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與蟄伏許久的緣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我小時候,長輩常常會帶我們到鄉下去「踏踏土地」,開了好長的車程到了那裡,常常卻不知道要做什麼,站了不到五分鐘,又開車回來。

雖然我們家也是來於鄉下,所謂的草地,搬進府城已經日久,回鄉、親近土地的夢何嘗容易?當離農已久,生活與自然脫節,我們連回去的路都找不到。

置身於台北當上班族,日久成習慣,淡水河畔的美景似乎也令人陶醉,我卻有一個簡單當初級生產者的渴望,希望能種米、種菜、養魚,跟土地有連結,真正生產出什麼,我想這是吸引我回南部的最大原因。

野性這個概念

野性這概念,令我頗著迷,在文明中,我們過度壓抑了野性,人與自然彼此涇渭分明,反映在農耕中,也常看見規規矩矩的人工農田,田埂旁的大樹要砍掉,草要拔除,機械化的開墾,田間原本的地形特色、植物都被抹平,更不容許野生動物的共存。國外有推動"Farming with the Wild"的概念,希望農田能涵蓋更高的生態多樣性。一個較具野性的農場,到底是什麼樣子,在其中我們是不是能學到更多的生態價值、教育價值。

說它是野farm,是因為「野放」,想要為拘謹的府城人在跨過溪床後,找到一處釋放自我,與自然靜處,卻又生機盎然的場所,可以試試土壤堆肥、做鑰匙孔花園,種植食物森林,挖挖生態池、和親子同樂。心願是:只要做一件很小的事,即便是一個小池,微氣候就會改變,想要看到微小行動跟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想要什麼名字時,人說,就槺榔吧,七股槺榔這個小地方,台語念起來像「孔融」,以前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這樣一個小地方也有它自己的樣貌。

槺榔,其實也是台灣海棗的意思,是台灣早期常見的濱海植物,能分佈於較貧脊的海岸沙丘,通常也是海邊的地名,也印證著這個村落的地理- 位於曾文溪畔,有豐富的與海共存、海埔地墾荒、走大水,祭溪神的故事,後又建築水圳、作為台糖農場種稻,這的確是個大洪水裡小地方的記憶,附近聚落細膩完整,有家庭豬舍、養雞場,並有多所國中小學,充滿各種農牧、生活資源。

為什麼叫farm,也是紀念我一段國外的生活經驗,在美國東北和中南部兩處有機農場的實習,開啟了我對如詩如畫農場社群生活的想像,和農夫紮根在大地上的精神,這種隱性的次文化,始終啟發著我。誠如有人觀察到,做小農的人,很少有失敗的,雖然都賺不到很多錢,但至少賺到了快樂、朋友和健康,而所謂「價值觀」轉變,不知是否指此?

回來之後南北來來去去,試水溫了好一陣子,終於在台南社大常有開課、做了台江的飲食文化研究、慢慢安家於此。

再生農業實踐

農場能夠啟動完全有賴於認識先生郁仁,他在2004年從建築規劃轉農業後,適逢當時台灣有機農業推動風潮,除了參加MOA課,認識了郭華仁老師,參與田埂綠籬多元種植,開啟後面認識畜產試驗所陳嘉昇分所長,帶來再生農業等觀念,也開啟對美國Ployface等農場案例的好奇。田區在台南佳里地區,操作過堆肥場,加入果樹產銷班,種植稻米、雜糧、蔬菜、柑橘類,在各地農改場、試驗所上課,認識農友,累積種植、加工、產業知識。在社區大學當過農機課超過12年的助教,協助社大開自然農法班。

「每個人都想要找個好山好水的地方務農,但是不是我們到那個地方以後,又因為人為的耕作方法使那裡的環境變差呢?」先生說。「那為什麼不是我們在一塊已經退化、地力變差的土地,透過我們的耕作來修復環境?」

我啞口無言,這大概是在這個缺水、乾旱(或說水旱兩極)的鹽分地帶堅持耕作的初衷,適逢近幾年七股區也因為「不利農耕」因素正在大規模開發太陽能光電,位於台江公園周緣,又在濱海的水陸交界處,區域要完全放棄農業是不可能的,那怎麼樣發展一種適合地方環境條件、保育環境生態、又能符合產業效益的模式呢?

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有別於高投入的「精緻有機」,為順應自然以減少投入,其考慮的因素更多,包括作物選擇、栽培模式、土壤管理、雜草防除、病蟲管理等。施作的手段包含輪作、綠肥、覆蓋作物、各種堆肥或不整地栽培等,以此提升土壤肥力。整合資源、觀照完整農耕體系,低投入的有機生產絕不只是回到過去,而是操作更為精細的知識密集型農業。在許多農場的案例裡,也結合動物飼養成為土壤地力循環系統的一部分,並提高農場的營收產值。

來源: Cool Farm Alliance

農耕與療癒

「紮根性(Groundedness)指的是一個人和自己四鄰以及更廣大土地中原始自然或人為的生態,逐步深化接觸的深度,因而帶來諸如自信感、愉悅感和驚奇感這樣一種動態狀態,......一個人漸漸產生一種感覺,家園鄉土和自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也和全家人、乃至其他所有人都連結起來。

在土地上耕種,堪稱是這種經驗的典型,透過一次又一次與大地之間豐富感官且觸動心弦的深刻交融,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感覺會更堅定、更銳利,並在每個因內心反思而能量滿溢的時刻,重新獲得身心的平衡。

當一個人培養出這種親切的歸屬感,會發現自己的生命就在周遭更大生命脈動的四季遞嬗中,心中也會產生追求滋長與成熟的渴望,期待有所收穫,並在更大的社會中『留下種子』- 期許死亡成為生命最終的交托,把自己歸還當初曾經孕育並哺養自己的天地萬物。」威廉‧卡哈朗(William Cahalan),〈 完形療法中的生態紮根性〉,《生態心理學》。

