英苦盡甘來,小小的蝦捲攤多年後成為在地方規模聲譽顯赫的餐廳、並交給小女兒接班經營。二女兒最會讀書、成了整形醫生;大女兒則是個性自由奔放的舞者。在林秀英70大壽壽宴的那天,離家多時病情危篤的丈夫回到台南在醫院斷了氣、他漂泊在外這些年長伴身畔的小三隨侍在側。母女們長期的內心糾結因此浮上檯面、一連串的揪心情節就此展開...
苦海無涯、回頭是岸--這竟然成了全片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這八字吾人不知無人不曉吧,可是又有誰真的能作得到?丈夫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而自己不願放下的手在這一大塊五味雜陳的空缺裡,到底抓住了什麼?
看著林秀英這一段逐漸鬆口、鬆手、放下、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的歷程,長達兩小時的觀影過程中,我不時想著「苦海無涯回頭是岸」這嘴上短短幾秒就能念完的話語、真實生活中我們得花多久時間多少力氣才能在茫茫苦海中游得完並安然上岸。
林秀英暗暗替自己出一口氣、以及對自己身邊親人止不住的怨懟、所使出的各種手段與嘀咕,是此片予我的另一重要觀影深刻印象。這些片段也許很任性執拗卻很真實,我想,這無非就是人從苦海中掙扎奮力靠岸的過程吧--姿態很拙心情不美、甚至醜陋不堪,但就算是連滾帶爬難堪不已、還是要硬著頭皮死撐活拖地游下去…
一味入魂式的頑固堅持很難,一念之間的放下與解脫更難。苦海也許不是真的那麼無邊無際,若有辦法做到甘心回頭轉彎、或許終能有觸邊靠岸的一天吧--即使那天總是來的太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0會員
148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iane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鋼鐵植物粉,莎翁樂此不疲於將他懂得的植物特性,鋪梗在他的文學世界,是可以想見的自然而然、也是使人折服的高竿心思。四百年後的今天,更令人佩服的一本著作誕生了: 《莎士比亞植物圖鑑: 莎翁作品中的花卉、果實、種子和樹木》...莎翁作品中提及的植物及台詞、加上植物水彩插畫,集結成一本賞心悅目的好書..
人們,是不是不閱讀了? 是對於閱讀提不起興趣、找不到非讀不可的書或理由? 抑或單純覺得閱讀之於自己已不再重要也不是必要? 「閱讀」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像逐年遞減的書店與書籍一樣,就要從進行式成為過去式了? 有一個對閱讀始終不渝的資深讀者,以「人為何需要閱讀?」為題,對這道命題不斷叩問...
相隔25年,名著《小婦人》再度改編翻拍成電影,中文片名捨棄深植人心的「小婦人」、改用「她們」,似是巧妙呼應導演Greta Gerwig堅持以現代人視角回看與叩問--該著作完成時的時空背景下,19世紀末的女性們,自主意識的抬頭是如何萌芽;又、她們在勇敢突破傳統性別框架時是如何奮力掙扎卻時有挫折迷惘..
怎麼想得到呢,電影開頭,佔據畫面、震攝眼球的主角,竟然是可以「自己」活蹦亂跳、如入無人之境的,一隻人類的斷掌。斷掌看上去很焦急,亟欲掙脫冰存「自己」的袋子,閃避冰櫃裡的鄰居眼球、以及屋裡角落陰森的骨骼模型等等的側目,兀自奮力彈跳出醫院,開展一段無比艱難的「回程」...
文藝春秋2019年6月號,是該雜誌走過大正、昭和、平成之後,邁入令和元年的第一發。享譽日本海內外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在這一期發表了破天荒書寫自己家族與父子記憶的特稿《棄貓》。村上春樹小說、散文著作等身,可鮮少有通篇深刻袒露自身成長、觸及家族記憶、並特別以關係疏離的父親為主體而寫成的作品...
《三年A班》碰觸了校園霸凌、言語暴力、網路謠言、死亡等暗黑題材,也試以受害者、加害者、旁觀者等多種角度切入、探討「正義」的存在與否及定義;是一部能深刻牽動觀眾推理與思考的懸疑電視劇。“Let‘s Think!“--這個表面其貌不揚、內心實則超級有事的老師,是善人還是惡人...
身為鋼鐵植物粉,莎翁樂此不疲於將他懂得的植物特性,鋪梗在他的文學世界,是可以想見的自然而然、也是使人折服的高竿心思。四百年後的今天,更令人佩服的一本著作誕生了: 《莎士比亞植物圖鑑: 莎翁作品中的花卉、果實、種子和樹木》...莎翁作品中提及的植物及台詞、加上植物水彩插畫,集結成一本賞心悅目的好書..
人們,是不是不閱讀了? 是對於閱讀提不起興趣、找不到非讀不可的書或理由? 抑或單純覺得閱讀之於自己已不再重要也不是必要? 「閱讀」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像逐年遞減的書店與書籍一樣,就要從進行式成為過去式了? 有一個對閱讀始終不渝的資深讀者,以「人為何需要閱讀?」為題,對這道命題不斷叩問...
