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的Why、What、How|微軟首席營運長何虹博士講座筆記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11/28(六)我參加了成大企研所舉辦的講座,講者是微軟公司的首席營運長兼行銷長 — 何虹博士,講座主題是「數位轉型」。本文將紀錄該講座的重點,包括何虹博士談論企業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Why)、數位轉型對微軟來說是什麼(What)、以及企業如何進行轉型(How)。
本篇原先發表於我的Medium: https://andystory.medium.com/
以下正文開始↓↓↓

WHY:企業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

對許多人來說,數位轉型這個詞聽起來不陌生,卻不太了解它的內涵。講座一開始,何虹博士用幾個重點解釋了企業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
市場與環境的轉變
何虹博士認為,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服務客戶,當客戶和經營的市場改變時,企業就必須跟著改變。64%的企業主管認為不提供數位服務就會在四年內被淘汰,且當今年年初爆發了疫情之後,這個轉型變得更加迫切,原本計畫執行好幾年的轉型目標有可能被迫要在幾個月內達成。
不只為了迎合市場
儘管數位轉型有因應市場與環境的轉變的目的,何虹博士認為數位轉型對企業的營運和管理層面也有好處,經歷過數位轉型的企業也大多認同數位轉型可以激發團隊的創意、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
最適合也最需要轉型的時間點
隨著科技的成熟,當前的環境要做數位轉型比以往還要容易。今年年初的疫情讓許多企業暫時停下了腳步,而現在,大家要思考的是如何重新開始,而「重新開始」這件事,微軟的科技可以幫上很大的忙。
微軟兩個月前做了一個調查,他們訪問了一百多個企業疫情對他們的影響,發現大部分企業對生意依舊非常有信心,表示六個月內就可以讓營運回到正軌,且有信心繼續成長,甚至做得比疫情前還要更好。他們認為,只要有能力去創新,企業就不會停滯不前。

WHAT:對微軟來說,數位轉型是什麼?

任職微軟十七年,看見了環境的轉變
何虹博士在微軟任職十七年,經歷過三代執行長的更替,她回想當初深受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願景:「讓每張桌子、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台電腦(並跑著微軟的軟體)」的啟發而決心加入微軟,她希望能夠和微軟一起透過科技創造影響力、改變世界。
這個願景微軟堅持了幾十年,最終也達到了。但2010年開始智慧型手機的蓬勃發展打擊了電腦產業,何虹博士說,如果微軟沒有跟著趨勢進行調整,便失去了一個可以繼續成長的機會。
數位轉型的四個層次
微軟是在全世界擁有十萬名員工的國際企業,在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風格和做事方式,這樣大規模的企業做數位轉型談何容易?
何虹博士認為,數位轉型有四個層次,企業可以從這四個層次去思考數位轉型的方向:
  1. 願景與策略(Vision & Strategy)
  2. 企業文化(Culture)
  3. 獨特潛能(Unique Potential)
  4. 才能(Capability)
下一段演講,何虹博士將介紹每一個轉型層次,微軟在每個層次的轉型做了些什麼?又為其他企業帶來了什麼幫助呢?

HOW:如何轉型?

願景與策略:重新定義願景
2014年,微軟新任執行長Satya Nadella上任,Satya為了重新定義微軟的願景,他把公司高管全部找來,進行為期一週的討論,只為了思考「微軟是什麼?我們在做什麼?」
一週後,Satya和大家宣佈了微軟的新願景:「在這個行動優先、雲端至上的世界裡,微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成為一個提供生產力與平台的公司,幫助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到每一個組織,都能貢獻更多、成就更大。」
企業文化:微型改革與 Growth Mindset
Satya道出了微軟的新願景,但只要把這句話告訴微軟的員工,叫大家背起來,難道這就是「文化」了嗎?
何虹博士說,數位轉型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途,微軟正在轉型、合作夥伴們也在轉型,但這個轉型不是我們做完了哪些事、完成了哪些步驟後就結束了,數位轉型是會一直持續下去的事情。
數位轉型要用一小步一小步的改變去累積而成,何虹博士稱之為「微型改革」,希望企業不要怕失敗,每一天都盡量去嘗試。而想要微型改革,她提到了 “Fixed Mindset” 和 “Growth Mindset” 的差異。
來源:https://www.sparringmind.com/growth-mindset/
“Fixed Mindset”是指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厲害,擁有一項技能後就停止學習,總是避免挑戰和困難;而“Growth Minset”強調不斷精進與優化,樂於接受挑戰,能夠從失敗中找到問題並改進,將成功視為一個過程而非終點。
講到這裡,何虹博士播放了幾段影片給大家看:
影片是「數位轉型私房菜」。該系列是何虹博士與六間不同企業合作拍攝的影片,每一集會邀請一間企業,介紹他們如何將運用科技為企業帶來成長,把「微型改革」和 “Growth Midset” 融入企業文化中。
獨特潛能:不斷創新
每個企業都有獨特的地方,微軟也是,但如果微軟45年來都不改變、不創新,這個獨特之處可能會漸漸變得不獨特。
何虹博士說,微軟最大的改變是把這個「獨特」給「開放」了。
她舉例,以前Office是微軟專門的產品,但現在微軟開放了它,蘋果和其他廠牌也可以使用。你可能會問:微軟公開了這些東西,不就再也不獨特了嗎?對此,何虹博士認為並不會,因為微軟一直在創造新的獨特價值。
接著她播放了以下影片:
影片中的主角Blue Chen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發明了「多人聲分離」這個裝置,這項發明可以幫助聽障人士的生活,也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例如電視台的節目收音。何虹博士說,這就是從自己的獨特為企業創造獨特的絕佳例子。
能力:數位轉型的最後一關
「能力」是數位轉型的最後一關,企業如果有願景、有文化、也有獨特性,卻沒有關鍵的能力去達到目標,這樣的轉型也不會成功的。
何虹博士說:「能力」分為兩項,第一個是員工做事的能力,第二個是接受科技、運用科技的能力。
何虹博士強調「AI」和「數據」的重要性,AI可以把數據變成決策的工具。企業的數據很多、增長也很快,有工廠生產的數據、有客戶的數據、有供應鏈的數據,因此 “Business Intelligence” 相當重要。數據必須集中在一個地方管理,再走到決策者的手上,讓對的人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些科技可以幫助公司裡不同的角色都有更好的生產力,也能幫助新一代更熟悉科技的員工融入公司。當一個行業要新舊交融時,科技可以幫助他們達到很好的溝通。