而為什麼樣去關心這一切、去延伸知覺,去踏出範圍外,去觸摸那裸露的土地、關心土壤的濕潤與否、探索那河流的源頭、造訪那鄉下的聚落呢?因為療癒環境,也是療癒我們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wn to Earth 親土生活
43會員
34內容數
"在土地上耕種、養育食物,堪稱是人與土地最親密的關係,雙腳紮根在泥土大地,透過四季變遷中一次一次與環境豐富的互動,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感覺會更堅定,並在能量滿溢的時刻獲得身心平衡。" 把雙手雙腳深入土地中,是一種嚮往,是一種療癒,也是現代生活迷茫、無根的解方。Go down to earth~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自然農法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自然的現象,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郁仁說:「是台灣的自然農法資料多來自日本,兩者屬於不同的緯度、氣候條件,許多方法不能套用。」對比旁邊菜田一片平整光禿、單一作物的種植方式,福和自然田園的界內密集與多元的種植,顯得像個立體的小綠洲,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Thumbnail
「自然農法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自然的現象,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郁仁說:「是台灣的自然農法資料多來自日本,兩者屬於不同的緯度、氣候條件,許多方法不能套用。」對比旁邊菜田一片平整光禿、單一作物的種植方式,福和自然田園的界內密集與多元的種植,顯得像個立體的小綠洲,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Thumbnail
我換上雨鞋,想著今天要做什麼。先生說:「到了田裡不要急著工作,先去觀察園子看整體。」腳踩進田裡,白鷺鷥從草叢裡飛出來..
Thumbnail
我換上雨鞋,想著今天要做什麼。先生說:「到了田裡不要急著工作,先去觀察園子看整體。」腳踩進田裡,白鷺鷥從草叢裡飛出來..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便利,改變了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我們卻離土地如此遙遠,誤以為我們只需要依靠商店貨架上的物品就能過活,真的是這樣嗎?假如我們將來自土地的資源以經濟目的消耗殆盡了,那麼未來的人類將活在匱乏與貧困當中,因為真實的財富乃是大自然的給予,而不是我們拼命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便利,改變了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我們卻離土地如此遙遠,誤以為我們只需要依靠商店貨架上的物品就能過活,真的是這樣嗎?假如我們將來自土地的資源以經濟目的消耗殆盡了,那麼未來的人類將活在匱乏與貧困當中,因為真實的財富乃是大自然的給予,而不是我們拼命
Thumbnail
在祖輩們奮鬥的那個年代,農作物的收成攸關一家幾十口的生計,如今,經歷過「家家即工廠」的自我剝削經濟奇蹟,許多區域也逐漸轉型成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工業區,從前赤腳踩踏的農田、跟著溪流順勢而下的手作紙船、和鄰居姊姊在田野裡摘採小黃瓜,然後一溜煙的跑去廚房抹上鹽巴,再用挑戰金氏世界記錄的速度「毀屍滅跡」。
Thumbnail
在祖輩們奮鬥的那個年代,農作物的收成攸關一家幾十口的生計,如今,經歷過「家家即工廠」的自我剝削經濟奇蹟,許多區域也逐漸轉型成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工業區,從前赤腳踩踏的農田、跟著溪流順勢而下的手作紙船、和鄰居姊姊在田野裡摘採小黃瓜,然後一溜煙的跑去廚房抹上鹽巴,再用挑戰金氏世界記錄的速度「毀屍滅跡」。
Thumbnail
雞鴨都是農園主人的好幫手,一邊在農園裡跑來跑去, 一邊幫忙吃了很多蟲。在這樣以自然為師的農園裡,不論是人、家禽或是作物,都特別地自在安...
Thumbnail
雞鴨都是農園主人的好幫手,一邊在農園裡跑來跑去, 一邊幫忙吃了很多蟲。在這樣以自然為師的農園裡,不論是人、家禽或是作物,都特別地自在安...
Thumbnail
住在鄉下,卻不以務農維生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當一個田園方寸間的守護者,不用過於在意作物的收成,但仍可以感受時節的變化。
Thumbnail
住在鄉下,卻不以務農維生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當一個田園方寸間的守護者,不用過於在意作物的收成,但仍可以感受時節的變化。
Thumbnail
在你心中,「農夫」是什麼?生產糧食的人?讓每日食材變豐富的人?我們賴以維生的人?「農夫,是協調的人,順應的人,對天地守信用的人。」源緣園自然農場的主人王旭朗是這麼想的。
Thumbnail
在你心中,「農夫」是什麼?生產糧食的人?讓每日食材變豐富的人?我們賴以維生的人?「農夫,是協調的人,順應的人,對天地守信用的人。」源緣園自然農場的主人王旭朗是這麼想的。
Thumbnail
小牙草屬又稱陳棣花屬,此屬有8~10種,分布於熱帶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大多數物種為澳大利亞特有種,僅有小牙草延伸到東南亞至亞熱帶亞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包括台灣、中國、馬來西亞、印度、波利尼西亞和澳大利亞,並且歸化熱帶美洲及非洲。台灣目前產1屬1種,全島低海拔旱地、草地、荒廢地都能發現它的身影。
Thumbnail
小牙草屬又稱陳棣花屬,此屬有8~10種,分布於熱帶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大多數物種為澳大利亞特有種,僅有小牙草延伸到東南亞至亞熱帶亞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包括台灣、中國、馬來西亞、印度、波利尼西亞和澳大利亞,並且歸化熱帶美洲及非洲。台灣目前產1屬1種,全島低海拔旱地、草地、荒廢地都能發現它的身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