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r 該和經紀公司合資開公司嗎? 聊聊「資訊落差」造成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跟股東不合作了,想要拿回原來的股份。」、「公司開始賺錢了,想要調整股份的比例。」、「不想跟現在的夥伴合作,資產的所有權該歸誰管?」…這些以前出現在 Startup 的問題,現在台灣許多有自己公司的 YouTuber 也越來越常遇到。如果有投資人/經紀公司說要合資,創作者該不該答應呢?
沒有一定答案!但我自己通常不投資、不和創作者合資成立公司,因為我們不想騙新手老闆(YouTuber)。
確實以現在創作者的人氣,投資他們、合夥成立公司可能會賺錢,但也有很大的可能害他們賠錢。或是未來對公司經營有 2 種意見時,讓關係變不好。
這些事情國外也發生過,介紹一下當時很公開、也很有名的國外例子,是SMOSH 跟 Defy Media 的交易。應該從以前很喜歡看 YouTube 的人有看過SMOSH,原本是兩位男性成立的頻道,是不是有看過這個 or 類似的影片?
相當知名的YouTuber—SMOSH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那個時代很多 YouTuber 有參考 SMOSH 的影片創作。後來發生的是一個 MCN 叫 Defy Media 收購 SMOSH 這個頻道。當時只用 Defy Media 的股票交換,沒有支付任何現金。然而,因為 Defy Media 後來沒有上市,在 2018 年發表聲明關閉公司。SMOSH 的創辦人之一 Padilla 還有拍片罵 Deft Media。
SMOSH 的創辦人 Padilla 也拍影片罵當時的公司
其實股份交換的方式,在資本市場是很正常的交易。不過不知道 Padilla 一開始是不是很了解 or 有沒有預估將來會發生的壞狀況。這也是創作者如果自己開公司,遇到有人要投資前,必須想清楚的事情。
要讓你的公司變成他想要的樣子,其實很容易!
我從 29 歲創業,自己經營公司 5–6 年,也看過很多事情。比如 3 個創辦人一起創業時候的股份分成 33%,33%,33%,有經營經驗的前輩們肯定覺得會有問題。不過沒有什麼經營經驗的新手大家容易會做錯。對有經驗的老闆來講,在資本市場上讓新手老闆走上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很容易的事情。
雙方的資訊差異太大的時候,容易發生「看起來公平,但其實不公平」的狀況。
創作者們大多都沒有接觸過資本市場的決策,在創作方面大家都是專家,但講到當老闆,大家都還是新手。特別是公司剛開始,需要投資人的時候最容易為了錢做出對未來不好的決定。有在經營公司或準備要經營公司的大家,真的要小心。
我很幸運,之前當上班族 6 年的過程學過很多創業後需要的東西。我是從 27 歲收購一家台灣公司後開始參與經營公司。在「收購」這個流程中,也有了解很多股份、資本等等的事情,也有看過、問過前輩們收購後幾年會發生的事情。
不要想「我是不一樣 or 例外」
我的創業的初期的資本戦略,結論來說是失敗的。當時創業我和我們夥伴2人合資,我跟他的股份比例是我 60 %,他 40 %,一開始有說好有兩個意見的時候採用我的意見。
不過創業,對兩個人都是賭上自己的人生。雖然一開始這樣決定,但後來也發生很多難解決的事情。
我也問了很多前輩們我應該要怎麼辦。開始時候,也有很多前輩們有給我建議:「共同創業很難,失敗例子通常不會那麼被外漏」。不過那時候我覺得「我跟他(共同創辦人)是應該可以的。不會發生前輩說的樣子的事情!」,結果一年後就發生了,哈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在越來越多 YouTuber 有自己成立工作室、開公司,團隊慢慢變大。不過,也聽到越來越多 YouTuber 因為團隊變大的關係,開始遇到效率這樣管理上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所以今天想說的是「規模和效率的平衡點」。 現在 CAPSULE 員工已經有 120 人 關於規模 成立公司 7 年以
這個開始是因為對於最近業界意見、新聞,我有很多想法。不過我中文也沒有好到可以很順利的拍影片,完美解釋我的想法。所以接下來一個一個主題我想公佈。先寫的一篇是「為什麼不想被說經紀公司的原因」。
現在越來越多 YouTuber 有自己成立工作室、開公司,團隊慢慢變大。不過,也聽到越來越多 YouTuber 因為團隊變大的關係,開始遇到效率這樣管理上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所以今天想說的是「規模和效率的平衡點」。 現在 CAPSULE 員工已經有 120 人 關於規模 成立公司 7 年以