觀眾QA環節

觀眾提問一:請問何虹博士有沒有見過一些企業數位轉型失敗的例子?這些企業轉型失敗通常是什麼原因?
主要是因為目標不明確,這裡指的目標是指長期的目標。
我們想轉型,是因為想要創造一個新的商機?還是決策的改善?如果目標不明確,就無法知道現在走的每一步是不是朝著目標前進。
此外這個目標也要公司上下一致。有時候數位轉型會變成老闆整天喊的口號,員工卻不認同,這麼一來目標也無法執行下去。
觀眾提問二:有些產業風格比較保守,如何讓老員工也願意接受轉型?微軟是否面對過這樣的問題?
以微軟為例,微軟有一個Diversity and Inclusive(多元與包容)的訓練,因為創新的過程就是要有不同意見的碰撞。我們希望公司裡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的員工都能理解彼此的想法。
至於技術方面,微軟強調role-based training(針對角色的訓練),雖然我們在做數位轉型,但我們不會突然要一個從未碰過程式的人去學資料科學,因為每個人的角色不一樣,責任和影響力不一樣,我們希望每個角色在共同的目標底下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因此提供不同的訓練。

謝謝你的閱讀!

本篇原先發表於我的Medium: https://andystory.medium.com/

延伸閱讀(講座筆記)

商管人在科技業有錢途嗎?|成大錢難賺論壇筆記(科技業篇)

進入外商FMCG公司的必備條件是什麼?|成大錢難賺論壇筆記(FMCG篇)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AIoT數位轉型的法律議題(6)智慧機器人應用法制議題本文主要在講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人風險管控的趨勢與研析,涉及每個國家的競爭力,尤其與AI機器人的政策與法制規範。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1-08-17
    AIoT數位轉型的法律議題(5)公共運輸法制議題,兼論自駕公車台灣立法院利用「監理沙盒」的立法方式,在2018年11月30日三讀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下稱「無人載具條例」),鼓勵產業創新的誘因,並肯定自駕車可能對國家在交通、能源、物流、城市規劃等各方面帶來的正面意義,是我國第一部關於人工智慧研究實驗的法律規範。但自駕車所涉及的法制議題很廣,不僅在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1-08-09
    AIoT數位轉型的法律議題(4)資通供應鏈安全及溯源管理法制議題資通安全階層架構如同金字塔的三層,由上而下依序是:政策管理安全(法令、規範)、系統與應用安全(程式、網路、資料庫、雲端、軟硬體)、基礎安全(密碼學演算法,包括數位簽章、雜湊函數)。所以首當其衝必須了解何謂「資通」?其相關管理安全的法令政策為何?才能得到較保障的資通安全。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1-08-02
    AIoT數位轉型的法律議題(3)消保法商品責任及民法侵權責任議題,兼論自駕車「自動駕駛汽車」不僅全球發燒,在法律界也對此新科技風險的法律容許程度甚感興趣。自駕車的核心技術在於AI,而企業以AI系統或軟體作為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時,消費者有可能依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第3項請求負商品責任,或依民法侵權行為等責任規範請求損害賠償。因此,立法上關於AI系統應用於汽車商品或服務時,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1-07-26
    AIoT數位轉型的法律議題(2-3)契約責任與風險配置議題關於著作權、個資及營業秘密等法律風險與爭議,所伴隨的責任問題,其實都能透過契約去配置其法律風險,尤其是在「AI軟體開發契約」的情形,也就是關於AI軟體研發的承攬契約,定作人(業主)與承攬人(承包商)之間的權利義務內容、責任歸屬及分險分配,在現行法律規範及實務見解有所欠缺而無從發揮補充功能時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1-07-19
    AIoT數位轉型的法律議題(2-2)個資法及營業秘密法議題前述提到個人資料,要進一步說的是,個資並非機密,與個資相關的權利通常不是智慧財產權,但這些個資的使用可能具有商業價值,規範第三方使用個資的法律,一般來說會與營業秘密法區隔。然而隨著資訊技術與網路發展,人們已可透過AIoT技術跨國界蒐集、傳輸與分享各種資訊或數據。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1-07-12
    數位轉型的同時,更要注意資安!由於全球疫情的催促下,很多企業變得更專注於「數位轉型」,認為數位轉型對於產業商業模式的轉換有著相當顯著的改變,不論是對於產品或服務方面的銷售,線上化儼然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Thumbnail
    avatar
    建佑律師_NoMoreLaw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