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個vocus嗎?」不同寫作平台的定位

更新於 2020/12/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期在想這件事。日後我要在這裡寫些甚麼?
前三篇文章其實是從Medium搬過來,試試水溫、感受各家平台的差異。
Z世代的社群媒體十分多元,每個SNS的性質與群眾也不盡相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被使用的方式也隨之改變,Facebook和Instagram就是最顯著的案例,因此我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也賦予它們各司其職的定位。
以下是我所使用過的SNS的觀察與其定位:
台灣兩大主流社群軟體
  1. Facebook
    原本是Y世代愛用的生活後台,在大量的新聞資訊、長輩注入,以及職場化之後,原本想分享生活瑣事、個人情操與各種抱怨的「年輕人」紛紛移走到Instagram。
    Facebook則變成繼續使用messanger聯繫朋友,甚至工作訊息也是使用messanger;檯上則是世界動態的主要資訊來源,不論是國外國內,或是朋友畢業升遷結婚生子的人生喜事公佈欄;或者是誰又和誰的交情很好,甚至反過來,則藉由FB之tag的公開化過程來「形成與展演」你們之間似有若無的好交情。

    FB和messanger真是某程度改變現代人際關係的模式啊。

    FB對我來說漸漸變成是以經營個人品牌、動態職場名片的平台,已成各個領域的趨勢,學術界、政治人物、藝人綜藝圈亦如是。雖然偶爾看心情會po些可以讓大眾觀看與檢視的照片或生活短文,不過頻率已很少。
  2. Instagarm
    Y世代交換社群的招呼語是:「加個FB吧?」,Z世代則是:「加個IG吧?」。

    在FB漸漸長輩化後,我能曾經也把生活的後臺搬家到IG,可能剛開始大家使用IG大都不開放、只給朋友追蹤,當時覺得IG相較FB才是朋友圈中相較「真」的世界。
    不過IG照片牆的特性,就在IG大幅網美化、個人品牌意識興起後,這個發文與定位的邏輯有了改變。
    我發現我的朋友一個一個、假裝沒有很刻意的,開始為自己拍網美照,附上的文字也越來越表層,每天我打開IG,都在看大家怎麼展演自己,這個公開化越發失去以往我喜歡的IG樣貌。於是,IG大帳我暫時關閉已約半年,只留下0追蹤者的私帳。

    也不是說IG個人品牌化的現象不好,或許日後我會以另一種姿態回到IG上。
其他社群:
  1. Line
    雖也有動態時報的功能,但大家普遍不怎麼使用。剛開始在FB好友爆棚後,「加Line嗎?」成為我跟你更加親密的象徵。
    不過現在這個象徵也漸漸沒那麼強烈了,不少職業、業務上的聯繫也是用Line。
  2. Twitter
    本人的推齡很年輕,大概是2019年1月才開公帳(0 follower的私帳更早就使用),起因於2018年11月選舉與公投的失望中尋求浮木同溫層之緣。
    台灣Twitter社群滿有趣,那是一個多數人都用虛擬帳號、同溫層非常厚的世界。因為是匿名,推特140字的限制,用戶能更沒有包袱地寫下各種生活的短小篇章。有趣的是,這好像是一個大家喜歡互相看大家抱怨、厭世,明明是負能量集結之處,卻又有一種集體療癒之感。
部落格(長篇文章)的平台:
  1. 痞客幫
    算是歷史相較悠久平台,和無名小站同時興盛,也養出很多寫痞客幫而紅的美食、美妝等部落客(例如老查?)。
    當初我會啟用痞客幫是因為無名小站關了,許多朋友也從無名搬舊文章過來當備份用,卻沒有沿用無名小站的使用方式,為什麼呢?大家轉去FB了,加上痞客幫的介面廣告實在太過繁雜,剛開始我只拿來私用,記一些厭世或田野筆記之類的碎詞,但使用頻率也不高。
    現在正式沒有用了,因為我忘記密碼。
  2. Wordpress
    本來想寫些認真、較接近文學之用的散文,後來比較像是生活的認真厭世散文,因此做為匿名私用,只有也有在寫wordpress的兩位友人觀看。
  3. Medium
    如同此社群的特性—放一些知識性的文章,2016年我於此發了第一篇文章,受地理眼GeogDaily的邀稿,關於在馬來西亞田野見聞與延伸的反思。後續也致力於知識型公共書寫,存了一些文章在Medium。
    我也曾經買過2個月的會員,為了看熱門的外語文章。
    隨著漸漸出社會的經濟壓力,以及與媒體、出版業界有了初試啼聲的合作經驗後,後續在進行知識型公共書寫時,總會面臨:「我花了時間和精力生產這篇,是不是可以投在哪個平台?」
    關於媒體平台的投稿與稿酬的部分,也許日後會另發一篇經驗文分享(?)
  4. 方格子(vocus)
    目前似乎是一個和medium易產生定位重疊的平台,以及許多看到格友也是從Medium搬過來(包括本人)。
    使用一個月後,加上參與第一次的線下活動後,好像可整理出一點心得。
    最明顯的是,方格子的社群感顯著,尤其可能是以台灣人為多數基底,在這可以看到一群素不相識、卻認真寫作的創作者(通常都是酷人類),真的是很開心。
    除此之外,也可以感受到方格子工作人員的野心,不斷優化寫作功能、提供新手指南,以及讓認真的創作者有看到未來成名和出書的希望(?),這時是不是就可以說:「加個vocus嗎?」。