這個開始是因為對於最近業界意見、新聞,我有很多想法。不過我中文也沒有好到可以很順利的拍影片,完美解釋我的想法。所以接下來一個一個主題我想公佈。先寫的一篇是「為什麼不想被說經紀公司的原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MatPat透過成功出售其公司Theorist Media,成為為創作者行業樹出場的標竿,並立志推動立法者瞭解創作者法案,展示了在YTer 在YouTube以外建立可持續事業的可能性。
Thumbnail
訂閱我的沙龍的朋朋們,應該很好奇我消失的這段時間到底做了些啥米。 很害羞地跟大家說一下,我開始經營YouTube囉! 因為才剛開始,所以剪輯跟各方面都還在搜尋頻道的方向,不過!我的影片裡有著滿滿的誠意!目前連載的系列是我正在創立自己的工作室的過程,是週更的系列喔!希望大家有空看看! 如果有特別想
Thumbnail
EP29精華重點: 1.合夥創業的優缺點評估 優點:能量互補、觀點多元、資源互補、技能多樣 缺點:如果缺乏信任或目標不一致,則可能產生嚴重問題 2.尋找合適創業夥伴的重點 價值觀和目標一致 能力和資源能互補 彼此之間有足夠的信任基礎 3.創業夥伴協議的重要性 明確約定分工職責、股權
​​呈上篇投資理財創業篇part1,現在我們來討論獨資與合資的差異性,假如你想要創業的話。 獨資: 你本身就是老闆你說了算,資金全部由你個人支出,存入銀行開公司戶, 公司因為是你個人所擁有。所以你想要買什麼就買什麼,你想投資什麼就投資什麼,只要符合公司法一切都是合法的。 公司的大小事你自己就
Thumbnail
在這裡,我們以真正從零開始的初創公司行號為例,分別以合夥人出錢或出力,兩種角度來進行討論。 首先,我們來談談出錢的部分。 如果這位part time合夥人願意承擔風險提供給公司的鉅額的資金, 可以在公司達到損益平衡前用來請足夠的正職員工來執行公司事務, 或者,這位part time合夥人目前全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一般來說,新創團隊的出場方式不外乎就是透過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 、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或出售老股,來讓手中的股權變現。 大部分的新創公司在IPO之前,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來維持運作,所以會進行募資。這筆資金不僅確保公司能夠運作,還能協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MatPat透過成功出售其公司Theorist Media,成為為創作者行業樹出場的標竿,並立志推動立法者瞭解創作者法案,展示了在YTer 在YouTube以外建立可持續事業的可能性。
Thumbnail
訂閱我的沙龍的朋朋們,應該很好奇我消失的這段時間到底做了些啥米。 很害羞地跟大家說一下,我開始經營YouTube囉! 因為才剛開始,所以剪輯跟各方面都還在搜尋頻道的方向,不過!我的影片裡有著滿滿的誠意!目前連載的系列是我正在創立自己的工作室的過程,是週更的系列喔!希望大家有空看看! 如果有特別想
Thumbnail
EP29精華重點: 1.合夥創業的優缺點評估 優點:能量互補、觀點多元、資源互補、技能多樣 缺點:如果缺乏信任或目標不一致,則可能產生嚴重問題 2.尋找合適創業夥伴的重點 價值觀和目標一致 能力和資源能互補 彼此之間有足夠的信任基礎 3.創業夥伴協議的重要性 明確約定分工職責、股權
​​呈上篇投資理財創業篇part1,現在我們來討論獨資與合資的差異性,假如你想要創業的話。 獨資: 你本身就是老闆你說了算,資金全部由你個人支出,存入銀行開公司戶, 公司因為是你個人所擁有。所以你想要買什麼就買什麼,你想投資什麼就投資什麼,只要符合公司法一切都是合法的。 公司的大小事你自己就
Thumbnail
在這裡,我們以真正從零開始的初創公司行號為例,分別以合夥人出錢或出力,兩種角度來進行討論。 首先,我們來談談出錢的部分。 如果這位part time合夥人願意承擔風險提供給公司的鉅額的資金, 可以在公司達到損益平衡前用來請足夠的正職員工來執行公司事務, 或者,這位part time合夥人目前全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一般來說,新創團隊的出場方式不外乎就是透過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 、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或出售老股,來讓手中的股權變現。 大部分的新創公司在IPO之前,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來維持運作,所以會進行募資。這筆資金不僅確保公司能夠運作,還能協