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是誰在移動?談本體動覺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談「本體動覺」前,讓我們先來聊聊「本體覺」吧!也許你曾經聽說過「本體覺」這個詞,但卻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想像一下,當你閉上眼睛,你是否會清楚得知道自己的左腳在哪裡?你的右膝在哪?或是正確指出右手大拇指的位置呢?我們的內在彷彿有一個身體地圖,讓你能夠在空間中移動身體,並且找到正確身體的位置,這就是「本體覺」,大腦是奇妙的自動控制系統,在我們大腦的皮質區域有著控制動作的及認知功能的區域,當我們想作某個動作時,大腦運動皮質會發出訊號,經過橋腦、延腦至脊髓,傳達動作的命令給身體適當部位的肌肉細胞,作出我們所想的動作。
而「本體動覺」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覺察自己的移動,指的是對自身姿勢以及身體部位的感知能力,大腦會自動整合來自肌肉、關節、骨骼…等等組織感受,比如:我現在跑步時,大腿肌肉是伸展的還收縮的?膝關節是彎曲還是伸直的呢?我要繼續往前嗎?還是需要變換方向呢?當我坐著閱讀時,我的雙腳是交疊的嗎?還是平放的呢?這些都是身體肌肉、肌腱、腺體、韌帶等部位的接收器,把各自接收到的訊息都傳送到大腦,而大腦接收到這些訊息後就開始進行分析,以讓我們可以因應周遭環境而做出回應。
也就是說,我對自己的身體姿勢及動作更有意識,讓我們提高身體知覺和動作的計畫與控制。
人類本來就有移動的需求與渴望,肢體語言是表達自己的其中一種方式,當我們能控制自己身體的走路、快跑、上下樓梯、坐下、站立、躺下…等等動作的力道大小、速度快慢時,我們會感到安心及安全,而內在也會發展足夠的信任與自信。「本體動覺」就是自我能夠覺察移動的身體,並且可以附予移動的意義。
而身體能站能走能跑,都是需用到身體肌肉的力量,移動時需要用到很多有力量的肌肉,所以這個感覺的器官就是肌肉。在人體內外有數百塊肌肉,甚至連內臟也是,有些肌肉可以自己控制,有些是不行的。但是,本體動覺影響著我們對於身體所有的移動的覺察及意義不論是坐到站到跑與跳,甚至寫字與說話也是如此。
應該說,我們的學習歷程都與身體的運動密不可分,比如:我們能夠寫出B的字母或說出A的單字 然後有意識地將字母拼讀、拼寫出來,並了解字詞的意義,讀懂句子、段落然後文章,接著學會運用說出來,跟他人來互動溝通並理解他人的內心或感受,因此我們可以將本體動覺當作是語言覺的基礎,語言能力可以說是本體動覺的昇華表現。
每個剛出生的寶寶就具備活動身體的能力了,從小手小腳的胡亂揮動到四個月大後,開始會玩自己的手跟腳,慢慢的,會伸手去拿想要的東西。通常一歲時可以學習站立,並且移動自己的腳一步一步往前走。可是,寶寶剛出生時,其實很多動作都是屬於反射動作,例如:抓握反射或是驚嚇反射,這些反射動作讓肢體活動無法流暢,感覺很不自由,但幾個月後,反射動作會消失,加上開始翻滾、爬行、坐、站…等等動作,讓嬰兒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熟悉。從胡亂無意識的揮動手腳到有意識的移動,甚至是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或去到想去的地方,由此可見,本體動覺是有發展階段的。比如:二歲左右的孩子看到喜歡的娃娃,移動自己的腿走向娃娃並用手去拿,像這樣走過去並用雙手握住自己想拿取的物品,手腳已經能夠配合想要去做的思考,然後做出行動,當孩子的身體移動從亂動到有計畫的行動,顯示身體的自主移動和內在情感思考會互相連結,對人類來說,這是很重要的,感受身體的自主會同步讓內心擁有方向感及自由感,重要的是,也會讓個體與外界形成自由的關係。
什麼是與外界的自由關係呢?也就是:我感受到自己的完整自主感。不論外界是什麼樣的環境,我都可以感受到我自己的獨立自主。
健全的本體動覺除了讓我們自由外,並同時賦予我們自信心與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耐受力。
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受外界變動而起伏,不會被突發狀況、閒言閒語受影響,能夠自我主導自己的生命行動。那麼,即使遇到挫折絕望的處境時,也有再度站起來的力量,甚至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 成為浴火鳳凰。
這很重要啊!很多人終其一身無法面對自己的重大挫敗,要嘛怨天尤人,要嘛自暴自棄,寧可自怨自艾過一輩子,也不願做出行動來改變現狀。
當本體動覺失調時,內在會不相信自己可以走出不同的路,而終究一生裹足不前啊!
