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我雖然在FB開設粉專多年,但一直佛系放置沒刻意追求人數,並非專業的社交平台網編不懂數據分析,所以這篇會比較近一般用戶的體驗感受。
最近因為FB政治審查而在香港人之間掀起移民到MeWe的風潮,本著宅宅的虛擬世界拓荒心態,剛剛在MeWe課金開了Page,然後馬上就遇上困難──我相信也會是其他內容生產者會遇到的問題(不管你是藝術家還是商業廣告),所以寫出來希望集思廣益。
時間洪流會帶走一切
MeWe強調無演算法,較接近FB盤古初開的狀況。演算法其實就是一個排序問題,大概也是所有資訊網站都面對過的禁果式選擇。
所謂沒演算法其實就等於按「時間順序」排列,優缺點也很明顯:
好處
- 所有發文一視同仁(不管你是網紅還是邊沿人),按時間出現,隨時間消失
- 按序不亂,沒有幸運大抽獎,沒有一reload就找不回來的狀況
壞處
- 不管你的發文內容多麼高質,都會被時間洪流沖走
- 如果你的接收對象有非常多好友或follow了很多Group和Page,「水流太急」,你的發文很快就會被沖走(而且幾乎永遠不會再被看到),能否被看到完全取決於對方上線時間和運氣
演算法乃必要之惡
當初FB為什麼要開發演算法,人為干預排序?先不管表面上的理由「更貼近用戶興趣」,或不可告人的大人理由,總之其中一個原因或副作用,就是強化發文的觸及率與發文內容的關係。
儘管FB死不公開演算法,比肯爺爺的炸雞食譜更神秘,但大家基本上可以預期「多人點讚」,以及「多人回應」的發文,可以更長時間顯示在時間線上,排序會被提到前面,也有更大和更多重覆機會能被人看到。
因此,FB也預設用戶可以看到好友回應過的發文,只要那則發文是公開的話,即使用戶本身並不認識或沒追蹤發文者。因為你的朋友覺得某篇文章很好笑所以回了話,你也會跟著看到,即使你的朋友並沒有按「分享」。甚至一些陳年舊帖也有可能因互動而事隔幾個月再度浮水。
FB的演算法會一直推薦用戶看它覺得會引起用戶興趣的發文。於是內容生產者只要追求生產「有可能會引起用戶興趣」的發文,就能大幅提高那個發文的存活率和觸及率。雖然,文章熱門度也未必百份百跟質素成正比就是(例如炎上行銷)。
演算法本身並不必然是惡,問題在FB的不透明和用戶不能選擇,這才是顧人怨的地方。
單純……可能太單純的MeWe
相比之下,MeWe只有時間順序,而且預設不會看到用戶沒有follow的發文,哪怕你朋友讚好或回應過(除非你的好友手動按了分享)。簡單而言,排序跟發文內容的關聯性很弱。
不管你的發文內容多麼有趣,也很有可能只因發佈時間不對就完全沒人看到然後消失。發佈時間的關鍵性比FB會重要得多。而且擴散的手段也只剩下一種:就是有人看到然後按分享。
在MeWe上要創立Page應該會比FB粉專難。雖然現在還只是這波移民潮的初階,但目前我觀察到的情況是,比較有反應的Page都是本身已經在FB累積了大批粉絲,直接帶過去,也就是初始基數比較大。主要的活動和回應也集中在那些地方。粉絲會加入那些Page是因為他們都是在FB上看到連結。
如果是人氣比較弱或新開的Page,就很難擴充人數。因為根本沒太多方式讓人知道Page的存在──除非有人分享發文。但由於目前MeWe用戶不多,一般人的好友數很少,效果很低。真正有效得分享去人流活躍的Group──但這又會受限於不同的谷規。
在FB上有四千萬追蹤者的9GAG,在MeWe上很多發文只有一兩個icon回應,這篇是近日最多反應了但也沒有任何留言。
相比之下才剛剛開PAGE的100毛,因為直接在FB拉用戶過來,人數一下子就超過國際化的9GAG,發文反應也非常熱烈。
三思再分享,明明是正確的啊?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已經習慣了FB的文化,對於何時「Share」何時按「Like」,背後的含義和別人對此的看法,已經有某種潛移默化的共識。如果你在FB瘋狂share別人的發文,可能會被視為一種炸版的騷擾,你的人格也會被懷疑。事實上,我相信每個FB用戶都已經內建了一張「條件清單」去決定要不要轉發文章。