    基本上,目前我使用medium和vocus的定位是相似的,只是觸及社群不同。不過,若日後性情轉變想寫個小說,可能就會另闢專題之類的(遠目)。


    PS: 本人自幼擁抱張愛玲與侯文詠筆下的「天才夢」,曾寫過兩個短篇小說,一為高中時期某次段考前,花了五小時一口氣完成由夢境改編的小小說;二為碩士班畢業前,寫了關於學術犯罪與螢光魚的虛構小小說,投校內文學獎所用。當然,現在我不敢回去看到底寫了甚麼。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繼七月份時完成了第二季的 vocus Premium 分潤結算後,我們也大力招募了新的一批創作者們一同加入這個計劃當中,以下則要公告本次的入選名單,第二批則預計於 8/20(五) 公布。
Thumbnail
承熙之前分享加入vocus Premium Q1 分潤 1,084 元,然後大膽計算 Q2 會到 5 萬。這篇是我過去 3 個月 23 篇文章的回顧:1️⃣ 如何管理文章 2️⃣ 丟到Premium的文章成效 3️⃣ 檢討:過去一季增加 37 人訂閱+過去兩個月追蹤增加 99 人的原因...
Thumbnail
這篇要分享方格子創作者應該加入 vocus Premium 的理由,很簡單,這是讓「一魚兩吃」的概念;而且,我更要分享未來如何「吃到大魚」。如果你不是方格子作者,但對網路寫作很有興趣,你更應該繼續往下閱讀。經過我簡單計算,我第二季分潤有望超過 5 萬元!......
Thumbnail
目前 Vocus 平台無法像 Medium 平台一樣有 code block 的顯示功能。因此如果想在文章中分享程式碼或數學式,就只能另闢蹊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繼七月份時完成了第二季的 vocus Premium 分潤結算後,我們也大力招募了新的一批創作者們一同加入這個計劃當中,以下則要公告本次的入選名單,第二批則預計於 8/20(五) 公布。
Thumbnail
承熙之前分享加入vocus Premium Q1 分潤 1,084 元,然後大膽計算 Q2 會到 5 萬。這篇是我過去 3 個月 23 篇文章的回顧:1️⃣ 如何管理文章 2️⃣ 丟到Premium的文章成效 3️⃣ 檢討:過去一季增加 37 人訂閱+過去兩個月追蹤增加 99 人的原因...
Thumbnail
這篇要分享方格子創作者應該加入 vocus Premium 的理由,很簡單,這是讓「一魚兩吃」的概念;而且,我更要分享未來如何「吃到大魚」。如果你不是方格子作者,但對網路寫作很有興趣,你更應該繼續往下閱讀。經過我簡單計算,我第二季分潤有望超過 5 萬元!......
Thumbnail
目前 Vocus 平台無法像 Medium 平台一樣有 code block 的顯示功能。因此如果想在文章中分享程式碼或數學式,就只能另闢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