你會成為一個劍及履及的行動派?還是光說不練的行動侏儒呢?是人云亦云?還是堅定自主呢?本體動覺的發展是重要關鍵之一。
我們可以從那些地方可以觀察孩子的本體動覺呢?可以先觀察孩子的肢體活動,有些孩子很容易無緣無故跌倒,像這樣的孩子肢體是否協調呢?跑步走路雙腳是不是容易互絆而摔倒呢?當自己往上拋球,但自己卻無法用雙手接住,或是兩腳無法協調的走不平的路面,執行精細運動的手工美勞時,無法獨力完成,常常會顯得笨拙或是卡住,需要比其他孩子花更多時間反覆操作才能掌握動作要領,你也可觀察孩子的坐姿,是否總是無法在椅子上坐正坐直呢?身體總是不由自主地傾向某一側或常常斜趴在桌上嗎?
通常這樣的孩子容易顯得憂鬱退縮,不喜歡嘗試看起來危險的動作,比如:從30公分高的平台跳下來,會畏縮的在旁觀望,這種動作對他來說太困難了,也不太敢和別人接觸,總是形單影隻的獨坐在一旁,也不願參與大家的遊戲,缺乏自己與世界之間的自由關係,也無法從身體移動中體會到愉快的感受,對團體也缺乏歸屬感。
孩子天性是好動的,要孩子安靜不動是違反天性的。就像鳥兒要飛,魚兒要游的天性,是本能的渴望,動來動去會讓孩子感到愉快,並且開始與其他人一起玩,這種快樂會加倍。因為,當我們外在肢體能夠自由活動時,會激發內在愉悅感受,在幼兒期,提供給孩子輕鬆舒展肢體的環境與遊戲就很重要了!
而憂鬱退縮的孩子卻因為失去了自由愉快感受,也缺少了信心,常常無法理解周圍發生什麼事,沒有團體的歸屬感,久而久之,就會認為自己會受到團體的排斥,甚至會成為生命的創傷。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1. 可以帶孩子做一些律動課,律動當中的拍手、握掌或是一手握住另一手、跳躍前進……等等豐富肢體動作,能夠協助孩子意識到自己身體的移動,或是做些手工,手工需要用到較精細的肌肉,比如:使用剪刀、織毛線..等等 可以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肢體的動作感受。
  2. 幫助孩子放鬆,有些孩子會自我運動失調是因為神經系統太過緊繃,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及時間讓孩子盡情玩耍是很重要的。當孩子可以放心安心地伸展肢體,就可以幫助神經系統放鬆。另外有些家中大人過度掌控,或是大人不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學會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孩子必須聽到指令才敢行動,這樣的孩子容易說一句才作一句,顯得被動缺乏自主能力,也不敢嘗試新事物或新運動,而身體自由運動的機會就會越少,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3. 盡量避免過度人工化的機器或玩具,多提供天然的素材玩具,有些父母會選擇電視或網路遊戲給孩子使用,這些影像變化都非常快速,幼兒的眼睛其實無法適應的。這些虛擬的圖像無法帶給幼兒正確的空間感知,及孩子無法消化的感官刺激,讓孩子身心無所適從。加上電視電腦通常也會有較大的噪音。整天聒噪不安的電視、音樂是會破壞孩子感知的,建議還是帶孩子到大自然戶外活動來建立孩子的本體動覺,多給孩子攀爬跑步走路…等,好讓孩子有機會探索接觸自己的身體。
  4. 大人與孩子相處時要帶著平靜的品質,展現自己自我控制的意志力,不要說話太劈哩趴啦連珠炮 也不要大驚失色叫喊,從容不迫的態度讓孩子安全感足夠,也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有意志力的,在耳濡墨染之下就會學習控制自己的意志力,不再逃避退縮。
  5. 不厭其煩的邀請孩子參與活動,說明各種相關性協助孩子逐漸將周遭事物連結起來,並且有步驟的操作性活動,例如:帶孩子作烘培時,讓孩子了解麵粉、蛋、糖的順序及關連性,每次一個步驟就好,不要一次給他太多資訊,因為當孩子缺乏足夠的運動能力,會找不到自己引導自己在身體的定位,對指令缺少形成內在圖像的能力,所以會感到困惑也很難去遵守指示,這樣的孩子對於完成事物會有很大的困難,當我們協助孩子看到關聯性時,孩子會逐漸理解外界的變化,會知道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後,自然才會安心的參與。
人類的生命軌跡本身是一個不斷移動的路程,所有目標與夢想的追求,都是從現在開始移動才能走向渴望的未來。本體動覺發展良好的人,內在會有一股在軌跡中前進目標的力量,這樣的人通常也能夠主導自己的生命行動,就不容易隨波逐流或是成為盲從的牆頭草。
當生命正為著我們所選的方向召喚著我們時,願我們都能有覺知有勇氣的走向人生正確的方向。
    安希雅的身心健康學堂
    安希雅的身心健康學堂
    我是一位護理師也是健康促進管理者,有近二十年的實務醫療工作經驗。 曾見過白色巨塔中的各種生命樣貌,而後進入校園深耕基層預防醫學保健。 認為只有身心靈的徹底轉變,才能徹底療癒 相信全人健康是未來人類的新生活方式 給你關於身心整合的方法,讓身心靈徹底的翻轉,並在所有層面活出最好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