用戶已經習慣了對share的行為變得更謹慎,所以在MeWe這個只能依靠其他用戶轉發才能稍為增加發文觸及率以至Page的曝光率的平台,新創Page會如同在孤島之中一樣。可以想見要推展和累積人數會比FB慢很多很多,可能要一直等到MeWe總體用戶數大幅增加才行。
沒錯,MeWe沒有演算法所以它可以保證你的Page內容一定會顯示在你所有follower的時間線上。但除非你的內容優秀到幾乎可以確定別人每看必share,不然即使你的follower有很多回應,也不會有任何Page外的人看到。二十分和八十分的內容都一樣沒什麼擴散果效就會被沖走,這對內容創作者來說是很令人沮喪的(何況,我還要付錢開Page)。
事實上,MeWe的Page並沒有FB粉專那麼複雜的後台,它甚至沒有顯示觸及率。它只有非常簡單地顯示你每則發文有多少人回應和點icon。這並不算是一個太鼓勵用戶追求發文內容的設計。
一切都是八卦的原罪
好了,我們回頭想想這個問題:社交平台應該鼓勵用戶追求有質素的內容嗎?
如果用戶真的只是想跟朋友互通消息交流近況,其實沒什麼必要講質素。某某出門撿到十塊錢、某某家的孩子打翻了食物、某某抱怨上司和工作、某某家的貓伸了個懶腰……好,貓是特例先不管,總之親友的人生大小事,只要你在乎就都是大事,按時間排就夠了。
但有了點讚率的比較,人們就會爭相網紅化虛構夢幻的生活假象發佈,這對人類社交來說是好是壞先不討論。問題是FB早已不是單純的社交平台,它的設計既然有利於操作過的內容獲得更多人關注,它的複雜演算法其實早已令它變成一個資訊競逐的平台。
據說FB的用戶平均好友數達到400多人。根據《人類大歷史》裡面提到的「八卦理論」,人類能藉由八卦(交換訊息)的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也就是說如果你好友名單超過150,多出的那些人大抵都不是你可以有效交往的對象。那些可能是你單向追蹤的名人,可能是你想吸引的粉絲,或你的客戶,或你想獲得某些訊息的來源。
如今大部分人使用FB,真正用於跟認識的人社交可能只佔了一半或三份一或更少,更多可能是代替傳統的資訊來源,包括正統的新聞、內容農場、謠言、新知識、笑話、產品資訊、廣告、迷因和貓圖。
如果說親友的個人資訊沒必要排內容優劣,那上述的公眾資訊卻確實有優劣之分,只按時間排序確實未必足夠。
所以MeWe可能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它是不是真的有野心想成為FB的替代品?還是它想反樸歸真打造一個純社交平台?
如果是後者,它目前的設計方向就對了。根本就不要太吸引人去追求like和分享數,不要鼓吹操作的內容,廣告和公關沒什麼可操作的空間,對商戶和內容生產者的吸引力也不大。然後留下一個相對乾淨單純的空間的給大家閒話家常,更新近況。
某程度上噗浪走的是類似這樣的路線,維持簡單的時序排列
但這樣我很懷疑它能不能長久營運生存下去?一來是收入問題,二來如果缺乏公眾內容,人們可能會很快對只有親友日常的線上照片簿生厭。
如果它有決心接收FB的用戶,那可能就要在「個人資訊」和「公眾資訊」的處理上再花功夫。FB的成功和極限就在於它把兩者混成一塊。MeWe有意識地增加了一個filter讓用戶快速查看好友和其他的資訊,是個好開始。但會不會增加新的排序選項,例如按發文熱門度排序,之類?
FB的演算法是一種養懶人的資訊吸收法,跟坐在電視前看廣告差不多。如果MeWe和它的用戶真心想擺脫預定演算法,那用戶就必須變得更主動地自己去尋找、篩選和擴散資訊。這恐怕還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達到。
一起來見證這次拓荒能走到多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