相隔25年,名著《小婦人》再度改編翻拍成電影,中文片名捨棄深植人心的「小婦人」、改用「她們」,似是巧妙呼應導演Greta Gerwig堅持以現代人視角回看與叩問--該著作完成時的時空背景下,19世紀末的女性們,自主意識的抬頭是如何萌芽;又、她們在勇敢突破傳統性別框架時是如何奮力掙扎卻時有挫折迷惘..
怎麼想得到呢,電影開頭,佔據畫面、震攝眼球的主角,竟然是可以「自己」活蹦亂跳、如入無人之境的,一隻人類的斷掌。斷掌看上去很焦急,亟欲掙脫冰存「自己」的袋子,閃避冰櫃裡的鄰居眼球、以及屋裡角落陰森的骨骼模型等等的側目,兀自奮力彈跳出醫院,開展一段無比艱難的「回程」...
文藝春秋2019年6月號,是該雜誌走過大正、昭和、平成之後,邁入令和元年的第一發。享譽日本海內外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在這一期發表了破天荒書寫自己家族與父子記憶的特稿《棄貓》。村上春樹小說、散文著作等身,可鮮少有通篇深刻袒露自身成長、觸及家族記憶、並特別以關係疏離的父親為主體而寫成的作品...
《三年A班》碰觸了校園霸凌、言語暴力、網路謠言、死亡等暗黑題材,也試以受害者、加害者、旁觀者等多種角度切入、探討「正義」的存在與否及定義;是一部能深刻牽動觀眾推理與思考的懸疑電視劇。“Let‘s Think!“--這個表面其貌不揚、內心實則超級有事的老師,是善人還是惡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不要做朋友圈裡最聰明的那個人,因為這代表著,在關鍵時刻將找不到一位可信賴的商討對象,同時也代表著是時候該更新一下交友圈了!而當生活剩下的都是等著我們去解決的圈套,夢想的河將會越流越長,永遠抵達不了終點。 唯有在足夠了解自己的情況下,才能避免走上偏執,並在了解自己的需求後,尋求最有利的幫助與學習。
Thumbnail
本書作者Chandler及Grealish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發現績效管理不彰的重點就在於缺乏回饋。HR除了改善績效管理制度面向外,也應該教育主管使用正確的回饋方式,讓績效管理功能得以發揮。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Thumbnail
    不曉得你是不是有感覺自己帶著一副面具在嘗試融入人群的時候?在現今無數觀點教你如何脫出人群、成為自己和享受孤獨的時候,19世紀的阿德勒以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存在物的觀點去著作出這本《走初孤獨》,他在書中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Thumbnail
盲人,有時活得比健全人更敏銳、更敏感、更透徹、更明白、更認命,卻又不失炙熱。當他們撞上了愛情,有時比誰都勇敢狂熱。
Thumbnail
在一般的「成長儀式」故事中,通常只有第一主角才會踏出原本的生活圈,但在《下半場》中,兄弟兩人同時離開了生活圈、展開冒險。在第一幕的開始,編劇很快帶我們到兩兄弟的房間,兩人雖然生活困苦,但只要有彼此,就是幸福。然而,編劇也很快讓觀眾理解,兩人是對方的舒適圈,也同時也是對方的緊箍咒⋯⋯
Thumbnail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不要做朋友圈裡最聰明的那個人,因為這代表著,在關鍵時刻將找不到一位可信賴的商討對象,同時也代表著是時候該更新一下交友圈了!而當生活剩下的都是等著我們去解決的圈套,夢想的河將會越流越長,永遠抵達不了終點。 唯有在足夠了解自己的情況下,才能避免走上偏執,並在了解自己的需求後,尋求最有利的幫助與學習。
Thumbnail
本書作者Chandler及Grealish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發現績效管理不彰的重點就在於缺乏回饋。HR除了改善績效管理制度面向外,也應該教育主管使用正確的回饋方式,讓績效管理功能得以發揮。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Thumbnail
    不曉得你是不是有感覺自己帶著一副面具在嘗試融入人群的時候?在現今無數觀點教你如何脫出人群、成為自己和享受孤獨的時候,19世紀的阿德勒以人天生是一種社會存在物的觀點去著作出這本《走初孤獨》,他在書中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Thumbnail
盲人,有時活得比健全人更敏銳、更敏感、更透徹、更明白、更認命,卻又不失炙熱。當他們撞上了愛情,有時比誰都勇敢狂熱。
Thumbnail
在一般的「成長儀式」故事中,通常只有第一主角才會踏出原本的生活圈,但在《下半場》中,兄弟兩人同時離開了生活圈、展開冒險。在第一幕的開始,編劇很快帶我們到兩兄弟的房間,兩人雖然生活困苦,但只要有彼此,就是幸福。然而,編劇也很快讓觀眾理解,兩人是對方的舒適圈,也同時也是對方的緊箍咒⋯⋯
Thumbnail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